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汉族戏台建筑类型及形制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壮族民居建筑特色壮族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壮族民居建筑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这个民族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本文将介绍壮族民居建筑的特色,从建筑形式、结构特点、装饰元素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壮族的建筑艺术。
1. 建筑形式壮族民居建筑形式多样,以“三进”式为主要类型。
这种建筑形式一般由前堂、中堂和后堂组成,每一堂都有特定的功能。
前堂通常是客厅和接待客人的场所,中堂是主要的居住空间,后堂一般用来存放物品和养殖家禽。
此外,壮族的民居建筑还常见于“板楼”和“吊脚楼”等类型,这些建筑形式巧妙地融合了崇山峻岭的地势特点,使整个建筑群体呈现出独特的山地风貌。
2. 结构特点壮族民居建筑的结构特点也很独特。
它们通常采用木材、竹子和土坯等自然材料,结构简单而坚固。
屋顶多为斜坡状,以方便雨水的自然排放。
在建筑结构上,壮族民居注重平衡和对称,体现了他们对平和和谐的追求。
同时,壮族的民居建筑也注重通风和采光,以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
3. 装饰元素壮族民居建筑的装饰元素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壮族人常常在房屋的门窗、梁柱以及室内墙壁上进行精美的木雕和石雕。
壮族的木雕工艺精湛,常以花鸟鱼虫等自然图案为主题,图案线条流畅,造型生动。
此外,壮族的民居建筑还常常运用彩绘和壁画进行装饰,红、黄、黑等鲜明的色彩增添了建筑的艺术魅力。
4. 文化内涵壮族民居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壮族的民居建筑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崇拜,体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同时,这些建筑也承载着壮族人对家庭、部落和族群的认同感,是他们身份认同和情感寄托的重要场所。
总结:壮族民居建筑独具一格,既有与环境融合的特点,又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
它们既展示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又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家庭的关心与热爱。
通过欣赏壮族民居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与历史,同时也体味到了建筑艺术的魅力与无穷魄力。
壮族传统舞台艺术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壮族传统舞台艺术是壮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
本文将介绍壮族传统舞台艺术的起源、特点和发展,以及它对壮族文化的影响。
一、起源和历史壮族传统舞台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壮族社会。
在那个时候,壮族人民通过歌舞表演来祈求丰收、祈福和纪念祖先。
这些表演在传统节日、婚礼和宗教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壮族舞台艺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舞蹈体系,不仅包括舞蹈动作,还包括服饰、音乐和舞台布置等方面。
二、特点和表现形式壮族传统舞台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
首先,壮族舞蹈注重舞者的肢体表达和舞蹈动作。
舞者会通过独特的舞步和动作来表达情感、展示力量和美感。
其次,壮族舞蹈还注重舞台布置和服饰的设计。
舞台通常会根据表演的主题和情节进行装饰,服饰也会根据舞蹈的特点来设计,以突出舞者的形象和舞蹈风格。
壮族传统舞台艺术还包括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元素。
传统壮族乐器如三弦、竹笛、锣鼓等经常被用于舞台演出中,为舞蹈增添了节奏感和韵律感。
舞台上同时进行的音乐、歌唱和舞蹈,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和有魅力。
三、发展与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壮族传统舞台艺术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在现代,壮族舞台艺术融合了一些现代元素,并与其他舞蹈形式进行了交流和碰撞。
这使得壮族舞台艺术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新精神。
然而,壮族传统舞台艺术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如何传承和保护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壮族舞蹈团体和学校致力于推广和教授壮族传统舞蹈,培养更多的舞者和爱好者。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壮族传统舞台艺术的保护和支持,举办了一系列的艺术节和比赛,使得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四、壮族舞台艺术的影响壮族传统舞台艺术不仅在壮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其他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中国的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如彝族、苗族等,也有各自的传统舞蹈表演。
对古戏台的描写古戏台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重要场所,它是一种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
古戏台通常由四根高大的柱子支撑着,柱子上覆盖着华丽的彩绘。
整个戏台呈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给人一种古典之美的感觉。
古戏台的平台宽敞而高大,通常由石头、木头或砖石建成。
平台上铺设着精细的瓷砖,瓷砖上绘制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如花卉、动物、人物等,使整个戏台更加生动活泼。
在戏台的四周,还有坚固的栏杆,用以保护演员和观众的安全。
同时,栏杆上也装饰着精美的雕刻,使整个戏台更加美观。
古戏台上方常常悬挂着一块巨大的木雕,木雕的图案多样,可以是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战争场景等等。
这些木雕不仅增加了戏台的艺术氛围,同时也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剧情的背景和内容。
木雕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雕刻,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
古戏台的舞台是演员们展现才艺的地方,舞台上有着丰富多彩的布景和道具。
布景有山水、宫殿、街道等各种不同的场景,通过这些布景的变换,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不同的故事情节和氛围。
道具则是演员们表演的重要辅助工具,如剑、扇、鞭等等。
这些道具的设计精巧,能够帮助演员更好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动作。
古戏台的观众席一般分为三层,每一层都能容纳大量观众。
观众席的座椅通常由木头制成,座椅上还铺有厚厚的垫子,让观众能够坐得更加舒适。
观众席的布局合理,每个观众都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视角观看演出。
在观众席的墙壁上,还常常挂着一些戏曲的海报和宣传画,使整个观众席更具艺术氛围。
古戏台的灯光效果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灯光可以根据不同的剧情和场景进行调整,如明亮的灯光可以烘托喜剧场景,而昏暗的灯光则可以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灯光的运用巧妙地突出了演员的形象和表演,使观众更加专注地关注剧情的发展。
古戏台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舞台,也是人们欣赏、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通过对古戏台的描写,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壮族的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格壮族是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一个重要族群,他们的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美。
本文将介绍壮族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格的特点,从建筑结构、外观装饰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建筑结构壮族传统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以适应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建筑采用抬高的高脚框架式结构,使房屋免受湿气的侵袭。
传统民居有两种典型形式,一种是“鸟笼式”,即屋顶呈拱形,形似鸟笼;另一种是“天井式”,即建筑围绕中心庭院布置,形成一个天井。
这两种形式的建筑结构不仅增加了房屋的美观度,还能调节室内温度,形成良好的通风效果。
二、外观装饰壮族传统民居注重外观的装饰,常常用彩色的画板装饰外墙,绘有各种图案,如花卉、动物和民俗文化元素等。
这些图案鲜艳而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展示了壮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此外,屋顶上还常常装饰着风车、铁锁、木雕等物品,增添了建筑的艺术美感。
三、文化内涵壮族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从建筑结构、装饰图案到屋顶装饰物,都蕴含着壮族民众的情感和价值观。
例如,屋顶上的风车象征着吉祥和幸福,铁锁寓意着安全和好运。
这些文化内涵不仅展示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四、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壮族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格也在逐渐改变。
许多城市和乡村进行了新的建设和改造,采用了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使得壮族建筑呈现出新的面貌。
然而,尽管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逐渐增大,壮族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格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综上所述,壮族的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构、丰富的外观装饰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是壮族人民居住的场所,也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建筑,让它们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并与现代建筑风格形成对比,展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特色。
壮族文化在露天剧场概念设计中的运用露天剧场是一种开阔的舞台空间,通常建在户外环境中,能够容纳大量观众并呈现出不同于室内剧场的独特魅力。
在露天剧场的概念设计中,文化元素的运用能够丰富舞台效果,增强观众的文化体验。
壮族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其文化元素在露天剧场的概念设计中的运用,能够赋予舞台更为丰富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壮族文化在露天剧场概念设计中的运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壮族的文化特点。
壮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邻近地区。
壮族文化源远流长,其舞蹈、歌曲、民间故事、服饰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露天剧场的概念设计中,可以充分借鉴和运用壮族的文化元素,以丰富舞台效果,提升文化艺术品位。
在露天剧场的舞台布景设计中,壮族的传统建筑和自然景观可以被运用。
可以在舞台周围搭建类似壮族传统建筑风格的布景,如吊脚楼、风雨桥等,营造出浓厚的民族风情。
同时可以结合壮族地区的自然景观,如桂林的山水、龙脊梯田等元素,以视觉的方式为观众带来对壮族地区的强烈联想和感受。
在舞台灯光和音响效果方面,壮族的传统节庆和舞蹈表演可以为设计提供丰富的灵感。
壮族的一些重要节日,如三月三、壮族苗族等节日,都有独特的舞蹈和歌曲表演,这些表演可以被融入到露天剧场的演出中,为观众带来更为丰富多彩的视听享受。
壮族的舞蹈和音乐元素也可以通过专业的灯光和音响效果得到有效的展现,为整个演出增添韵味和气氛。
除了舞台布景和灯光音响,舞台上演员的服饰也是露天剧场设计中的重要元素。
壮族的服饰以其绚丽多彩、富有特色而闻名,例如壮族的侗族服饰、青衣、银饰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在露天剧场概念设计中,可以充分运用这些元素,为演员设计独特的服饰,展现出壮族的优美风情,为演出增添柔美和魅力。
露天剧场的座椅和观众空间的设计也可以融入壮族文化元素。
可以借鉴壮族的传统编织工艺,设计独特的座椅和观众休息区,为观众带来舒适的观剧体验。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广西是中国南部的一个特色民族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乡土建筑文化。
这种建筑风格既反映了广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域特色,也展现了广西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本文将对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进行研究,以了解其特点和意义。
一、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特点广西传统乡土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式多样:广西传统乡土建筑以木材、竹子、石头和土坯为主要材料,结构简单而坚固。
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存在差异,例如钦州的丹桂楼、北海的古建、桂林的象鼻山寺、柳州的马蹄石建筑等,每座建筑都有独特的外观形态和装饰风格。
2. 融合多元文化:广西处于多个民族的交汇地带,传统乡土建筑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
例如,广西壮族地区的建筑常常采用斗拱结构,与北方汉族的传统民居有所不同;而壮族和瑶族地区的土建则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3. 风水与信仰:乡土建筑在广西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建筑设计和布局上常常考虑风水和宗教信仰的因素。
例如,壮族人认为山水之间有灵气,因此将房屋修建在山脉附近,以利于吸取山水之气;同时在房屋内也布置着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神龛和祭坛。
二、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意义传统乡土建筑是广西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诸多意义:1. 保护地域文化: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广西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对这些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广西的传统文化。
2. 增加旅游价值: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传统乡土建筑是旅游业的热门景点之一。
通过对乡土建筑的研究,可以挖掘其历史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广西的旅游价值。
3. 提升居民幸福感:乡土建筑是广西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居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可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让更多的人重拾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对传统乡土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同时加强对相关研究者的资金和项目支持,鼓励学者对广西传统乡土建筑进行深入研究。
广西汉族戏台装饰特色初探在广西汉族地区,建于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戏台装饰华美,传承历史文脉,体现地域性特点。
笔者以广西汉族戏台建筑的装饰构件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戏台的装饰地域性特点,装饰内涵和戏台建筑与广西汉文化分区的联系。
标签:古戏台;汉族;广西;戏台装饰;广府建筑一座建筑不仅担负着作为功能空间的物质功能,同时也担负着表达、传承特定文化的精神功能。
而戏台作为公共性文化建筑,为表达文化理念,便要依靠建筑的装饰,通过建筑构件及附属于其上的雕刻、绘画、色彩等,也体现了戏台的审美价值。
戏台装饰的运用影响着戏台的空间营造,不同的装饰会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
古戏台作为一段凝固的历史,其装饰是所在时期的文化和历史的一种更加直观的表现与诠释。
对研究历史,重现风土人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戏台建筑的屋脊、隔扇、柱础、藻井、山墙等构件都可以成为工艺匠师们装饰的重点。
通过彩绘、雕刻,使戏台锦上添花。
戏台的装饰体现在彩绘、木雕、石雕、砖雕和玻璃构件上。
木雕分浅浮雕、高浮雕以及透雕等类型,集中体现于露明的雀替、隔扇等构件上。
石雕主要体现在柱础上,砖雕多见于山墙上,而琉璃饰件常用于屋脊、吻兽等屋顶构件上。
古戏台的装饰构件和装饰题材,给研究建筑历史提供了依据。
广西汉族地区的古戏台大都是清代建成,笔者所调研的广西汉族戏台的装饰元素及构件,都有受到广府建筑、湘赣建筑体系影响的痕迹,在历史上,清政府对广西实施优渥的招民垦荒政策,大批湖南、广东人来到桂东北垦荒。
湖南、广东两地的手工业移民及商业贸易为广西带来了新的戏曲形式,也为桂东北地区的建筑带来了新的形式、做法,并对广西戏台建筑的装饰产生了影响。
1 戏台的立面装饰1.1 脊饰戏台建筑多为木构架,在正脊、戗脊、角脊有灰塑、琉璃等装饰构件。
这些装饰构件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打破屋面單调的线条,屋面富有起伏变化,增加层次感;另一方面,装饰神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鸱吻、鳌鱼、龙在古神话中会喷水,放置在屋脊上,具有象征性防火意义,而另一种常见的脊兽狮子则象征守卫,平安。
广西戏台的用途广西是中国南方一个与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资源。
其中,戏台文化是广西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戏台有着独特的演出形式和丰富的内涵,被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并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场合。
下面我将从广西戏台的历史渊源、戏台的构成和演出内容、戏台的艺术魅力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广西戏台的历史渊源广西戏台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在广西的早期历史文献中,已经有关于戏台的记载。
关于广西戏台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时期。
在唐朝的文化宫观中,就有了专门用于演出戏剧的戏台。
随着时间的推移,广西戏台逐渐发展壮大,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
在这一时期,广西戏台不仅成为当时社会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而且还发挥了宗教、政治、教育等多种功能。
二、广西戏台的构成和演出内容广西戏台主要由舞台、布景、道具和演员等组成。
其中,舞台是整个戏台的核心部分,用于演员表演和观众观看。
舞台一般由高高的舞台台子和用以托起舞台的支撑物组成,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
舞台台子上通常铺有红色地毯,以彰显其庄重的氛围。
同时,舞台还设有舞台灯光、音响等设备,以增加演出表现力和观赏性。
广西戏台的布景是指舞台的背景和侧面装饰物,用以烘托演出的氛围和场景。
广西戏台的布景多采用木质或纸质材料制作,通常以山水、宫殿、花园等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并通过独特的工艺技法表现出广西的地域特色。
广西戏台的道具主要包括各种戏服、头饰、道具器械等,以及演员使用的扇子、剑、笛子等表演道具。
广西戏台的道具丰富多样,有助于演员更好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特点,增加了整个演出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广西戏台的演出内容以戏曲为主,包括广西当地的著名戏曲剧种如二人转、京剧、豫剧、粤剧等。
这些戏曲剧种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表演风格,结合广西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将广西戏台推向了国际舞台。
三、广西戏台的艺术魅力广西戏台以其独特的艺术表演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靖西古戏台研究报告靖西古戏台研究报告【导言】靖西古戏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城南约1公里处的坳岚山脚下,是壮族传统古戏表演的场所,也是当地人文历史的重要遗迹。
本报告旨在研究靖西古戏台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以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传说靖西古戏台初建于明朝,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古戏台的建立与壮族文化和传统戏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明代,靖西地区的壮族人民在戏曲表演中寻找心灵寄托和文化认同,因此兴建了古戏台。
戏台建筑一直以来都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壮族人民表达情感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建筑特点】靖西古戏台为木质结构,高约10米,宽15米,面积约150平方米。
整个戏台呈长方形,采用明间结构,檐角翘起,流畅的曲线勾勒出古戏台的独特风格。
戏台由油毡顶覆盖,使演员在演出过程中免受雨水和阳光的侵害。
戏台前方设有铁皮遮阳棚,以保护观众免受日晒雨淋。
【文化意义】靖西古戏台是壮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首先,靖西古戏台见证了壮族人民几百年来对戏曲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戏台是壮族人民演员的舞台,也是观众欣赏戏曲的场所,通过表演和观赏,壮族人民不仅体验到了戏曲所带来的情感共鸣,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其次,靖西古戏台还是壮族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
在古戏台上,壮族人民享受到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戏台不仅是艺术的展示平台,也是传统习俗的传承场所。
最后,靖西古戏台还承载着壮族人民的历史记忆。
在这里,壮族人民感受到了祖先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的伟大,也凝聚了古代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一座历史的宝藏。
【保护与传承】靖西古戏台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首先,应加强对古戏台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其建筑完整和稳定。
其次,对靖西古戏台进行历史文化价值的科学研究,加深对其价值所在的认识。
再次,加强对古戏台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其知名度和认同度。
壮族文化在露天剧场概念设计中的运用壮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露天剧场概念设计中,运用壮族文化元素不仅可以丰富剧场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增强剧场的艺术氛围。
下面将从壮族服饰、音乐、舞蹈、建筑等方面分别探讨壮族文化在露天剧场概念设计中的应用。
一、壮族服饰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露天剧场的概念设计中,可以将壮族服饰的元素运用到剧场的装饰中,比如在舞台设计中增加具有壮族风格的饰品,如壮族女子的银首饰、发饰等,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此外,在剧场门厅、休息区等地方也可以考虑增加壮族服饰展示区,向游客介绍壮族服饰的特点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壮族音乐壮族音乐是丰富多彩的,它具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在露天剧场概念设计中,可以利用壮族音乐的特点创作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为观众呈现不一样的音乐享受。
同时,在剧场的背景音乐中也可以适当地添加壮族音乐元素,带给观众与众不同的音乐体验。
三、壮族舞蹈壮族舞蹈独具特色,其舞姿美丽大方,令人难以忘怀。
在露天剧场概念设计中,可以将壮族舞蹈元素融入到节目表演中,打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台作品,让观众感受到壮族文化的魅力。
此外,在剧场内部的设计中,也可以运用壮族舞蹈的元素进行装饰,如在观众席的座椅上绣上壮族舞蹈的图案,增强剧场的文化氛围。
四、壮族建筑壮族建筑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露天剧场概念设计中,可以参考壮族建筑的设计元素,为剧场打造出特色鲜明的建筑风格。
比如,可以运用壮族建筑的构造方式,设计出独特形状的舞台,增强剧场的视觉效果;在剧场周围设计壮族建筑风格的景观,将剧场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在剧场入口处设置一些具有壮族特色的建筑物,如建有木质仿古结构的牌坊,营造出具有浓郁的壮族文化氛围等。
总之,壮族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露天剧场概念设计中的运用可以为剧场增添浓郁的文化气息,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发现广西价值 展现至美广西广西古今建筑概说文/图 赵 林钟山县恩荣牌坊兴安县灵渠的建筑实例为秦灭六国后,年派大将屠年无法取胜,发现广西价值 展现至美广西粮草不济。
秦始皇命史禄修建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秦军由此征服岭南。
灵渠联系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一直使用至今。
灵渠全长34千米,由铧嘴、大小天平、南北渠道、泄水天平、陡门等设施组成,是一个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现在基本保留了秦代形制。
广西现存唐代建筑实例是桂林市木龙洞石塔。
木龙石塔无建塔记载,宋人题诗证为唐塔。
塔坐落在漓江西岸、叠彩山东麓木龙古渡岸边的一块蛤蟆石上,为喇嘛式石塔,高4.49米,由塔基、塔身、相轮、宝盖和塔刹5部分组成。
木龙石塔形制为广西境内罕见,形态小巧古拙,与山水融为一体,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广西现存宋代建筑实例有阳朔县仙桂桥、桂林静江府城墙等。
仙桂桥为单孔石拱桥,拱石下有碑文,明确记载了建桥时间。
仙桂桥拱券轻盈,造型优美古朴,在近千年间一直担负着北通桂林、南达阳朔的要道作用,至今仍坚固如初,体现出宋代的建造技术和水平。
广西现存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建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
影响广西建筑文化的三个因素: 天、地、人。
广西的气候东西南北各不同。
桂北、桂西北的气候表现为夏热冬冷,四季分明,多雨潮湿,这些地区的建筑要解决夏季遮阳通风和冬季御寒抗冻的问题,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在砖土外墙内部建木质围护来保温,利用敞厅天井来通风防潮。
桂西、桂西南闷热多雨,日照强烈,多虫害,这些区域的建筑多采用干栏或架空防洪防虫,利用墙体窗花来加强室内通风防潮,屋顶出檐深远以防雨水侵袭。
桂东、桂南、桂东南夏热冬暖,雨量大日照强,时有台风侵袭,这一带的建筑要解决防晒、防高温、防雨、防潮、防风的问题。
建筑形式有的以面宽小、进深大、天井小来通风散湿,村落布局强调与周围环境布局相协调营造怡人环境,建筑技术上更注重加强抗风、防雨、防潮。
从地理上来讲,广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
壮族文化在露天剧场概念设计中的运用露天剧场是一种特殊的演出场地,它通常位于自然环境中,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与大自然亲近的观剧体验。
而在露天剧场的概念设计中,壮族文化的运用可以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
壮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其融入到露天剧场的概念设计中,不仅可以丰富剧场的文化内涵,还可以让观众在欣赏表演的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
壮族文化在露天剧场的概念设计中,可以体现在建筑风格、装饰艺术、表演形式等多个方面。
从建筑风格上看,可以将壮族传统建筑的特色融入到露天剧场的设计中。
壮族传统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屋顶多为翘角翘角的飞檐,整体形式端庄大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露天剧场的建筑设计中,可以借鉴壮族传统建筑的造型和结构,使其在自然环境中显得自然而又独特。
壮族传统建筑的彩绘装饰也是其独特之处,可以将壮族特有的装饰艺术融入到剧场的建筑设计中,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
在剧场的装饰艺术上,也可以运用壮族文化的元素。
壮族民间的壁画、刺绣、雕刻等艺术形式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作为剧场装饰的灵感来源。
在露天剧场的设计中,可以将壮族传统的壁画、刺绣等艺术形式运用到场馆的装饰中,营造出浓厚的民族风情,增加场馆的文化内涵。
还可以邀请壮族艺术家进行壁画、雕塑等装饰艺术的创作,将他们在艺术上的独特见解融入到剧场的设计中,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
壮族传统的歌舞艺术也可以在露天剧场中得到展现。
壮族的歌舞文化非常丰富多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露天剧场的演出形式中,可以邀请壮族的歌舞表演团体进行专场演出,将他们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歌声带入到自然环境中,与观众分享壮族文化的魅力。
还可以在露天剧场中举办壮族传统节日庆典,如壮族三月三、壮族古歌节等,让观众在演出的领略到壮族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增加文化交流的乐趣。
壮族文化在露天剧场概念设计中的运用在露天剧场的概念设计中,可以运用壮族文化的建筑元素。
壮族传统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有着独特的造型和装饰艺术。
在概念设计中,可以将传统的壮族村落建筑融入到剧场的设计中,使剧场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营造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氛围。
在舞台和观众席的装饰上,可以使用壮族传统的纹样、图案和色彩,使整个剧场呈现出鲜艳多彩的视觉效果。
在剧场的演出内容和形式上可以运用壮族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
壮族传统音乐和舞蹈有着独特的魅力,富有激情和个性。
可以将壮族传统的舞蹈、歌曲和民间故事融入到演出中,让观众欣赏到地道的壮族文化表演。
可以邀请当地的壮族艺术家和表演团体进行演出,让他们展示壮族文化的精髓和才华,增加节目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在剧场的环境布置上可以运用壮族文化的传统习俗和物品。
在剧场的入口处可以设置壮族传统的门牌、石柱和香炉,营造出神秘、庄重的氛围。
在观众席的座椅和舞台周围的景观上,可以使用壮族传统的编织工艺品和装饰品,增加观众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同感。
可以设置壮族传统的摆设和装饰品,如壮族民间手工艺品、服饰和饰品,让观众在欣赏演出的也可以了解和学习壮族文化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
在剧场的服务设施和活动策划上可以运用壮族文化的特色。
可以设置壮族传统的美食摊位,供观众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让观众在观赏演出的也能享受到与剧场环境相协调的美食。
还可以组织壮族传统的手工艺品展示和销售活动,让观众有机会购买到原汁原味的壮族手工艺品,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壮族文化在露天剧场概念设计中的运用可以唤起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让观众在自然环境中体验到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表演,增加观众的观赏体验和文化认同感。
也有利于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壮族文化的多元表达和创新。
古建筑之戏台中国的戏台,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台。
锣鼓喧天,丝竹盈耳。
多少波澜壮阔、哀婉缠绵的故事,在此粉墨登场。
剧情曲折委婉,诉说着忠孝节义、世间百态。
演员水袖轻舞,观众如痴似醉。
从最早出现的“露台”到金代三面观的戏台,至元代,戏台分前后场非常普遍,这是戏曲完全成熟的重要标志。
明清时,戏台更是遍布各个城镇乡村。
头顶上的藻井仿佛是一个共鸣箱,能使演员发出的声音向上聚集,变得洪亮且圆润,再将声音反弹向各个方向,产生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
戏台、戏楼,就像当地人民的生活缩影, 台上台下的面孔在不断变化,剧目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但融入老百姓骨髓、融入血液的戏剧情结是不变的,经千年风雨、历百年沧桑,仍巍然屹立的古戏台是不变的。
古戏台见证着我国戏曲产生发展和走向辉煌的全过程。
同时作为实物载体,推动和延续着千百年来的戏曲文化。
历尽沧桑的古戏台,是一部沉甸甸的戏曲史,也是一座座戏曲博物馆。
中国著名古戏台山西高平金代古戏台(建于1183年)山西临汾牛王庙戏台(建于1283年)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故宫博物院内的畅音阁大戏楼安徽祁门馀庆堂古戏台安徽祁门会源堂古戏台江西乐平古戏台江西抚州会馆古戏台浙江宁波城隍庙戏台浙江宁海下蒲魏氏宗祠古戏台乌镇古戏台苏州山塘街古戏台周庄古戏台上海枫泾古戏台上海豫园古戏台山西长治真泽宫戏台山西运城庙前村后土祠二连台山西高平西李门村二仙庙露台四川街子古镇戏台雅安上里古镇戏台成都锦里古戏台成都武侯祠大戏台桂林兴坪古镇古戏台广西贺州秀水村古戏台云南沙溪古镇古戏台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最陶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小编,将及时更正删除。
戏台建筑方案戏台建筑方案戏台建筑是一种专门为戏剧演出和表演而设计的建筑结构。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地戏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台建筑在文化传承、社会交流和艺术表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设计一座适合戏剧演出的戏台建筑非常重要。
戏台建筑的设计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结构:戏台建筑应该采用坚固、稳定的建筑结构,以支撑舞台、幕布和舞台道具等重要设备。
建筑结构应符合戏剧演出的需求,包括合理的舞台高度、舞台空间和舞台平面布置等。
2. 艺术美感:戏台建筑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建筑结构,它应体现独特的艺术美感。
建筑外观可以采用传统的戏剧元素,如剧院钟楼、古典建筑风格,或者采用现代的设计理念,以突出戏剧表演的独特之处。
3. 设备设施:戏台建筑需要配备一系列现代化的设备设施,如音响设备、灯光设备、舞台机械、舞台电梯等,以提供更好的演出效果。
这些设备应该先进、易于操作,并能够符合各种戏剧演出的需求。
4. 观众席位:戏台建筑的观众席位应该设计得舒适、宽敞,并且能够容纳足够数量的观众。
观众席位的布局应合理,以确保每个观众都能够有良好的视线、听到清晰的声音,并体验到舒适的观剧环境。
5. 舞台设施:戏台建筑的舞台设施应确保演员在表演中能够自如地活动和表演。
舞台上应该设置舞台道具区、化妆间、休息区等功能区域,以满足演员的各项需求。
在设计戏台建筑时,还需要考虑到区域文化和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的戏剧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戏剧传统和审美观念,以充分体现当地戏剧文化的独特性。
此外,戏台建筑在建筑安全和环保方面也需要特别关注。
建筑结构应具备强大的抗震、抗风能力,以确保演出期间观众和演员的安全。
建筑材料和设备设施应符合环保标准,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总之,设计一座适合戏剧演出的戏台建筑需要考虑建筑结构、艺术美感、设备设施、观众席位、舞台设施以及区域文化等因素。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设计出一座符合戏剧演出需要并具有独特魅力的戏台建筑。
壮族文化在露天剧场概念设计中的运用
壮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传统。
在露天剧场的概念设
计中,可以充分运用壮族文化元素,营造出独特的场景和氛围,给观众带来视觉和文化的
享受。
首先是场地选择。
壮族文化注重山水之间的交融,因此选择有山有水的场地最为合适。
可以在山脚下建设露天剧场,不仅可以提供壮族特色环境,还可以提供自然山水的美景作
为背景,给演出增添意境和美感。
其次是舞台设计。
壮族文化中的舞蹈和音乐是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在露天剧场
的舞台设计中,可以融入壮族舞蹈的元素。
在舞台上设置一个大型的水池,可以让演员在
水中表演舞蹈,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和感动。
可以在舞台的两侧设置壮族特色的装饰物,如花纹、彩带等,以强调壮族文化的独特
魅力。
舞台后方可以搭建一座模拟壮族传统建筑的装置,如壮族鼓楼,用来演绎传统壮族
音乐和艺术表演。
在灯光设计方面,可以运用壮族传统的彩灯和灯笼,来烘托出壮族文化的热闹气氛。
在树枝上悬挂彩灯和纸灯笼,可以在演出开始时点亮,给整个场景增添一份喜庆和温馨的
氛围。
最后要注意的是,除了舞台设计和灯光音响效果的运用外,还应该注意观众席的布置。
可以在观众席的入口处设置传统的壮族花门,用来迎接观众。
观众席的座椅可以采用简单
实用的木质椅子,以体现壮族文化的朴实和自然之美。
戏台建筑方案图纸戏台建筑方案图纸是用来展示戏台建筑的设计方案和各个部位的结构细节的图纸。
下面是一个1000字的戏台建筑方案图纸的描述:本戏台建筑方案图纸是为了满足某音乐剧演出需要而设计的。
整个戏台建筑设计参考了传统的歌剧院建筑风格,同时也结合了现代建筑的一些元素,以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戏台建筑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主剧场、舞台和观众席。
主剧场位于整个建筑的中心位置,是戏台演出的主要区域。
舞台则位于主剧场的前方,是演员们进行表演的舞台区域。
观众席则位于主剧场的两侧和后方,是供观众们观赏演出的区域。
主剧场的平面布局为圆形,直径为60米。
主剧场拥有两层观众席,共计2000个座位,分为正厅和副厅,其中正厅为1500个座位,副厅为500个座位。
观众席的设计非常注重观赏视野和舒适性,每个座位都经过仔细的考量,以确保观众们能够有良好的视野和舒适度。
舞台部分包括可升降的舞台和各种舞台设备。
整个舞台具备升降功能,可以根据演出的需要进行高度的调整。
舞台的深度为20米,宽度为30米,足够容纳大型音乐剧的演出。
舞台设备包括灯光设备、音响设备、幕布和舞台道具等。
这些设备都被巧妙地安装在舞台的各个角落和高度位置,以保证演出的效果和舞台的功能性。
整个主剧场的立面设计以灯光为主要元素,通过不同的灯光设计和投射,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立面也运用了大量的玻璃材料,使得整个建筑在夜晚能够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此外,建筑还设有一个大型的露天平台,供观众们在演出间隙休息和欣赏周围的美景。
整个戏台建筑方案图纸通过三维效果图、平面布局图和剖面图等多种手段,清晰地展现了戏台建筑的设计方案和各个部位的结构细节。
通过细致的设计和规划,这个戏台建筑方案能够满足音乐剧演出的需求,同时也为观众创造出舒适、艺术和沉浸式的观赏体验。
广西建筑图形方案广西是中国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建筑资源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在广西建筑图形方案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广西特色建筑、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三个方面,以展示广西建筑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
广西特色建筑是广西地区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建筑形式,代表着广西独特的地方特色。
广西特色建筑多数以方形为基本形状,采用框架结构和木结构,屋顶通常是用瓦片覆盖,形成了独特的户型和建筑造型。
广西特色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通过建筑的布局和材料的选择,将自然景观融入建筑内部,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观空间。
同时,广西特色建筑还融合了多个民族的建筑艺术,展现了广西多元文化的特点。
广西的传统建筑是广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广西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广西传统建筑多数以宫殿、庙宇和园林为主要类型,它们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艺术特色。
传统建筑通常建于山水之间,以点线面的结构形式呈现,注重对称和平衡,注重空间的分隔和连贯。
传统建筑追求和谐的美学理念,讲究色彩的搭配和细节的处理,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表现。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的发展,广西的现代建筑也在不断涌现,为广西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
现代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追求简洁、开放的设计风格。
同时,现代建筑还结合了当地文化和环境特点,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材料运用,打造出与传统建筑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现代建筑作品。
现代建筑不仅是城市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西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为广西的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
总之,广西建筑图形方案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广西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和发展需求,以体现广西建筑文化的特色和独特魅力。
通过广西特色建筑、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结合,展示广西建筑的多样性和时代性,为广西的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希望广西未来的建筑能够既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能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为广西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广西汉族戏台建筑类型及形制浅析建于明清时期的古戏台是中国古戏台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广西汉族地区的乡镇村落,遍布着大量明清时期遗留下的古戏台。
这些戏台类型丰富,极富地域性特点,它们以结构巧、装饰美、营造精而为世人所欣赏,是广西古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然而,经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与调查后,我们发现极少有学者专门从建筑专业角度针对广西汉族古戏台进行研究。
因此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以希望达到掌握广西汉族古戏台类型,提取古戏台建筑特色,进行针对性保护等目的。
标签:古戏台;汉族;广西广西在古代称为“粤西”,自从清朝以来建造并且遗留下来了许多古戏台,这些戏台大多分布在广西的东北部,其中贺州、桂林、富川地区最为集中,是中国华南地区现存戏台分布较密集,数量较多,类型较丰富的区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 戏台建筑的选址戏台是一个村落集中敬拜神灵,观赏戏曲的场所,民众对戏台的选址较为慎重。
一般情况下,戏台的选址与所对应的戏台用途联系密切。
庙宇戏台通常面向正殿而建,台基高度与庙中神像的视角息息相关,以求在娱神的过程中,神灵能够将戏曲表演尽收眼底。
这些建有戏台的庙宇,供奉的神灵一般以佛道,城隍,龙王,观音等为主;祠堂戏台一般建造在祠堂内部,并且与祠堂连成一体,是宗族内部祭祀祖先,商议族中大事的地方。
祠堂戏台的发展,体现了汉人社会的宗族观念。
祠堂戏台的建造也是非常华丽的,它既是本族人员观戏集会的场所,又是可以体现本族实力财力的展台;万年台不同于庙宇戏台和祠堂戏台,它已经逐渐由娱神的戏曲表演向娱人转变过度。
就如同村民的娱乐场所,或建造于村口,或建造于街道端头,或街道空阔处。
置于村口的万年台有标志村落的意义,可以使得过路的客商明白村子的位置。
如黄姚古镇戏台和榕津村口戏台,建于村前面的广场,成为进入村落空间的引导节点,万年台不再附属于庙宇祠堂等建筑,而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建筑;会馆戏台是由外地商人出资建造的,是伴随着来粤经商的商人们建立的会馆应运而生的。
建造格局类似于庙宇戏台和祠堂戏台,可以独立建造,也可以建造于会馆庭院内。
2 戏台的类型按照戏台使用的用途,主要分为:庙宇戏台,祠堂戏台,万年台,会馆戏台四大类;2.1 庙宇戏台主要是指在庙宇内或在庙宇外正对庙宇而建的戏台①。
戏台建成后用以歌舞乐神,以此来讨好神灵换得庇护。
北方的庙宇戏台大多有专一的供奉神灵,如佛道,城隍,龙王,观音等。
笔者发现在南岭民族走廊的中部,拥有众多的各个民族共同尊奉的神灵,人们一起出资为其建庙和戏台以求风调雨顺,身体安康等。
比如,广西贺州的西湾镇,十余个族群共同出资筹建盘古大王庙;水岩坝的大庙山,也是由十几个族群共同出资筹建,每年正月十九举行祭祀仪式;可见,在各民族混居的广西多元文化背景下,神灵崇拜也逐渐融合统一,并呈现岭南地区的地域性特征。
2.2 祠堂戏台祠堂戏台是建造在祠堂之中与祠堂建筑相连成为整体的建筑类型。
在祠堂戏台中,村庄一般是集体出资修建的。
村庄以汉族人口居多的地区祠堂戏台建造较多。
如灵川县朝田乡戏台,全州县四甲祠戏台,葛坡镇蒋氏祠堂戏台等。
戏台建筑的修建也是汉族戏台建筑与当地文化融合的结果,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地形地势,风土人情等。
因而虽然同样是戏台,不同地区还是各有特色。
族人建造祠堂戏台一方面弘扬宗族名声,展现宗族实力;另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宗族团结,壮大宗族声势,更有利于在广西立稳脚跟。
祠堂戏台的戏场一般呈庭院式,戏台作为表演空间用来表演不同地区的戏剧曲目。
部分宗族财力雄厚的家族在祠堂戏台两侧有看楼,与戏台相连。
南方多雨潮湿,看楼底层一般用于堆放杂物,这种通透性的空间处理适应本地气候。
与北方勾栏、戏园等室内剧场的封闭模式相比,通透的覆盖非常适合岭南炎热气候特点②。
2.3 会馆戏台会馆戏台是外来客商建立的商业会馆的观戏场所。
旅居广西的同乡人通过同乡聚会拉近与千里之外的家乡的距离,相互提携鼓励,思念家乡,让彼此的心灵得到慰藉。
商人们可以在观赏戏剧的同时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互通商业信息,维护共同的商业利益。
明清时期,湖南和广州等地大批进入广西经商,带动了广西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建造了许多会馆建筑,如湖南会馆,粤东会馆等。
2.4 万年台万年台主要作为村里面百姓观赏戏剧之用,一般建在村口或街道的端头或者街道空阔的地方。
万年台已经不再依附于庙宇和祠堂,是独立的建筑体。
建在街镇端头的万年台,一方面扩大了观赏空间,而且在动荡不安的晚清,经常有土匪横行,有利于街巷防御;另一方面,从建筑布局的角度讲,村里的万年台放置于村口的位置,含有锁水口的意味。
3 戏台的平面3.1 平面形状的研究戏台作为戏曲表演的场所,如同一个容器,既要容纳剧情又要尽可能完整的传达给观众。
广西汉族戏台建筑,其平面形式主要为伸出式戏台,灵川朝天乡戏台和全州四甲祠戏台是非伸出戏台,水岩坝大庙山为镜框式戏台。
我国的戏台在宋代时的形式主要是瓦舍勾栏,到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宫廷戏楼。
1618年,意大利的法尔纳斯(Teatro Farnese)剧场出现第一个镜框式戏台,1908年传入中国,在上海由一批有着强烈爱国意识的爱国绅商合股集资建造了我国第一个镜框式戏台(即“新舞台”),在这之前我国的舞台是伸出式或三面观舞台。
镜框式戏台在广西的出现,正值我国戏曲改良时期,与新舞台出现的时间相吻合。
可见,广西各地的戏台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3.2 平面尺寸的差异戏台的开间在6~9m不等,大部分集中在7~8m之间。
戏台进深较为统一,大约3m左右,部分达到4m。
重新修建的戏台开间明显增大,水岩坝的大庙山戏台达到14m。
现代舞台的台口宽度在8~18m,为单面观的镜框式台口,观众人数从400~1500左右不等。
随着表演人数的增加,台口宽较古代戏台扩大很多。
数据表明,水岩坝大庙山戏台已经很接近现代舞台的设计规模,原有的戏台平面尺寸已经难以满足大场面的戏曲表演需求。
随着表演人数以及观众的增多,戏台建筑平面的尺寸扩大成为必然。
4 戏台的构架特点4.1 木构架类型清以来,广西各地建造的戏台多是木构建筑。
戏台部分做法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天花藻井及顶棚覆盖戏台空间,天花藻井起聚拢声音之用,遮挡梁架,兼作装饰;一种做法为彻上明造,无天花藻井和顶棚,梁架部分一览无余。
第一种做法梁架隐藏,因而不必在梁的表面做雕刻或彩绘,顶棚以横梁承接,横梁以榫接方式插入柱中。
部分精美的戏台会在横梁做出月梁的形式,如黄田镇湖南会馆戏台。
入柱榫头端口露出为明榫,不露出为暗榫,广西地区戏台多为明榫。
露出榫头一般以短木穿过,起固定作用,常稍加雕刻做成装饰,如石龙镇戏台。
后一种为彻上明造,梁架部分可见,舞台空间通透,属于南方特有的构造形式,有助于通风散热。
彻上明造做法的戏台多分布于气候较为湿热地区,如莲山镇沙洲小学戏台。
这说明戏台建筑已经逐渐呈现本土化的趋势。
4.2 梁与穿枋梁是戏台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一般支撑于二柱顶端或者其他的梁或者枋上。
穿斗式架构戏台中的穿枋起固定作用。
穿枋透过柱子,形成一榀形的构架,可以保证多根立柱的稳定性。
而抬梁式架构中的木梁,起承重作用,承接由屋面传下的荷载。
由于各自承担功能的不同,其尺寸也大有不同。
戏台的梁一般为矩形截面,其高在20cm上下,多为直梁,宽可承接檩条为宜。
穿枋在戏台建筑中其主要功能不是承受压力,仅作为连接固定之用,因而无须使用大料,材料省,宽度小而窄。
桂北戏台在前轩下面的梁兼有结构与装饰的功能,常做成月梁形式,其上面施雕刻、髹金漆等,装饰了戏台前面的空间,如全州县绍水镇塘口村的四甲祠戏台、灵川朝田乡太平村戏台的月梁。
前轩下的梁承重作用较弱,在结构上的作用与穿枋相近,与柱子的搭接方式,采用了插入式榫接而非放在柱头。
4.3 檩条和桷板檩条、桷板是戏台建筑中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檩条的主要形式有方檩和圆檩,戏台中圆檩使用较多,其直径约8~12cm。
檩条上架桷板,铺成戏台完整的屋面,桷板上放屋面材料。
另外,南方地区建筑一般都具有较高的起翘,戏台也是如此,连通天宇的飞檐翘脚都依赖于工匠们对于檩与椽的高超建造技术,如黄田镇湖南会馆戏台、二龙潭戏台、秀水村的水楼戏台、石余戏台、八房戏台等都有比较精美的屋顶结构。
4.4 卷棚卷棚也叫做“轩”,是用于戏台内部装饰的一种做法。
戏台建筑中的使用位置在檐柱,与前后金柱之间。
主要组成结构是轩梁、轩檩、轩椽。
轩椽可以做成曲线或者折线,因而大大丰富了戏台建筑空间的艺术美感。
如鹅颈轩棚的做法是做成曲线的轩椽,状似鹅颈,装饰于檐柱与前后金柱之间。
如湖南会馆戏台,灵川县太平村戏台,邵水村戏台等。
4.5 台口框由于戏台作为戏曲表演的场所,台口框正对神灵所在的正殿,也面对大多数的观众。
因而,台口框成为戏台上表演者的主要呈现的一面,不管是以前的三面观戏台还是现在的一面观戏台,台面框就如同电影银幕一般的存在,具有最合适的视觉效果。
然而,通过实地建筑测绘的结果来看,台面框也是因地域不同而各有差异的。
从取景的角度来说,台口框的视觉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单纯的台口数据较为贫乏,结合戏台的柱高与面阔作为参照,通过戏台台口框的高宽比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戏台的特点。
下面是测绘得到的各个戏台的台口框的数据。
通过对比发现,调研的大部分戏台的台口框高宽比在1/2左右,只有黄田镇湖南会馆戏台的比例较小为1/1.38;桂林市恭城县的九板戏台为1/1.65;桂林市灵川县的太平村戏台达到了1/3;贺州市富川县葛坡镇的戏台1/2.93;可见,在观看戏曲的视觉作用上,不同地区都进行了相应的探索。
同时,在台口框的装饰上各地也是有发展的。
比较精美的富川县朝东镇秀水村的水楼戏台、八房戏台、石余戏台,二龙潭的戏台,钟山县石龙镇的石龙戏台,黄田镇的湖南会馆戏台等,都在台口相应的饰以雀替,黄田镇的湖南会馆还有狮子兽在柱子上。
4.6 台基中国古建筑的台基多为防潮和突出主体之用。
而作为戏曲表演场所的戏台则不仅这样。
台基不仅要承托整个表演场地的重量,还要将唱戏的地方抬高,以便服务于更多的观众。
从测绘得到的戏台建筑中,统计发现,戏台台基的高度大都集中在1~1.6m之间,戏台的两侧设有上下场的楼梯。
现存的戏台大都将楼梯拆除,据当地乡民介绍,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戏台。
很多保存比较精美的戏台,都得益于当地人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与保护工作。
调研中所列举的戏台,其平面在8m×5m左右,以长方形居多,部分戏台接近正方形。
台基高度一般低于人眼视线,台基的四周大多置有压檐石,高约15~20cm,宽约30~40cm。
台基之上的地面,由于装修过,有近半数已成为水泥地面。
部分中间仍保存有木质檩条。
保存较为完整的一般仍是全木结构,地面是由木质檩条铺制而成,例如黄田镇湖南会馆戏台,城北镇凤溪神庭戏台,朝东镇秀水村的八房戏台、水楼戏台、石余戏台等,都仍保持着木质的台基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