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 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39
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大纲要求】(一)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功能(二)社会工作的发展1.西方社会工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2.中国社会工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三)社会工作的要素(四)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五)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要点详解】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含义、目标与功能一、社会工作的含义(一)社会工作的概念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职业性活动。
从事这类活动的人就被称为社会工作者。
在国际上,它指的是一个专门的职业领域,指的是一种职业的、专业化的助人活动,也指的是一个学科。
(二)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
对社会工作定义的理解:1.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活动2.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3.采用科学的助人方法4.是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而不是管理、控制对方(三)我国社会对社会工作的理解1.我国对社会工作有三种不同的理解:(1)普通社会工作:业务的、公益性的活动,相对于本职工作而言。
(2)行政性社会工作:政府部门或群众团体,专门从事的职工福利、社会救助、思想工作等类型的助人活动,是国家正式人员承担的,但是行政性的、非专业化的。
(3)专业社会工作:专业人士承担的助人活动,有专业理念为指导,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针对困难人群开展服务。
2.按照中共中央《决定》的精神,结合国内外经验,对社会工作有以下全面理解: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二、社会工作的目标(一)服务对象层次的目标1.解救危难2.缓解困难3.促进发展(二)社会层面的目标1.解决社会问题2.促进社会公正【例题1.1】社会工作不但要对有困难、有需要的人士和群体进行服务,而且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社会工作概论第一篇]社会工作概论李迎生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
⑴是一种在一定价值观指导下运用专业知识与技巧开展的助人活动。
⑵是一种专业。
⑶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⑷是一种制度。
2. xx年,上海市民政局率先与人事局合作,制定了社会工作职业标准,并于该年11月组织了全国首次社会工作职业资格。
社会福利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制度,它体现了国家的政策和社会大众的理想。
它的目标在于增进社会上每一个人的生活需求和能力,创造一种安康的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同属于政策、理念的层面。
广义的社会福利包含着社会保障的内涵,但社会保障有自己独特的指称对象。
社会保障是政府和社会为确保其成员的最基本生活需求,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为那些因各种原因而面临生活困难的人提供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
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方案、项目、活动或行动来落实,这种实施过程可以被统称为社会服务。
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性。
社会工作以其鲜明的专业性把自己与日常的社会服务相区别。
? 首先,恢复的职能。
恢复的职能是社会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其次,预防的职能。
其典型案例是婚前咨询;防止青少年犯罪。
(1)崇尚专业的伦理精神;(5)运用社会环境资源;(2)职业的非赢利性;(6)团队协同工作;(3)社会工作督导;(7)自助与民主参与(4)个人与环境;●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德国——汉堡制(1788)、爱尔伯福制(1852)●英美——慈善组织会社(1869)●英美——睦邻组织运动(1884)英国——巴涅特“汤恩比馆”(1884)◆意义:伊丽莎白济贫法的诞生,表明贫民救济已成为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一些规定和原则至今仍是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公共救助立法的重要依据,因此,伊丽莎白济贫法被称为西方社会救济立法和贫民救济事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各国社会事业的制度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济贫法的内容和重点:第 1 页共 7 页?(1)规定每一个教区每周都要向地主征收济贫税;?(2)规定贫民救济应该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个教区设立若干名监察员,同时中央政府也设立监察员;?(3)由劳动能力必须工作;儿童进入习艺所学习;为贫民介绍工作;?(4)禁止游街乞讨,要求他们进行生产工作?(5)亲戚具有赡养、扶养义务?(6)只针对本地人?(7)将贫民分成三类:★健全的人必须劳动;★是不能劳动的贫民,让他们进人“救济院”或者采用“院外救济”的方式进行救济;★无人养的儿童,请人领养或者寄养。
社会工作概论第一章绪论1、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自助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
2、社会工作的职能(简答)首先,恢复的职能。
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可以简单的归结为解决问题。
包括治疗和康复两个层面。
其次,预防的职能。
社会工作者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社会问题,及早地预测、控制和消除那些可能妨碍社会功能有效发挥的因素和条件。
再次,发展的职能。
社会工作是当代社会的重要制度,它应当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发挥个人和制度的潜能,以确保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工作的特征(1)崇尚专业的伦理精神(2)职业的非盈利性(3)社会工作督导(4)个人与环境(5)运用社会环境资源(6)团队协同工作(7)自助与民主参与4、如何理解自助与民主参与的特征(简答)社会工作确实可能为案主提供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以帮助案主克服当下面临的各种困难。
但不是单方面的给予或施惠。
工作者相信个人团体社区乃至社会都有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潜能,如果得以发挥,问题就可解决。
社工的精髓就在于,给案主以希望、信心决心,充分调动案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达到助人自助的境界。
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案主的民主参与十分重要。
社工在助人的过程中切忌为案主下判断,应该协助案主自己去做决定。
鼓励案主民主参与,认清问题,找到原因,最后与案主合力解决问题,共同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1、伊丽莎白济贫法被称为西方社会救济立法和贫民救济事业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各国社会事业的制度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德国的汉堡制(1788)爱尔伯福制(1852)3、睦邻组织运动(1884)社工与问题人生活在一起4、1917年里士满出版了著名的《社会诊断》一书。
使社会工作更加理论化,成为社会个案工作发展的里程碑。
5、在我国古代社会组织中还存在一种乡约制度。
所谓乡约,即同住在邻近地区的人共同遵守的规约。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1.1 课程介绍理解社会工作的定义和范围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和原则1.2 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了解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理解社会工作在不同国家的特点1.3 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掌握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和内容了解社会工作在不同领域的实践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基础2.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原理2.2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掌握社会工作理论的主要框架和理论基础理解社会工作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2.3 社会工作实践模式掌握社会工作实践的主要模式和方法了解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发展趋势第三章:社会工作实务过程3.1 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步骤掌握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步骤和程序理解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评估和干预策略3.2 社会工作实务技巧掌握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了解社会工作实务技巧在不同领域的应用3.3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分析社会工作实务案例,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干预培养社会工作实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章:社会工作者角色与素质4.1 社会工作者角色理解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职责掌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要求4.2 社会工作者的素质培养了解社会工作者的素质培养方法和途径培养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4.3 社会工作者的伦理与责任理解社会工作者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责任掌握社会工作者的伦理决策和责任履行第五章:社会工作计划与评估5.1 社会工作计划制定掌握社会工作计划制定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理解社会工作计划制定的原则和目标5.2 社会工作计划实施掌握社会工作计划实施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了解社会工作计划实施中的挑战和应对策略5.3 社会工作评估与反思理解社会工作评估的重要性和方法掌握社会工作评估的基本步骤和技巧第六章:社会工作与政策6.1 社会政策概述理解社会政策的定义和目的掌握社会政策的基本构成和制定过程6.2 社会工作与政策的关联理解社会工作与政策的相互关系掌握社会工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作用6.3 社会政策分析与评估掌握社会政策的分析方法和评估技巧培养对社会政策的批判性思考和评估能力第七章:社会工作与群体7.1 社会工作与不同群体的实践理解社会工作在不同群体的特点和挑战掌握社会工作在与不同群体合作中的方法和技巧7.2 社会工作与特殊群体的干预策略理解社会工作在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中的干预策略掌握社会工作在与特殊群体合作中的专业素质和能力7.3 社会工作与群体的合作实践分析社会工作与群体的合作案例,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干预培养社会工作与群体合作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第八章:社会工作与社区8.1 社区概述理解社区的定义和特点掌握社区的基本构成和功能8.2 社会工作与社区实践理解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作用和意义掌握社会工作在社区实践中的方法和技巧8.3 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理解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掌握社会工作在促进社区发展中的策略和方法第九章:社会工作与服务9.1 社会服务概述理解社会服务的定义和目的掌握社会服务的基本构成和提供方式9.2 社会工作与服务提供理解社会工作在服务提供中的角色和职责掌握社会工作在服务提供中的方法和技巧9.3 社会工作与服务的评估和改进掌握社会服务的评估方法和改进技巧培养社会工作在服务评估和改进中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第十章: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10.1 社会工作在国际的发展趋势了解社会工作在国际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社会工作在国际的挑战和机遇10.2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理解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历程掌握社会工作在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10.3 社会工作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理解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性和创新方法掌握社会工作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关注环节:1. 社会工作定义和范围的理解2.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的掌握3. 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评估和干预策略4. 社会工作者角色与素质的认识5. 社会工作计划与评估的方法详细补充和说明:1. 社会工作定义和范围的理解:社会工作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到人类行为、社会环境、政策制定等多个方面。
社会工作概论考点归纳(第一章) 1.社会工作的概念:是以利他主义为主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的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产生: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3.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一)思想渊源1、古希腊、古罗马的社会福利思想2、基督教文明的“博爱”观念3、人道主义价值观念(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直接动因)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重大的社会变迁。
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城市贫民;产业工人的生活十分贫困。
大量贫民的存在:许多人谋生无计;给社会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西方社会工作实践的出现与发展1、英国的济贫立法——伊丽莎白《济贫法》主要内容:A 规定了每一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
B 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C 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劳动,以工作换救济。
(这是最早的以工代赈)。
教区设贫民习艺所;义务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及工具,强迫有劳动能力者从事生产。
D 禁止无家可归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济贫所里工作。
救济工作分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两种,首创了机构救济和家庭式社会工作的先例。
E 规定人们对贫穷亲属负有救济的义务。
F 济贫法将贫民分成三类:a.体力健全的贫民,须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b. 不能工作的贫民及须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令其进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c.失去依靠的儿童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设法领养或寄养。
2、欧美国家出现的有组织的志愿性济贫活动(1)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2)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3)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4.中国的社会工作的发展一)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孔子:“大同”社会的理想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我国古代开展救济与福利工作所采取的形式与方法: 保息六政”“荒政十二”仓储救济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1、社会行政和社会政策2、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最有名的是20世纪20—30年代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和内涵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工作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第一:整个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告诉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力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的扩张第四:社会问题大量的出现(饥饿、贫穷、失业、堕落)综上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对于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带来的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
改良主义者认为,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
总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去解决自身的问题。
革命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
这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批判,而且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阶级压迫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
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宗教对处于困境者和弱者的帮助对于西方社会工作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其次论及对现代社会工作的贡献,普遍指出是17世纪以来的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工作领域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
社会服务:是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需要、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
其中,专业的社会服务就是社会工作。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分类:一种是社会福利部门所从事的社会工作,即行政性、非专业的社会工作;另一种是专业的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的本质: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导帮助他人。
是一种助人过程,助人过程和专业性的助人方法。
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①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②社会工作与众多社会学科有密切联系(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弱势群体:①初级(绝对)弱势群体:由于成员基本生活需要未能得到满足而形成的社会生活有困难者。
包括无依无靠鳏寡孤独者、残疾人和其他因丧失、缺乏劳动能力而无生活来源者;遭受自然灾害难于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个人和家庭;无固定职业或失业造成的生活低于基本标准个人和家庭;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生活水平低于基本标准的个人和家庭。
②次级(相对)弱势群体:在其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病障或社会失调的影响,造成其心理上的受挫感和剥夺感,从而难以适应社会甚至形成越轨行为的社会成员的集合。
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标志:1917年美国学者玛丽·芮奇蒙出版《社会诊断》一书。
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秉持社会工作价值观,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①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有全心全意为受助者服务的理念,不以助人过程牟取私利;②他们是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而不是行政官僚③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④获得专业认可;⑤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知识、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提供社会服务。
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中外学者关于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探讨。
理解并掌握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专业社会工作的四个因素。
教学重点:社会工作的定义。
教学难点:专业社会工作的四个构成要素教学提纲:一、社会工作的内涵1、社会工作的含义:(1)、中外学者关于社会工作定义的理论研究与探讨A、主体说。
这是根据社会工作的主体作为划分依据。
它分别与社会工作的发展三个阶段相适应。
它包括:第一类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个人慈善事业;第二类定义:社会工作是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以解决经济困难所引起的问题为目的的各种有组织的活动。
第三类:社会工作是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服务事业。
B、科学艺术说。
强调社会工作在知识上是一门科学,在方法上是一种艺术。
C、助人说。
这是从社会工作的目标、性质的角度下定义。
强调社会工作是在帮助人们解决社会问题和摆脱个人困境方面所起的作用。
D、资源潜能说。
这是从社会工作的活动和功能下的定义。
(2)、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由社会福利部门和服务机构及其专业工作者,以利他主义和助人、自助为基本理念,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以专门的方法和技巧为手段,以调动和运用社会资源帮助解决按住对象的困难与问题、提供既增进其福利为基本追求,以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及社会和学发展为目标的助人活动。
2、社会工作的特性和本质属性(1)社会工作的特性:是首先社会工作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关注人与环境的互动,认为互动不当是造成人们困境的根本原因。
其次社会工作始终尊重人的独特性,一个题为服务的出发点。
(2)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是助人:(1)利他主义;(2)科学的知识与方法;(3)专业性的助人服务活动;(4)解决个人或群体问题的目标取向.3、社会工作及几个相关概念(1)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面向由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和义务,采取的也是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方式,其目标是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被称为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