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25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运用长江三角洲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读图分析和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江海交汇之地的地理位置优越性。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长江三角洲的视频资料,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展示一段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风光片,激发学生关注。
问:影片中所描述的区域在哪里?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自然环境优越物产富饶,经济繁荣发达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的“金三角”,本课就让我们走进这里来一个深度了解。
一、江海交汇之地1、学生观察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⑴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和位置(长江几角洲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地区。
)⑵该地区的地势如何(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⑶该地区的气候属于什么类型有何特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2、结合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景观”,说说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南方亚热带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湿润。
最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大米产量高,加上这里河网密集水域面积大,淡水养殖在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这里的人们生活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水产,因此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
)3、结合图读图找到“海”“江”,理解“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结合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读图分析长三角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的状况。
3.了解区域发展对人们学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了解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业。
5.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
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便利的交通。
2.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3.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教学难点:1.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作出评价。
2.对比成都平原和长三角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是说苏州、杭州景色很美,就像天堂一样。
教师:不错!这里有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宛若人间仙境。
这里不仅美丽,而且富饶。
在这里,人们可以泛舟河湖,漫步园林古镇,尽情领略江南景色的美好;还可以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经济的发达与繁荣。
苏杭就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节课我们就到那里看一看。
【设计意图】著名作家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同学们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上就学过了,他们并不陌学生。
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新课,学生们会感到很亲切,有似曾相识之感,容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很快融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推进新课教师(出示教学目标):请大家齐读教学目标,认真领会,然后带着目标学习本课。
教师(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请大家读图,结合P50——51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第一篇: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实例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
2.通过乡土地理的渗透,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1.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卤汀河对港口村发展影响的相关材料,搜集上海城市发展的资料,搜集泰州“水乡”文化特色的例子。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闻材料摘选:日前,2014中国城市群排名和2014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别出炉,引发人们的关注。
在国内,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三章《“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容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对我国重要地理区域的认知。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形、气候、经济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相关知识较为复杂,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长江三角洲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掌握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人文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重要地理区域的认知,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难点: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特征。
2.案例教学法: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为例,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原因。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练习题目。
3.准备好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呈现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人文地理特征。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针对长江三角洲的特征,设计一些课堂提问和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加深对长江三角洲的理解。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地理特征,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水系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和产业,让学生分析其发展特点和优势。
3.讨论法:学生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4.归纳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国哪个地区是鱼米之乡?”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江三角洲地区。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7.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等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等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具体的区域,其特点和优势可能学生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认识和了解这一地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能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优势和不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区域特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和不足。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水系等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农业、工业案例,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农业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和不足,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相关的农业、工业案例资料。
3.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呈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地区的基本情况。
人教版(新课标)地理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各月降水量较成都市均匀,影响因素为海陆因素。
3.气候湿热,所以饮食比较清甜(二)地形特征:1.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形图,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主体为长江以南的太湖平原。
零星散布着一些小山丘。
2.结合气候,得出适合西湖龙井的种植环境。
(三)河湖特征:1.在地图上找出长江、钱塘江、太湖,并圈注。
2.展示其他河湖位置。
3.引导学生得出: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水源充足。
所以这里河产丰富。
4.河湖联系:观察地图得出:京杭运河沟通了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
5.水文特征:结合地形和气候特征,得出这里江阔水深,水流平稳,有利于水运。
(四)土壤特征由于这里是冲积三角洲平原,农耕历史悠久,经过长期耕作,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小结:三、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一)渔业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1.展示淡水渔业2.展示桑基鱼塘(二)种植业1.粮食作物:水稻2.经济作物:油菜,茶叶,桑蚕(三)活动探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探究河流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补充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根据图文资料认识河流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3.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利与弊。
利——为成都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弊——水量大的时候岷江会泛滥成灾,对成都的农业造成损失。
4.说说都江堰工程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
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5.讨论:长江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上游:主要体现在生态保护、水能和灌溉方面;下游: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灌溉、航运、养殖等方面。
小结:四、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1)学生观察图“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地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城市和产业,引导学生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
3.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以便在课堂讨论中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认识其作为我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以及其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特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际操作来提高。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接触和了解有限,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拓展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知识,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及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比较等地理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注地理环境、地理现象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及特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地理特点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图片、实例等的多媒体课件,便于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范文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
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
2,长江三角洲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发展。
教学过程【讲授】长江的自然环境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浙沪一带地处长江三角洲,这里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号称“江南水乡”、“鱼米之乡”。
出示一组江南鱼米之乡的独有景观图片。
点明课题: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江海交汇之地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一)疑点、难点、分歧点释疑点拨:【探究o思考】1、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
以长江地区为例,补充并归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
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1 )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和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二)知识构建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知识点一: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和范围(1)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__游地区,濒临____海和__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2)长江三角洲包括____市、____省南部、____省北部地区。
“鱼米之乡” 本区地形以为主,地势____,河网____,湖泊星罗,盛产____ (粮食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____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
liuxue86气候: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气候,气候特点是。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经济发展以及面临的挑战。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着重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我国这一重要经济区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这一地区,学生可能对其经济发展和人文特点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这一地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经济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图表解读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经济发展。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3.图表解读法:利用地图、数据图表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相关案例材料。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让学生对这一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如: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特点,师生互动,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区域合作等内容。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和地理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复杂的区域,涉及众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和拓展。
同时,学生对于区域的实际应用和区域合作的理解较浅,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特征。
2.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农业、工业、城市分布和区域合作等情况。
3.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区域合作等内容。
2.教学难点: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区域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江三角洲的特点和问题。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分析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深入理解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长江三角洲有哪些了解?长江三角洲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的地图,介绍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特征。
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理解这些自然特征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农业、工业、城市分布。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结果。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其特点;2.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3.能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4.能够阐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其特点;2.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
难点1.能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能够阐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三、教学内容1.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其特点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长江与海洋交汇的地带,由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组成。
该地区地形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多雨。
该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也是全球经济实力转移的热点区域之一。
2.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水稻、小麦、油菜和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该地区人口众多,人口密度较高,且人口流动性较大。
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一批优势产业,如制造业、信息技术、金融等。
3.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多雨,使得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得以繁荣。
然而,该地区也存在着一些自然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 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环保问题、产业升级问题等。
因此,未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方向应是注重环保、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发展。
四、课堂教学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研讨法、问题讨论法等,以达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动参与的目的。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读图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读图分析长三角便利的交通条件以与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的状况。
3.了解区域发展对人们学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了解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业。
5.相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培育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和热忱。
2.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育学生从图文中获得地理信息的实力与综合分析实力,驾驭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通过相互探讨、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
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肯定的国际视野,培育民族骄傲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便利的交通。
2.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3.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教学难点:1.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作出评价。
2.对比成都平原和长三角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是说苏州、杭州景色很美,就像天堂一样。
老师:不错!这里有我国闻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宛如人间仙境。
这里不仅漂亮,而且富裕。
在这里,人们可以泛舟河湖,闲逛园林古镇,尽情领会江南景色的美妙;还可以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经济的发达与旺盛。
苏杭就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节课我们就到那里看一看。
【设计意图】闻名作家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同学们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上就学过了,他们并不陌学生。
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新课,学生们会感到很亲切,有似曾相识之感,简单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很快融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推动新课老师(出示教学目标):请大家齐读教学目标,仔细领悟,然后带着目标学习本课。
老师(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请大家读图,结合P50——51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长江三角洲》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2.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因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
《红楼梦》里有两句话,“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时至今日,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又如何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和文化特色。
【新知讲解】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1.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地位教师讲述: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
教师:请同学们读图,找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要功能城市及核心城市上海。
学生:历史文化名城有南京、杭州、苏州、扬州;重要功能城市:绍兴、慈溪、舟山、宁波、无锡、常州等。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城镇兴盛,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上海的职能及作用教师: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谁?起什么样的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共同得出答案:回答:核心城市是上海市。
上海市人口约24180万(),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城市。
上海市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开放,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3.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提问: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有什么特点?师生共同总结:交通运输发达,已形成铁路、高速公路、海运、内河航运、航空的综合运输体系。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导学案一、导入引言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最富饶的地区之一,被称为“鱼米之乡”。
本次导学案将指挥同砚们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让同砚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地区。
二、进修目标1.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情况。
3.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
三、进修过程1. 地理位置和特点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个省市,地处长江入海口,东临东海,南接杭州湾。
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2. 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
这些资源为当地的农业、制造业和效劳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以及苏州、杭州等著名城市。
这些城市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繁荣。
3. 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集中地,拥有许多事迹和历史遗迹。
如苏州的园林、杭州的西湖、上海的外滩等,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吸引了大量外资和人才,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教室练习1. 请简要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源优势是什么?如何增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3. 你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哪些文化名城和历史遗迹吗?请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个。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2.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进行深入了解并撰写一篇小短文。
六、拓展延伸1. 请查阅资料,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珍爱和可持续发展措施。
2. 与同砚们一起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是否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希望同砚们通过本次进修,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塞区,培养对地方文化和历史的兴趣,为将来的进修和生活积累更多知识和经验。
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目标与要求】1、通过分析鱼米之乡,了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2、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及辐射作用。
3、讨论“同城效应”利弊,理解交通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了解江南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教学重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长江三角洲的图片资料,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向我们生动的描述了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片秀美的土地,感受这里如画的风景。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江海交汇之地1、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2、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引导】为什么这里被称为“鱼米之乡”呢?图片展示,学生总结。
3、鱼米之乡——鱼: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水运便利,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
4、鱼米之乡——米:(1)地形: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2)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3)水源:河湖众多,灌溉便利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1、城市分布:读图7.19,找出南京、杭州、苏州、扬州等历史文化名城。
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2、上海的发展: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下面以几个时间点来看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
1990年的浦东、2009年的浦东、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区成立。
(图片展示)上海经济的发展对长三角地区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交通的高速发展使长三角地区的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
这就叫“同城效应”。
(图片展示)学生活动1:了解“同城效应”,小组讨论“同城效应”的利弊。
第一课时《“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静静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江南水乡人间天堂/香喷喷的日子/粉嘟嘟的船娘/仿佛幽梦弥漫唐宋清香/染你一身芬芳……同学们,一曲《江南水乡》,你醉了吗?未到江南,心到江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三角洲,领略这片令人梦牵魂绕的人间天堂。
【新课教学】一、位置与范围【探究一】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如下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读“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如下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水运,沟通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2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承转】水是生命之源。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教案标题:探索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鱼米之乡
教案目标:
1.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
3. 探索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案步骤:
第一步:引入
1. 向学生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涵盖江苏、浙江和上海三个省市,是中国最富饶的农业地区之一。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
第二步:了解农业发展情况
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包括主要农作物、养殖业和渔业等。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步:探索农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1. 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和观察,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2. 分组讨论:学生重新组成小组,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观点进行展示,阐述农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第四步:拓展学习
1.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如环境保护、城市化进程等。
2. 学生报告:学生通过口头报告或书面报告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
1.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鱼米之乡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学生评价:学生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包括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教案评价标准:
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学生能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
3. 学生能够探索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4. 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5. 学生能够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包括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