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导学案教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5
《阁夜》导学案教学目标:1、因声求气,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声律特点,学习有情感诵读作品。
2、吟咏诗韵,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
3、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前案】1、诗人回顾: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
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
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
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阁夜”,即西阁之夜。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
当时,蜀中发生了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3、注音并解释下列字词①景:②霁:4、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如何体现出作者“凄凉悲怆”的心境?5、颔联:从()觉和()觉来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
诗人如何将悲惨的战争现实和和壮美的三峡之景表现出来?6、颈联:人们为何哀哭?“夷歌”指什么?诗人听到“夷歌”后心情会愉悦起来吗?7、尾联:这里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是哪两个?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叹?【课中案】这首诗写了诗人多种悲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课后案】比较阅读: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阁夜》和《旅夜抒怀》的意境都很雄阔,细细比较,二者又有不同。
《阁夜》和《旅夜抒怀》的意境都很雄阔,细细比较,二者又有不同。
《阁夜》的意境是《旅夜抒怀》的意境是《阁夜》中,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传达出来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
《阁夜》导学案
主备人:审定人:高二语文组
备课时间:12月10日授课时间:
一、激趣引入(课前热身,谈话引入)
二、导学讲析(导学导思)
1、朗读指导
(1)划分诗歌的节拍:
(2)找出诗歌的韵脚:——押韵,偶句押韵,
韵脚:、、、
(3)把握情感基调
第一联描绘冬景,有萧瑟之感,应读得平缓
第二联写夜中所闻悲壮之声,朗读时也应引吭高歌
第三联写夜哭、夷歌之凄惨,朗读时应转悲
第四联思及先贤功业,以自己的寂寥作结,自应以悲慨之音读之,使人“怆然有无穷之思”。
2、整体感知:
听视频朗诵,初步感知作者情感,并用一两个词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
三、合作展示(合学展示)
合作探究: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慨?结合诗句细加品读分析。
分组汇报展示
四、拓展延伸:1961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号召世界人民纪念他。
2012年,是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
人教版语文必修课本中杜甫《登
高》一诗的人物配图是这样的,杜甫侧坐在石头上,迎风略抬着头,面带沧桑,呈现倚石忧思的神情。
然而这则插图“惨”遭涂鸦。
讨论:对杜甫这样的世界文化名人,我们是否赞成用涂鸦与恶搞的这种方式来纪念他呢?
五、小结、布置作业
1、以“杜甫,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抒发你此时内心对杜甫的情感。
2、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3、背诵全诗。
说明:①三声:笑声、讨论声、赞美声;
②三力:实力、活力、魅力;。
《阁夜》2.概况内容:前四句都在写阁夜看到的战乱凄凉的景象,后四句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或表达诗人伤时感世的情怀)。
二、赏析学案:1.描绘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岁暮时节,冬日傍晚,刚刚放晴的太阳好像被催促似的匆匆收敛了最后一抹余辉,夜晚来临了。
这是一个霜雪初停的寒夜,无边无际的霜雪好像蔓延到天边,银白色的雪光散发阵阵寒意。
衬托出夜晚的冷寂,作者孤寂的心境蕴含其中。
2. 明确:听觉、视觉。
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
3.明确: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4、(1)答:通过阁夜看到的战乱的凄凉景象和动荡不安时局的描写,极力渲染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作者对战乱的厌恶,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同情,对国家民族前途的优虑(或表达作者伤时感世的情怀)。
(2)手法:寓情于景用典(见全解113页谢谢合作)《阁夜》2.概况内容:前四句都在写阁夜看到的战乱凄凉的景象,后四句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或表达诗人伤时感世的情怀)。
二、赏析学案:1.描绘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岁暮时节,冬日傍晚,刚刚放晴的太阳好像被催促似的匆匆收敛了最后一抹余辉,夜晚来临了。
这是一个霜雪初停的寒夜,无边无际的霜雪好像蔓延到天边,银白色的雪光散发阵阵寒意。
衬托出夜晚的冷寂,作者孤寂的心境蕴含其中。
2. 明确:听觉、视觉。
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
3.明确: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4、(1)答:通过阁夜看到的战乱的凄凉景象和动荡不安时局的描写,极力渲染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作者对战乱的厌恶,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同情,对国家民族前途的优虑(或表达作者伤时感世的情怀)。
(2)手法:寓情于景用典(见全解113页谢谢合作)。
——————————————————————————————————————————————————————————————————————————《阁夜》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预习案【教材助读】 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阁夜”,即西阁之夜。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
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整个社会还很动荡,巴蜀地区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2、解题阁:作者寓居的西阁; 夜:夜里联系背景,暗指作者是在家中彻夜未眠;题目是指作者在战乱频仍时,孤身漂泊在外整夜不眠所做的感思。
题目提示读者写作的时间和地点预习自测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的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
1、《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2、押韵•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
•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 押ao 韵 偶句押韵3、节拍•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 节拍2---2--3 2---2--3 4、感情• 第一联描绘冬景,有萧瑟之感,应读的平缓 • 第二联写夜中所闻悲壮之声,朗读时也应引亢高歌 • 第三联写夜哭、夷歌之凄惨,朗读时应转悲• 第四联思及先贤功业,以自己的寂寥作结,自应以悲慨之音读之,使人“苍然有无穷之思”。
王口中学高二语文学习提纲《阁夜》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过程与技能: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1.探讨杜甫诗的风格,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2.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预习作业】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代伟大的_____诗人。
字,自号________。
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被誉为“_______”。
代表作有《》、《》、《》、《》等。
《阁夜》是大历元年冬寓居西阁时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整个社会还很动荡,巴蜀地区也陷入了战乱之中。
永泰元年(765)闰十月,剑南节度使郭英乂与西山都知兵马崔旰互相残杀,导致蜀中大乱。
《阁夜》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
2.给加点字注音催短景.()霁.寒宵()渔樵.()数.处()寂寥.()夷.歌()五更.()3.解释下列加点字阴阳:短景:(景:通“”,)霁:五更鼓角:三峡:星河:野哭:战伐:夷歌:夷:卧龙:跃马:人事:音书:漫:【整体感知】深情、顿挫诵读《阁夜》,然后试将原诗翻译成现代诗。
【学习过程】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体会这样写景的作用。
(结合诗歌鉴赏答题方法)2.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
”这一联是千古名句。
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创造了一种什么样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颈联是作者听到“五更鼓角”后产生的一种超越时空的联想,他想到了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尾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主题?思考:杜甫在这首诗里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探究】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比,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宝鸡市金台高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高二年级学科:语文章节:第三章第1课
主备人:李佳审核人:徐春霞使用时间:2014年11月20日
鉴赏
公元765
诗的后两联抒发了这样的情怀:面对如此壮阔的景象,诗人感到了自身的渺小和前途的迷茫。
一、解题
《阁夜》:是作者在766年冬寄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二、写作背景:
经过长途跋涉,杜甫来到了夔州。
并在此居住了一年零九个月,先后在赤甲、西阁、襄西、东屯居住。
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整个社会还很动荡,巴蜀地区也陷入到战乱之中。
公元765年十月,剑南节度使郭英乂与西山都知兵崔盰互相残杀,导致蜀中大乱。
本诗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
加之,杜甫的好友郑虔、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
所以,杜甫在社会苦难和个人生活坎坷中流露出了忧国忧民和寂寞悲哀的感情。
三“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四、合作探究(每两小组互相给对方出题鉴赏)
(1)
(2)
(3)
(4)
五、小结艺术手法
六、拓展延伸
对比鉴赏《阁夜》与《旅夜书怀》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阁夜》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法设计:诵读,问题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诗人夜不能寐,都会有些什么样的表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引出诗人杜甫。
2、诵读诗歌,明确节奏。
3、鉴赏(问题探究)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依据某些字词,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么?
2)、表面看来写鼓角声,实则写什么?诗人将上句、下句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从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野哭千家”和“夷歌数处”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4)、卧龙、跃马指谁?写这两个人物的有何用意?
5)、独立思考: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感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6)、锻炼概括能力
主旨:
通过对的描绘,
反映了,表达了。
写作特点:
提示:试从线索顺序,描写角度,表现手法(修辞)来谈。
7)、小组探究:列举已学杜甫的诗歌,探究其颔联的特点。
第1篇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阁夜》这首诗,掌握其基本内容。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3. 学习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4. 培养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阁夜》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分析诗中的意象。
2. 难点: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杜甫的诗歌有哪些了解?3. 引导学生关注杜甫诗歌中的忧国忧民主题。
二、诗歌解读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阁夜》这首诗,注意读音、节奏和停顿。
2. 学生齐读,教师逐句讲解,解释生僻字词。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月涌大江流”、“星垂平野阔”等。
4.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如忧国忧民、思念家乡等。
三、主题探讨1. 讨论《阁夜》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2. 分析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如忧国忧民、对家乡的思念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杜甫会有这样的情感?四、诗歌鉴赏1.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体会诗中的意境,如宏伟壮阔的江景、思乡之情等。
3. 学习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课堂小结1. 总结《阁夜》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 强调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阁夜》的鉴赏文章,字数500字左右。
2. 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思想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阁夜》这首诗,让学生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在分析诗中的意象时,学生能够体会到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诗歌鉴赏环节,学生学会了如何鉴赏古典诗歌,提高了文学素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阁夜》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年级:高二编写:谢一彰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编制时间:2013--12班次:小组:姓名:使用时间:[教学目标]:1、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2、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方法] 诵读、质疑、探究法[教具] 多媒体设备二、教学过程备注、补充一、导入新课:师生共同回忆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二、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年终時感怀的诗,写景、写情,充滿孤寂悲凉的感觉。
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
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三、朗读指导:(见教材)按课本诵读提示,各小组推荐3-5名同学朗诵,师生共评。
四、自主赏析,讨论明确:(见课件)一)、对各联赏析正确的是( A )。
请指出错项的问题所在。
A、首联中的“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流露出凄苦的心境。
“天涯”,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之意,“宵”这里指黎明前,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B、颔联上句借听觉写出了兵革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明确:下句明借视觉写山川壮美,暗用“汉武帝问天星尽摇事,星者对曰:‘星摇者,民劳也’”的典故,写百姓因战争劳顿不堪。
上下句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都说的是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C、颈联上句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
下句写“夷歌”“渔樵”,显示了地方风情,也说明少数地区老百姓生活还很安定。
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欢喜有人愁。
(明确:下句“夷歌”之“夷”言地域偏远,“数处”与“千家”形成对比,战乱频繁,野哭千家,偏远山区里的零星渔民樵夫为了活着,在战乱中仍得辛苦劳作。
第12课阁夜导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这首诗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内自主学习一文化常识1.诗歌背景解读该诗是大历元年(766)的冬天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西川崔旰、郭英乂(yì)、杨子琳等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去世。
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1)《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2)股肱之臣,股指的是大腿,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3)江表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南方六朝所在地区都泛称江表。
二古诗文基础1.字音识记①催短景.(yǐnɡ) ②霁.寒宵(jì)③数处.(chù) ④渔樵.(qiáo)2.词语解释(1)岁暮..阴阳催短景.岁暮:冬季景:通“影”,日光(2)天涯霜雪霁.寒宵霁:雨雪过后,天放晴(3)三峡星河影动摇..动摇:摇曳不定(4)夷歌..数处起渔樵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5)人事..音书漫.寂寥人事:交游漫:徒然、白白地3.倒装句(1)天涯霜雪霁寒宵(正常语序为“寒宵霁”)(2)野哭千家闻战伐(正常语序为“千家闻战伐野哭”)(3)夷歌数处起渔樵(正常语序应为“渔樵数处起夷歌”)4.默写填空(1)《阁夜》中描绘冬景、有萧瑟之感的诗句是:“”。
(2)《阁夜》中用听觉、视觉表现诗人的悲壮情怀的诗句是:“”。
(3)《阁夜》中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人民的深重灾难,显示地方风情的诗句是:“”。
(4)《阁夜》中表达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叹的诗句是:“”。
答案(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课内文本探究一|文脉梳理二|文本探究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人在《阁夜》中一共写了几种悲慨?[考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我的答案:答案提示:共写了五种:①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②客居天涯的凄寒;③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④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叹;⑤自己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阁夜》导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术:认识杜甫的诗歌风格,认识本诗的写作背景,累积名句。
2.过程与技术:掌握诗歌风格,指引学生在频频朗读中想象、赏识,领悟诗歌内涵。
[根源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抓住意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要点难点】1、商讨杜甫诗的风格,在频频朗读中掌握诗风,领会诗意。
2、领会诗歌表露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经过学习《蜀相》、《登高》、《登岳阳楼》这三篇律诗,对杜甫的一生经历与思想感情有了更多更全面的认识。
《登高》一诗中包括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感情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
不只是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社会的动乱不安满目疮痍,人民流浪失所受尽磨难。
《蜀相》一诗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拜与敬慕之情,也对自己未能实现中兴汉室,一致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惋惜。
《登岳阳楼》一诗,作者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忧时伤世的感情。
今日我们持续学习杜甫的《阁夜》,这是他暮年旅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二、作者作品简介1、诗人回首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
他的诗反应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
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崇高人品和完满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尊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
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阁夜”,即西阁之夜。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 765--767)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切写照。
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gàn)、郭英乂(yì)、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停侵袭蜀地,致使蜀中大乱。
《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乱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
加之杜甫挚友郑虔﹙qián﹚、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接踵亡故,因此杜甫深感孤独悲痛。
《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怀诗;律诗属近体诗,别名今体诗,格律诗。
阁 夜(教师)【学习目标】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探讨杜甫诗的风格,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2、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学习这首诗,首先,应该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节奏,借助文下注释,结合具体语境,了解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
这首诗系因感伤时事而作,全诗当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
八个诗句的节奏皆作“XX —XX —X —XX ”,为避免单调起见,读时对节拍的长短可适当加以调整,使整齐之中略有变化。
预习案 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知识链接】1.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四月飘泊至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这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战争的烽火一直没有停息。
战祸绵延数年,人民死伤无数。
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
一个深冬的夜晚,霜雪初霁,寓居在夔州西阁中的诗人,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当前国家时事和自己衰老多病、飘泊天涯的生活,心情异常沉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解题 “阁夜”,即西阁之夜。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
【预习检测】1.了解诗词格律,然后填空。
①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②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它们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
③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平”就是指平声,“仄”就是指上、去、入三声。
平仄在诗词中是交错使用的,可概括为: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④对仗就是诗词中的对偶,就是把同类或对立的概念放在诗词句中相同的位置,使之并列起来。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编号:10 班级:姓名:学习小组:层级编码: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主备人:郭华审核:学科主任:年级主任:使用时间:阁夜【学习目标】1、熟悉诗歌内容,概述诗歌的意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反复诵读,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提炼诗歌的思想感情,总结其艺术特点。
3、发挥想象,描绘画面,领悟诗人感时、伤乱的情怀。
【学习重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提炼诗歌的思想感情,总结其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领悟诗人感时、伤乱的情怀。
【学法指导】1、搜集资料,认真阅读课本43-44页,用红笔勾画出疑难点。
2、结合课下注释及写作背景,概括诗歌内容,描绘诗歌画面,熟读成诵。
【使用说明】1、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并对合作探究部分独立思考,积极尝试,用红笔做好笔记。
2、课后及时改正完善导学案,把自己的疑难问题和解题方法总结到典题本上。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填空杜甫,字( ),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 ),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 )。
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 )之称。
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其人又有()之称,并被推崇为()诗派的代表。
他与李白并称为(),他更被宋代江西派奉为鼻祖,著有《杜工部集》。
“阁夜”,即西阁之夜。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
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人心不安,国无宁日,诗人愁心如焚,忧时伤怀,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阁夜》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技能目标:把握诗歌风格,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1.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学法指导:学习这首诗,首先,应该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节奏,借助文下注释,结合具体语境,了解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
这首诗系因感伤时事而作,全诗当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
八个诗句的节奏皆作“XX—XX—X—XX”,为避免单调起见,读时对节拍的长短可适当加以调整,使整齐之中略有变化。
学习过程:【预习检测】(1)注音:短景()雪霁( ) 渔樵()(2)《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从内容看,是一首诗;一、作品简介“阁夜”,即。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765--767)西阁时所作,是诗人心情的真实写照。
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gàn)、郭英乂(yì)、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导致蜀中大乱。
《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
加之杜甫好友郑虔﹙qián﹚、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
二、诵读诗歌,体味情感:深情、顿挫诵读《阁夜》,然后试将原诗翻译成现代诗。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读后初步体会《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三、鉴赏:1.赏析首联:“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2.赏析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赏析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上下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赏析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班级:姓名:学号:组别:编者:张胜华《阁夜》导学案预习案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和《登岳阳楼》两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登高》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登岳阳楼》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 ____。
2.杜甫在《旅夜书怀》中描绘雄浑阔大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
3.诸葛武侯祠内有一联:“布衣吟啸足千秋,草庐频频,收起潜龙,蜀丞相尽瘁鞠躬,非得已也;竹帛勋名垂两代,汉祚将终,霄沉羽鹤,杜少陵沥心呕血,有由来哉。
”里面暗含杜甫《蜀相》的两句诗,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阁夜》课后诵读提示诵读,达到背诵。
5.参照注释翻译《阁夜》:探究案1.《阁夜》首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结合“岁暮”“催”“天涯”“寒”等词语揣摩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一联的诗眼是什么?起到了何种作用?3.颔联上句写悲惨之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之三峡夜景,放在一起,二者为什么能浑然融为一体?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颈联“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运用了什么写法,作者情感如何?5.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6.从诗作内容与诗人感情出发简析这首诗。
训练案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雪霁.(jì)侪.辈(qí) 天涯.(yá) 悬崖.(yá) B.渔樵.(qiáo) 挣.脱(zhènɡ) 寂寥.(liáo) 创.伤(chuānɡ) C.朔.漠(shuò) 回溯.(sù) 攻讦.(jié) 囹圄.(wǔ)D.泾.渭分明(jìnɡ) 发酵.(xiào) 信笺.(jiān) 角.色(jué) 2.下列诗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B.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廖。
C.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下列加点字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岁暮阴阳催短景.景:景色B.天涯霜雪霁.寒宵霁:雪止C.人事音书漫.寂寥漫:徒然,白白地D.吴楚东南坼.坼:分裂,引申为划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4~5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此诗是李白暂别杜甫后寄居沙丘时所作,表达了对杜甫的怀念。
沙丘,在山东汶水流域。
4.“借景抒情”乃诗歌创作中主要手法之一,请分析李白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5.“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对杜甫的深深怀念之情的?6.在下面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前后内容对应,句式相近,语意关联。
个性是一种魅力,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现自己,昭示于人。
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①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②______ ______,③______ ______,④_____ _____ __,这些历史人物的个性魅力感人至深,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答案:预习案:1.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探究案:1.寒冷孤寂的图景。
“天涯”既写积雪漫无涯际,凄神寒骨,又包含客居天涯的冷落孤寂;“催”既写光阴催促每天日升月落,又指光阴催人步入暮年,时光流逝来日无多;“寒”指天寒地冻,对于贫病交加的杜甫来说,心境更为凄寒。
2.“声”、“影”二字。
作者用“声”字传出所闻,一个“影”字传出所见,使人仿佛置身于那战鼓声声、动荡不安的情景之中,体会到诗人在战乱年代的内心感受。
3.悲壮的鼓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争频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不言而喻。
4.颈联写拂晓前所闻,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
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数处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
“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
对忧国忧民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5.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考,诗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他早已写过多次的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
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
就像诗中所说,虽然有“野哭”,但也闻“夷歌”。
6.这是一首感时伤事之作。
篇中描写了夔州西阁冬夜的所闻所见,抒发了诗人垂老自伤飘零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全诗写阁夜的见闻和感触,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滚滚波涛写到灿烂星河,从山川写到人事,从古人写到自身。
笔触驰突,气象雄阔,上天下地,俯仰古今,而篇终又接以混茫之思。
感情深沉悲愤,风格阔大苍凉,情景融汇一体。
训练案:1. B 解析A.“侪”读chái;C.“圄”读yǔ;D.“泾”读jīnɡ,“酵”读jiào。
2. D 解析A.霄—宵;B.廖—寥;C.常—长。
3. A 解析景:日光。
4. 古树、日夕、秋声这些特定的景物无疑烘托出一种近乎于哀婉凄凉的心情,由此可见,杜甫的离去使诗人此时此刻的心绪极为不佳;再有,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喻为汶水,浩浩荡荡随友而去,亦表现出此情的深远。
5.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因为杜甫不在身边,喝酒听歌都不能解愁,由此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6. 牵挂天下寒士的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放翁生当作人杰的易安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班级:姓名:学号:组别:编者:张胜华《李凭箜篌引》导学案预习案1.不少学者常用“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来形容唐朝的两位诗人,分别是李白和李贺。
李白人称诗仙,李贺人称诗鬼,这两个人能相提并论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同,都是浪漫主义,运用大量的夸张和想象营造一个神秘莫测,变幻诡谲的艺术境界。
李白暂且不提,就是李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梦天》已经领略过他的天马行空般的思维了,还记得其中写世事无常的两句吗: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千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就只能人云亦云: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来形容。
李贺特立独行,追求不落俗套,他的诗句很少用别人已经用过的词语,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几句名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司马光给了评价:奇绝无对。
)多少人望洋兴叹,只有羡慕,嫉妒。
后世有一个石曼卿对了一句:月如无恨月长圆。
虽然工整,但是缺少新意,再也找不出更好的了。
但是李贺,也留下了遗憾,少年天才却与功名无缘,要怪只因怪他的父亲:李晋肃。
名字取错了,晋与进谐音,所以要避讳,就不能考取进士,所以韩愈就非常生气,讽刺说如果一个人的父亲叫仁,那么儿子连人都不能做了吗?但是中国的小人想来很多,想方设法打击你,说如果一个人连父亲都不孝敬,他还会看重皇权吗?最终李贺只做了三年奉礼郎,但是就是这三年,他把握了机遇:和当时乐师李凭结为知音,写出了李贺最得意的一首描写音乐的《李凭箜篌引》,这一首居于李贺诗集第一篇,其分量可想而知。
后人认为有三篇诗歌是“摹写声音至文”,除了李贺外,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1琴》。
2.引:文体。
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3.试概括这首诗的基本内容。
(不超过25字)4.按《李凭箜篌引》课后诵读提示诵读,达到背诵。
5.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
探究案1.我们替李凭设计一张演奏会海报,画面上应有什么?2.请分别介绍一下参加这场演奏会的人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
3.通过我们找到的诗中的对李凭“粉丝”们的描绘,我们的确可以体会到李凭的箜篌演奏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力量,那么这里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手法来描摹音乐的呢?4.衬托手法是从侧面落笔,通过渲染演奏的环境气氛,听众情绪变化来突出箜篌的音乐魅力,除此诗人是如何正面细致刻画音乐的呢?5.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6.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训练案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颓.唐(tuì)啼.叫(tí)缔.造(dì)挣.脱(zhènɡ)B.神妪.(yù) 沤.肥(òu) 怄.气(òu) 讴.歌(ōu)C.蛟.龙(jiāo) 渐.染(jiàn) 症.结(zhēnɡ) 毗.邻(pí)D.谄.媚(xiàn) 信笺.(jiān) 粗犷.(kuànɡ) 剔.除(t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文彩纯粹妍媸毕露言简意赅B.琐屑意蕴稗官野史千锤百练C.辉煌惶恐道听途说融会贯通D.衰落衷情街谈巷语惨酷无情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李凭箜篌引.引:古代一种诗体标志B.吴丝蜀桐张高秋..高秋:指弹奏的时间C.芙蓉泣露....香兰笑芙蓉泣露:形容乐声惨淡D.昆山玉碎....凤凰叫昆山玉碎:形容乐声凝重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该信用社大力支持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重点向特色化、优质化、技术化农户优先发放贷款。
B.随着通讯日渐发达,手机几乎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但使用量增加之后,关于手机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C.入世后,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产业集团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D.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阅读本课,然后完成第5题。
5.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6~7题。
驻马听·吹白朴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
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
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6.下面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题目,作者白朴与关汉卿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B.作者描绘了戍边将士吹箫抒怀的情景和自己听乐声时产生的丰富想像。
C.起句别致,先以比喻描绘其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作品基调奇特、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