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书简(节选)》
- 格式:docx
- 大小:17.58 KB
- 文档页数:3
罗莎•卢森堡(Róża Luksemburg,1870年3月5日—1919年1月15日)是德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社会哲学家及革命家。
德国共产党的奠基人之一。
出生于俄国占领下的波兰犹太人家庭,她原是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
1898年移居德国柏林,并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SPD),是党内的社会民主理论家。
之后为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USPD)。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和卡尔•李卜克内西一同与社民党内的右倾势力坚决斗争。
1915年-1918年被多次关押。
罗莎•卢森堡起初为红旗报(Die Rote Fahne)工作,并合作成立马克思主义革命团体“斯巴达克同盟(Spartakusbund)”,该组织后转为德国共产党。
罗莎•卢森堡起草了德国共产党党纲,并参加斯巴达克同盟在1919年1月柏林起义,但未成功,罗莎与其它数百位起义人士被逮捕,遭到严刑拷打并被杀害。
目前德国提供以她为名的左派政党奖学金。
罗莎•卢森堡(1871~1919)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著名领袖。
出生于波兰犹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参加波兰革命运动。
1889年,被迫离开波兰侨居瑞士,次年到苏黎世大学深造,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1893年,参与创立波兰社会民主党,并主编该党机关刊物《工人事业》杂志。
1897年移居德国,积极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活动,同伯恩施坦、米勒兰和考茨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她为了反对战争而忘我地工作。
特别是在第二国际斯图加特代表大会上,由于她和其他无产阶级革命左派领导人的努力,使大会通过了著名的列宁、卢森堡修正案,明确地规定了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战争中的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她参与创办《国际》杂志,提出“要进行国内战争!”的口号和重新建立国际的任务。
她曾三次被捕入狱,但她始终坚持革命斗争。
她同卡尔•李卜克内西等人创建了德国共产党。
1919年1月,德国柏林工人起义失败后,由于叛徒告密,卢森堡不幸被捕,惨遭杀害。
罗莎·卢森堡《狱中书简》备课全方案新课导入“真正的革命者,委身于他理想中的事业,这事业,是同千百万无权者的福祉联系在一起的。
在革命中,他们往往为自己选择最暴露、最危险、最容易被命中的位置,结果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当黎明还没有到来,他们已经在黑暗中倒下。
在这个倒下的队列里,我们记住了一个人:罗莎·卢森堡。
”这是作家林治贤对罗莎·卢森堡的评价。
罗莎·卢森堡是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她把一生献给了社会主义事业。
在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暴风雨中,她始终英勇斗争,不畏强暴,显示了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如她所说:“要有耐心和勇气,我们还要活下去,我们还要经历惊天动地的事呢……”她还是一个对生命心怀敬畏、感情细腻的人,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这个女革命家的内心世界。
积累整合字词积累1.易读错的字音信笺.(jiān) 鸫.鸟(dōnɡ) 飒.飒(sà) 仲.夏(zhònɡ) 绽.裂 (zhàn) 目眩.(xuàn) 阴霾.(mái) 亭.亭玉立(tínɡ) 万籁俱.寂(jù) 晦.暗(huì) 霹.雳(pī) 花絮.(xù) 小心翼.翼(yì) 战栗.(lì) 肃穆.(mù) 奄.奄一息(yǎn) 哑.然(yǎ) 嘹.亮 (liáo) 拯.救(zhěnɡ) 踱.来踱去(duó) 洒.落(sǎ) 2.多音字 zhēnɡ(挣扎) shènɡ(盛开) jù(根据) zhènɡ(挣命) chénɡ(盛饭) jū(拮据)3.形近字 荑tí(柔荑) 挣 盛 据 粟sù(粟米)栗lì(战栗)胰yí(胰岛素)痍yí(疮痍)4.词语释义奄奄一息:指生命垂危,也比喻事物近于灭亡。
《狱中书简(节选)》教案(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狱中书简》是罗莎在狱中寄给友人的书信。
书信记录了一些琐事与随想,也正是这些琐碎的细节,更能体现她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生活、奋斗、囚禁、牺牲在100多年前的德国犹太裔波兰女性光辉的形象。
作者这样一个革命者虽然身陷囹圄,却不悲观失望,以其细致的观察、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情感,以一个革命者博大的胸怀和女性的爱去感受生命的可贵,并寄托了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书简表现的是革命女性的心灵之美:那份对于生命的爱。
这种爱,是在不自由的处境中,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对生命的珍惜,对黑暗的蔑视,和搏击黑暗的斗志和乐观的情怀。
【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把握描述的顺序。
2.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3.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
【教学重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建议】(第1课时)1.预习字词。
自读课文,标出自己认为难读难懂的字词句,理解重点字词的意义。
重点字词如下:亭亭玉立、信笺、飒飒、奄奄一息、小心翼翼、鸫鸟、踱步、头晕目眩、万籁俱寂、阴霾、鸣啭、不可思议、如痴如醉等等。
2.革命故事导入。
请同学们讲述英雄刘胡兰、董存瑞的故事。
或者一些对信仰坚持的故事,如:中国古代的孟子、司马迁、文天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匈牙利进步作家裴多菲等,许许多多革命者前仆后继,为了坚定的革命信仰,为实践他们革命的诺言,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义无返顾。
在他们心中,也有着对生活强烈的爱。
3.介绍作者。
罗莎•卢森堡(1871-1919),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893年参加创立波兰社会民主党。
后移居德国,参加德国工人运动。
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
一、自主预习1、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
信jian ( ) dong ()鸟飒飒()仲()夏柔ti( ) 绽()裂阴霾()晦()暗奄奄一息:哑然失笑:鸣啭:万籁俱寂:扶疏:2、文学常识:《狱中书简(节选)》作者,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的家和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左派领袖,被列宁誉为“”。
3、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一直鸫鸟在窗前响亮而又神奇地唱起歌来,唱的嘹亮极了。
()(2)远处的隆隆雷声像汹涌滂湃的海涛余波,不断滚滚传来。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电视上经常播放介绍我国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B 目前,我国各个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C学校利用假期,把所有的教室的墙壁都刷得十分洁白。
D 会上,他认真听取了大家的批评意见。
二、整体感知1、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件事情?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2、课文描述的花、鸟、虫、木得生命现象,尤其是夜莺唱一段,寄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课文最后一段。
3、雨后的景色如一副图画,你能用简练的语言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4、文中说:“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5、如何理解结尾这句话?(也就是表达了什么?)三、能力提升生命的姿势①一对夫妇是登山运动员,为了庆祝他们儿子一周岁的生日,他们决定背着儿子登上七千米的雪山。
②他们特意挑选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就踏上了征程。
天刚亮时天气就如预报中的那样,太阳当空,没有风,没有半片云彩。
夫妇俩很轻松地登上了五千米的高度。
③然而,就在他们稍稍休息准备向新的高度进发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风云突起,一时间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气温陡降至零下三四十度。
最要命的是,由于他们完全相信天气预报,忽略了携带至关重要的定位仪。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译者简介教学参考素材北师大版
田时纲1945年4月生于天津市,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葛兰西学会(International Gramsci Society)会员。
1967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意大利语专业毕业,先后在部队锻炼2年、农村中学任教8年。
1978—198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学习,师从夏甄陶教授。
1981—1983年在罗马大学哲学系进修理论哲学,师从科莱蒂(Lucio Colletti)教和瓦伦蒂尼(Francesco Valentini)教授。
回国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间,20世纪90年代曾先后在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和研究室工作。
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现代意大利哲学,主要著作有:《悠远与凝炼——二十世纪意大利文化》(合著)、《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评传》第4卷(合著)、《(普通社会学纲要)导读》,主要译著有: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纲要》,克罗齐的《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十九世纪欧洲史》、《作为表现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理论》和《自我评论》。
喜欢的格言:Segui il tuo corso,elascia dir le genti!——你行你路,任人评说!。
没能建立真正的家庭。
假结婚罗莎•卢森堡是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是德国共产的主要创始人。
1898年4月。
这位杰出的女革命家和一位叫古斯塔夫•吕贝克的德国青年举行了庄严的婚礼。
;然而熟悉卢森堡的人们都知道,她真正的爱侣是约吉希斯。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次婚礼是假的。
其实卢森堡和约古希斯的爱情早在这次婚礼的八年前就开始萌发了。
1890年夏天,约古希斯进入了苏黎世大学。
此前,他参加秘密革命活动,不幸被捕。
被强迫在沙俄服役。
后来他巧妙地摆脱法网逃到了瑞士。
恰好与流亡瑞士进入苏黎世大学学习的卢森堡相遇。
他们研究时事,追求真理。
共同的理想、志趣使这对出生波兰的青年男女来往频繁,日益亲密。
卢森堡和约古希斯的性格不问,才能也各有所长。
卢森堡热情大胆,活泼开朗;约吉希斯严峻深沉,多谋细致。
卢森堡善于写作和演讲,约吉希斯则长于组织领导工作。
在艰苦的斗争环境里,这对革命情侣常常含笑别离,只好在信中交流思想,互致关怀。
他们以思想交流来缩短在空间上的距离,比起在朝夕相处的时候,更增加了几分思念之情。
1897年,卢森堡结束了在苏黎世大学的学习生活。
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已经发展壮大,成为第二共产国际中最大最有影响的。
卢森堡常为德国机关刊物《》撰稿,德国的是了解他的。
在无法返回祖国的情况下,她决定到德国去从事革命活动。
约古希斯完全支持她的这一行动。
遗憾的是,由于工作需要,他本人仍要留在瑞士。
不仅如此,为了能公开地在德国活动,卢森堡还必须加入德国国籍。
对于一个波兰女子来说,这是非常困难的。
经过一番筹划,卢森堡使戏剧般地举行了假婚礼。
对于一对情人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痛苦。
但是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他们毅然决然地做了,卢森堡顺利地取得了德国国籍,她告别了约古希斯,只身来到了柏林。
从此,约古希斯只能在少数假日里秘密地来到柏林和卢森堡短暂相聚。
1903年,卢森堡和吕贝克的假婚结束了。
五年的假婚岁月,使卢森堡和约古希斯的真正爱情,受到了一次特殊的考验、虽身居异国,处境艰难,但是他们的爱情却更加纯洁而真挚了。
《狱中书简(节选)》
说课材料
一、教材分析
《狱中书简(节选)》出自罗莎.卢森堡之手。
作者选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角度,这封书信以清丽精致的笔触,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和“生命沉醉”的美好感觉,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乐观积极的高尚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本节课生难字词比较多,需识记,作者需要详细的了解。
2、让学生掌握描绘的四方面内容以及侧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应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三种写作手法:“对比”、“烘托”、“借景抒情”.
4、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通过教材的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乐观积极的高尚情感。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依据教材的特点,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用“美丽的生命去诠释生命的美丽”。
学习革命烈士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的高尚情操。
难点确立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写自己在狱中生活的艰苦、自己的斗志,而是满怀喜悦的描述自然美景呢?突破难点应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并组织小组合作填表的方式。
难点应结合课后练习,小组合作探究文章写法等环节,得以突破。
四、学法指导
方法:自主、合作、实践、探究
让学生通过填表,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另外,又指导学生合作讨论、共同解疑以突破重点、难点。
五、教法
三单元阅读教学法
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概括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理解阅读:深入学习课文;合作探究,品位语言和构思,深入研讨课文内容。
拓展阅读:让学生畅谈读了这篇课文以后的感想?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乐观积极的高尚情感。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归纳能力,并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做适当评价。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构思、写作方法等方面的赏析,促使课文内容的研讨更加深入。
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并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乐观积极的高尚情感。
七、多媒体课件
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
八、教学特色
本课的教学实施了我校“三单元阅读教学法”,教师由讲师变为导师,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用合作、讨论、研究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学习疑难,使课堂变成了开放型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价值观,并使之整合提高。
3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