心房扑动的房室传导
- 格式:pptx
- 大小:381.29 KB
- 文档页数:22
心电图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F-R间期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电图学,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电图学基本概念
“F-R间期”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F-R间期
F-R间期相当于P-R间期,代表心房扑动的房室传导时间,也即心房激动与相继出现的心室激动之间的传导时间。
测量F-R间期时,应自F波向上或向下的尖端量至QRS 波的起点。
在心房扑动中,精确地测定F-R间期是困难的,困难以肯定F波究竟是从向上的正波开始还是从向下的负波开始。
但只要以相同的波峰(正向或负向)作为F波的起点,还是可以相对准确地测量出F-R间期的。
有人认为F-R间期一般在0.26~0.45s之间。
在多数心房扑动中,无论是1∶1,2∶1还是4∶1的房室传导,F-R间期应当是固定不变的。
但当发生隐匿性传导、房室传导阻滞、房室分离或不纯性心房扑动时,F-R间期可变得长短不等。
例如心房扑动出现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时,可表现为F-R间期逐个延长,最后出现一个长R-R间期,致使R-R间期不等。
心房扑动(房扑)是一种起源于心房的异位性心动过速,可转化为房颤。
房扑时心房内产生300次/分左右规则的冲动,引起快而协调的心房收缩,心室律多数规则(房室传导比例多为2-4:1),少数不规则(房室传导比例不匀),心室率常在140-160次/分之间,房扑也分为阵发性和持久性两种类型,其发生率较房颤少。
1.器质性心脏病心房扑动几乎总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很少见于正常人最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以二尖瓣狭窄或左心房增大伴者最为多见其次是冠心病心肌硬化型急性合并心房扑动者占%~%此外也可见于心肌炎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房间隔缺损)肺栓塞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炎等2.预激综合征当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合并预激综合征时很易发生心房扑动3.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胸手术后心脏手术心导管病性酸低血钾低温缺氧胆石症全身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是原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发生精神过度紧张激动过度等均可诱发心房扑动4.药物药物引起者较少见但可见于洋地黄中毒5.正常人偶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人(二)发病机制目前认为系心房内环形折返机制所致心房扑动此外自律性增高局灶性异位起搏点所致也可能是因素之一根据心房扑动大折返环路的缓慢传导区是否位于三尖瓣环以下腔静脉峡部将心房扑动分为典型心房扑动又称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即ⅡⅢaVF导联F波向下的Ⅰ型心房扑动;型心房扑动又称非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即ⅡⅢaVF导F波向上的二型心房扑动部分心房扑动系起源于肌袖组织的快速连续有序或无序的电激动触发或驱动心房引起频率大于250次/min的规律或相对规律的心房激动此称肌袖性心房扑动房扑往往有不稳定的趋向,可恢复窦性心律或进展为,但亦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房扑时心房收缩功能仍得以保存,栓塞发生率较心房颤动为低。
按摩颈动脉窦能突然减慢房扑的心室率,停止按摩后又恢复至原先心室率水平。
令病人运动,应用增加交感神经张力或降低副交感神经张力的方法,均通过改善房室传导,使房扑的心室率明显加速。
心房扑动(房扑)是一种起源于心房的异位性心动过速,可转化为房颤。
房扑时心房内产生300次/分左右规则的冲动,引起快而协调的心房收缩,心室律多数规则(房室传导比例多为2-4:1),少数不规则(房室传导比例不匀),心室率常在140-160次/分之间,房扑也分为阵发性和持久性两种类型,其发生率较房颤少。
1.器质性心脏病心房扑动几乎总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很少见于正常人最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以二尖瓣狭窄或左心房增大伴心力衰竭者最为多见其次是冠心病心肌硬化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扑动者占0.8%~5.3%此外也可见于心肌病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房间隔缺损)肺栓塞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炎等2.预激综合征当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合并预激综合征时很易发生心房扑动3.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胸外科手术后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糖尿病性酸中毒低血钾低温缺氧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烧伤全身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是原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发生精神过度紧张激动过度疲劳等均可诱发心房扑动4.药物药物引起者较少见但可见于洋地黄中毒5.正常人偶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人(二)发病机制目前认为系心房内环形折返机制所致心房扑动此外自律性增高局灶性异位起搏点所致也可能是因素之一根据心房扑动大折返环路的缓慢传导区是否位于三尖瓣环以下腔静脉峡部将心房扑动分为典型心房扑动又称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即ⅡⅢaVF导联F波向下的Ⅰ型心房扑动;非典型心房扑动又称非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即ⅡⅢaVF导F波向上的二型心房扑动部分心房扑动系起源于肌袖组织的快速连续有序或无序的电激动触发或驱动心房引起频率大于250次/min的规律或相对规律的心房激动此称肌袖性心房扑动房扑往往有不稳定的趋向,可恢复窦性心律或进展为心房颤动,但亦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房扑时心房收缩功能仍得以保存,栓塞发生率较心房颤动为低。
按摩颈动脉窦能突然减慢房扑的心室率,停止按摩后又恢复至原先心室率水平。
心房扑动(房扑)是一种起源于心房的异位性心动过速,可转化为房颤。
房扑时心房内产生300次/分左右规则的冲动,引起快而协调的心房收缩,心室律多数规则(房室传导比例多为2-4:1),少数不规则(房室传导比例不匀),心室率常在140-160次/分之间,房扑也分为阵发性和持久性两种类型,其发生率较房颤少。
1。
器质性心脏病心房扑动几乎总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很少见于正常人最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以二尖瓣狭窄或左心房增大伴心力衰竭者最为多见其次是冠心病心肌硬化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扑动者占0。
8%~5。
3%此外也可见于心肌病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房间隔缺损)肺栓塞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炎等2。
预激综合征当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合并预激综合征时很易发生心房扑动3.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胸外科手术后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糖尿病性酸中毒低血钾低温缺氧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烧伤全身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是原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发生精神过度紧张激动过度疲劳等均可诱发心房扑动4.药物药物引起者较少见但可见于洋地黄中毒5.正常人偶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人(二)发病机制目前认为系心房内环形折返机制所致心房扑动此外自律性增高局灶性异位起搏点所致也可能是因素之一根据心房扑动大折返环路的缓慢传导区是否位于三尖瓣环以下腔静脉峡部将心房扑动分为典型心房扑动又称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即ⅡⅢaVF导联F波向下的Ⅰ型心房扑动;非典型心房扑动又称非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即ⅡⅢaVF导F波向上的二型心房扑动部分心房扑动系起源于肌袖组织的快速连续有序或无序的电激动触发或驱动心房引起频率大于250次/min的规律或相对规律的心房激动此称肌袖性心房扑动房扑往往有不稳定的趋向,可恢复窦性心律或进展为心房颤动,但亦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房扑时心房收缩功能仍得以保存,栓塞发生率较心房颤动为低。
按摩颈动脉窦能突然减慢房扑的心室率,停止按摩后又恢复至原先心室率水平。
心房扑动的心电图特征及临床意义心房扑动是介于房性心动过速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快速规则的房性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快速而规则的心房扑动的F波,F波频率250~350次/min。
F波通常按一定比例下传心室,房室传导比例固定时,R-R间期匀齐,房室传导比例不固定者,R-R间期不规则。
它比心房颤动少见,两者的发生率1:(15~20)。
1 心电图特征1.1 典型心房扑动典型心房扑动包括逆钟向心房扑动和顺钟向心房扑动两种类型。
1.1.1 逆钟向心房扑动逆钟向心房扑动常见,心电图F波明显,射频消融术成功率高。
(1)F波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波形相同、波幅相等、间期匀齐、波间无等电位线、呈三角形的锯齿状F波。
F波频率在250~350次/min,多数在300次/min左右。
同一时间内记录的心电图显示F波频率快速匀齐,但在不同时间记录的F波频率可有明显变化,应用奎尼丁治疗后,F波变得宽大,其频率可慢至180次/min左右。
Ⅱ导联、Ⅲ导联、aVF导联、V3导联~V6导联F波倒置。
V1导联F波倒置。
(2)F-R间期①F-R间期固定,房室传导比例固定。
房室传导比例不固定者,F-R间期可以固定,也可不固定。
F-R间期通常比窦性心律时的P-R间期长。
②F-R间期不固定a.隐匿性传导与迷走神经张力变化:与F-R有关系,F-R间期有长有短,常出现被跳越的F波。
b.文氏型房室传导:分为干扰性文氏现象与阻滞性文氏现象。
c.干扰性房室脱节:心房扑动与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并存。
形成干扰性房室脱节。
d.阻滞性房室脱节:心房扑动合并高度房室阻滞或完全房室阻滞伴交界性心律、室性心律或心室起搏心律。
(3)QRS波群①QRS波形、时间与窦性相同。
②部分QRS-T波群伴时相性室内差异传导或束支的蝉联现象。
③合并束支传导阻滞及其分支阻滞。
④伴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心室预激综波。
(4)心室率心室率多在60~150次/min,活动或白天清醒状态,多为2:1或3:1下传心室,1:1下传时,心室率快速,夜间睡眠或白天卧床休息时,房室传导比例增大,转变为(3:1)~(6:1)不等,甚至更多的F波因干扰,隐匿房室传导或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未能下传心室。
心房扑动1:1房室传导的病因分析(摘要)夏云龙;杨延宗;高连君;刘少稳;李世军【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02(13)12【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心房扑动(房扑)出现1:1房室传导的病因,并对其发作的电生理特点与治疗进行评价。
资料与方法:4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35(3岁。
3例有晕厥发作史。
所有患者均有心室率达282(18次/分的宽QRS心动过速心电图记录。
所有患者住院期间记录到房扑2:1房室传导心电图。
1例患者平素心电图示预激综合症,住院期间曾发作房扑2:1房室传导转化为1:1房室传导,立即予心脏直流同步电复律。
其余3例患者平素心电图正常,1例房扑2:1房室传导发作过程中,予以普罗帕酮静推转律,出现房扑周期逐渐延长,进而出现房扑1:1下传,立即予直流同步电转律。
其余2例住院期间未记录到房扑1:1房室传导图形。
4例患者均进行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
结果:4例患者均为峡部依赖性典型房扑,并成功行三尖瓣环-下腔静脉间峡部线性消融根治。
预激综合症患者同时存在左侧壁旁路成功消融。
其余3例患者房室结不应期短。
其中住院期间未记录到房扑1:1房室传导的2例病人,予以高位右房260次/分的刺激可见房室1:1下传,而且QRS波群形态与病人心室率达282(18次/分的宽QRS 心动过速图形一致,间接证实病人宽QRS心动过速为房扑1:1房室传导。
消融后随访病人无心动过速复发。
结论:房扑伴1:1房室传导一般可以见于三种情况①房扑伴预综合症病人,房扑延旁道1:1下传。
②病人房室结不应期较短,可以产生房室1:1下传。
③房扑药物转律时,则于药物延长了房扑周长,反而造成房扑周长与房室结不应期相匹配,从而导致1:1房室传导。
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根治这种出现1:1房室传导房扑的首选方法。
【总页数】1页(P170)【作者】夏云龙;杨延宗;高连君;刘少稳;李世军【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大连,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大连,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大连,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大连,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大连,116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相关文献】1.心房扑动1:1房室传导伴室内差异性传导1例 [J], 蒋周田;周汉力;黄贤军;李新姑2.心房扑动伴房室2∶1传导的误诊分析及心电图鉴别诊断体会 [J], 廖兰;张翠菊3.心房扑动2∶1房室传导心电图误诊30例分析 [J], 杨丽;张俊峰4.缓慢心室率心房扑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分析 [J], 王斌;江建军;王慧斐;程颖;唐礼江;卢先本;薛迎生5.短程心房扑动伴隐匿性传导致假性房室传导阻滞 [J], 宋洪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