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课文分析2
- 格式:pptx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28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1.会使用放大镜耐心仔细地观察昆虫的特殊构造和本领,发现昆虫王国的更多秘密;知道使用工具比只用眼睛观察获得的信息更多。
2.知道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构造,了解蚜虫和草蛉之间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3.在学生获得更多昆虫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昆虫或昆虫标本、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
2.有关昆虫世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对话:我们曾经观察过蚂蚁、蝗虫、蚕蛾,他们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有哪些共同特征?2.讲解: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都属于昆虫。
3.你知道蝗虫头上的触角是什么样的吗?谁能来画一画?像昆虫的触角、眼睛、耳朵这些细小的器官我们平时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它们的特殊构造,也许会发现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
二、观察昆虫的部分器官1.教师提供昆虫或昆虫标本,学生分组观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的各种触角、口器等。
要求先用眼睛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里。
2.交流自己的发现。
蝴蝶的翅交流自己对蝴蝶翅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蝴蝶的翅,并呈现文字“每个美丽的鳞片都有一个小柄,像鱼鳞似的镶嵌在翅上的鳞片窝里。
鳞片上有几十条到上千条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
脊纹上还有很多并列的薄片,像书页一样叠合在一起。
这些脊纹在光照下闪射出美丽的光芒”。
昆虫的复眼交流自己对昆虫复眼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的复眼,并呈现文字“蝴蝶有 1.2 ~1.7 万个小眼,蜻蜓则有 1 ~ 28 万个小眼,家蝇有 4 千个小眼。
昆虫的复眼虽然由许多小眼组成,但它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蜻蜓可以看到 1 ~ 2 米远,苍蝇只能看到 40 ~ 70 毫米。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反思上完《放大镜》一课后开始准备下一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课文中有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这一观察内容,备课时已感觉到今年的天气比较寒冷,而且已了解到这几天还会有低温出现,虽然刚刚进入春天,有些树木和草儿开始发牙,也有一些常青的植物,但昆虫家族还没有真正出现。
除了蚂蚁之外,蝴蝶、蚜虫等还不能进行观察。
因此我想,不管是昆虫还是非昆虫,这节课关键是培养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能力和体会放大镜等观察工具的作用,所以我准备布置学生带上放大镜、纸和笔,一起来到学校的草坪里,开展这节课的观察活动----观察小动物或小植物。
然而到了上课的时候,天公不作美,还下起了雨,于是只好改变上课的计划,还好我们学校的科学器材室有许多昆虫的标本,课前我把这二十多种(40多个)昆虫标本都放在了实验桌上,为的是激发兴趣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不同种类的昆虫。
现在由于天公的原因不能到室外去观察,正好让这些标本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
首先我安排学生观察昆虫的某一局部,如蝴蝶的触角和翅膀、蟋蟀的足和苍蝇的足,然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下来,并说说观察到了什么,在让学生养成了正确的观察习惯和对昆虫的奇特身体构造产生兴趣后,我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目的让学生学习如何去写好观察报告,最后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昆虫去观察并写下贯彻报告。
在剩下的课堂时间中学生的兴致都很高,有许多学生都写出了可行的观察报告。
摘下一些学生的报告:观察蜻蜓,蜻蜓的触角很短,弯曲成90度(可能是标本凝结在琥珀中的原因),它的胸前有三对足,尾部是红色的,翅膀边缘也是红色的,中间是一格一格的网状,眼睛很大,小巧玲珑的嘴上还有一层绒毛;观察蟑螂,蟑螂的眼睛不大,它的触角很长,有许多一行一行的条痕,有六只脚,脚上都有刺,它的翅膀是金黄色的,上面有许多网状一样的东西;我观察的是一种害虫,名为荔蝽,它身披桔黄色盔甲,触角是一节一节的,有三节,足较短,足上有绒毛和刺钩,翅膀是透明的,还分布着很多细绒一样的东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了解昆虫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生物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昆虫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观察昆虫的方式可能比较片面,缺乏系统的观察和思考。
此外,学生可能对昆虫的世界充满好奇,但也可能因为昆虫的外观和习性而产生恐惧心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和思考,同时消除他们对昆虫的恐惧心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了解昆虫的特点,提高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放大镜等工具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昆虫世界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了解昆虫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全面、深入地了解昆虫的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观察法:引导学生运用放大镜等工具,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昆虫的发现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图片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昆虫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昆虫的特点。
4.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昆虫,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昆虫的好奇心和兴趣,导入新课。
2.观察昆虫: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运用放大镜等工具,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能力目标:1、知道蚕蛾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足及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结构.2、了解蚜虫和草蛉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放大镜,知道了放大镜的构造、作用及其用途,还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凸度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就越大。
板书:放大镜)问:我们可以用放大镜将蚂蚁的腿放的和大象的腿那么大,放那么大有什么作用呢?师小结:能给于我们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细节观察。
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观察像蚂蚁一样的动物。
(板书完整课题: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要求学生一起把完整的课题读一下。
二:研究蚕蛾的生活习性1、打开ppt第一页显示蚕蛾的图片。
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假如给你一个这样的标本,你能观察它的什么?(预测:学生会回答观察它的:头、胸、足、触角、翅等。
)这些都属于它的什么呢?(板书:身体构造)2、那么,用放大镜观察蚕蛾的这些身体构造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呢?(教师演示观察标本时一定要注意:放大镜离标本远一点,由远及近的观察,不能用力的触碰标本,以防标本损坏。
)3、观察蚕蛾的触角和翅,按照实验记录单,选择蚕蛾的触角或者翅其中之一,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单子上。
4、请研究蚕蛾触角的同学汇报一下你的观察结果。
(从一对触角,羽毛状,基部大,末端渐细,黑色,在头前部的中间位置等方面回答)5、其中关于蚕蛾的触角的形状引出蝗虫、蝴蝶、天牛等昆虫的触角形状。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2-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一课时《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学会用放大镜观察昆虫,并能够描述昆虫的特点。
教材以观察昆虫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生物世界,探索生物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他们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表面的特征。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乐于参与实践活动。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描述、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昆虫的特点,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学会用放大镜观察昆虫,并能够描述昆虫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描述、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关爱生物、探索自然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昆虫的主要特征,昆虫的特点。
2.难点:用放大镜观察昆虫,并能够描述昆虫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昆虫的特点。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昆虫特点。
3.实践活动法:学生动手操作,用放大镜观察昆虫。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昆虫标本、图片等。
2.学具:放大镜、昆虫标本、观察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对昆虫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昆虫的主要特征,如: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两对翅膀,三对足等。
同时,教师展示昆虫标本,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昆虫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标本,记录下观察到的昆虫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各小组分享观察到的昆虫特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昆虫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昆虫在自然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传粉、捕食等。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昆虫的世界,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学会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巩固对昆虫的认识,同时,他们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对于有趣的实验和活动会有较高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昆虫的主要特征,了解昆虫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热爱大自然,关注昆虫世界,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昆虫的主要特征,昆虫的分类。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进入昆虫的世界。
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昆虫,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昆虫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放大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昆虫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昆虫的主要特征,让学生了解昆虫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践活动,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记录昆虫的特征。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对昆虫特征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昆虫的分类,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他人,了解自己喜欢的昆虫的特点。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昆虫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教材分析】这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一单元——微小世界的教学內容,昆虫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繁多,生活范围广,有着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学生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观察昆虫对许多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个乐此不疲的活动。
在三年级上册的动物单元他们对昆虫已有一些接触,但远远不能满足探索的好奇心。
而且许多昆虫个体较小,仅用肉眼人们无法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也不便于观察它们的活动和生活习性。
而借助放大镜在探索中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1.师:今天那么多老师来听我们的课,同学们紧张吗?下面我们就来观看一个视频,轻松一下,但是同学们脑子别放松,想一想,视频告诉了我们什么?2、播放视频《昆虫记—与人类共处》片断(视频来自优酷网)3、提问:观看了视频,你知道了什么?4、生答5、课件出示: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但大多数昆虫身体较小,肉眼不容易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
让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看看能发现什么?6、师: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板书课题)二、奇特的身体构造1、课件出示问题,“想一想:人在冰面上行走,常常被滑倒,而苍蝇在垂直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能自由地爬行,这是为什么?”2、生答:3、师:也许看了这幅图片,4、课件出示:苍蝇脚放大后的细节图(图片来自百度图片)5、简述苍蝇脚的构造6、师:用肉眼和放大镜看苍蝇的脚一样吗?三、观察与发现1、师:同学们,平时生活中你们认识那些常见的昆虫?2、生答3、师:今天,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份昆虫标本,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材料一来看看4、师:老师现在最想知道同学们看到蝴蝶标本后,最想观察蝴蝶的哪一个部位?5、生答6、师:观察前,老师还想知道同学们准备怎么去观察昆虫?还有,观察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7、生答(师选择板书)8、生小组观察,师巡视观察9、小组展示汇报:观察什么?发现什么?不同的请其他小组补充。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使用工具可以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放大镜能够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和更遥远的物体。
(2)培养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更多的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记录观察到的昆虫的细节和生活习性。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法【课前准备】放大镜、昆虫标本【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动画电影《昆虫总动员》片段。
昆虫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繁多,有着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本节课,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昆虫的身体构造,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吧!二、探究新知(一)奇特的身体构造我们都知道苍蝇,它为什么可以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呢?这和它的脚的构造有关。
苍蝇的足的末端爪垫多毛,并能分泌粘液。
每种昆虫都有着奇特的身体构造。
今天让我们一起用放大镜来观察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观察:蝇的眼、昆虫的耳朵、蝴蝶的翅膀、昆虫的触角。
1.昆虫的眼分为单眼和复眼,复眼在头部上方的两侧。
蝇的眼是复眼。
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一个六角形。
不同昆虫的小眼数目是不同的。
蜻蜓有1万~28万个小眼,它可以看到1米~2米的物体;蝴蝶有1.2万~1.7万个小眼;家蝇的复眼由4千个小眼组成,它只能看到40毫米~70毫米的物体。
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小眼的构造很精巧,每只小眼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整个眼睛看物体就像一个拼凑物。
但是它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
2.昆虫的耳朵昆虫的耳朵不像人类的耳朵,它有各种各样的外形,在身体上的位置也不固定。
在放大镜下观察会发现: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蝉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二节附近;雄蛾的耳朵长在胸、腹之间凹处;雄蚊、蚂蚁的耳朵长在触角上。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知识点:
1、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 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3、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触角的形状和着生的位置是辨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
4、草蛉和它的幼虫都是蚜虫的天敌。
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
在10倍放大镜下可以看清楚蚜虫的肢体。
5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
6苍蝇能在玻璃上爬行和它的脚构造有关系。
练习:
一、判断
1 •蚜虫和草蛉都是昆虫。
(V)
2•用10倍的放大镜,就可以看清蚜虫的肢体。
(V)
3•草蛉喜欢以蚜虫为食物,所以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V)
4.蟋蟀足的内侧有一个半透明的凹陷,具有听觉的功能。
(V)
5•昆虫的触角能分辨出各种气味,比人类的嗅觉还灵敏。
(V)
6苍蝇能落在光滑直立玻璃上不滑落,因为苍蝇脚上有吸盘— (X)
7昆虫的触角多种多样,但触角的相同之处都是一节一节的。
(V)
8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的同时,还要观察昆虫的活动情况。
(V)
二、选择
1.蝴蝶的翅膀上布满了彩色的小鳞片,这些小鳞片其实是A。
A扁平的细毛B扁平的羽毛C软软的绒毛。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说课稿优质课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昆虫,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以昆虫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身边的动植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昆虫的特征和分类还不够清楚,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昆虫,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能正确识别常见的昆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昆虫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
难点:昆虫特征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实物观察、小组合作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昆虫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昆虫的主要特征,如翅膀、触角、腿等。
3.实物观察:让学生观察昆虫标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昆虫的特征。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昆虫的特征,并尝试对昆虫进行分类。
5.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6.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昆虫模型,加深对昆虫特征的理解。
7.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昆虫的主要特征。
8.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昆虫,进一步了解昆虫世界。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昆虫的主要特征:昆虫的分类: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实物制作、课后作业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材分析昆虫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繁多,分布范围广,有着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因此有着十分丰富的观察内容。
但很多昆虫由于身体较小,用眼睛无法直接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也不便于观察它们的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性,本课将引领学生用放大镜探索奇妙的昆虫世界。
小学生对昆虫始终有着浓厚的兴趣,观察昆虫对他们来说本来就是一个乐此不疲的活动。
在三年级上册的“动物”单元里他们对昆虫已有了一些接触,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这一课将引导他们用放大镜进一步发现昆虫世界的秘密,并拓展对昆虫的了解。
教材共 2 页,主要内容分两部分,“昆虫王国探秘”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第一部分昆虫王国探秘教材中编排的内容有: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
这些器官能反映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当然观察内容不限于这几个方面,这里只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条件自己确定观察的内容。
观察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在课前要准备一些昆虫或昆虫标本供学生观察。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在使学生发现自己以前对昆虫身体用肉眼没有观察到的地方,使学生明白:原来昆虫的身体是这样的呀!有一种顿悟的感觉、惊奇的感受,从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励学生的探究欲望。
同时,教师应该明白观察昆虫的活动是拓展学生对昆虫认识的一种方法,在教学时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应把观察活动与提高学生对昆虫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的认识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观察活动才会更加有效。
在教学时,对于蟋蟀耳朵的观察,其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发现蟋蟀的耳朵长在哪里。
在观察前教师要告诉学生蟋蟀耳朵的位置,让学生利用放大镜找到耳朵并仔细地观察,使学生了解到昆虫的耳朵不一定长在头上,也可能长在身体的其他部位。
这是学生对耳朵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是学生记忆中非常深刻的一件事情,当然也是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活动。
教学中,我们是否就停留在这一步呢?我们能否走得更远一些,是否可以提供其他昆虫耳朵生长部位的资料,以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观察昆虫耳朵生长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