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口腔或鼻腔吸痰法
- 格式:docx
- 大小:18.24 KB
- 文档页数:7
护理技术操作标准技术之经鼻〔口腔〕中心负压装置吸痰术〔一〕评估和观看要点1 .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生命体征、合作程度、双肺呼吸音、口腔及鼻腔有无损伤。
2.评估痰液的性质、量及颜色。
3.评估呼吸机参数设置、负压吸引装置、操作环境及用物预备状况。
〔二〕操作要点1.吸痰前后,听患者双肺呼吸音,赐予纯氧吸入,观看血氧饱和度变化。
2.调整负压吸引压力0. 02-0. 04MPao3.经口鼻腔吸痰:吸痰管经口或鼻进入气道,边旋转边向上提拉。
4.人工气道内吸痰:正确开放气道,快速将吸痰管插入至适宜深度,边旋转边向上提拉,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o5.吸痰管到达适宜深度前避开负压,渐渐退出的过程中供给负压。
6.观看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听诊呼吸音, 记录痰液的性状、量及颜色。
〔三〕指导要点1 .告知患者气道内吸引的目的,取得协作。
2. 吸痰过程中,鼓舞并指导患者深呼吸,进展有效咳嗽和咳痰。
〔四〕留意事项1.观看患者生命体征及呼吸机参数变化。
2.遵循无菌原则,每次吸痰时均须更换吸痰管,应先吸气管内,再吸口鼻处。
3.吸痰前整理呼吸机管路,倾倒冷凝水。
4.把握适宜的吸痰口寸间。
5.留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当,遇有阻力时,应分析缘由 , 不得粗暴操作。
6.选择型号适宜的吸痰管,吸痰管外径应W 气管插管内径的l/2o经鼻/口腔中心负压装置吸痰技术操作考核评〔100 分〕工程标分仪表5技术操作要求仪表端庄、服装干净,洗手,戴口罩1 了解患者病情、合作程度、双肺呼吸扣分原则一项不符扣0. 5一项不符扣2音、鼻腔有无损伤,意识状态、生命体10 征、吸氧流量。
2 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量、粘稠度、部评估位。
3 评估负压吸引装置、环境及用物预备状况。
4 对糊涂患者应当进展解释,取得患者协作。
1 双人核对医嘱,打印条形码。
2 〔用中心负压吸引装置〕吸痰前〔要〕10 检查设备性能及管道连接是否正确。
操作3 用物:中心负压吸引装置一套、治疗盘前内放治疗碗2 个〔内盛生理盐水〕、一次预备性吸痰管2 根、一次性无菌手套、弯盘、纱布、压舌板、必要时备开口器及舌钳未核对、未打印扣2缺一件扣0. 5安全10 与舒适1 环境安静,干净。
经口鼻腔吸痰操作技术流程(一)经口鼻腔吸痰操作技术简介经口鼻腔吸痰操作技术是一种用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常见且重要的护理操作。
本文将详细说明这一操作的各个流程,以帮助提高吸痰操作的效果和安全性。
准备工作在进行吸痰操作之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洗手:将双手彻底清洁,并带上一次性手套。
2.患者准备:将患者的头部抬高并稳定,以便进行后续操作。
3.手术台准备:确保手术台上已经准备好所需工具和设备,如吸痰管、洗痰瓶等。
操作流程经口鼻腔吸痰操作的主要流程如下:1.评估患者情况: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咳嗽情况以及痰液的性质等,并记录相关信息。
2.准备吸痰设备:打开包装好的吸痰管,确保吸痰管的连接器是密封的。
3.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戴好护目镜和口罩,确保自身安全。
4.使用适当的方法选择鼻腔或嘴腔吸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吸痰途径。
–鼻腔吸痰:将吸痰管缓慢插入患者的鼻腔,直至达到鼻咽部。
吸痰管不得旋转或移动。
–嘴腔吸痰:请患者张开口腔,用吸痰管轻轻插入患者嘴腔内,并避免碰触到牙齿和舌头。
5.吸痰过程:–缓慢注射气体或生理盐水:使用洗痰瓶或注射器,缓慢注入气体(如空气)或生理盐水,以溶解和稀释痰液。
–吸取痰液:将吸痰管连接到洗痰瓶的抽取头部分,缓慢吸取痰液,同时注意避免吸入过多的空气。
6.完成操作:–将吸痰管慢慢拔出患者的鼻腔或嘴腔,同时用纱布或纸巾清洁患者的口腔。
–关闭洗痰瓶的抽取头部分,将用过的吸痰管放入废弃物容器中。
–清洗和消毒吸痰设备:将洗痰瓶和吸痰管进行清洗和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
注意事项在进行经口鼻腔吸痰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操作过程中要保持适当的沟通与配合,以降低患者的不适感。
•操作前应提醒患者咳嗽,并在吸痰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安慰。
•操作后应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以及痰液的变化,并及时记录相关数据。
•操作后要将用过的吸痰管和其他相关物品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处置,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经口鼻腔吸痰操作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技术,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能够提高操作的效果和安全性。
项 目分值服装服饰服装鞋帽整洁,着装符合职业要求。
3仪表举止仪表大方,举止端庄,轻盈矫健。
语言流畅,态度和蔼3核对医嘱核对医嘱单与执行单,患者床号、姓名、医嘱内容2评估患者床前核对患者床头卡、腕带,评估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情况,了解患者口腔,鼻腔情况,向患者家属告知并做好解释工作,并签特殊操作知情同意书。
检查吸痰器性能5评估环境病室环境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
(口述)1用物准备电动负压吸引器1套、无菌治疗盘内放治疗碗(内盛生理盐水)、无菌纱布2块、治疗巾、一次性吸痰管、听诊器、灭菌注射用水1瓶、速干手消毒剂、车下方医疗垃圾桶,弯盘。
必要时备压舌板、开口器、舌钳(口述)。
5检查用物洗手、戴口罩,检查无菌注射用水、一次性吸痰管有效期2核对解释携用物至病人床旁、核对腕带、向患者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合作。
4患者准备去枕,将病人的头转向操作者一侧,并稍后仰3调节负压将灭菌注射用水打开瓶盖放于床头桌上,铺治疗巾于患者颌下,在臼齿处用开口器帮助病人开口,打开吸痰器,(口述:根据病人病情及痰液粘稠程度调节负压,压力为40.0kpa—53.3kpa,小儿应小于40kpa)。
3撕开吸痰管备用,取出手套,戴手套。
2右手戴无菌手套将吸痰管缠绕于手上取出,连接吸引器,湿润并试吸吸痰管是否通畅。
与患者家属沟通,左手反折吸痰管末端,将吸痰管插至气管20-26cm,松开吸痰管末端,从深部左右旋转,缓慢上提.再经患者鼻腔插入10-16cm,为患者吸出鼻咽部分泌物。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小儿小于10秒,两次吸痰间隔3分钟,边吸痰边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量及患者的面色、口唇颜色,血氧饱和度及生命体征变化(口述)。
13分离吸痰管,将吸痰管盘入无菌手套一起扔进医疗垃圾桶内,抽吸灭菌注射用水冲洗玻璃管接头及吸引管,关闭吸痰器开关.为患者取下开口器。
用纱布擦拭患者口鼻腔分泌物,撤去治疗巾8洗手,进行肺部听诊,评估吸痰效果。
4整理病人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再次核对腕带2整理用物一次性用物倒入医疗垃圾袋中,治疗盘、手电筒、听诊器用75%酒精擦拭;吸引器瓶、开口器用10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治疗车、电动吸引器外壳用500mg/L 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经鼻/口腔吸痰法一、目的: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有效的通气。
二、用物准备:负压吸引器1套、无菌吸痰管2根、无菌手套1付、生理盐水100ml1袋、叩背器1个、复苏气囊1个。
三、操作步骤:1.评估:(1)了解患儿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吸氧流量。
(2)了解患儿呼吸道分泌物的量、粘稠度、部位。
(3)对家长、清醒年长患儿进行解释,取得配合。
2.操作要点:(1)做好准备,携物品至患儿床旁,核对患儿,帮助患儿取合适体位。
(2)给予患儿高流量吸氧2分钟,以防止吸痰造成的低氧血症。
(3)接负压吸引器电源或者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调节压力(儿童为0.02—0.04MP a);(4)打开冲洗水瓶。
(5)撕开吸痰管外包装前端,一只手戴无菌手套,将吸痰管抽出并盘绕在手中,根部与负压管相连。
(6)用戴无菌手套的一只手迅速并轻轻地沿气管送入吸痰管,吸痰管遇阻力略上提后加负压,边上提边旋转边吸引,避免在气管内上下提插。
(7)吸痰结束后,给予患儿高流量吸氧2分钟,待血氧饱和度升至正常水平后再将氧浓度调至原来水平。
(8)冲洗吸痰管和负压吸引管,如需再次吸痰应重新更换吸痰管。
(9)吸痰过程中应当观察患儿痰液情况、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10)清洁口鼻,协助患儿取安全、舒适体位。
四、注意事项1.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动作应轻柔、准确、快速。
2.吸痰前后应给予高流量吸氧,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秒,如痰液较多,需要再次吸引,应间隔3—5分钟,患儿耐受后再进行,一根吸痰管只能使用一次。
3.如患儿痰液粘稠,可以配合翻身叩背、雾化吸入;如患儿发生缺氧症状如紫绀、心率下降时应立即停止吸痰,休息后再吸。
4.观察患儿痰液性状、颜色、量。
一、实训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护理工作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吸痰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基本技能,主要用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改善通气功能。
经口鼻吸痰法是吸痰操作中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口腔或鼻腔将痰液吸出。
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确保患者安全,本次实训报告将详细记录经口鼻吸痰法的操作过程及心得体会。
二、实训目的1. 掌握经口鼻吸痰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提高护理人员对呼吸道管理技能的掌握程度。
3. 增强护理人员对患者护理的关爱意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三、实训时间2022年X月X日四、实训地点XX医院护理实训室五、实训对象XX医院呼吸内科病房患者六、实训内容1. 实训准备(1)备齐吸痰所需物品:吸痰管、吸痰瓶、生理盐水、无菌手套、口罩、听诊器等。
(2)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吸痰。
(3)向患者解释吸痰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
2. 操作步骤(1)戴好口罩、无菌手套,准备吸痰管、吸痰瓶等物品。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吸痰管,检查吸痰管是否通畅。
(3)向患者解释操作过程,取得患者配合。
(4)取患者舒适体位,嘱患者深呼吸,放松颈部肌肉。
(5)以左手拇指、食指固定吸痰管,右手持吸痰管,插入患者口腔或鼻腔,插入深度约为10-15cm。
(6)用吸痰管轻轻旋转,以利于痰液排出。
(7)观察痰液颜色、性状,评估患者呼吸道状况。
(8)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操作。
(9)吸痰完毕,拔出吸痰管,观察患者呼吸道状况。
(10)整理用物,洗手,记录吸痰情况。
3. 注意事项(1)操作前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吸痰。
(2)操作过程中注意患者安全,防止患者坠床、窒息等意外发生。
(3)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患者口腔、鼻腔黏膜。
(4)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操作。
3、吸痰管、治疗碗每次更换,其余吸痰用物每日更换1次。
贮液瓶内加消毒液,吸出液应及时倾倒(不应超过瓶的2/3)。
经口腔或鼻腔吸痰技术操作评分标准(分值100分)注意事项一、评估痰多的征象:喉部有痰鸣音或肺部听诊可闻及痰鸣音,痰不易咳出,有缺氧症状(SPO2下降、呼吸频率过快)、直接观察到气管导管内有分泌物、机械通气的病人可有气道高压报警、低潮气量报警。
二、肺部听诊部位及注意点:肺尖:锁骨中点上缘或下缘肺门:胸骨旁第二肋间隙肺底:腋前线第5肋间、腋中线第6肋间、腋后线第7肋间每次听诊时间不少于5秒,听诊时注意保暖。
三、吸痰操作时注意事项:1.在病人吸气时轻轻插入(无负压状态下),插入深度进口或鼻约20cm,动作轻柔敏捷。
2.吸引压力正确:0.02—0.04mpa。
3.吸引方法正确:左手拇指控制负压持续吸引,右手食指和拇指旋转吸痰管,边吸边提,在痰多处稍停留,切忌将吸痰管上下提插。
气管内吸引单次时间5~8秒,口鼻吸引单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秒。
若痰液未吸净,在两次吸痰之间鼓励清醒患者深呼吸和咳嗽,予再次吸引。
4.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严禁在口鼻吸引后又行气管内吸引。
5.气管插管、切开病人吸痰前后,要充分氧合,可调大吸氧面罩流量为10升/分,吸入1-2分钟,(或根据病人病情延长时间)。
6.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呼吸、面色改变,避免缺氧,心电监护者监测氧饱和度,心率。
若病人出现呼吸困难,氧饱和度急剧下降应立即停止吸引。
7.吸痰完毕再次评估:呼吸、氧饱和度、痰鸣音,予吸痰前比较。
8.操作过程中使用温馨语言,关爱患者,每次与病人有关的操作必需与病人进行沟通。
9.记录:吸痰前后呼吸音改变及分泌物清除状况和呼吸型态变化、病人反应,痰液的性状、量、色。
10.吸痰并发症有:低氧血症、心律失常(室早、窦性心动过缓)、肺萎陷、气道黏膜损伤、气道感染。
11.吸痰管、治疗碗每次更换,生理盐水每日更换1次,连接管及空针筒每周更换二次;吸出液应及时倾倒(不应超过吸引瓶的2/3),长期吸引病人至少每天倾倒一次。
经口腔或鼻腔吸痰法1、目的应用负压吸出口腔及气道痰液或将气道误吸入的呕吐物吸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2、评估⑴患者的神志、呼吸状况,判断是否有呼吸困难,听诊是否有痰鸣音。
⑵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
⑶患者的口鼻黏液是否正常,有无鼻中偏曲。
⑷患者的合作程度。
3、操作程序⑴素质要求(衣帽、仪表、态度)⑵洗手、戴口罩⑶准备用物备吸痰盘:治疗碗1个(盛放生理盐水或凉开水)镊子(或持物钳)1把,无菌纱布数块、吸痰管数根(一次性)、注射器1个。
电动吸引器(置100ml清水,按吸痰量投放含氯消毒剂,以达到有效消毒浓度),必要时备开口器、压舌板。
⑷携用物至床旁查对床头牌、呼唤患者姓名。
吸痰器放于适当位置。
检查电源的电压与吸引器的电压是否吻合。
⑸试吸向患者解释吸痰的目的。
检查各管连接是否正确。
打开开关,检查吸痰的性能,调节负压。
检查患者的口腔,去下活动义齿;协助患者头转向操作者一侧并战略后仰。
打开吸痰管包装袋,右手握包装袋露出吸痰管尾端,左手握住吸引管接头,将吸痰管与吸引管对准衔接。
左手持吸引管,右手撤掉包装袋,用持物钳夹住吸痰管前段,吸取少许生理盐水,湿润吸痰管前端并查看洗力。
⑹吸痰经口腔吸痰:吸痰管由口颊部插至咽喉部15cm左右,在无吸力情况下,乘患者吸气时,平稳快速将吸痰管插入。
经鼻腔吸痰:如口腔吸痰困难时,可采用经鼻吸痰法(颅底骨折患者禁用),在患者吸气时,平稳快速将吸痰管沿鼻道插至咽喉部,其深度约20~25cm。
手控吸引力,旋转退管吸痰(防止固定一定吸引力)。
昏迷患者可用压舌板将口启开,若患者有舌根后坠情况,在吸引前将下颌托起或用舌钳将舌拉出。
每次吸痰不超过15s。
可反复进行至痰液吸净(吸痰管提出后可用生理盐水吸引冲洗管腔)。
操作完毕,将此次使用的吸痰管弃于医用垃圾。
将吸引管插入1:5000呋喃西林溶液内吸取少许溶液,冲洗管腔吸痰完毕,关上吸引器开关,将吸引器管头放置呋喃西林溶液瓶内保留。
⑺观察吸痰前可增加氧气吸入。
护士岗位经口鼻腔吸痰法技能操作标准一、工作目标充分清楚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安全。
二、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氧疗情况、SpO2、咳嗽能力、双肺呼吸音、口腔及鼻腔有无损伤。
2.评估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痰液的颜色、量和粘稠度、按需吸痰。
3.评估患者有无义齿,有义齿者取出,浸泡在温开水或专用消毒液内。
4.评估负压吸引装置、操作环境及用物准备情况。
三、操作要点1.做好物品准备,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帮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2.吸痰前后,听患者双肺呼吸音,给予高流量吸氧2min,观察血氧饱和度变化。
3.调节负压吸引压力0.02~0.04MPa。
4.吸痰管经口或鼻进入气道,迅速将吸痰管插入至适宜深度,边旋转边向上提拉,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5.吸痰管到达适宜深度前避免负压,逐渐退出的过程中提供负压。
6.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听诊呼吸音,记录痰液的性状、量及颜色。
7.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痰液情况、心率和SpO2,当出现心率下降或SpO2低于90%时,立即停止吸痰,待心率和SpO2恢复后再吸,判断吸痰效果。
四、指导要点1.告知患者气道内吸引的目的,取得配合。
2.如果经口腔吸痰,告诉患者张口。
对于昏迷患者可以使用压舌板或者口咽通气道帮助其张口,吸痰毕,取出压舌板或者口咽通气道。
3.吸痰过程中,鼓励并指导患者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和咳痰。
五、注意事项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变化。
2.遵循无菌原则,每次吸痰时均须更换吸痰管,应先吸气管内,再吸口鼻处。
3.掌握适宜的吸痰时间。
4.动作轻柔、敏捷,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有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得粗暴操作。
5.选择型号适宜的吸痰管,吸痰管外径应≤气管插管内径的1/2。
6.如患者痰粘稠,可以配合翻身叩背、雾化吸入;患者发生缺氧的症状如紫绀、心率下降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吸痰,休息后在吸引。
六、结果标准1.清醒的患者能够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并配合操作。
经口、鼻腔吸痰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
理规范
经口、鼻腔吸痰法常见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一.经口、鼻腔吸痰法并发症:
1.低氧血症
2.呼吸道黏膜损伤
3.感染
4.心律失常
5.阻塞性肺不张
6.气道痉挛
二.预防措施:
1.选择合适型号的吸痰管,成人一般选用12-14号吸痰管;婴儿多选用10号;新生选用6-8号,如从鼻腔吸引尽量选用小号。
2.吸痰前后酌情给予高流量吸氧,以提高血氧浓度。
3.调节墙壁负压吸引装置或电动吸引器的压力,一般为0.02-0.04MPA。
4.痰液粘调者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经口腔吸痰尽量选用口咽通气道(8-10号),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如需再次吸引应间隔3-5分钟。
5.吸痰动作应轻柔,特别是从鼻腔插入时,吸痰管前端应润滑,不要用力过猛,禁止带负压插入吸痰管,吸引时必须旋转吸痰管向外拉,严禁反复提插。
6.吸痰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7.吸痰时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三.处理措施:
1.己经发生低氧血症者,立即通知医生并酌情加大吸氧流量,遵医嘱给予对症处理。
2.鼻腔粘膜损伤者,可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
经口鼻腔吸痰法(中心负压吸引装置)一、操作目的:1、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沁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促进呼吸功能,改善肺通气.3、预防并发症发生。
二、评估患者:1、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吸氧流量。
(有无鼗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的能力,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2、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量、粘稠度、部位。
3、对清醒患者应当进行解释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取得患者配合.三、实施要点:1、仪表;符合要求2、操作用物:1)中心负压装置,适当型号的吸痰管数据3根,连接管2根。
2)治疗盘:治疗碗3个(2个内盛无菌生理盐水,分别用于吸痰前预吸以及吸痰后冲洗导管,另一个内盛无菌纱布和无菌镊),一次性治疗巾,无菌手套,手电筒,弯盘.3)必要时备压舌板,口烟气道,插电板。
3、操作步骤:1)核对医嘱,准备用物。
(10床,李刚,给予吸痰一次。
分别介绍用物)2)核对床号、姓名,评估患者。
(走进病房,先核对床尾卡,然后走到床边,请问您是10床李刚先生吗?来,请您的手伸出来,我看一下您的手腕带,我要心悦诚服一下您的身份信息,好的,因为您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您自己能咳出来吗?来,您咳一下试试,哦!还是不能咳出来,您别紧张,待会遵医嘱我为您吸痰,痰液吸光后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在吸痰过程中,会有些不舒适,请您别紧张,吸痰时间不长,请您配合一下好吗?好的,来,请让我看看您的口腔,请问您有活动性假牙吗?哦,没有,是吧,口腔粘膜完整,无出血,您鼻部做过手术吗?有鼻中隔偏曲吗,没有是吧,为了避免您在吸痰过程中发生低氧血症,我将氧流量调到4升/分,先分离,调节,再连接鼻导管.李刚先生,您还有什么需要吗,没有,那您稍等,我去准备用物,以上来给您吸痰了。
)口述:患者神志清楚,可张口配合。
生命体征根据评估结果述说,吸氧流量2升/分。
3)洗手,戴口罩。
4)备齐用物携带至患者床前,再次核对、解释,以取得合作。
(李刚先生,您准备好吗?我需要再次核对一下您的姓名,好的。
吸痰术指经口腔,鼻腔,人工气道(气管切开术)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
一、经口腔或鼻腔吸痰法
1、目的
应用负压吸出口腔及气道痰液或将气道误吸入的呕吐物吸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2、评估
⑴患者的神志、呼吸状况,判断是否有呼吸困难,听诊是否有痰鸣音。
⑵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
⑶患者的口鼻黏液是否正常,有无鼻中偏曲。
⑷患者的合作程度。
3、操作程序
⑴素质要求(衣帽、仪表、态度)
⑵洗手、戴口罩
⑶准备用物
①备吸痰盘:治疗碗1个(盛放生理盐水或凉开水)镊子(或持
物钳)1把,无菌纱布数块、吸痰管数根(一次性)、注射器1个。
②电动吸引器(置100ml清水,按吸痰量投放含氯消毒剂,以达
到有效消毒浓度),必要时备开口器、压舌板。
①备吸痰盘:治疗碗1个(盛放生理盐水或凉开水)镊子(或持物钳)1把,无菌纱布数块、吸痰管数根(一次性)、注射器1个。
②电动吸引器(置100ml清水,按吸痰量投放含氯消毒剂,以达到有效消毒浓度),必要时备开口器、压舌板。
⑷携用物至床旁
•
①查对床头牌、呼唤患者姓名。
②吸痰器放于适当位置。
③检查电源的电压与吸引器的电压是否吻合。
①查对床头牌、呼唤患者姓名。
②吸痰器放于适当位置。
③检查电源的电压与吸引器的电压是否吻合。
⑸试吸
①向患者解释吸痰的目的。
②检查各管连接是否正确。
③打开开关,检查吸痰器的性能,调节负压。
④检查患者的口腔,取下活动义齿;协助患者头转向操作者一侧
并略后仰。
⑤打开吸痰管包装袋,右手握包装袋露出吸痰管尾端,左手握住
吸引管接头,将吸痰管与吸引管对准衔接。
⑥左手持吸引管,右手撤掉包装袋,用持物钳夹住吸痰管前端,
吸取少许生理盐水,湿润吸痰管前端并查看吸力。
①向患者解释吸痰的目的。
②检查各管连接是否正确。
③打开开关,检查吸痰器的性能,调节负压。
④检查患者的口腔,取下活动义齿;协助患者头转向操作者一侧并略后仰。
⑤打开吸痰管包装袋,右手握包装袋露出吸痰管尾端,左手握住吸引管接头,将吸痰管与吸引管对准衔接。
⑥左手持吸引管,右手撤掉包装袋,用持物钳夹住吸痰管前端,吸取少许生理盐水,湿润吸痰管前端并查看吸力。
⑹吸痰
①经口腔吸痰:吸痰管由口颊部插至咽喉部15cm左右,在无吸
力情况下,乘患者吸气时,平稳快速将吸痰管插入。
②经鼻腔吸痰:如口腔吸痰困难时,可采用经鼻吸痰法(颅底骨
折患者禁用),在患者吸气时,平稳快速将吸痰管沿鼻道插至咽喉部,其深度约20~25cm。
③手控吸引力,旋转退管吸痰(防止固定一定吸引力)。
④昏迷患者可用压舌板将口启开,若患者有舌根后坠情况,在吸
引前将下颌托起或用舌钳将舌拉出。
⑤每次吸痰不超过15s。
⑥可反复进行至痰液吸净(吸痰管提出后可用生理盐水吸引冲洗
管腔)。
⑦操作完毕,将此次使用的吸痰管弃于医用垃圾。
⑧将吸引管插入1:5000呋喃西林溶液内吸取少许溶液,冲洗管
腔。
⑨吸痰完毕,关上吸引器开关,将吸引器管头放置呋喃西林溶液
瓶内保留。
①经口腔吸痰:吸痰管由口颊部插至咽喉部15cm左右,在无吸力情况下,乘患者吸气时,平稳快速将吸痰管插入。
②经鼻腔吸痰:如口腔吸痰困难时,可采用经鼻吸痰法(颅底骨折患者禁用),在患者吸气时,平稳快速将吸痰管沿鼻道插至咽喉部,其深度约20~25cm。
③手控吸引力,旋转退管吸痰(防止固定一定吸引力)。
④昏迷患者可用压舌板将口启开,若患者有舌根后坠情况,在吸引前将下颌托起或用舌钳将舌拉出。
⑤每次吸痰不超过15s。
⑥可反复进行至痰液吸净(吸痰管提出后可用生理盐水吸引冲洗管腔)。
⑦操作完毕,将此次使用的吸痰管弃于医用垃圾。
⑧将吸引管插入1:5000呋喃西林溶液内吸取少许溶液,冲洗管腔。
⑨吸痰完毕,关上吸引器开关,将吸引器管头放置呋喃西林溶液瓶内保留。
⑺观察
①吸痰前可增加氧气吸入。
②观察患者面色、呼吸是否改善。
③观察痰的性质、颜色,吸痰器储液瓶内液体不可超过瓶体的2/3。
①吸痰前可增加氧气吸入。
②观察患者面色、呼吸是否改善。
③观察痰的性质、颜色,吸痰器储液瓶内液体不可超过瓶体的2/3。
⑻吸痰后
①擦净患者面部。
②倾倒储液瓶内的容物。
③整理用物。
④洗手。
⑼记录痰量及性质。
①擦净患者面部。
②倾倒储液瓶内的容物。
③整理用物。
④洗手。
⑼记录痰量及性质。
4、注意事项
⑴一次吸引时间不宜超过15s,连续吸引总时间不超过3min。
吸引负压不可过大,一般成人为300~400mmHg,小儿为250~300mmHg,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⑵插管时不应有负压,以免损伤呼吸道或口腔黏膜。
⑶储液瓶内痰液应及时倾倒,瓶内液体不能超过瓶体的2/3量,以免将液体吸入气泵内损坏机器。
⑷吸引管及储液瓶要定时消毒,痰液(在吸痰前吸痰瓶放含氯消毒剂,最终比例为1:1000)消毒后再倾倒。
⑸吸痰法是一项急救护理技术,操作时动作应准确、轻柔、敏捷,吸痰过程要注意观察呼吸。
二、人工气道吸痰法
1、用物
电动吸引器,无菌吸痰盘,20cm×30cm带盖方盘1个(盛放无菌吸痰管数根),消毒止血钳1把(置于镊子罐内),镊子1把,换药碗、带盖搪瓷缸(500ml)2个(1个缸内放无菌生理盐水,1个缸内放纱布),湿化液,5ml和10ml注射器各一个,酌情备盛放消毒液的小桶。
2、操作程序
⑴同口腔鼻腔吸痰法。
⑵如使用吸痰带盖方盘(硅胶吸痰管):打开方盘盖,左手持吸引管,握住接头,右手以持物钳夹取吸痰管,将持物钳移至吸痰管前端,以吸引管接头接取左手的吸痰管接头使之衔接。
⑶左手持吸引管,右手以持物钳夹取吸痰管,吸引无菌生理盐水少许,湿润吸痰管前端,并查看吸引力。
⑷在无吸力状态下(可折住吸引管)从插管或套管内插入吸痰管,其插管深度取决于痰液的位置(吸痰前判断)。
一般吸痰管插入应长于人工气道至气管隆凸之上,气管插管时,吸痰管应插入30~35cm以上,气管再套管时,应插入10~15cm以上。
⑸痰管送到一定(理想)深度后再启动吸引器,自下往上慢慢移动,并左右旋转,提出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将吸痰器弃于消毒液中(一次性吸痰管则弃于医用垃圾袋内)。
⑹如病人痰液比较粘稠,可在吸痰前向气管内滴入湿化液。
⑺将吸引管头插入1:5000呋喃西林溶液,吸少许溶液,冲洗管道并置于瓶内保留。
⑻吸痰管经浸泡消毒后,再冲洗、晾干、高压灭菌后备用。
3、注意事项
⑴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引时,从深至浅,已抽出的吸痰管不能重复插入吸引。
⑵吸痰时防止内套管脱出,吸痰管其外径不超过人工气道内径的1/2,防止负压过大出现肺泡萎缩。
⑶呼吸衰竭患者吸痰前,可加大氧浓度3~5min后,再给予吸痰,以防吸痰后出现低氧血症。
⑷吸痰盘及用物每日更换消毒一次。
每吸痰一次更换一根痰管,不得反复使用。
吸口腔或鼻腔的痰管切忌进入人工气道内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