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承载系统及业务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3.06 MB
- 文档页数:21
移动POC业务介绍POC(手机对讲)业务是将集群通信中的对讲功能引入到移动蜂窝网络中,允许用户与一个或多个用户进行通信。
主要面向行业客户,如物流、运输、物业安保等工作地点在户外,对远距离对讲和调度有强烈需求的行业。
系统为行业客户提供的集群调度业务,客户无需购买专业通信设备,无需专门组网,手机实现一键多人通话,便可以以低成本、快速实现了高效率的群组通信和资源调度。
产品功能:群组管理:管理员根据单位的实际需求来设置群组和相应成员,并发送通知群组成员。
权限设置:管理员可以灵活设置群组的成员权限。
高权限成员(如小组长)可以优先通话,方便应急调度。
群组通话:成员只需按动手机上的PoC按键,就可以与群组其他成员一对一呼叫,或与整个群组进行通话。
通话监控:可以对通话进行监听、录音等操作。
成员状态查询:可以查询群组成员工作状态,例如“忙碌”、“空闲”等,便于任务分配。
话务统计:对成员的日常通话记录进行统计分析。
业务特点:低成本:也省了建设集群共网和购买对讲设备的成本,而且对讲通话资费低于普通电话,跨区使用也无漫游费用。
大范围:有中国移动的通信网络就可使用PoC业务、可在全国范围使用,实现跨省调度。
高安全:PoC的安全级别和移动通信相同,且有完善的用户权限管理。
POC技术介绍•商用PoC(Push to Talk Over Cellular)是在公众移动网络上实现的一种具有对讲功能的移动数据业务。
PoC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和VoIP技术实现的,其网络覆盖面广,而且能够异地漫游。
在3G时代,PoC业务作为一个数据网上的语音业务极具亮点。
随着美国和欧洲一些移动运营商在公众移动网上推出PoC业务(PTT over Cellular,一键通),PoC一时间成为业界关注的热门移动数据业务。
PoC采用半双工通信方式,可以进行“一对一”、“一对多”通话,而且一按即通、无需拨号等待。
在3G时代,PoC业务作为一个数据网上的语音业务极具亮点。
中国电信IP网VPDN网路及业务技术要求1.中国电信IP网上VPDN系统结构组成中国电信IP网上VPDN系统组成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VPDN业务的承载网,即中国电信的IP网;(2)两级VPDN业务管理中心,包括1个全国VPDN业务管理中心和31个省级VPDN业务管理中心;(3)中国电信在各省市城市的VPDN拨号接入系统,主要由接入服务器组成;(4)用户系统,包括企业的拨号用户、企业总部网关设备、企业内部网的管理系统。
整体系统组成如下图所示:2.1 中国电信VPDN业务的承载网VPDN业务承载网采用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163网)和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169网)二网调整后的163/169网,2.2 全国VPDN业务管理中心VPDN业务管理中心是中国电信IP网上VPDN系统组成中的关键部分,是中国电信在IP网上提供VPDN业务的控制中心,全国VPDN业务管理中心设置在电总数据局,采用单独建设的方式。
全国VPDN业务管理中心在功能上可由以下功能模块部分组成:(1)用户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全国VPDN业务的受理、全国VPDN业务用户信息(用户信息包括每个用户申请的完整域名、网关的公开IP地址等)管理、业务营销策略管理、全国VPDN业务用户帐务信息管理。
(2)用户认证模块:主要负责全国VPDN业务RADIUS认证、计费信息采集、中国电信IP网上负责VPDN业务所有接入服务器和全国VPDN业务用户网关设备的登记等。
该模块采用主备用设置。
(3)计费结算帐务模块,主要负责全国VPDN业务计费、帐务生成、各种信息统计分析报表生成等。
(4)网络管理模块,网络管理对象是全国VPDN业务管理中心内部局域网内的所有设备,网络管理功能包括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
全国用户管理模块、用户认证模块、计费结算帐务模块关系图2.2 省级VPDN业务管理中心各省省级VPDN业务管理中心设置在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163网)和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169网)二网调整后的163/169网的省级管理系统平台上,省级VPDN业务管理中心系统设备与其它已有的省级管理系统设备共用一个局域网网络,不单独建设。
GPRS的基本概念与简化模型资料引用:/11124.htmlGPRS的基本概念与简化模型(王树甲)一、引言GSM系统的数据承载业务采用电路交换方式,并利用ISDN的概念迂回地与PSTN、电路交换公用数据网(CSPDN)、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PSPDN)互连互通,互工作功能(IWF)十分复杂,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因特网及其万维多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数据传输业务,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人类社会进步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鉴于这种形势,GSM系统的移动数据业务转向分组交换方式,提出了GPRS和EGPRS的概念,以便与因特网互连互通,更有效地利用无线资源和网络资源。
本文旨在介绍GPRS的基本概念、业务集合、简化模型以及主要接口点和参数点,而不涉及GPRS网络分系统的复杂逻辑结构。
这样,易于理解GPRS MSs之间和GPRS MS与外部TEs之间的传输机制,便于了解向GPRS过渡的概念。
二、GPRS的基本概念顾名思义,通用分组无线数据业务(GPRS)是以端对端的分组传输与交换方式为用户提供的发送和接收高速数据、低速数据以及信令的多种业务集合。
与电路传输与交换方式相比,GPRS不仅能够经济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而且能够优化利用更为稀缺的无线资源。
GPRS的系统由无线分系统和网络分系统组成,两者之间严谨定义的界面可以使其网络分系统为其它无线接入系统所利用。
从逻辑机制方面来看,GPRS系统可以通过增加两种网络节点在GSM结构基础上实现,即GPRS业务支持节点(SGSN)和GPRS网关支持节点(GGSN)。
同时,还有必要命名若干新的接口,以表明GPRS、GSM及其它外部网络的各实体之间的逻辑关系。
不难看出,GPRS网络分系统无需强行改变已建的GSM网络和交换分系统,两者重叠,各司其职。
GPRS无线分系统与网络分系统之间的接口仍称无线接口(Vm),但定义了新的GPRS 无线信道。
这些信道的划分十分灵活:可以由每个TDMA帧的1个时隙、2个时隙、……直至8个时隙组成8种不同速率的GPRS信道,各信道均可由各在线用户共享;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可分别地划分为时隙数目不等的信道,满足上下行流量不对称的数据业务;在话音业务和数据业务之间可以根据业务负荷加实际情况动态共享无线资源;可以规定各种不同的无线信道编码方案,使每用户的比特速率在9kb/s至150kb/s之间。
中国移动IDC业务规划与规范介绍1. 发展目标中国移动IDC业务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数据中心服务供应商,为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IDC解决方案。
同时,中国移动IDC致力于提升服务质量,通过优质服务和客户满意度的提升,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2. 业务布局中国移动IDC业务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多个数据中心,以满足广大企业客户的需求。
根据客户的地理位置和需求特点,优化布局,确保数据中心的就近性原则。
同时,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效率,中国移动IDC还积极引入云计算技术,提供虚拟化、弹性扩展等云服务。
3. 产品创新中国移动IDC业务致力于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提供更丰富、更多样化的产品线。
除了传统的机柜租用、服务器托管等基础服务外,还提供云计算服务、备份与恢复服务、安全防护服务等增值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此外,中国移动IDC业务还与其他业务线合作,提供关联业务的集成解决方案。
二、业务规范为了确保IDC业务的正常运营和高品质服务,中国移动IDC制定了一系列业务规范和规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施规范中国移动IDC业务的数据中心设施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包括建筑安全规范、电力供应规范、防火规范等。
数据中心的防护设施、电力系统、网络设备等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收,确保设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 数据安全规范中国移动IDC业务承载了大量客户的关键数据,数据安全是业务的核心要求。
公司制定了严格的数据安全规范,包括数据备份与恢复规范、安全审计规范、访问控制规范等。
同时,企业客户也有责任遵守相关规范,确保其数据的安全性。
3. 网络运营规范中国移动IDC业务中的网络运营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进行。
数据中心必须配备有效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保护网络的安全。
数据传输必须采用可靠的加密算法和协议,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此外,中国移动IDC还积极参与互联网安全事务,提供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研究院2012-6中国联通沃云平台整体介绍内部资料注意保密提纲1中国联通云系统架构及演进沃·云整体架构及发展思路沃云承载业务——悦云沃云系统承载三大基地业务政企中小企业医疗云公众以VDC为核心的基础设施IaaS服务以电信能力为核心的PaaS服务电信基础能力服务电信运营能力服务电信应用能力服务教育云政务云电力行业应用旅游云金融行业应用SCM…CRM云终端开发云存储文件同步及存储运营交付与支撑体系安全可信保障服务体系差异化服务体系弹性云主机云存储虚拟专有云(VPC)用户行为数据库模型VPS业务应用开发支撑业务仿真测试业务分众推送能力引擎宽带商务云安全云桌面云移动办公定位服务云呼叫中心企业邮箱通用云云桌面多屏互动统一云服务门户内部应用智能分析引擎DSS应用OSS应用BSS应用…开发文件服务…………中国联通云服务总体框架建议云计算落地核心要素云计算技术堆栈云计算交付与运维云服务框架的统一支撑架构——云系统云应用交付及安全保障计算/存储资源池电信能力引擎池分布式数据服务数据服务引擎PaaSIaaS统一数据模型统一云系统服务引擎通用数据服务同步服务引擎SOA服务引擎敏捷开发引擎数据中心网络云系统BSS应用OSS应用MSS应用ESS应用……行业应用宽带商务应用公众云业务DSS应用PSTN云系统定位融合2类能力开发者运营者消费者服务3个对象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等基础设施资源服务、计费与结算组件、鉴权与认证组件等基础设施资源服务、协同引擎、客户行为服务引擎、通信能力组件、分众广告组件等提供丰富应用CT能力IT能力2G/3G WLAN云系统服务对象及能力6开发者●SDK&IDE开发环境●CT能力引擎●数据库能力引擎●中间件能力引擎●…●IaaS资源●部署环境●部署工具●…运营者●应用审核●IT资源弹性供给●CT能力保障●安全●…消费者开发运行●服务SLA ●调试工具●测试环境●…●计费●统计分析●鉴权认证●业务管理●客户管理●行为统计●推送引擎●广告引擎●用户画像●产品、渠道与用户精准匹配●…●丰富的云应用●智能推送服务●分众精准信息服务云系统充分整合公司CT能力,IT能力,客户资源以及渠道能力,形成支撑公司云应用的开发、运行以及服务的统一支撑平台。
EPC系统原理-业务功能详细介绍R1.0版本鲜枣课堂目录EPC系统原理-业务功能详细介绍 (2)1LTE的背景 (2)2EPC系统的网络结构 (2)3EPC系统的业务功能介绍 (4)3.1基本功能 (4)3.1.1标识管理 (4)3.1.2节点选择 (7)3.1.3移动性管理 (8)3.1.4切换管理 (10)3.1.5会话管理 (10)3.2特性功能 (11)3.2.1安全功能 (11)3.2.2与现有网络的互通功能 (11)3.2.3支持多PDN接入功能 (12)3.2.4负荷均衡功能 (12)4名词术语及缩略语 (13)EPC系统原理-业务功能详细介绍1 L TE的背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用户需求的不断提升,宽带无线接入的概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和用户关注。
相比较于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和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等无线接入方案的迅猛发展,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组织制定的WCDMA (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HSDPA(High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UPA(High Speed Uplink PacketAccess,高速上行分组接入)虽然在支持移动性和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方面有较大优势,但是在无线频谱利用率和传输时延等方面有所落后。
此外,一方面目前的数据类业务种类繁多且数据量大,对空口的数据传输数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技术为核心的无线接入技术逐渐成熟,大幅度提升空口速率可以变为现实。
技术装备城轨交通车地通信综合承载系统禹志阳1,石雪涛2,郜新军1(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通信信号研究所,北京100081;2.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信号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摘要:城轨交通传统车地通信依赖地面基站中转,导致较大的信号传输时延;传统通信系统易受基站故障和链路干扰的影响,降低了通信的可靠性,甚至对交通安全造成潜在风险;目前城轨交通轨旁设备多采用有线通信方式,建设与维护成本较高。
基于无线自组织网络(Ad-hoc)的城轨交通车地通信方案可以有效节约布网成本。
通过构建以轨旁设备、列车和车站汇聚节点为核心的无线自组织网络,承载城轨交通业务数据传输,降低了控制环节与接口复杂度,能够实现实时的车车、车地安全通信。
设计基于无线自组织网络的城轨交通车车通信综合承载系统,并利用无线自组网基站、信道仿真器、可调衰减器等设备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城轨交通环境,验证了车车通信能力。
测试结果表明:Ad-hoc系统具有自组织无中心、低网络延时、强网络鲁棒性、多跳传输等特点,能够满足城轨交通业务的需求。
关键词:城轨交通;车地通信;Ad-hoc;MimoMesh;车车通信;综合承载中图分类号:U231;U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83X(2024)04-0079-06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4.01.09.0011 研究背景及概述伴随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城轨交通的运营模式也不断演进。
起初采用手动驾驶模式,随后逐步转向自动驾驶(ATO)模式,进一步发展至全自动运行系统(FAO)模式,为民众日常出行提供了巨大便利。
我国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网络已逐渐形成规模,进入网络化发展阶段,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运行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城轨交通主要采用WLAN和LTE-M实现车地无线通信。
传统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大多使用基于IEEE 802.11标准的WLAN技术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