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幕切迹疝
- 格式:ppt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15
临床外科学知识: 脑疝知识点梳理医疗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的临床医学专业, 笔试往往考查其专业知识较多, 今天帮助大家整理临床外科学知识-脑疝知识点梳理。
(一)病因和分类1.病因(※常以选择题形式考察)外伤性颅内血肿脑脓肿颅内肿瘤, 尤其是颅后窝、中线部位及大脑半球的肿瘤颅内寄生虫医源性因素2.分类(※常以选择题形式考察)小脑幕切迹疝(颞叶钩回疝、海马钩回疝)、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大脑镰下疝(拐带回疝)(二)小脑幕切迹疝(又称颞叶沟回疝)1.解剖学基础(※常以单选题形式考察)压力增大, 会使颞叶沟回向小脑幕突出, 形成小脑幕切迹疝。
当向下突出的疝压迫到动眼神经时, 引起患侧瞳孔散大;当疝压迫中脑时, 引起对侧肢体偏瘫。
2.临床表现(※常出现于病例分析题中)颅内压增高:剧然头痛、呕吐。
意识障碍:意识进行性加重, 晚期出现昏迷。
典型体征:患侧瞳孔散大(压迫到动眼神经), 因为早期是动眼神经受刺激, 所以瞳孔反射性的缩小, 晚期受动眼神经而麻痹, 所以散大。
肢体运动障碍:对侧肢体偏瘫(压迫到中脑)。
(三)枕骨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1.解剖学基础(※常以单选题形式考察)当腰穿或后颅窝肿瘤时, 小脑扁桃体受挤压进入枕骨大孔, 形成枕骨大孔疝。
由于枕骨大孔内延髓, 当疝形成时会压迫延髓, 引起生命体征紊乱, 甚至死亡。
2.临床表现(※常出现于病例分析题中)(1)病人剧烈头痛, 频繁呕吐, 颈项强直;(2)体征紊乱出现较早, 意识障碍出现较晚;(3)病人早期可突发呼吸骤停而死亡;(4)典型体征:瞳孔大小多变(小脑幕切迹疝是患侧散大)(5)后颅窝肿瘤易引起枕骨大孔疝。
(四)脑疝的处理原则及方法(※常出现于病例分析题中)处理原则:快速静脉输注高渗降颅内压药物, 以缓解病情。
确诊后, 尽快手术去除病因, 如清除颅内血肿或切除脑肿瘤。
1.脱水剂降颅内压:更好的选择甘露醇2.侧脑室体外引流术(最有效的措施):引流过快会引起小脑切迹上疝。
小脑幕切迹疝(颞叶沟回疝)处理预案及流程
【预案】
小脑幕切迹疝(颞叶沟回疝),是神经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急症。
常见于颅内血肿、急性脑出血、肿瘤,颅内感染及其他颅内占位病变的病人。
主要表现为:意识状态加深,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对侧肢体瘫痪。
一、立即静脉快速滴注或注射20%甘露醇250~500ml及地塞米松10~30mg,或速尿20~40mg,并立即通知医生。
二、病因已明确者,立即术前准备,手术探查,去除病因。
三、病因不明确者,经脱水治疗等急救措施后,如病情稳定,急诊进行CT 或脑血管造影检查。
四、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神志、瞳孔和生命体征的变化
【程序】
立即抢救→监测生命体征→控制颅内压→保持呼吸道通畅→完善辅查→遵医嘱用药→手术→对症处理→及时记录。
小脑幕切迹疝CT诊断及临床价值*导读:本文介绍小脑幕切迹疝CT诊断及临床价值。
……1小脑幕切迹疝的解剖学基础和CT表现小脑幕前内侧缘游离呈“U”形,向前附着于后床突,与鞍背之间围成一孔,称幕切迹或Pacchion 小孔,通过中脑。
小脑幕切迹的大小颇多变异,切迹的前后最大距离为44~75 mm,最宽横径为23~39 mm。
小脑幕切迹与中脑之间的空隙称小脑幕间隙,间隙内有脑沟环绕,即前为脚间池,后为四叠池,两侧为环池,此处为脑脊液由幕下流向幕上必经之地。
在正常情况下,颞叶的沟回位于脚间池上方,海马回和舌回位于环池上方,胼胝体压部和扣带回位于四叠池的上方。
当幕上压力增高时,颞叶沟回被挤入脚间池内形成脑疝,也可使海马回后部、舌回前部、胼胝体压部和扣带回后部疝入环池和四叠体池内形成脑疝。
从解剖位置看,因颞叶沟回在前, 故称为前疝,而海马回后部等在后,故称为后疝,二者共称为全疝,如两侧全疝都出现,则称为环疝。
临床上将前疝称为颞叶沟回疝,后疝称为海马回疝,发生小脑幕切迹疝后,CT上随之表现一个或几个可能受压的脑池的缩小、变狭窄、消失及中脑变形、移位改变,而引起颅内压升高。
2小脑幕切迹疝CT表现前疝。
CT表现为鞍上池、脚间池狭小或完全闭塞,压迫大脑脚引起临床表现,主要见于额叶及颞叶病变。
后疝。
CT表现环池一侧或双侧变狭窄或闭塞,四叠池变狭窄或闭塞,中脑变形扭曲、移位,单侧脑疝还可将脑干推向对侧,造成同侧环池扩大。
主要见于颞叶病变。
全疝是前、后疝总称。
CT表现鞍上池、脚间池、环池及四叠池一侧或双侧变窄或闭塞,常伴有中脑变形扭曲、移位,中脑导水管及第三脑室变形、狭窄及侧脑室扩张3例。
环疝是双侧全疝的合称,本组4例,占5·4%。
CT表现鞍上池、脚间池、四叠池、环池双侧变狭小或闭塞,中脑变形、扭曲、移位,常伴中脑导水管及第三脑室变形变扁及闭塞。
侧脑室扩大及脑组织广泛挫裂伤。
本组中1例死亡。
早期脑疝CT表现。
小脑幕切迹疝名词解释
小脑幕切迹疝是指小脑幕组织在后颅凹内侵入的一种神经外科疾病。
小脑幕切迹疝常常发生于颅内压力急剧增高时,例如脑肿瘤、脑出血、脑水肿等引起颅内压力升高的病情。
小脑幕位于颅内底部,是小脑的一部分,主要与脑干连接,通过小脑幕中的脑室孔连接颅内脑室系统。
由于头颅内部的骨骼结构的限制,当颅内压力骤然增高时,小脑幕的组织容易进入颅内下列脑池和裂隙:小脑幕裂孔、小脑幕上窝、小脑幕下窝等,即为小脑幕切迹疝。
小脑幕切迹疝的症状包括颅内压力增高引起的头痛、恶心、呕吐,颅神经症状如复视、眼球震颤,以及小脑功能障碍引起的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等。
小脑幕切迹疝对患者的生命有威胁,因为小脑幕切迹后的结构包括脑干,是控制呼吸、循环等重要功能的关键区域,一旦受到压迫和损伤,将会使这些重要功能受到影响,造成生命危险。
治疗小脑幕切迹疝的首要任务是立即降低颅内压力,以减轻小脑幕对颅内结构的压迫。
通常采用药物如呋塞米、甘露醇等以减少脑水肿,同时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减轻颅内压力。
外科手术可采用颅骨开窗术或者脑室穿刺引流术,以达到减压的效果。
总之,小脑幕切迹疝是一种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引起的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和小脑功能损害为主。
尽快降低
颅内压力、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是关键,以避免患者生命受到威胁。
脑疝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脑疝症状,尤其是脑疝的早期症状,脑疝有什么表现?得了脑疝会怎样?以及脑疝有哪些并发病症,脑疝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脑疝常见症状:脑疝危象、烦躁不安、昏迷*一、症状1、小脑幕切迹疝1)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表现为剧烈头痛及频繁呕吐,其程度较在脑疝前更形加剧,并有烦躁不安。
2)意识改变:表现为嗜睡、浅昏迷以至昏迷,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
3)瞳孔改变:两侧瞳孔不等大,初起时病侧瞳孔略缩小,光反应稍迟钝,以后病侧瞳孔逐渐散大,略不规则,直接及间接光反应消失,但对侧瞳孔仍可正常,这是由于患侧动眼神经受到压迫牵拉之故。
此外,患侧还可有险下垂、眼球外斜等。
如脑疝继续发展,则可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这是脑干内动眼神经核受压致功能失常所弓[起。
4)运动障碍:大多发生于瞳孔散大侧的对侧,表现为肢体的自主活动减少或消失。
脑疝的继续发展使症状波及双侧,引起呈角弓反张状,称为去大脑强直,是脑干严重受损的特征性表现。
5)生命体征的紊乱:表现为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的改变。
严重时血压忽高忽低,呼吸忽快忽慢,有时面色潮红、大汗淋漓,有时转为苍白、汗闭,体温可高达41℃以上,也可低至35℃以下而不升,最后呼吸停止,终于血压下降、心脏停搏而死亡。
2、枕骨大孔疝:病人常只有剧烈头痛,反复呕吐,生命体征紊乱和颈项强直、疼痛,意识改变出现较晚,没有瞳孔的改变而呼吸骤停发生较早。
3、大脑镰下疝:引起病侧大脑半球内侧面受压部的脑组织软化坏死,出现对侧下肢轻瘫,排尿障碍等症状。
*以上是对于脑疝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脑疝并发症,脑疝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脑疝常见并发症:血虚头痛、风寒头痛*一、并发病症脑疝是很严重的疾病,常为颅内压增高所致,多合并剧烈头痛及频繁呕吐,烦躁不安、意识改变等症状,同时引起四肢肌力张状,等运动障碍,病情持续发展,导致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改变,严重者导致死亡。
早期小脑幕切迹疝的CT和MR诊断及临床价值探讨郑江南【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小脑幕切迹疵的CT和MR诊断标准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临床确诊为小脑幕切迹疵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在MSCT和MR上的影像表现、征象,统计检出率;并与有颅高压但无脑疵的对照组对比.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组对比,中脑变形移位、病变侧颞叶移位≥4 mm、中线结构健侧移位≥15 mm、继发脑干出血、枕叶梗死及脑积水等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小脑幕切迹疵的CT和MR 表现,41例有中脑旁池缩小变形或闭塞,中脑变形和偏移的49例,中线结构移位超过15 mm的43例,CT和MR显示小脑幕切迹疵直接征象的分别为42、47例;影像确诊的47例患者经及时手术治疗,预后良好.结论:MSCT和MR不仅能可靠诊断早期小脑幕切迹疵,更能引导临床尽早决策治疗,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年(卷),期】2018(016)035【总页数】3页(P64-66)【关键词】小脑幕切迹疵;MSCT;MR;临床价值【作者】郑江南【作者单位】福州市长乐区医院福建福州 350200【正文语种】中文小脑幕切迹疝临床上较常见,约占脑疝的44.5%[1]。
MSCT和MRI检查是发现小脑幕切迹疝的常用手段。
在各类原发病导致的颅高压基础上,一旦发生脑疝,尤其是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脑干受压、扭曲,影响血供,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碍,当同时合并不同类型脑疝,患者病情将迅速恶化;到出现特征性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候,患者脑干受压的状况已极其严重,生命垂危。
因此,早期影像学诊断小脑幕切迹疝对指导临床干预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目前,随着CT和MR设备的飞速发展和更新换代,对疾病的影像研究越来越深入,既往文献对于脑疝的影像特点亟须重新归纳整理,总结出不同类型小脑幕切迹疝的更完善的影像诊断标准。
21.小脑幕切迹疝最有意义的临床定位体征是A.患侧肢体活动减少或消失B.对侧腹壁反射消失C.患侧瞳孔散大D.对侧肢体腱反射亢进E.患侧下肢病理反射答案:C精析与避错:动眼神经走行于大脑后动脉下方,由于大脑后动脉向下牵拉,司眼内肌调节的副交感纤维居于动眼神经根背侧。
小脑幕切迹疝时,受到牵拉刺激后使同侧瞳孑L缩小,但历时短,常难以发现,早期瞳孔常轻度散大,光反应迟钝,继后可明显扩大,光反应消失。
故选C。
22.在严重颅内压增高的病例中,首选降低颅内压的药物是A.氢氯噻嗪B.乙酰唑胺C.氨苯蝶啶D.甘露醇E.呋塞米答案:D精析与避错:侧卧位测量成年人平均脑脊液压力超过1.96kPa(相当200mmHg)时,称为颅内压增高。
治疗用20%甘露醇,作用快、强,作用时间长,是严重颅内压增高患者降低颅内压的首选药物。
250ml静滴,每日2~4次。
故选D。
23.巨大帽状腱膜下血肿处理原则A.热敷B.冷敷C.预防感染D.抽吸后加压包扎E.切开引流答案:D精析与避错:帽状腱膜下血肿发生于头颅的帽状腱膜和骨膜之间,因有小动脉损伤,出血扩散,出血量大,头皮肿胀可扩展至前额和颈背部,前囟扪不清,肿胀皮肤呈紫色,压之凹陷,柔软,出血多可导致贫血或出血性休克致死亡。
巨大血肿需要抽吸,局部加压包扎有利于防治血肿扩大。
故选D。
24.头皮裂伤清创的最佳时限,最迟应在A.8小时内B.2小时内C.24小时内D.48小时内E.72小时内.答案:C精析与避错:头皮裂伤系头皮的开放性损伤,伤口多较平直,创缘整齐,多仅限于头皮。
处理原则是尽早施行清创缝合,不超过24小时,只要无明显感染征象,仍可彻底清创一期缝合。
故选C。
25.周期性麻痹的补钾盐方式应首选A.口服氯化钾B.静滴葡萄糖加氯化钾C.静滴氯化钠加氯化钾D。
静滴氯化钾E.静滴林格液答案:A精析与避错:静脉补钾有浓度和速度的限制,输入过快会致命。
对周期性麻痹患者,能口服者首先口服补钾。
26.急性颅内压增高时病人早期生命体征改变为A.血压升高,脉搏变缓,脉压变小B.血压升高,脉搏增快,脉压增大C.血压降低,脉搏变缓,脉压变小D.血压降低,脉搏增快,脉压变小E.血压升高,脉搏变缓,脉压增大答案:E精析与避错:急性颅内压增高简称颅内高压,是多种疾病引起脑实质及其液体量增加所致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