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心理物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611.50 KB
- 文档页数:89
第五章心理物理法含义阈限测量量表类型心理量表法心理量表的建立由来信号检测论基本原理三个测量指标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1.阈限的含义(1)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简称阈值,是刚刚能引起反应的刺激量,包括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1)绝对阈限(absolute limen, AL)指刚刚引起心理感受的物理刺激量;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值;2)差别阈限(different limen, DL)指刚刚引起差别感受的物理刺激量;操作定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之差。
2.阈限的测量(1)极限法1)含义2)绝对阈限的计算3)差别阈限的计算(2)恒定刺激法1)含义2)绝对阈限的计算3)差别阈限的计算4)误差(3)平均差误法1)含义2)绝对阈限的计算3)差别阈限的计算4)误差(1)极限法1)含义:也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
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点,即阈限的位置。
2)绝对阈限的计算第一步,在一个刺激系列中,被试的反应转折点处对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这个系列的阈限。
第二步,求出所有系列阈限的均值,这就是绝对阈限值。
3)差别阈限的计算第一步,计算各个刺激系列差别阈限的上限和下限,并求出各个刺激系列上限和下限的平均值。
(L u , L l)第二步,这时上限和下限均值之间的距离叫做不肯定间距(记为Iu);第三步,不肯定间距的一半即为差别阈限差别阈限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上差别阈(DL U)=上限-标准刺激(S t)下差别阈(DL l)=标准刺激-下限差别阈限(DL)=(DL U+DL l)/2几个概念主观相等点(point of subjective equality):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就是主观相等点(PSE)常误(constant error):主观相等点理论上与标准刺激大小相等,实际却有一定差距,这个差距成为常误(CE)4)误差a.习惯误差:递增序列时使阈限升高,递减序列时使阈限降低。
心理物理学折叠编辑本段简介[英文]psychophysics[名词解释]心理物理学--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心物关系并使之数量化的一个心理学分支。
费希纳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心身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对物理刺激和它引起的感觉进行数量化研究的心理学领域。
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强的刺激才能引起感觉,即绝对感觉阈限的测量;物理刺激有多大变化才能被觉察到,即差别感觉阈限的测量;感觉怎样随物理刺激的大小而变化,即阈上感觉的测量,或者说心理量表的制作。
1860年G.T.费希纳出版《心理物理学纲要》,开创了心理物理学的研究。
一般把以费希纳为代表的研究称为古典心理物理学,而把以S.S.斯蒂文斯为代表的研究称为新心理物理学。
折叠编辑本段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古斯塔夫·费希纳心理学家(1801-1887)本是德国莱比锡大学一位年轻有为的物理学家,但由于身患疾病,长期卧床思考,研究兴趣便转向了宗教和灵学。
他用一种富于诗意和神秘的眼光考察世界,认为凡物有组织即有生命,有生命即有灵魂。
至此,费希纳就由一位自然科学家转变成一位地道的哲学上的唯心主义泛灵论者。
他认为心与物是同一不可分的,不过心是主要的,物只是心的外观。
他感到要使他所宣扬的泛灵论哲学观点有科学的根据,必须求得心与物关系的法则,要达到这个目的,则需要对它们作精确的数学测量。
人们感觉虽有量的差异,又怎么能像物理学那样对它进行精确的测量呢?此时韦伯已完成了对韦伯定律的表述。
这使费希纳想到可以用测量刺激量的变化来确定感觉量的大小。
同时他也发现了刺激量按几何级数增加而感觉量则按算术级数增加。
于是他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推导,把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S=KlgR,其中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是常数。
因为这个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推演出来的,所以亦称韦伯-费希纳定律。
费希纳在1860年出版了他著名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对心物关系作了详细的说明。
心理物理学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物理刺激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旨在揭示心理感知和知觉背后的物理规律。
它是心理学和物理学的一种交叉学科,通过实验研究和定量测量,探讨了人类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心理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感知、知觉、注意、记忆、时间、空间等心理过程,以及外界刺激的物理特性。
通过量化和测量,心理物理学试图建立感知和物理刺激之间的关联性,并探究人类在感知过程中的心理规律。
心理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德国物理学家韦伯和费希纳提出了著名的韦伯-费希纳定律,描述了感知刺激和物理刺激之间的量化关系。
这一定律为心理物理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促进了后续研究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实验方法的创新,心理物理学在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实践中。
它在心理学、生物医学、人机交互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认知过程,优化设计物品和界面,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心理物理学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心理物理学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介绍各个名词的定义和解释。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的简要介绍。
可以按如下方式撰写:在本文中,将首先介绍心理物理学的定义和背景,然后详细解释与心理物理学相关的各种名词。
文章的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为引言,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 在概述部分,会简要介绍心理物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心理和物理之间关系的学科,并突出心理物理学在心理学和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 文章结构部分(本节将重点解释)将提供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确保读者能够清楚了解各部分的内容和主旨。
- 在目的部分,将阐明本文旨在通过解释心理物理学的相关名词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领域。
- 第二部分为正文,将分为两个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