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动物 4 给动物建个家》_5
- 格式:docx
- 大小:18.74 KB
- 文档页数: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教材解读一年级下册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构成。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有7 个教学内容,分别是《 1. 发现物体的特征》、《 2. 谁轻谁重》、《 3. 认识物体的形状》、《 4. 给物体分类》、《 5. 观察一瓶水》、《 6. 它们去哪里了》、《7. 认识一袋空气》。
“动物”单元有 6 个教学内容,分别是《 1. 我们知道的动物》、《 2. 校园里的动物》、《 3. 观察一种动物》、《 4. 给动物建个家》、《 5. 观察鱼》、《 6. 给动物分类》。
两个单元总计13 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 1 课时来完成教学。
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体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
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
为此,“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动物”单元同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一样,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科学核心概念。
给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动物”单元,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
像所有的生物一样,动物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能帮助自己实现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围的生活环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动物”单元首先从唤醒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开始,经过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对动物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蜗牛和鱼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细致观察,丰富对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理解,最后一课给动物分类的活动,则是从研究方法上给学生们以启示。
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
《给动物建个“家”》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需求;2. 提高学生对保护动物的意识和责任感;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探讨不同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2. 研究人类如何改善动物生活条件的方法;3. 制作动物栖居地的模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需求和如何改善动物生活条件;2. 难点:设计动物栖居地模型,并解释背后的科学原理。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2. 教师讲解法:结合教材和实例,讲解动物生活需求和改善生活条件的方法;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动物的生存环境和制作动物栖居地的设计方案;4.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动物栖居地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15分钟)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实例,讲解不同动物的生存环境需求以及人类如何改善动物生活条件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不同动物的生存环境和制作动物栖居地的设计方案,鼓励学生展现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制作(30分钟)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动物栖居地模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5. 展示(10分钟)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动物栖居地模型,并进行互动交流,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借鉴。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应该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生态环境,培养学生对动物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制作的动物栖居地模型;2. 学生对动物生存环境和改善生活条件的理解;3.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表现出的团队合作和创造力;4. 学生对保护动物的态度和意识。
七、拓展延伸1. 组织参观动物园或野生动物保护中心,让学生亲身感受动物的生存环境;2. 开展有关动物保护的主题班会或演讲比赛,提高学生对动物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给动物建个“家”》导学案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给动物建个“家”》。
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中,有许多动物也需要一个安全舒适的家。
我们可以通过建造一些简单的动物居所来帮助它们,让它们有一个安全的地方生活。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给动物建设一个“家”。
二、进修目标1. 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需求。
2. 掌握简单的动物居所建造方法。
3. 培养爱护动物的认识和珍爱动物的责任感。
三、进修重点和难点1. 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需求。
2. 掌握简单的动物居所建造方法。
四、进修内容1. 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需求2. 不同动物的居所建造方法3. 如何珍爱动物的生存环境五、进修过程1. 观察和讨论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需求,例如鸟类需要栖息的地方,昆虫需要藏身的地方等。
2. 进修一些简单的动物居所建造方法,如用纸箱制作鸟巢,用石头和树枝搭建昆虫的居所等。
3. 拓展进修,了解一些珍爱动物的方法,如不乱扔垃圾,不乱破坏动物的栖息地等。
4. 小组合作,动手实践,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一些动物居所,体会珍爱动物的乐趣。
六、教室检测1. 你知道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需求吗?请举例说明。
2. 你能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动物居所吗?请动手尝试一下。
3. 你知道如何珍爱动物的生存环境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七、教室总结通过今天的进修,我们了解了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需求,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动物居所建造方法,并且了解了如何珍爱动物的生存环境。
希望大家能够爱护动物,共同尽力珍爱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让动物们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家”。
八、作业安置1. 制作一个动物居所,并写一份体会感想。
2. 调查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需求,写一份小结报告。
3. 思考如何在平时生活中珍爱动物的生存环境,写一份个人计划。
以上就是本次进修内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进修,做一个爱护动物、珍爱环境的好少年。
谢谢大家!。
一年级给动物建个家教案主题:帮助动物建造家园年级:一年级教学目标:- 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和家园-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教学内容与活动:1. 引入:- 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不同动物的家园,例如鸟巢、蜂窝、兔穴等。
- 提问:为什么动物需要家园?他们的家园有什么特点?2. 探索动物的家园:-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和家园。
可以使用图书馆的书籍、互联网或其他资源。
- 学生可以绘制或制作模型展示自己选择的动物家园。
3. 分享和讨论:- 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研究的动物和家园。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提供建议。
- 鼓励学生彼此学习新知识,并相互帮助完善自己的作品。
4. 动手实践:- 小组间合作,设计并建造一个理想的动物家园。
- 鼓励学生使用可回收材料和自然材料,提倡环保意识。
5. 展示和评价:-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设计和建造的动物家园。
- 学生可以用图片、口头描述或展示模型的方式进行展示。
- 全班一起评价每个家园的特点和优点。
6. 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过程,总结动物家园的重要性和自己的收获。
-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改善动物的家园。
教学资源:- 图书馆的动物书籍或科普读物- 互联网资源:图片、视频等- 可回收材料和自然材料(如纸板、树枝、树叶等)评估方式:-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态度- 学生对动物家园的描述和解释- 学生设计和建造的动物家园的创意和实用性延伸活动:- 学生可以在社区或家庭中观察和记录动物家园的情况。
-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和观察不同动物的家园。
- 学生可以继续探索其他动物的家园,并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观察。
小学科学4给动物建个“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动物的生活环境和基本需求。
2. 掌握不同动物栖息地的特点。
3. 培养观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动物栖息地的特点及建筑。
2. 动物适宜的生活环境和基本需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动物适宜的生活环境和基本需求对它们来说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动物栖息地的图片或实物模型。
2. PPT演示或黑板、白板草图相关内容。
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情境(15分钟)1. 师生共同观察动物栖息地的图片或实物模型。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物栖息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们选择在这里生活?Step 2 探究动物栖息地(3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动物,探究该动物的栖息地。
a. 每组自由选择一种动物,了解其栖息地的特点。
b. 学生自主搜索、阅读相关资料,收集该动物栖息地的图片或信息。
c. 学生小组展示并分享他们的发现,讨论不同动物栖息地的特点。
2. 教师辅助学生总结不同动物栖息地的共同特点或规律。
Step 3 动物的生活环境和基本需求(30分钟)1. 通过课件或黑板、白板示范,教授动物的基本需求,如食物、水源、栖身之处、交配和繁殖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的适宜生活环境和基本需求对它们来说有多么重要?Step 4 动物公园设计比赛(45分钟)1. 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设计一个适合多种动物栖息的动物公园。
a. 学生小组根据自己在Step 2中收集到的信息,综合考虑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和基本需求,设计动物公园的布局和设施。
b. 学生小组使用PPT、草图或其他合适的方式呈现他们的动物公园设计方案。
2. 学生小组之间进行展示和交流评价,分享各自的设计灵感和创新点。
3. 教师评价每个小组的设计方案,指出优点并提出建议改进之处。
六、教学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动物适宜的生活环境和基本需求对它们来说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24《给动物建个““家”》(作业设计)给动物建个“家”在小学科学24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有关动物的知识,包括它们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的构建。
本次作业设计的主题是“给动物建个‘家’”,通过此作业,我们将了解不同动物的栖息地及其特点,并鼓励学生设计和构建一个适合特定动物的模型栖息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动物的栖息地特点。
不同的动物会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栖息地,例如,河马喜欢栖息在水中,它们需要构建一个湿润的栖息地;猫咪则喜欢温暖舒适的环境,因此需要一个舒适的窝。
了解这些特点对于设计和构建模型栖息地非常重要。
其次,让我们以鸟类为例,设计一个适合它们的模型栖息地。
鸟类一般会选择在树上或者高处筑巢。
我们可以利用纸板和其他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模拟树的结构。
首先,用纸板制作树干的外形,并使用彩色纸张装饰,使其看起来更像真实的树干。
然后,使用漆片或者纸张制作树枝,并用胶水将其粘贴在树干上。
最后,在树枝上留出小空间,制作并加入一个小巢,供鸟类筑巢。
当然,我们也可以加入一些其他细节,例如树上的叶子或者树干上的树洞,使整个模型更加生动。
除了鸟类,还有许多其他动物也需要有适合的栖息地。
例如,对于河马来说,我们可以使用浅盆或者水槽来模拟湿润的环境。
在盆或者水槽中,我们可以利用泥巴制作出一个类似于河马所栖息的河床,并加入一些水草或者石头来增加逼真感。
对于猫咪来说,我们可以使用纸箱或者布料,制作一个类似窝的结构,加入一些软棉被或者枕头,使其更加舒适和温暖。
通过设计和构建这些模型栖息地,学生们将对动物栖息地的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此外,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机会。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展现他们的个性与创造力。
最后,评价和展示也是作业设计的重要环节。
学生们可以将自己设计和构建的模型栖息地带到学校进行展示。
在展示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释其设计和构建过程。
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特点;2.掌握设计和搭建简单的动物“家”的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探究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爱护自然和动物。
二、教学内容1.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特点;2.动物“家”设计与搭建。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活动教师展示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照片,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动物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并了解不同动物的生存特点。
第二步:实践环节1.授课前,教师准备桶、木板、麻绳、钉子等简单的材料,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个动物,了解该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特点,然后设计该动物的“家”;3.学生根据设计图纸和实地考察得出的结论,使用所给材料制作动物“家”;4.各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动物“家”,教师与学生评价动物“家”是否合理、实用和美观;5.学生自评、互评,找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三步:总结回顾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动物“家”的设计和制作经验;2.教师指导学生总结这次教学的收获,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3.教师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环保意识和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的设计和制作动物“家”情况,重点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特点,是否能够独立设计和制作动物“家”,以及作品的实用性和美观度;2.组织学生自评、互评,了解学生对此次活动的学习效果和不足之处。
五、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请相关专家到班级,讲解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保护动物的方法,增强学生环保意识;2.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或者公园中进行实地考察和探索,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3.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去动物园实地探访,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