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前外侧壁的解剖
- 格式:ppt
- 大小:3.45 MB
- 文档页数:25
腹前外侧壁一.名词解释1.Camper筋膜:腹前外侧壁脐平面以下的浅筋膜分浅、深两层,浅层即Camper筋膜,含有大量脂肪组织又称脂肪层,向下与股前区的浅筋膜相续。
2.半月线:在腹直肌外侧缘,腹直肌鞘前、后层相愈合,在腹前外侧壁形成一凸向外侧的半月形弧线。
3.腹直肌鞘:是包裹腹直肌和锥状肌的纤维组织。
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和腹横肌腱膜组成,弓状线以下后鞘消失。
4.弓状线:脐下4-5cm,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腱膜全部转至腹直肌前面,腹直肌鞘后层的下缘呈一凹向下的弓状游离缘,称弓状线或半环线。
5.白线:亦称腹白线,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互相交织而成,上宽下窄。
脐以上白线宽1~2cm,较坚韧而血管少,故较明显。
在白线处(特别是脐以上),交错的腱膜纤维之间形成一些小孔或裂隙,如腹膜外组织甚至壁腹膜等由此突出,则形成白线疝。
6.腹股沟镰:腹内斜肌与腹横肌越过精索后,继续向内侧行至腹直肌的外侧缘、精索的后方时,大多数情况下,肌纤维移行为腱膜并结合在一起,形成腹股沟镰,亦称联合腱,向下附着于耻骨梳韧带。
7.腹股沟韧带:即腹外斜肌腱膜在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间向后上方卷曲增厚的部分。
8.腹股沟三角:又称为海氏三角,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内侧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域。
是腹前外侧壁的一薄弱区。
9. Colles筋膜:男性尿生殖区浅筋膜深层为膜层称会阴浅筋膜或Colles筋膜。
Co1les筋膜前接阴囊肉膜、阴茎浅筋膜及腹前壁浅筋膜深层。
二、问答1.外科手术中,腹前外侧壁常有用切口有哪些?①旁正中切口②上腹正中切口③肋缘下斜切口④经腹直肌切口⑤腹直肌外侧缘切口⑥下腹正中切口⑦阑尾斜切口2.腹前外侧壁层次解剖依次是什么?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及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腹腔3.腹前外侧壁肌肉名称及走形如何?①腹直肌: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的前面。
解剖⾼清腹前壁肌⾁解剖图⼀、腹前壁的界限和标志图中标号:1.剑突2.肋缘3.第9肋软⾻末尖4.腱划5.脐6.髂嵴7.髂前上棘8.半⽉线9.(腹)⽩线 10.腹股沟韧带 11.耻⾻结节 12.耻⾻嵴 13.耻⾻联合上界:中央是剑突,肋缘从第7肋软⾻胸肋关节处伸展到第12肋尖。
下界:依次由髂嵴(从髂结节向下⾄髂前上棘)、腹股沟韧带(由髂前上棘向前向下连于耻⾻结节)、耻⾻嵴(从耻⾻结节外侧到中线上的耻⾻联合)。
耻⾻结节在消瘦的个体可在⽪下直接摸到。
后外侧界:是腋中线。
(以上为⾻性标志)软组织标志:脐:脐是明显但位置不恒定的标志。
成年⼈仰卧时,它位于第3和第4腰椎之间的椎间盘⽔平。
腹主动脉的分叉位于脐下约2cm处。
直⽴位时,⼉童和肥胖者,或腹下垂的个体脐的位置较低。
腹直肌:瘦⽽肌⾁发达的个体,对抗阻⼒头后仰或坐起使腹直肌紧张时,可看到腱划。
这些腱划通常位于脐平⾯、剑突平⾯以及脐和剑突平⾯之间的平⾯上。
(腹)⽩线:⽩线通常仅在瘦⽽肌⾁发达的个体⾝上可见。
在脐以上⽩线宽⽽明显,但在脐以下⽩线⼏乎呈线状,不易看到。
半⽉线(上图标号8):是沿腹直肌鞘外侧缘的连线。
肌⾁发达的⼈,如由平躺的位置站起腹壁肌⾁紧张时,可看到⼀条弯曲的浅沟。
它从第9肋软⾻尖到耻⾻结节。
腹股沟区:有两个常被描述的表⾯标志:腹股沟中点和腹股沟韧带中点。
腹股沟中点:是耻⾻联合与髂前上棘之间连线的中点。
在它的下⽅可摸到股动脉的搏动。
此处股动脉正从腹股沟韧带下⽅穿过。
腹股沟深环位于此点的上⽅,是触摸腹股沟斜疝疝囊起点的有⽤标志。
腹股沟韧带中点:中点位于耻⾻联合与髂前上棘之间,腹壁下⾎管(位于腹股沟管的后壁)的外侧缘。
⼆、肌⾁(腹前外侧肌群)腹直肌、锥状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构成了腹部的前外侧肌群。
它们协同作⽤,执⾏⼀定范围的功能,维持⼀个或多个体腔正压的形成。
这些肌⾁在正常的坐位或直⽴时,对躯⼲的运动作⽤不⼤,躯⼲的运动主要靠椎旁和脊柱的肌⾁。
腹前外侧壁、腹膜与腹膜腔的解剖第一节腹前外侧壁一、目的要求(一)掌握内容1.腹前壁浅筋膜的特点。
2.腹前外侧壁的血管和神经分布。
3.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和通过内容。
4.腹股沟三角的层次及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区别。
(二)了解内容1.腹壁肌的起止、作用及形成的结构。
2.腹部外科切口与腹壁层次的关系。
3.腹股沟区的境界与层次。
二、解剖操作(一)皮肤切口1.从剑突沿正中线向下环绕脐至耻骨联合上缘沿正中线作纵切口。
2.从剑突沿肋弓下缘至腋中线作一斜切口。
3.从耻骨联合中点向外至髂前上棘作一斜切口,再沿髂嵴到腋中线作一横切口。
(二)解剖浅筋膜、皮神经和浅血管1.辨认浅筋膜的浅、深两层将皮肤翻向外侧,自髂前上棘向正中线作横切口,切开浅筋膜,观察浅筋膜分为浅、深两层。
浅层较厚,富含脂肪,为Camper筋膜,深层致密较薄,为Scarpa筋膜。
将手指伸入Scarpa筋膜深面,向内侧轻轻推进至白线附近,探明其内侧的附着处。
向下探查,证实Scarpa筋膜越过腹股沟韧带表面,在韧带下方约一横指处附于大腿阔筋膜。
用手指从耻骨嵴前方向下伸入阴囊肉膜深面,体会浅筋膜与阴囊肉膜相延续的情况。
2.解剖浅血管在浅筋膜的浅、深两层之间,腹股沟韧带中上部上方,辨认在解剖下肢时已经解剖出来的腹壁浅动、静脉以及向髂前上棘方向走行的旋髂浅动、静脉。
沿腹壁浅动脉和旋髂浅动脉追踪至其发自股动脉处。
沿腹壁浅静脉追踪至其汇入大隐静脉处,并沿该静脉追至脐周静脉网,向外上方汇合成胸腹壁静脉。
3.解剖皮神经在离前正中线2~3厘米处, 解剖出2~3支胸神经前皮支及伴行的动脉和静脉。
在腋前线附近解剖出2~3支胸神经外侧皮支以及伴行的血管。
在腹股沟管皮下环上方2~3cm处,找出髂腹下神经和穿出皮下环的髂腹股沟神经终支。
4.除去腹壁浅筋膜,显露腹前外侧壁肌层。
(三)解剖深层结构1.解剖腹直肌鞘及其内容(1)打开腹直肌鞘前层:沿腹直肌鞘中央作’I”形切口切开腹直肌鞘前层,将其翻向两侧,暴露腹直肌。
腹部概述腹前外侧壁解剖腹部是人体前方的一个区域,位于胸腔和盆腔之间,上部与胸廓接壤,下部与骨盆相连。
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脏器和组织,如胃、肝脏、胆囊、脾脏、肾脏、肠道等,这些脏器对于消化、排泄以及吸收等功能都至关重要。
腹前外侧壁是指腹腔前壁和腹侧壁共同组成的结构。
它主要包括肌肉、腱膜和皮肤,这些组织形成了一个支撑和保护腹腔内脏的结构。
下面将详细介绍腹前外侧壁的解剖结构。
腹前外侧壁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肌肉。
在腹前外侧壁中,有三层肌肉,分别是外斜肌、内斜肌和腹直肌。
这些肌肉起着支撑和保护内脏的作用。
外斜肌位于最外层,它从肋骨、胸骨和髂嵴的前上方起,向下斜向前方,最后插入髂嵴的后部。
内斜肌位于外斜肌的下方,它从髂嵴、骨盆融合的后方和腰椎起,向上斜向前方,最后插入肋骨和胸骨。
腹直肌位于最内层,它从髂嵴、尾骨和肋骨起,向上方延伸,最后插入胸骨。
这三层肌肉的纤维方向呈错综复杂的交叉,使得腹前外侧壁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
除了肌肉之外,腹前外侧壁还包括腱膜。
腱膜是一层结缔组织薄膜,覆盖在肌肉表面,起到连接和支持肌肉的作用。
腹前外侧壁的腱膜分为外腹斜肌腱膜、内腹斜肌腱膜和腹直肌腱膜三部分。
这些腱膜在肌肉运动和稳定腹部结构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最外层的腹前外侧壁是皮肤。
皮肤是我们身体最外层的保护层,起到隔离外界环境和内部脏器的作用。
它由多层不同种类的细胞组成,通常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此外,腹前外侧壁还包括一些重要的解剖结构。
例如,腹壁中间有一条纵向的中线,称为腹直肌中线。
这条线将腹前外侧壁分为左右两部分。
在腹直肌中线上方的位置,有一个三角形的区域,称为脐窝。
脐窝是由于胎儿生长时脐带与腹前外侧壁连接的位置所形成的。
总体而言,腹前外侧壁的解剖结构十分复杂且重要。
它由肌肉、腱膜和皮肤构成,起到支撑和保护内脏的作用。
了解腹前外侧壁的解剖结构对于理解腹部疾病的发生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