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3.66 MB
- 文档页数:12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昆虫,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掌握昆虫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细致,思考深入,激发他们对生物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包括昆虫的身体结构、触角、翅膀等。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积极思考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自然、探索未知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昆虫的主要特征。
2.难点:昆虫身体的各个部分的功能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昆虫图片,了解昆虫的特征。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昆虫的认识和观察心得。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昆虫实物,加深对昆虫特征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昆虫图片:收集各种昆虫的图片,用于教学展示。
2.昆虫实物:准备一些昆虫标本或活体昆虫,供学生观察。
3.观察记录表:制定观察昆虫的特征记录表,方便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的多样性,激发他们对昆虫的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昆虫有哪些特征吗?”让学生思考昆虫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昆虫实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找出昆虫的主要特征。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观察昆虫实物,用观察记录表记录昆虫的特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大家一起总结昆虫的主要特征。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昆虫的身体各个部分的功能和特点,加深学生对昆虫的认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昆虫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昆虫的特点,学会观察和描述昆虫的外部形态和习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昆虫的分类和特点掌握不牢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学会观察和描述昆虫的外部形态和习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昆虫的主要特征,观察和描述昆虫的方法。
2.难点:昆虫的分类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昆虫标本,了解昆虫的外部形态和习性。
2.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昆虫的特征,帮助学生掌握昆虫的分类。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昆虫的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昆虫标本、图片、视频等。
2.学具:放大镜、观察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昆虫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昆虫的主要特征,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两对翅等。
然后展示不同种类的昆虫,让学生初步了解昆虫的多样性。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观察昆虫标本,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昆虫的心得,并用观察记录表记录昆虫的特点。
5. 拓展(10分钟)教师播放昆虫生态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昆虫的主要特征和观察方法。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1.会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昆虫的特殊构造和本领,并能作好记录。
进一步体会使用工具观察比用眼睛观察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2.知道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构造,了解蚜虫和草蛉之间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3.在学生获得更多昆虫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昆虫世界乃至生命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蝴蝶的外部特征,并延伸到对其他昆虫的自行探究。
教学难点:如何观察到小昆虫的细微构造,并描述或记录下来。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昆虫的翅膀、耳朵、触角、复眼等知识。
2.有关昆虫的图片,分组材料:昆虫标本、放大镜、简易显微镜。
一、复习导入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我们知道了如何测量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还知道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什么有关?2.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图像也就越大。
我们完全可以把蚂蚁的腿,在放大镜下变得像大象的腿一样粗大,放这么大,有什么作用?(这样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也就越多)。
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观察这种像蚂蚁一样的动物——昆虫。
(齐读课题)(评析:从昆虫的知识点入手。
昆虫是学生喜欢研究的动物,直接讲述昆虫的身体构造,并画画触角,激发学生学习昆虫的兴趣,导出放大镜,顺便把课文后面的内容带上,直接明了,效果很好。
)二、新课教学1.以蝴蝶为例,探秘昆虫王国。
苍蝇的脚为什么能在直立的玻璃上爬行?蜜蜂如何采蜜的?世界上最小最轻的昆虫是一种卵蜂,1000万只才只有一个鸡蛋那么重……昆虫是一个有趣的世界,它的种类是最多的,约占动物种类的4/5。
这么多的昆虫,今天我们重点观察一个。
有个谜语,请你猜一猜。
①猜谜:长相俊俏,爱舞爱跳,春花一开,它就来到。
(蝴蝶)②蝴蝶也有14000多种,这是其中一种,谁知道叫什么名字?(菜粉蝶,出示图片)。
假如给你一个标本,我们可以观察什么?③说说菜粉蝶的构造,它分几个部分?主要有哪些器官?④在观察时要注意些什么?(观察仔细并记录好,小心损坏标本)。
教科版科学六下单元一: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内容: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和更遥远的物体。
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难点: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及比较全面地认识,并进行适当的记录。
教学准备:学生: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图片、视频、多媒体课件、相关媒体设备。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触及学生前概念引入探究谈话:我们曾经细致地观察过蚂蚁、蝗虫、蚕蛾等小动物,它们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有哪些共同特征?交流:学生回忆并进行交流。
(媒体出示以上小动物清晰的图片)讲述: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都属于昆虫。
活动:你知道蝗虫头上的触角是什么样的吗?你能来画一画吗?谈话:像昆虫的触角、眼睛、耳朵这些细小的器官我们平时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仔细地观察它们的特殊构造,相信你会发现昆虫世界更多秘密。
[过程性目标]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进入科学探究活动。
二、教师引导开展主动探究活动活动一:奇特的身体构造材料:提供昆虫或昆虫标本。
(有实物的就直接提供)观察:学生分组观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的各种触角、口器等。
强调:先用眼睛直接观察,再用放大镜来观察,边观察边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中。
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展示:利用媒体展示蝴蝶的翅、昆虫的复眼、昆虫的耳朵、昆虫的触角。
〔具体请参考后面的教学资料,其中昆虫的触角可以典型介绍。
〕小结: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和看了昆虫复眼、耳朵、触角的介绍,我们对昆虫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课外还可以继续去观察昆虫,相信你们会发现昆虫更多的秘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昆虫,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并学会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昆虫的特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他们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观察和系统的认识。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昆虫,对昆虫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对昆虫的特点和分类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建立昆虫的特点和分类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对昆虫进行分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学会对昆虫进行分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和比较,帮助他们建立昆虫的特点和分类的知识体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昆虫进行比较,帮助他们发现昆虫的特点和分类。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昆虫的实物和图片,用于展示和观察。
2.准备放大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使用。
3.准备记录,用于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昆虫的实物和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昆虫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的主题《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并展示如何用放大镜观察昆虫。
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昆虫的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了解昆虫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生物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昆虫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观察昆虫的方式可能比较片面,缺乏系统的观察和思考。
此外,学生可能对昆虫的世界充满好奇,但也可能因为昆虫的外观和习性而产生恐惧心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和思考,同时消除他们对昆虫的恐惧心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了解昆虫的特点,提高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放大镜等工具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昆虫世界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了解昆虫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全面、深入地了解昆虫的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观察法:引导学生运用放大镜等工具,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昆虫的发现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图片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昆虫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昆虫的特点。
4.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昆虫,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昆虫的好奇心和兴趣,导入新课。
2.观察昆虫: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运用放大镜等工具,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能力目标:1、知道蚕蛾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足及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结构.2、了解蚜虫和草蛉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放大镜,知道了放大镜的构造、作用及其用途,还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凸度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就越大。
板书:放大镜)问:我们可以用放大镜将蚂蚁的腿放的和大象的腿那么大,放那么大有什么作用呢?师小结:能给于我们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细节观察。
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观察像蚂蚁一样的动物。
(板书完整课题: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要求学生一起把完整的课题读一下。
二:研究蚕蛾的生活习性1、打开ppt第一页显示蚕蛾的图片。
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假如给你一个这样的标本,你能观察它的什么?(预测:学生会回答观察它的:头、胸、足、触角、翅等。
)这些都属于它的什么呢?(板书:身体构造)2、那么,用放大镜观察蚕蛾的这些身体构造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呢?(教师演示观察标本时一定要注意:放大镜离标本远一点,由远及近的观察,不能用力的触碰标本,以防标本损坏。
)3、观察蚕蛾的触角和翅,按照实验记录单,选择蚕蛾的触角或者翅其中之一,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单子上。
4、请研究蚕蛾触角的同学汇报一下你的观察结果。
(从一对触角,羽毛状,基部大,末端渐细,黑色,在头前部的中间位置等方面回答)5、其中关于蚕蛾的触角的形状引出蝗虫、蝴蝶、天牛等昆虫的触角形状。
1.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奇特的身体构造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
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
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
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因为这个寒假的雪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
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钩……)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
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培养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昆虫世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昆虫的分类方法,观察昆虫的技巧。
三、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昆虫模型、昆虫图片、昆虫标本。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昆虫的基本特征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昆虫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的特点。
2.学习昆虫的基本特征教师讲解昆虫的身体结构,如头、胸、腹三部分,六条腿,一对触角等。
学生通过观察昆虫模型,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
3.实践活动:观察昆虫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放大镜和几只昆虫模型。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模型,记录昆虫的特征。
第二课时:昆虫的分类1.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昆虫的基本特征,谁能告诉我昆虫有哪些特征?2.学习昆虫的分类方法教师讲解昆虫的分类方法,如按照翅膀的形状、触角的形状等。
学生通过观察昆虫图片,尝试对昆虫进行分类。
3.实践活动:制作昆虫分类卡片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些昆虫图片和卡片。
学生将昆虫图片按照分类方法贴在卡片上。
第三课时:放大镜的使用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个放大镜,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的特点。
2.学习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教师讲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如如何调整焦距、如何观察物体等。
学生通过观察昆虫模型,尝试使用放大镜。
3.实践活动:观察昆虫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放大镜和几只昆虫模型。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模型,记录昆虫的特征。
第四课时:昆虫世界的探索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昆虫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虫世界的奥秘。
2.学习昆虫的生态环境教师讲解昆虫的生活环境,如森林、草地、湿地等。
学生通过观察昆虫图片,了解昆虫的生活环境。
3.实践活动:昆虫观察日记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笔记本和几只昆虫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