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雅图港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迪
- 格式:pdf
- 大小:407.21 KB
- 文档页数:8
中美西部开发的对比与启示一、美国西部开发美国对西部的大规模开发,准备于19世纪40、50年代,开始于南北战争时期,完成于20世纪中叶,前后经历了100多年时间。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扩张。
1803年美国利用英法争霸欧洲及法国在海地的军事失败,以联英抗法相要挟,用1500万美元“购得”路易斯安那;1845年武装吞并得克萨斯;1846—1848年,通过美墨战争强占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内华达等地。
到南北战争为止,美国已成为濒临两洋面积达777万平方公里的美洲大国。
为了消化扩张得到的领土,美国采取了一糸列开发西部的政策。
美国西部的开发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一)采矿业的兴起与发展1848年,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引起轰动,次年即有6-10万人涌向那里。
大批的淘金者涌向西部,拉开了美国西进的帷幕。
但是,由于淘金热时期所发现的矿藏多为河水冲积而成的沙金,矿层很薄,开采量不大,而且范围有限,因此,到1853年,加州各淘金点陆续枯竭,采矿业进入萧条期。
由淘金热兴起的旧金山首当其冲。
1854年该市有77个厂家破产,1855年增至197家,其人口也由1854年的58000人减为1857年的23000人(注:K·科曼(KatharineComan):《远西部的经济起源》,EconomicBeginningsoftheFarWest,纽约1921年版,第387页。
)。
深层矿藏的发现和深层采矿技术的应用扭转了采矿业萎缩的局面。
1859年,内华达的康斯托克矿脉和科罗拉多州的派克山谷发现富矿,兴起了第二次淘金热。
内华达和康斯托克的富矿金银等贵金属的蕴藏量为当时世界所罕见,但多半位于近千英尺的深层。
不久,在这两大矿试行深层钻探获得成功,引发了采矿业的巨大变革。
由于采用机械采掘,深层采矿不仅可以开采早期无力开采的较深矿层,而且可以对各种混合性矿藏进行综合开采,因而急剧扩大了采矿业的范围。
国外港口群先进经验值得借鉴作者:傅超来源:《市场周刊》2008年第04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港口作为国际贸易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其作用和地位也日益凸显。
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南沿海,以及西南沿海地区是我国最具规模的五大港口群。
北部湾作为近年来成长起来的港口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国外对于港口群协调建设的大胆尝试,可以提供宝贵的经验。
纽约——新泽西港口群美国纽约——新泽西港口群位于哈德逊和入海口,是北美东海沿岸最大的港口群,每年处理货物2500万吨。
其中包括集装箱450万吨,是北美重要的海运集散中心。
纽约——新泽西港口群竟合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共同组建港务局,统一管理与规划。
管辖的职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港口码头建设与维护。
近几年来纽约——新泽西港口群斥资87亿美元用于提升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翻新,其首个重点项目是浚深港口航道,以接纳船型更大、吃水更深的船舶。
2、两港信息系统建设。
1986年启用“信息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高科技企业园区和通讯中心;2001年建成了“实时货运信息系统”为码头公司、船公司、海关、海岸警卫队提供港口货运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3、港口安全。
成立了隶属于港务局的警察机关,现在有1600名警务人员,主要职责由保护港区内所有基础设施的安全,以及火灾、船舶碰撞事件、货物运输、公民的人身安全等。
4、港口区域内的经济建设。
为了促进港口贸易主持建造了著名的世界贸易中心,吸引了众多私营和国营企业聚集在此发展国际贸易业务,纽约双塔也一度成为贸易中心乃至纽约市的地标。
港口群建设是通过销售债券的方式集资,不依赖于政府的预算,也不对地区纳税人增加负担。
港务局没有股东也没有征税权,其收入主要是债券的销售和运输设施中征收的使用费和租金,所有的收入扣除折旧、货款、公债的本息,以及其他开支后都归港务局所有,用于港口发展或兴办公共福利事业,收入也不必交纳给政府,呈现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特点。
欧洲海港组织欧盟现有大小海港1200多个,分别属于20个海洋国家。
国外港口物流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学院:物信学院专业:数理综合学号:111101315 姓名:刘亚培一、港口在国际物流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国际贸易来说,港口作为国际物流链中的技术节点,是船舶、航海、内陆运输、通讯、经济、技术汇集点。
实现港口物流化,将功能单一的传统港口发展成为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是现代港口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现代物流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对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等功能要素的有机整合,最有效地实现产品的时空价值。
现代物流已发展成为由节点和线路构成的综合性物流系统,港口作为物流系统的重要节点,是水陆空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
港口是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开展国际物流的理想角色。
随着港口物流功能的不断完善,港口保税区、临港工业区以及自由港的发展,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发展成为具有涵盖供应链物流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
二、国外主要港口物流的发展模式国外港口物流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物流阶段、配送物流阶段、综合物流阶段,而今进入到港口供应链物流阶段。
国外港口吞吐量较大的几个港口,在港口物流建设上,走在了世界港口物流业发展的前列。
1 鹿特丹港港口物流的发展模式鹿特丹港的港口物流发展模式属于地主型物流中心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港口管理局拥有很大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和土地使用权,由其统一港口地区的码头设施和临港工业以及其他设施的用地管理。
通常港口管理局拿出一部分仓库和堆场开辟为公共型港口物流中心,但其只负责管理和提供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本身不直接参与物流中心的经营。
当物流中心建成后再由港口管理局有重点地选择业务基础牢固,信誉好的物流经营方加盟,逐步吸纳工商企业加入物流中心,便其将原材料采购,配送等职能交由物流中心负责,参与供应链管理。
一般说来鹿特丹港物流发展模式主要有这些特点:一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租赁给企业自主经营;二是港口配套设施齐全,储、运、销形成一条龙服务;三是港口物流中心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四是港口工业发展迅速,已形成物流链。
国外城市病治理模式及其对中国城市治理的启示一、国外城市病治理模式概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外城市病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病治理模式在国外也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在这方面,国外城市病治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下面我们将分几个方面介绍国外城市病治理模式,并提出对中国城市治理的启示。
1. 治理模式(1)产业转型模式产业转型是国外治理城市病的一种成果突出的模式。
在城市病的治理中,国外往往会从宏观层面思考,比如通过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来疏导人口的流动。
产业转型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挑战和创新,可以有效地应对人才流失、城市资源短缺等问题。
美国西雅图是一个典型的城市病治理成功案例。
西雅图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遭遇了航空和航天工业的衰落,几乎陷入了深重的经济萧条。
但是,西雅图依托自身的发展优势,成功地实现了产业转型,中等收入家庭占据了市区的70%以上,成为了一座质量和环保意识相对较高的城市。
(2)城市吸引力提升模式城市吸引力提升模式侧重于让城市更具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
这需要城市不断改善自身的生产力、提升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以及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等。
新加坡和香港是比较成功的城市吸引力提升模式代表。
从新加坡的发展可以看到,城市治理的重点是以人为本。
新加坡的治理重点不是表面问题的治理,而是通过政策和制度体系的创新,让政府更加高效,以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2. 启示(1)城市病治理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城市群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2)产业转型可以有效疏导人口,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城市病治理。
(3)城市吸引力提升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和资本,进而减轻城市病的发生。
二、国外城市病治理经验1. 有计划的城市化有计划的城市化是国外城市治理的一项重要经验。
它要求在城市化进程中,科学规划、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以合适的节奏、节律和质量控制城市的增长。
在城市化进程中,科学规划要以经济适度发展为目标,同时确保环境、资源和社会稳定。
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 2002年历史学研究美国西部开发中的制度创新及其对我国西部开发的启示滕海键摘 要:美国的西部开发始于18世纪末止于20世纪末。
依据开发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可将长达200年的西部开发分为两个阶段———市场主导开发阶段和政府主导开发阶段。
美国西部开发的上述两阶段的制度创新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
研究美国西部开发中的制度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够为我国当前所进行的的西部开发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而且还能节约我们的创新时间和创新费用,实现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美国;西部开发;制度创新一部美国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西部”①开发史,而西部开发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制度创新史。
美国是一个富有活力的国家,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民众都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他们不断地构造新的“制度”②体系,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正是这种不断的制度创新,才保证了美国西部开发能够取得巨大成功,才使美国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研究美国西部开发中的制度创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不仅有助于说明美国历史的发展,而且能够为我们当前所进行西部大开发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美国的西部开发始于18世纪末止于20世纪末。
依据开发方式和开发内容的不同,可把长达200年的西部开发分为两个阶段:市场主导型开发阶段和政府主导型开发阶段,美国西部开发的上述两阶段的制度创新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
在市场主导开发阶段,美国民众显示了他们出色的创新才能,他们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开发之路,创造了以拓荒精神为核心特征的西部文化。
这期间,美国政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公共土地政策”、“自由移民政策”等政策创新充分调动民众的开发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开发的进程。
在政府主导开发阶段,美国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明显加强。
这个阶段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有:实行向西部倾斜的财政政策,引导和支持西部发展与军事有关的高技术产业;制定区域开发战略和规划,颁布开发法案,成立相应的机构来协调地区经济开发活动等。
绿色港口建设典型案例
绿色港口建设是指在港口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取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和技术手段,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港口运营对资源的消耗,实现港口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绿色港口建设案例:
1. 美国西雅图港口,西雅图港口是北美最大的货运港口之一,该港口通过引入LNG(液化天然气)驱动的船舶和使用清洁能源设施,大大减少了港口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西雅图港口还推动了港口内部的垃圾分类和再利用计划,以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
2. 荷兰鹿特丹港口,鹿特丹港口是欧洲最大的港口之一,该港口通过引入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和采用先进的碳捕获技术,大大减少了港口的碳排放。
此外,鹿特丹港口还积极推动船舶的冷铁船舶电源系统,减少船舶在港口停泊时的排放。
3. 中国深圳盐田港口,盐田港口是中国最大的集装箱港之一,该港口通过引入智能化物流系统和自动化装卸设备,提高了港口的效率和减少了能源消耗。
此外,盐田港口还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工程,将大片的港区绿化,改善了港口周边的生态环境。
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绿色港口建设的多个方面,包括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港口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等。
这些经验对于其他港口的绿色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外著名湾区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湾区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引擎和增长极。
本文旨在探讨国外著名湾区的发展经验,并深入分析这些经验对我国湾区发展的启示。
我们将首先概述国外著名湾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状况,然后详细分析这些湾区在规划、政策、创新、人才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将揭示我国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旨在为我国湾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促进湾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协调发展。
二、国外著名湾区概况全球范围内,著名湾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经济实力和创新活力,成为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以下是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著名湾区的简要概况。
旧金山湾区(San Francisco Bay Area):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被誉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摇篮。
这里汇集了硅谷等高科技产业聚集地,孕育了众多世界知名企业,如谷歌、苹果、脸书等。
旧金山湾区不仅科技产业发达,还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多元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全球人才汇聚。
纽约湾区(New York City Bay Area):位于美国东海岸,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和商业枢纽之一。
纽约湾区拥有华尔街等世界著名的金融机构,以及众多跨国公司的总部。
同时,这里也是文化艺术和时尚的中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投资者。
东京湾区(Tokyo Bay Area):位于日本本州岛东部,是亚洲最具影响力的经济中心之一。
东京湾区聚集了大量的制造业、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同时拥有世界级的港口和航空枢纽。
这里的教育资源丰富,科研实力强大,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伦敦湾区(London Bay Area):位于英国东南部,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伦敦湾区拥有世界顶级的金融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同时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和国际贸易的重要中心。
这里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湾区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世界三大湾区发展对中国湾区的经验启示
世界三大湾区分别是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和德国汉堡湾区。
这三个湾区都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为了促进中国湾区发展,借鉴这些海外湾区的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美国旧金山湾区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视科技创新的启示。
该湾区一直是科技行业的重要中心之一,涌现了许多成功的科技企业,如苹果、谷歌、Facebook等。
这是得益于该湾区长期的对新兴技术和创新的投资和支持。
因此,对于中国湾区来说,重视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投入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日本东京湾区的经验告诉我们重视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该湾区内的城市规划非常先进,交通运输、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可以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良好的运营环境。
因此,中国湾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且完善的环境。
最后,德国汉堡湾区的成功经验显示了重视生态环保的重要性。
该湾区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力推行绿色技术和低碳经济模式,既保证了企业发展,同时也使得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维护。
中国湾区也应该关注生态保护问题,倡导绿色发展,减少环境污染,以生态友好型的方式推动发展。
综上,世界三大湾区的发展经验对中国湾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作为大国,中国湾区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借鉴先进国家的的经验,向着世界湾区的发展模式不断前行,成为更加强大和富有活力的湾区。
世界三大湾区发展对中国湾区的经验启示追求创新驱动发展。
三大湾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能力的提升。
美国的旧金山湾区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吸引了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聚集。
日本的东京湾区以其优越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德国的莱茵-鲁尔湾区则拥有先进的工业技术和制造能力。
中国的湾区在追求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可以借鉴这三个湾区的经验,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和高端人才。
加强城市协同发展。
湾区经济的成功与湾区内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密切相关。
三大湾区的城市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区域一体化,互为补充和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中国湾区在城市协同发展方面可以借鉴这三个湾区的成功经验,加强湾区间的交流和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城市圈,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
人才是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竞争力。
三大湾区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了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
美国的旧金山湾区拥有世界顶尖的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为湾区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日本的东京湾区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
德国的莱茵-鲁尔湾区致力于培育技术和工程人才,为湾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中国的湾区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吸引海内外优秀的人才流入,为湾区的发展注入强大的人才动力。
加强产业协同发展。
湾区经济以产业协同为基础,通过不同产业间的合作和协同发展,实现了产业优势的最大化。
三大湾区在产业协同发展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美国的旧金山湾区以科技产业为主导,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日本的东京湾区集聚了众多的金融、电子、汽车等产业,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德国的莱茵-鲁尔湾区以工业制造为支撑,形成了高效的产业生态系统。
中国的湾区可以借鉴这三个湾区的经验,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世界三大湾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中国湾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
世界三大湾区发展对中国湾区的经验启示世界三大湾区分别是美国的旧金山湾区、日本的东京湾区和德国的莱茵-鲁尔区。
这三个湾区在经济、科技创新、人才流动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对中国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世界三大湾区在发展经济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活力。
这些湾区都是全球经济的重要中心和产业创新的核心地带,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成熟的产业链条。
它们吸引了众多的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聚集,形成了聚集效应和集群效应,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湾区可以从世界三大湾区中学习的经验是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新创业氛围,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来湾区投资设立办事处或研发中心,推动湾区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协同发展。
世界三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些湾区都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的大学,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
它们还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中国湾区可以从世界三大湾区中学习的经验是要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创业,加大对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
还要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构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产业创新链条。
世界三大湾区在人才流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这些湾区不仅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来湾区工作和创业,还注重促进人才的流动和交流,形成了人才共享的良好生态系统。
这些人才的流动不仅促进了湾区的经济发展,也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的活跃。
中国湾区可以从世界三大湾区中学习的经验是要打造人才云集的湾区,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和引导力度,创造有利于人才流动和交流的环境和条件。
还要加强湾区与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人才合作和交流,形成人才的联动和互补效应。
世界三大湾区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流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中国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国湾区要加强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培育和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加强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形成经济的增长点和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湾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国际港口城市转型升级的经验借鉴与启示作者:王美张伟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15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律,转型升级成为世界各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研究国际港口城市转型升级的发展模式,认真分析总结其发展的历程和经验,对我国港口城市转型升级和发展提出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港口城市;转型升级;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中图分类号: U65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结构性调整的持续推进,如何提升港口城市综合功能,保持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增强港口与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港口城市目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国际性上一些知名的港口城市,在城市规划、港城关系、区域合作、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等方面都进行了成功的转型。
因此,总结国际港口城市的发展经验,借鉴发达国际港口型城市成功转型的经验,对我国港口城市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典型国际港口城市转型升级的发展模式1.纽约:从普通港口城市到全球性城市纽约是位于美国大西洋沿岸中部的纽约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良港之一。
前工业化时代纽约是连接欧美的普通港口城市,工业革命后纽约成为了美国最大的贸易口岸和商业银行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区域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西部和南部的新兴地区相继崛起,形成所谓的“阳光带”;相形之下,东北部和中西部却被人们冠之以“冰雪带”,位于“冰雪带”的纽约经济地位也日益衰落。
有人认为,纽约1970年后的衰落趋势就是纽约未来的趋向,认为纽约会从此一蹶不振。
但是以市长科克为首的乐观派则看准了1975年财政危机后曼哈顿的复兴迹象,他们相信依靠公立大学体系可以提高纽约劳动力的质量,并希望在80年代期间出现知识型产业的复兴。
于是,纽约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生产服务业,并复兴其传统的制造业。
最终,纽约顺利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转变,适应了后工业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大环境的需要,成为了全球性的城市。
美国海铁联运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作者:索沪生来源:《集装箱化》2013年第06期大约在五六年前,一本美国人写的书《集装箱改变世界》在我国运输领域广为流传。
这本书的中文译名很精彩,直接译成《集装箱改变世界》,而英文原文则更加务实地说明集装箱改变了什么:“The Box―How the Shipping Container Made the World Smaller and the World Economy Bigger”(集装箱:海运集装箱怎样使世界变小而使世界经济更大)。
这本书的作者马克·莱文森是一位经济学家,因此他能跳出我们司空见惯的集装箱的运输角色,从看似简单而冰冷的箱子,道出20世纪的这项运输技术进步是如何令今天的世界经济形态发生改变的。
该书揭示出集装箱的价值“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怎样使用”。
正像麦伯良先生在其中文译本的推荐序中所说:“集装箱最大的成功在于其产品的标准化以及由此建立的一整套运输体系。
”这“一整套运输体系”可以说是以集装箱运输为核心的多式联运体系,其中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集装箱海铁联运、公铁联运、公水联运和水水联运。
1 我国海铁联运发展情况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宏观层面看,经过几十年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铁路、公路、民航、水路和管道运输在内的各种运输方式均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种运输方式分散发展,缺乏有机衔接,这一问题越来越凸显。
特别是在各种运输方式分别得到相对充分的发展后,如何从综合运输的角度,经济合理地使用各种运输方式,解决多式联运及各种运输方式间转换衔接(包括设施衔接和服务衔接)的问题,已经成为提高我国整体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和社会流通费用乃至节能减排、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的重要方面。
我国多式联运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当数集装箱海铁联运。
由于铁路运输通常具有运量大、运距长、运价低、速度快、排放低、能耗低、安全性高等特点,世界各大港口和大型船公司都把海铁联运作为提升港口集装箱集疏运能力和巩固、拓展船公司业务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