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发展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和对策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476.50 KB
- 文档页数:42
二战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李 莹(山东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收稿日期:2008-04-29作者简介:李莹(1968-),女,山东济南人,硕士,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阶段性成果。
摘 要:战后美国的教育改革,对当前我国进行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价值。
主要体现在: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利用调动国家和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建立一支爱岗敬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创造性;构建合理的适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满足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国;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521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154(2008)05-0104-03The Revelation of A m erican Post-war Education Refor mL iY i n g(Shandong Institute o f Po liti cs and Law,J i nan250014,Chi na)Abstract:T he post-w ar educati on re f o r m U.S.has an i m portant i nstructi ve va l ue for Ch i na s'current qua li ty educati on in Ch i na. It is ma i n l y re flected i n:attachi ng great i m portance to t he function of basi c educati on i n soc ial deve l op m en t;acti ve use of the m ob iliza ti on o f nati onal and soc i a l forces to i ncrease educati ona l i nput;estab lish m ent of a respectab l e and hi gh-qua lity teache r staf,f and g i ve full p l ay to t he role of teache rs;f ocus on the ove ra ll deve l op m ent o f students and cu lti vate a ll-round deve l op m en t o f hu m an resources; full y develop the ir personalit y and crea tiv ity of students;Construc ting a reasonab le curr i cul um to mee t the ever-chang i ng sc i 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 i a l deve l op m ent.K ey word s:Am erican B asi c Educa tion;R efor m;China;Qua lity Educa tion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国际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发展及启示一、20世9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发展战略发展脉络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育观念不断发展、体制不断变革时局不断变化,美国的教育展战略也相应地有了一系列要的发展。
1985年,美国邦教育部、促进科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等12个机构,启动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于1989年推出了阶段性果《普及科学——国2061计划》该报告详细阐述了全面改革美国初中等教育的目标、步和科学依据,开了美国科学育改革的先河,引起了高的关注。
其核心思想是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上定一个示范性、指导性的基本准,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希望全国的中小学、幼儿园此来普及科技教育,从使下几代人具备科学技术的本素质。
普及科技教育不是盲目增学校的教学内容,中小学的教学重应集中在最根本的科学基础识上,并且更有效地把它教好在1991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时美国总统的老布什正提出了面向21世纪美国四项教育战略和六条国家育目标,其中科学教育被列教育目标之一,并称到2000年“美国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要世界上名列前茅”。
1994,克林顿又签署了此基础上发展的《美国2000年教育改法案》。
1993年美国育部提出了《1998——2000年战略方案》。
方案提出了三大目标及其体目标和方案,其中三大目标是:助所有学生达到富有一定挑战性的业标准,以使他们为成为有任感的公民和为进一学习以及富有产出性的就业做准备。
为所有儿童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保证所有生享受中学后教育和终身教育。
2001年,基于美国全国对“教育重要性和教育部在国家教育目标的领导地位”的认识,国联邦教育部发表了《2001——2005年战略划》,提出了美国教育发展使命和四大战略目标。
但由半年后“9·11”件的发生,促使美国家战略发生了一些重大化,最终终止了《2001—2005年战略规划》的实。
第1篇一、引言美国作为全球教育领域的领导者,其教育教学实践备受世界关注。
美国的教育体系具有独特的魅力,其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值得借鉴。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美国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二、教育理念1. 培养创新精神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在创新中成长。
2. 注重个性化教育美国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强调终身学习美国教育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校鼓励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综合素质。
在美国,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
三、课程设置1. 综合性课程美国课程设置注重综合性,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课程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2. 实践性课程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设置中包含大量的实验、实习、项目等实践性内容,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3. 选修课程美国教育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
学校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广泛的知识领域内探索,培养自己的专长。
四、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美国教育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教师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项目式教学美国教育倡导项目式教学,将学生分组,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在项目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资料、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 情境教学美国教育注重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五、教育评价1. 过程性评价美国教育评价注重过程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21世纪的曙光已照亮天际,回顾美国高等教育百年走过的历程,分析和研究美国高等教育如何从社会的边缘走到社会的中心,从世界的边缘走到世界的中心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认识今天世界高等教育的成就与问题,展望新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走向,制定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是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是资本主义世界由自由竞争跨入垄断的时期,是迅速工业化的时代,是美国的镀金时代.到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生产了全世界制成品的1/3。
迅速的工业化带来急速的社会变化,城市化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科学的繁荣,美国人开始以前所未有的信心研究自然,“征服”自然,研究社会问题,创建新的社会秩序.工业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繁荣,使得几个世纪前建立的高等教育制度不再适用了,时代呼唤高等教育改革。
20世纪中期,美国在经历了30年代的大萧条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战以后,再次迎来了发展的辉煌时期。
其间,大国之间的竞争由热战转入冷战,纷纷加强军备,充实经济实力,争取在科学技术上领先,以取得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的优势。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有智力的储备,因此发展高等教育就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在美国历史上,高等教育头一次与国家的安危联系在一起。
在60和70年代,争取民权的运动深刻地改变了高等教育的性质,接受高等教育在人类历史上头一次被视作人的权利.这样,自二次大战结束至70年代中,美国高等教育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20世纪的最后25年,冷战终于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仍面临激烈的经济挑战。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主与参与和尊重个人的选择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
这一切都要求改革高等教育,以适应时代的新发展。
20世纪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美国世纪,在过去百年中美国在科学技术和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有了更多的民主权利,美国的发展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试论各国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摘要】在全球化时代,各国教育体系的多样性为我国教育带来了启示。
通过学习外国教育理念,我国可以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教育经验,推动教育改革。
跨国教育合作也为我国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促进人才培养。
文化差异也会对我国教育产生冲击,需要及时应对。
国际教育交流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推动我国教育创新发展,我们需要综合借鉴全球教育经验,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不断学习和开放,我国教育将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关键词】关键词:教育体系多样性、全球化时代、教育交流、教育理念启示、教育改革借鉴、跨国教育合作、文化差异、人才培养、教育创新发展、国际合作、竞争力提升1. 引言1.1 各国教育体系的多样性各国教育体系的多样性是世界教育领域的一个显著特征。
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教育体系的多样性。
在世界范围内,可以看到各国教育体系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北欧国家的教育体系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全面发展,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
而日本的教育体系则注重规范教育和纪律教育,讲究纪律和规矩,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
各国教育体系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可以借鉴和吸收不同国家的优点,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发展。
1.2 全球化时代的教育交流在全球化时代,教育交流已经成为各国之间互相学习、合作和分享教育资源的重要方式。
通过国际间的教育交流,各国能够了解彼此的教育体系、理念和实践经验,从中汲取养分,促进教育的多元发展。
教育交流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交流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意识,为他们未来的国际交往和合作奠定基础。
2. 正文2.1 各国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的启示各国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的启示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对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观点及启示的论文教育理论论文论文摘要: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美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教育改革。
本文在归纳进步主义教育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对现实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
论文关键词:进步主叉;教育;观点;启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progressivism educationmovementintheunitedstates)亦称“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是l9世纪末美国出现的教育革新运动,性质与欧洲新教育运动相似,二者遥相呼应,为美国南北战争后适应工业革命、城乡变化、开发边疆和大量移民的需要而出现的社会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出现了一大批有创新思想的教育家,分别创办了一批以改革旧教育为宗旨的实验学校。
其中以帕克及其昆西教学法、杜威和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马利塔-约翰逊及其有机教育学校等影响最大,其中帕克被尊为“进步教育之父”。
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中总结进步学校的共同特征:注重保持学生智力发展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和谐;采用活动教学法,努力使学校为现实生活服务;把兴趣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促进学生对民主的认识,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等。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不仅影响初、中等教育,且影响到高等教育。
1919年,美国部分进步主义教育家在华盛顿成立进步教育协会,1920年,协会公布“改进初等教育七原则”(亦称“进步教育七原则”),日并创办((民主的新园地))和进步教育》两种刊物。
30年代后期,进步教育运动达到鼎盛期。
进步教育协会会员最多达万余人,响极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步教育运动因被认为降低了知识质量而屡遭非议,并急剧衰落。
1955年,进步教育协会解体;1957年,协会会刊进步教育》停刊,标志着美国教育学一个时代的终结。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自诞生以来,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一直因其蕴含着巨大的时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有着世界性的影响。
美国自20世纪初期开始工业化,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主动精神和活动能力的人才去参与、开拓市场,进步主义教育家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培养儿童的活动能力,这些思想切合了现实世界对新型人才的需要,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论现代美国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内容摘要美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形成了美国基础教育中地方分权管理下办学的自主性、中学课程多样性、尊重学生个性、注重人的多方面发展以及学校与家庭紧密联系等突出特点,其主要问题是学生学业水平较差.美国基础教育中的得失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教育中国教育教育改革基础教育是美国一项庞大的事业,历来受到高度重视。
中小学问题常常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二战以来,美国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教育改革,无论是50 年代出台的《国防教育法》,还是80年代发表并在全美引起巨大反响的《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都以中小学的问题和改革为核心。
美国的基础教育在管理、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学校生活的组织等方面有着许多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既决定了美国教育的许多优势,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长期困扰美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些问题的根源。
美国发展基础教育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尤其是对目前正在深入进行的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美国的基础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色。
这些特点是美国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产物.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美国的基础教育,以便借鉴它成功的经验,避免其失误。
(一)地方管理下办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基础教育由地方管理是美国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可以追溯到新英格兰地区社区办学的传统。
美国始终没有形成像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那样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教育管理体制.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不直接参与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办教育主要是州和地方政府的职权范围。
州政府的立法机构制定教育的法律和政策,而对中小学的具体经办和管理则由地方学区委员会来负责。
美国大约有16 000个这样的学区.大多数地方学区教育委员会由选民民主选举产生,少数由县、市委派,一般5—7 人,每届任期4—6 年不等。
学区委员并非专业教育工作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通常是社区内有影响的人物,他们不拿报酬,是义务性的。
教育论坛Education BBS■ 海丽素外国教育史对我国教育现状的启示摘要:人们在谈到历史学时,都要谈到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其中包括历史学的认识功能、借鉴功能、教育功能。
而教育又是一个民族振兴的根本性事业。
本研究探讨了历史进程中的外国教育史,具体包括德国国立教育、美国“平等”教育。
再根据国内外的国情的不同,分析对我国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的借鉴之处。
本研究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例举外国教育史,第二部分是分析我国的教育的现状,第三部分是各国教育史对我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外国教育史;贫困地区;借鉴1外国教育史的发展进程1.1德国国立教育在十七世纪后期,德意志民族兴办了学校,但学校是为教会而办的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
这种类型的学校宗教氛围浓重。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德国进行了宗教改革,初等教育设立了天主教的教区学校,中等教育设立了拉丁文学校。
但仍无法改变整体落后的状况。
但到了近代,德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近代德国执政者十分重视教育,大力倡导发展教育事业。
普鲁士王腓特烈即位后,立刻下令整顿教育。
拨款设置学校,又设置教师入门条件,保证贫困地区教师质量。
他还派专人到偏远地区修建学校,并为其拨专款。
1741年,腓特烈二世即位,颁布了普通农村学校法规,要求父母在小孩五岁的时候送到学校,十三十四才能离校,违者要罚款。
按时离校后才能颁发证书,有了证书才有就业的资格。
并且规定了每日授课时间、学费、政府对学生的学费补助。
但实际上当时义务教育实施的并不彻底。
尽管这样,德国的初等教育还是很快的发展了起来,并处于欧洲领先地位。
德国在教育发展的初期推行了国立教育,强调国家对于教育的领导。
在宗教改革后,国家想要从教会手中收回学校,在中央设置了教育局,负责处于与教育有关的事务。
在1794年,普鲁士终于以法令的形式宣布收回学校。
国家将中央教育局的教育部分事务下分给各个省,省之下的郡管理初等教育,郡之下的县管理小学等等一层一层划分,就这样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教育行政体系。
浅谈美国和法国学前教育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强学前教育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数量和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学前幼儿的毛入园率在逐年增长,幼儿基本的学前教育得到发展。
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存在底子薄、欠账多等问题,为加快实现《教育规划纲要》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发展目标,还需突破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瓶颈,完善各项机制,进一步奠定学前教育的发展基础。
近20年来,世界上来自各个国家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包括心理学、教育学、脑神经科学以及经济学等专家,在各自的领域探究并证实早期教育对于个体的成长发展和社会发展价值和效用的研究,世界各国根据以上的科研成果作为主要依据,立足本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制定出台有利于本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研制和组织实施多层次类型的学前教育培养计划,推动本国学前教育的有力发展。
20XX年,权威机构通过对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并得出排名,这是全球首次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国际化排名,最终形成研究报告题目为《良好开端》(Starting well:Benchmarkng early education aross the world)。
从各项指标体系的分值划分了学前教育领域各国的排名,这有助于我们以国际化视野来分析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本文将从学前教育领先的发达国家美国、法国的发展特色及经验研究入手,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特色及经验(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用法治保障学前教育投入美国一直以来推崇以法治国,是法律制度相对健全的国家。
在学前教育的运行管理、财政拨款、评级监督等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保障学前教育的顺利进行和正常发展。
如,美国对教育经费投入制定了相关的拨款法,为经费的合理使用、确保经费专项专用起到法律保障作用。
为杜绝监管不力、管理不善导致的款项滥用、浪费等现象,通过一系列的评估反馈机制来不断完善和修订法律,包括《早期学习机会法》(Early Learning Opportunity Act,2000)、《儿童保育法案》(Caring for ChildrenAct,20XX)和《入学准备法案》(School ReadinessAct,20XX)等,切实保证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为家庭困难儿童入学提供了经费支持,从法律的强制性、权威性有力保障学前教育的发展和实效。
浅谈美国教育的发展于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任职三年院长的埃伦·康德利夫·拉格曼是一位教育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研究者,她的教育研究著作《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困扰不断的教育研究的历史》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教育学领域的经典和必读书目。
两百多页的内容尽数道出了教育学在美国的发展历史。
通过对该书的阅读,我们可以窥探出美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从中也能找到些许对我国教育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启示。
标签:美国教育;教育发展;拉格曼一、教育与女性在美国,教师最初被视为“女人的事情”。
“教师以女性为主而教育管理者以男性为主”。
把教学与“女人的事情”相联系使得教育研究长期以来受到轻视与蔑视。
这样的联系与美国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有着很大的相关性。
根据拉格曼的叙述,之所以教学与女人联系如此之紧密,是由于其教学成本支出大小的问题。
对于女人,不必要像男人一样支付较高的教学成本,也就是女人的工资是比男人低的。
基于这样的原因,使得学校大量招入女性教师,以求得降低教学成本。
此外,女权主义者坚称女性的“天然”品质有利于启发青年人的智力和情感,并且,女性在从事三四年的教学事业后更有利于婚姻生活。
女性确实较男性来说更加细腻,但是,因为这个原因将教学与女性直接相关联的观点则是武断的。
女性有女性的“天然”品质,比如耐心、细心、关怀、情感丰富等,然而,只是具有这些品质,或者说,一直以这样的环境去教育孩童也是不完美的。
世界本就是由男人与女人共同组成,缺乏男性的阳刚的教学环境是儿童接受教育过程中的缺陷。
而这种缺陷可能造成的后果有可能是教育者不愿意看到的。
笔者并不排斥女性对教学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她们与教学的天然联系。
女性确实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比如福克纳在约克纳帕塔法小镇塑造的女性都有着坚韧的性格;玛格丽特在其《飘》里塑造的斯嘉丽一角毫不逊色于任何男性。
只是,笔者认为男性和女性共同加入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环境,也必将更加有益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美国学前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它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消除贫困、缩小不利人群和主流社会的差距,乃至提升综合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对中国来说,学习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十分重要.美国作为一个在教育、经济等多方面领先世界的国家,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美国;学前教育;启示一.美国学前教育的特点那么,我们能从美国学到什么东西呢?首先我们要从美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开始分析。
(一)美国学前教育的各方面保障在美国,发展学前教育几乎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美国日益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儿童个体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大意义。
各个州都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并在多方面保证学前教育顺利发展。
(二)美国学前教育的课程内容优秀的教育思想要付诸行动才是真正有效的思想。
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用课程内容来实现的。
美国是个多元化的国家,其学前教育思想包含了杜威、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多人思想中的优秀成分,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其课程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走向社会实践.在美国,老师经常带孩子到图书馆、博物馆、农场等地方参观,老师信奉的道理是:"听过就忘记了,看过就记住了,做过就理解了"。
孩子们通过观看了实实在在的物体和现象,对事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同时,美国幼儿园注重让孩子们接近大自然,经常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孩子们通过接触大自然,人格得到了熏陶,知识也得到了加强。
而在中国,老师不敢放手,不敢把孩子带出校园一步,这些都极大的阻碍了孩子们的发展.2.注重游戏活动、主动探究.在美国,”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游戏是儿童的工作”这样的观点几乎得到了全体老师的认可。
在幼儿园中,老师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条件和设施保证每个小朋友都能自由、轻松的游戏和主动探索。
试论各国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摘要】本文介绍了各国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首先探讨了西方教育体系的特点,指出了其注重学生自由发展和创新思维的优点。
然后讨论了日本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强调了其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
接着分析了韩国教育对我国的借鉴,强调了其注重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经验。
对于发展中国家教育对我国的启发,本文指出了其在资源优化利用和教育质量提升方面的借鉴意义。
最后强调了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性,提出了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建议。
通过学习各国教育的优点和经验,我国可以更好地面对教育发展的挑战,实现教育现代化和质量提升。
【关键词】关键词:引言、西方教育体系的特点、日本教育对我国的启示、韩国教育对我国的借鉴、发展中国家教育对我国的启发、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性、结论、教育对比、跨国教育合作1. 引言1.1 导言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各具特色,相互之间也会互相影响和借鉴。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西方教育体系、日本教育、韩国教育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教育的研究和探讨,可以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国际教育交流也是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相互了解和合作的有效途径,可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和优化发展。
本文将就以上几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探讨各国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和启示,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西方教育体系的特点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西方教育体系强调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地参与学习和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质疑现有的理论和观念。
西方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和跨学科学习。
学生在西方教育体系下不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更注重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
西方教育也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帮助他们形成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浅谈国外教育发展趋势及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作者:张凤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01期摘要:在中国经济及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教育的发展成就及问题都很突出。
中国的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特色,但同时又与世界各国的发展面临同样的契机和挑战。
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经多年,无论从教育立法,学校教育,还是国际教育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可供我国教育良性发展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因此研究国外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立法;学校教育;国际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将教育视为“立国之本”,纷纷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增加教育投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
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世界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教育经费占其各自政府支出的12%;在职培训方面的投入占各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5%。
美国劳工部对21世纪的就业者提出必须具备三大基础,即能力基础、思维基础、素质基础。
芬兰企业界有一句名言:“教育是芬兰的国际竞争力。
” 亚洲许多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也普遍重视教育,力图以教育为手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新加坡政府认为“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经久不衰的优势。
”“让每个新加坡人都要成为人才”是教育体制的核心。
日本已由“技术立国”转向以“科技创新立国”,提出了要培养“世界通用日本人”的教育发展新思路。
世界计算机软件产业大国印度,在教育培养方面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同时将计算机教育渗透到基础教育和其他各类教育的各个阶段。
i我国的教育发展也同样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
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对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作了精辟的论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