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经过丽江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人教部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11
20一滴水经过丽江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丽江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丽江不同类别的美。
3.理解本文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的特点。
4.培养欣赏美、热爱美、珍惜美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说到丽江我们都不目生,丽江是旅游胜地,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国家园林城市。
丽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居于青藏高原南端,境内地形地貌多样,含高原雪山、河谷、深峡、草甸、平坝相结合的地貌特征及自然景观资源,风景如画。
今天我们就尾随著名作家阿来,去畅游丽江,领略丽江不同寻常的美。
写作背景:2022年8月,阿来到丽江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
当地政府知道阿来到了丽江,邀阿来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
于是阿来先生写了这篇文章。
也是作者对丽江之行的一个记念。
作者阿来,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
著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线索,感知文章内容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画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路径。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滴水”的经历。
明确:由雪变成为了冰,再融化成一滴水。
“一滴水”怀着“流过四方街”的心愿,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铺、纳西人院子、果园和田地,最后奔流到金沙江。
2.这篇游记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明确:“一滴水”的游踪。
3.作者为什么要从六百年前的明代写起呢?明确:突出丽江历史悠久的特点,又介绍了四方街的来历;自然引出下文“一滴水”带着“去四方街”的夙愿经过丽江。
目标导学二:尾随水滴,感受景美人美历史文化名城丽江之所以充满魅力,是因为丽江的美。
丽江的美,美在自然体面,也美在古城独特的建造,更美在淳朴的风俗世情。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来描写丽江的自然体面,极富层次感,结合文章内容,找出描写自然体面的句子,体味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0一滴水经过丽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滴水经过丽江》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四课文,这是一篇别具一的游记作品,与一般游记作品以人的游踪为线索不同,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古城丽江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学习时,除了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外,还要通过感知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同时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不同的语言风格。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游记单元,学生已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游记,已经掌握了游记的知识,以及游记的阅读方法,已把握游记三要素:“所至(游踪)、所见(风貌)、所感(感想)”,且已经具有一定赏析句子的能力,本节课是基于以上情况的授课。
【学习目标】1.快速默读课文,梳理“一滴水”的游历路线,明确游踪顺序。
2.通过描绘画面,说出丽江的自然风光、历史底蕴、民俗民风等多方面的美。
3.学习“一滴水"的新颖构思与独特视角,谈谈作者寄寓的情思。
【教学重难点】快速默读课文,梳理“一滴水”的游历路线,明确游踪顺序。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布置任务邀请函“我"是阿来笔下有一滴来自玉龙雪山的水,被丽江景色深深吸引,决心到丽江一游。
诚挚邀请大家和“我”开启一场奇妙丽江之旅吧!情境任务:任务一:穿越时空觅踪迹任务二:描绘画面赏美景任务三:探究视角悟真情二、任务-:穿越时空觅游踪1.“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请问这滴水“经过”了哪些地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圈点勾画表明地点的词,绘制一张游踪线路图。
2.小结游踪:这滴水用了几百年的时间,从古时玉龙雪山顶上形体的演变,一路向南,流过美丽的丽江坝,看过初建的丽江城,见证了人世的沧桑巨变;最终在昏睡数百年后再次醒来,来到现代的四方街。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一滴水经过丽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0* 一滴水经过丽江阶梯》等。
1.语言运用:根据游记的文体特点梳理“游踪",明确本文时空双线交融的写作顺序。
2.思维发展:把握课文新颖的构思,学习以“物”(一滴水)为叙事视角的妙处,了解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3.审美鉴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4.文化传承:感受丽江的自然风景与风土人情,感受作者对丽江的无限热爱。
1.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梳理文章脉络。
2.把握课文新颖的构思,学习以“物"(一滴水)为叙事视角的妙处,了解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品味作品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情景法、朗读法、品读鉴赏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水是生命之源。
一滴水,带着夙愿,经历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经历了水车上的眺望,经历了玉河中的徘徊,终于来到了丽江,来到了常年鲜花点缀、垂柳依依、小河潺潺的四方街,从悠闲恬淡的白天到灯火阑珊的夜晚。
这滴水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幻的生命旅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阿来,藏族,当代作家,1959年出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市,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代表作有《尘埃落定》等。
2.生难字词(1)字音矗立(chù) _砚池(yàn) _开闸(zhá) _徘徊(huái)翡翠(fěi) 目眩神迷(xuàn) 蘸(zhàn) 擦拭(shì)喧哗(xuān) 映照(yìng) 苍劲(jìng) 眺望(tiào)喧腾(téng)(2)词义【矗立】高耸地立着。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
【苍劲】(树木)苍老、挺拔。
【五彩斑斓】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精选6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丽江的地理特点以及丽江对水的重视,并能理解文章大意和中心思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文章中获取信息,并能对文章进行整体归纳和总结。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重要性的意识,引导学生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点:1. 学习掌握《一滴水经过丽江》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文章中理解并归纳总结信息。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重要性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教案、多媒体设备、幻灯片。
学生: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丽江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你们有没有去过丽江呢?对丽江是什么样的印象呢?”2. 引出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文章,我们将了解丽江的地理特点以及丽江对水的重视。
”Step 2. 阅读文章1. 分发教材,让学生阅读文章《一滴水经过丽江》。
2. 学生自主阅读,然后回答一些细节问题,“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3. 选择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Step 3. 学习重点句子1. 分析文章结构,把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并找出每段的主要内容。
2. 学习一些关键句子,包括“在阳光的照射下,水面像银子一样亮晶晶。
”等。
3. 对重点句子进行理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Step 4. 总结文章中的信息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文章中的信息,例如“丽江有什么特点?”、“丽江对水的态度是什么?”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和看法。
Step 5. 情感教育1.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重要性,“为什么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为什么水资源如此重要?”2. 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自然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知识,例如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以及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一滴水经过丽江》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一滴水经过丽江》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一滴水经过丽江》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引言《一滴水经过丽江》是八年级下册科学的一篇阅读文章,它所讲述的内容涉及到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好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如何通过这篇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达到科学教学的效果,是我们设计教学的重要任务。
下面是我所设计的一节优秀课程及反思。
课程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丽江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及其生态环境。
2.能根据所学内容,探究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切身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了解丽江的各种自然景观及其地理特征。
2.了解丽江古城发展历程及人文特色。
教学难点:1.如何联系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1)呈现题目及导入语:“一滴水经过丽江”,相信大家都曾听说过有关于丽江的许多美丽的传说,但今天我将带你们近距离的认识丽江,了解它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2)学生回答提问:“你们对丽江有什么印象?”“丽江是中国某一地区的特色旅游城市,被誉为世界级文化和自然遗产。
”二、探究丽江之自然地理及生态环境(1)投影展示丽江地理地图和生态环境图,并让学生了解丽江的盆地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2)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地理所称的“三江并流”的情况,让学生探究,当三条江河融合时可能会导致哪些生态问题。
(3)让学生了解丽江的气候特点,以及丽江千年古城及周边景点的自然地理特征。
三、了解丽江之人文历史(1)通过图片及PPT等多媒体让学生感受丽江古城民居的建筑风格特点及历史人文特色,如木雕、石刻等。
(2)了解丽江古城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特色,例如“丽江双节”、“马帮文化”等,点亮学生的世界历史常识和文化素养。
四、环节链接(1)在了解了丽江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特点后,让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发展、文化传承之间的联系。
《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用学习游记的基本方法理清课文的内容。
2.体会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去游览丽江的新颖构思。
过程与方法:略读、精读课文,批注法,发挥想象,跟随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去游览丽江,领略丽江古城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抓住作者重点介绍丽江四方街的景物特征,感受她的魅力所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化身为一滴水游览丽江的新颖构思和独特视角。
教法:情景教学法,品读法,讨论法,活动探究。
课前准备:学生了解有关丽江的地理、文化,根据学习游记的基本方法画出思维导图,完成预习表。
课时: 1课时教学流程:情境导入:一座古城/依偎在圣洁的玉龙雪山脚下/蓝天下的丽江坝碧绿的草甸上开满了杜鹃花/四方街的大水车把月光扬到人家/悠扬的纳西古乐弥漫着茶楼酒吧。
七彩云南,大美丽江,今天,我们就追随一滴水的脚步走进丽江,开启我们的梦幻之旅。
(板书课题)一、解题——《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滴水”实际上指作者自己。
“丽江”是课文的描写对象,题目的含义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向人们介绍丽江这座古城。
二、读一读理一理读书方法:略读课文,圈点勾画(快速浏览文章寻找相关信息,不动笔墨不读书。
)阅读任务:1.理清“经过”,明确所至。
2.跟随“水滴”镜头发现丽江特点。
讨论交流:1.说说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踪迹。
我是________,轻盈地落在了_______________。
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_________。
后来,我被阳光融化成了_______,我随着_______扑向山下,一路向南,流过美丽的_______,看过初建的_______,见证了人世的沧桑巨变;最终在昏睡百年后再次醒来,来到现代的_______。
我登上______,远眺古城全貌;跌入_____,跨入_______领略东巴文字的魅力;投身_____,落在了______,体验百姓生活的恬淡,之后穿城而出,欣赏古城五彩斑斓的夜色和旷野宁谧澄澈的美;得偿夙愿之后,跃入_______,完成了圆满的丽江之行。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0《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滴水从雪山流经丽江古城,最终融入大海的过程,展现了丽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通过对一滴水的描写,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丽江的独特魅力。
同时,课文还涉及到了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等主题,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的一些地理知识和环境问题可能还需进一步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他们感受文字的美妙,同时拓展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丽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珍惜资源。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的地理知识和环境问题。
2.突破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中描述的景象,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环保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环保主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作业: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丽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丽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随后,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 《一滴水经过丽江》一等奖创新教案20 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2.品味文章语言,学习文章独特的写作视角。
3.感受丽江的美丽、淳朴、厚重以及作者对丽江的真实情感。
【教学重难点】1.品味文章语言,学习文章独特的写作视角。
2.感受丽江的美丽、淳朴、厚重以及作者对丽江的真实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丽江是云南著名的旅游胜地,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国家园林城市。
去过丽江的人,对丽江古城都印象深刻吧。
完好的明清特色建筑,独具风格的古城,令人流连忘返。
还有雪山、河谷、草甸等自然景观,风景如画。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地方吧!二、自主学习走近作者阿来,藏族诗、作家。
他于2000年凭借《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是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2016年凭借《蘑菇圈》获得第四届郁达夫中篇小说奖。
代表作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散文《大地的阶梯》等。
相关链接丽江,云南省地级市,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
丽江位于滇川藏三省交界处,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高点为玉龙雪山主峰,海拔一般都在2000米以上,属低纬暖温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为云南省重点林区、中国水电西电东送基地之一。
字音字形轻盈(yíng)挺拔(bá)喉咙(hóu lóng)杉(shān)驿道(yì)草甸(diàn)跌落(diē)咕咚(gūdōng)远眺(tiào)矗立(chù)目眩神迷(xuàn)闸口(zhá)苍劲(jìng)徘徊(pái hu ái)翡翠(fěi)掺入(chān)砚池(yàn)蘸(zhàn)渠(qú)流淌(tǎng)掠过(lüè)擦拭(shì)硕大(shuò)词语释义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滴水经过丽江》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游记。
作者阿来用拟人手法写一滴水流过丽江的所见所闻,新奇有趣、视觉独特。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抒发作者的情思。
阅读游记,可以丰富学生的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精彩语句。
【学情分析】在初中的教材中,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几篇文言文的游记。
在本单元前三篇游记的学习过程中了解游记类的文章的基本特点,但对于游记多样的风格缺少阅读体验和鉴赏经验,特别是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寄予在景色中的感悟和思考,对学生来说可能会有难度。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在文后“阅读提示"中,明确指出:“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朗读课文,注意想象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体会作者写景中饱含的情感。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点拨。
【教学目标】1.理清游踪,了解一滴水的奇幻之旅。
2.品析语言,感受丽江的风土人情。
3.理解视角,学习本文的构思之巧妙。
【教学重难点】1.品析语言,感受丽江的风土人情。
2.学习本文的构思之巧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
本期八年级的研学旅行计划前往魅力古城丽江,一起去感受丽江的风土人情。
大家准备好了吗?我们现在出发。
二、新授环节(一)穿越时空觅游踪假如你是本次研学旅行的导游小水滴,请向大家介绍一下本次丽江之旅的路线。
古代:玉龙雪山——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现代:黑龙潭——四方街——小桥——店铺—纳西人院子——果园和田地——金沙江(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按照时空顺序安排游踪是游记非常重要的写法,几百年的时间,几千米的海拔浓缩其中,这滴水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和丽江相遇,和我们相遇,这该多么神奇和浪漫。
第1篇一滴水经过丽江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能力目标:欣赏文章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情感目标:1.学会观察和欣赏自然,懂得去发现平凡生活的美好;2.了解丽江的历史故事,热爱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3.引导学生去发现平凡宁静生活的美。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课前让学生画出丽江风景地图。
假想自己是一滴水,会经过哪些地方,想象看到的风景。
2.朗读教学法。
学习散文离不开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3.品读鉴赏法。
细读文中的写景句子,对其进行赏析,并仿写。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读读写写”的字词,搜集有关丽江的民俗、故事,了解丽江的各个景点和地理位置,画出丽江风景地图,写一段导游词。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跟着导游游丽江师:这个单元我们都在名山大川游览,昨天去看了壮观雄浑的壶口瀑布,今天我们去宁静别致的世外桃源丽江。
有请我们的导游先给我们作丽江介绍。
2名同学预先准备好了导游词。
学生介绍丽江。
(二)整体感知——跟着水滴游丽江这一板块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之上扫除生字词的障碍,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梳理游踪,即一滴水流经了哪些地方?让学生圈点勾画表明地点的词。
学生梳理出路线图:玉龙雪山山顶——丽江坝——黑龙潭——玉河——四方街——中河——浇花人的大壶——兰花上——壶——中河——金沙江。
老师总结游记文章可以以地点变换为线安排结构。
(三)品味探究——怎样的丽江,怎样的水滴1.让学生联系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最喜欢哪处的风景,为什么?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朗读写景的句子,在谈为什么喜欢的时候,老师适当引导赏析句子。
2.根据对课文的品读对语言的品味,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一滴水经过丽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一滴水经过丽江》备课导航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
2.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品味作品语言,学习其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3.感受作者对丽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方法指导1.梳理文章的脉络,理清文中“一滴水"游历丽江的过程,感受丽江在自然和人文审美方面的特点。
2.反复诵读文中精彩语句,体会作者以一滴水的口吻叙述的妙处,品味语言的诗意和表达方式的巧妙。
3.结合丽江的资料,感受丽江的美丽、淳朴、厚重、和谐,体会作者在写景中寄寓的感情。
基础解读题目解说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作为题目,让读者产生联想:一滴水是如何经过丽江的呢新颖别致,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者简介阿来,藏族诗人、作家,1959年生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
代表作有抒情诗集《梭磨河》,小说集《灵魂之舞》《月光下的银匠》。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课堂内外》2013年6月号。
略有改动。
2012年6月,阿来第三次来到丽江受人所赠十三卷本《云南史料丛刊》的“诱惑”应允写一篇“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有关丽江的文章。
面对着众多写丽江的佳作,怀揣着对丽江的千头万绪,他觉得“这篇文章是非写不可了,如何着手,依然心下茫然”。
最终,阿来写出了这篇文章。
字音识记1.重点字翡翠(fěi) 矗立(chù) 硕大(shuò) 苍劲(jìng) 远眺(tiào)蘸(zhàn) 掠过(luè) 驿道(yì) 喧哗(huá) 闸口(zhá)草甸(diàn) 砚池(yàn) 擦拭(shì) 目眩神迷(xuàn) 多音字(pū)展___ (jìng)苍劲(pù)当铺___ (jìn)干劲(bǎi)柏树___ (mú)模样(bó)柏林___ (mó)模范字形辨识驿(yì)驿道___跌(diē)跌落择(zé)选择___秩(zhì)秩序泽(zé)恩泽___佚(yì)佚名蜓(yán)蜿蜒___摄(shè)摄影诞(dàn)诞生___慑(shè)威慑挺(tǐng)挺拔___ 蹑(niè)蹑足词语积累闸口:闸门开时水流过的孔道。
《一滴水经过丽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一滴水经过丽江学习目标1.了解丽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2.体会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去游览丽江的新颖构思。
3.朗读课文,发挥想象,跟随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去游览丽江,领略丽江古城的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抓住作者重点介绍丽江四方街的景物特征,感受她的魅力所在。
难点:体会作者化身为一滴水经过丽江,介绍丽江的新颖构思和独特视角。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一滴水,多么渺小!可它竟能带着夙愿,搭乘水车,徘徊于玉河,终于来到了丽江,来到了常年鲜花点缀、垂柳依依、小河潺潺的四方街。
它一路都看到了些什么?《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文会告诉你。
一、简介常识,资料助读。
(一)走近作者。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本文的作者?【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协主席,兼任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从1994年《尘埃落定》写出至1998年出版期间,阿来由阿坝州一家杂志转辗到四川成都《科幻世界》由编辑到总编辑社长,《科幻世界》在阿来手里由一本杂志变为五六种,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科幻类杂志。
(二)了解背景。
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作者说,武威行后,又到丽江,其实都在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
说调查也不准确,因为材料多从书面上来,但从书上搜得材料后,还要想到这些事实的曾经的发生地,感受一番。
不意,当地政府知道我到了丽江,邀我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
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试着写了《一滴水经过丽江》。
(三)资料链接导入: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过丽江?【学生讨论交流后,多媒体展示】丽江古城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地处云贵高原。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梳理一滴水的游历路线,明确课文游踪顺序。
(重点)2.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言重点描绘能体现丽江自然景观、民俗风情、悠久历史、和谐氛围之美的四幅画面,领会课文诗意的语言和独特的写作视角。
(难点)一、情境导入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暑期将至,同学们学习之余都想好去哪里旅游放松了吗?老师和这位同学的想法一样,想要和家人一起去丽江旅行,所以想请咱们班的同学们帮帮老师,一起做旅游攻略。
二、任务设置任务一:寻水之“所至"--做旅游路线图要求: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表明地点的词,规划旅游路线图。
预设:学生梳理出路线图:玉龙雪山—丽江坝—黑龙潭—玉河—四方街—小店—金沙江。
教师总结:游记文章可以以地点变换为线安排结构。
任务二:观水之“所见”--拍照发朋友圈要求:1.请同学们跳读课文,选择一处你最喜欢的地方,推荐给老师打卡拍照发朋友圈。
请以这样的句式回答:“我最喜欢的地方是_______,从____这句话中我看到了______,我感受到了丽江__________。
"预设:学生1: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四方街,从“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 看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这句话中,我看到了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感受到了丽江古城的美景。
教师追问:除了丽江古城的美景,这句话中的“依山而起"顺水而去”你有没有觉得很多余?学生1:没有。
“依山而起"顺水而去”能看出这里的建筑都是顺着自然景观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古城建筑和自然景观都是很和谐的。
教师明确:这位同学从四方街中的一“依"一“顺”读出了丽江人文景观与自然交融的和谐状态。
学生2:我最喜欢的地方是丽江的小店,从“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0* 一滴水经过丽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0.《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丽江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本文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的特点。
3.理解从丽江的自然风光、建筑特色、民俗民风等方面来展现丽江的美。
4.培养欣赏美、热爱美、珍惜美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读本文诗意的、灵动的、富有画面感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化身一滴水经过丽江,介绍丽江的新颖构思。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国的西南边陲,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她的名字叫丽江,因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聚的地方。
作者阿来以一滴水的独特视角,带领我们去游览这座古城,更增添了一份新奇的美感。
今天就让我们来赏读这篇佳作。
二、自学检测1.听写词语,注意读音。
砚池(yàn) 蘸(zhàn) 驿道(yi) 嘉立(chù) 闸口(zhá)眺望(tiào) 擦拭(shi) 流淌(tǎng) 草甸(diàn) 徘徊(pái huái) 轻盈(yíng) 喧哗(xuān) 硕大(shuò) 斑斓(lán)2.解释下列词语。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
后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遗闻逸事。
苍劲:老练刚劲。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
斑阑:灿烂多彩。
3.作者简介。
阿来,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
主要作品有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等。
4.写作背景。
2012年8月,阿来到丽江做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
当地政府知道阿来到了丽江,邀阿来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梳理文章的脉络,理清文中“一滴水”游历丽江的过程。
2.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品味作品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3.感受作者对丽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1.梳理文章的脉络,理清文中“一滴水”游历丽江的过程。
2.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品味作品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师:上节课,我们登临了勃朗峰,今天我们再随一滴水饱览丽江风光。
板书课题:一滴水经过丽江阿来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梳理文章的脉络,理清文中“一滴水”游历丽江的过程。
2.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品味作品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3.感受作者对丽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
——学生齐读二、预学展示,字词积累课件展示:1.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轻盈(yínɡ)喧哗(xuān)驿道(yì)奔流(bēn)草甸(diàn)矗立(chù)目眩(xuàn)闸口(zh á)徘徊(pái huái)翡翠(fěi)砚池(yàn)蘸(zhàn)眺望(tiào)流淌(tǎnɡ)擦拭(shì)硕大(shu ò)(2)理解词意喧哗:声音大而杂乱;喧嚷。
矗立:高耸地立着。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
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五彩斑斓:形容色彩繁多亮丽。
(点生读,师指导)2.走近作者阿来,生于1959年,藏族诗人、作家。
20一滴水经过丽江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丽江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丽江不同类别的美。
3.理解本文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的特点。
4.培养欣赏美、热爱美、珍惜美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说到丽江我们都不陌生,丽江是旅游胜地,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国家园林城市。
丽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居于青藏高原南端,境内地形地貌多样,含高原雪山、河谷、深峡、草甸、平坝相结合的地貌特征及自然景观资源,风景如画。
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阿来,去畅游丽江,领略丽江不同寻常的美。
写作背景:2012年8月,阿来到丽江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
当地政府知道阿来到了丽江,邀阿来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
于是阿来先生写了这篇文章。
也是作者对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
作者阿来,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
著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线索,感知文章内容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画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路径。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滴水”的经历。
明确:由雪变成了冰,再融化成一滴水。
“一滴水”怀着“流过四方街”的心愿,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铺、纳西人院子、果园和田地,最后奔流到金沙江。
2.这篇游记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明确:“一滴水”的游踪。
3.作者为什么要从六百年前的明代写起呢?明确:突出丽江历史悠久的特点,又介绍了四方街的来历;自然引出下文“一滴水”带着“去四方街”的夙愿经过丽江。
目标导学二:跟随水滴,感受景美人美历史文化名城丽江之所以充满魅力,是因为丽江的美。
丽江的美,美在自然风光,也美在古城独特的建筑,更美在淳朴的风土人情。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来描写丽江的自然风光,极富层次感,结合文章内容,找出描写自然风光的句子,体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明确:高处远景: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
山下: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森林、田野和村庄;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我奔流到丽江坝放牧牛羊的草甸上;潭水映照雪山。
城外远景: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喧腾奔流的金沙江。
2.作者笔下丽江的自然风光,色彩明丽,如一幅风景画,找出表现景物色彩的词语,感悟景物的色彩美。
请你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概括丽江的自然风光。
明确:绿色、晶莹夺目。
词语:色彩斑斓美丽如画3.丽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建筑也是别具一格的,作者又向我们描绘了丽江哪些建筑呢?思考这些建筑有什么特点?明确:四方街、木府:“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
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街道:五花石的街道,“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洗净了街道”;“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房屋: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
水车:“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
”小桥:一道又一道小桥。
建筑特点: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建筑已与自然融为一体,富有地域特色,成为丽江的城市名片。
4.丽江不只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丽江的民俗民风更美。
请你找出描写丽江人及游客的活动场景,说说这些场景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提示学生,地点加上人物活动即为场景。
)明确:丽江人及游客的活动场景:(1)在山下,马帮在驿道来往。
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村庄里的木匠与石匠,正往那里出发。
牧羊人在草甸上放牧牛羊。
精神风貌:热爱生活,勤劳。
(2)在街道,银匠“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玉器店老板挂出了翡翠;字画店老板卖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
精神风貌:热闹,快乐,勤奋。
(3)在院子里,浇花人给兰花浇水;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拍照,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
精神风貌:和谐,融洽。
(4)晚上,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
精神风貌:热闹,愉悦。
目标导学三:品味构思,体会文章独特视角1.只有用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风景,请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1)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明确: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是丽江古城抚平了并净化了人们喧哗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热爱与赞美。
(2)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月亮比作“银盘”,突出了月亮的圆与明亮,富有地方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2.作者从“一滴水”游览丽江的视角来展开描写有什么好处?明确:丽江水多,水美,选取“一滴水”游览丽江,富有地方特色;可以多角度展开描写;如童话般奇幻,充满童趣。
小结: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风景如画的丽江和丽江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用美妙的语言描绘了丽江的民俗民风,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现了丽江的美丽和谐,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三、板书设计可取之处这节课目标明确,丽江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胜地,本文又是一篇如诗如画的游记,所以把这节课定位为欣赏丽江的美,八年级的学生通常会认为美就是自然风光美,往往忽视建筑的美和精神层面的美,所以这节课在欣赏美这一环节,就把美分为三个方面,这样能让学生加深对美的认识,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不足之处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对阿来的认识仍然停留在雾里看花的层面,对丽江认识也不够,可能会存在认识不足之处,所以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对文本有全新的认识,在阅读这一方面也还要下功夫。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1.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
2.积累、品味、吟唱和运用古诗词,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
3.积极主动参与搜集资料,合作探究诗与画的结合。
4.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并能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
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培养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5.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一、导入新课播放背景音乐:古筝乐曲《一剪梅》。
师: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春天我们会吟诵:春眠不觉晓,生:处处闻啼鸟;师:夏天我们会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生:映日荷花别样红;师:秋天我们会吟诵:晴空一鹤排云上,生:便引诗情到碧霄;师:冬天我们会吟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热热身,其实也是对古诗的又一次巩固与积累。
)师:这一首首古诗就如同这一曲美妙动听的古筝乐曲,让人沉醉流连,让人乐而忘返。
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这美妙的乐曲一起到古诗苑中漫步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分门别类辑古诗1.色彩。
自然界的颜色多种多样,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色彩,才更加美丽。
现在我们就来填一填古诗词中的颜色名称。
明确: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②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植物。
下面诗句中含有植物的名称,我们来填一填古诗中的植物名。
明确: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③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动物。
很多同学家里一定养过小动物吧,小动物多么可爱,在古人的诗句中那些动物更是活灵活现。
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诗句中写的是哪些动物?明确: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地名。
南京、开封、洛阳都是大家熟悉的地名,古诗词中也会出现地名。
我们来看一看下面一些含有地名的诗词。
明确:①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目标导学二:诗情画意品古诗为诗配画1.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画:(宋)马远《梅石溪凫图》解说词:生于悬崖的梅树倒悬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鸭嬉戏,处处都洋溢着春日活跃的生机。
2.词: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画:(现代)王成喜《铁骨生春》解说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画家以铁干、春蕾隐喻性地歌颂了红梅傲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3.诗:(清)郑板桥《题竹图》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画:(清)郑板桥《竹图》解说词:画幅上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而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襟,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目标导学三:声情并茂诵古诗师:诗词最突出的特点除了追求意境的图画美之外,还特别注重节奏和韵律,具有音乐的美感。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可以看出在早期,诗、歌与乐、舞其实是合为一体的。
欣赏歌曲《月满西楼》欣赏歌曲《思君》片段跟唱古诗《但愿人长久》目标导学四:满腹诗书用古诗师:前面我们提到,在早期,诗、歌与乐、舞本是合为一体的。
而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到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才独立成体。
下面我们欣赏一首现代流行歌曲,请谈谈你由这首歌的歌词想到了什么。
欣赏歌曲《烟花三月》:烟花三月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该歌词化用的古诗词句:(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3)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