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开关电源的抗干扰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233.87 KB
- 文档页数:3
单片机硬件设计中的EMC兼容性与干扰抑制技术单片机硬件设计中的电磁兼容性(EMC)与干扰抑制技术引言在现代电子设备中,单片机(Microcontroller Unit,MCU)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单片机的硬件设计必须考虑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和抑制干扰的技术。
本文将介绍单片机硬件设计中的EMC兼容性和干扰抑制技术,包括电磁干扰的来源、EMC设计要求、常用的干扰抑制技术以及正确的布线和接地技巧。
一、电磁干扰的来源电磁干扰可以由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引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电磁干扰来源:1. 射频辐射:包括无线通信、雷达或其他射频电源等设备产生的电磁波。
2. 电源线干扰:来自交流电源线的噪声,如谐波和干扰信号。
3. 开关电源:开关电源高频噪声会通过电源线和地线传播到其他电子设备中。
4. 过电压和静电放电:电气设备的开关、电磁阀等在操作时可能产生过电压和静电放电。
5. 瞬态电压:包括闪电击中电力线、开关电源的瞬态电压等。
二、EMC设计要求为了满足EMC设计要求,单片机硬件设计应考虑以下方面:1. 辐射和传导:抑制电磁辐射和传导干扰,以确保设备不会对其他设备产生干扰。
2. 抗干扰:增强设备的抗干扰能力,使其能够正常工作并受到外部干扰的影响较小。
3. 地址线、数据线和控制线的布局:合理的布局可以减少交叉耦合和串扰,降低电磁干扰。
4. 接地:良好的接地设计可以降低共模噪声和差模噪声,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5. 输入输出端口的保护:通过使用适当的保护电路来保护单片机的输入输出端口,防止它们受到外部电磁干扰的损坏。
三、干扰抑制技术1. 滤波器:采用适当的滤波器可以抑制进入单片机的高频噪声。
常见的滤波器包括RC滤波器和LC滤波器。
2. 屏蔽:通过在关键部件周围添加屏蔽罩或屏蔽层,可以有效地防止电磁波的干扰。
3. 地线设计:良好的接地设计可以减少回路的回流电流,降低共模噪声,并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如何解决单片机的抗干扰问题随着单片机的发展,单片机在家用电器、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处于同一电力系统中的各种电气设备通过电或磁的联系彼此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由于运行方式的改变,故障,开关操作等引起的电磁振荡会波及很多电气设备。
这对我们单片机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单片机测控系统必须长期稳定、可靠运行,否则将导致控制误差加大,严重时会使系统失灵,甚至造成巨大损失。
因此单片机的抗干扰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干扰对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影响1.1测量数据误差加大干扰侵入单片机系统测量单元模拟信号的输入通道,叠加在测量信号上,会使数据采集误差加大。
特别是检测一些微弱信号,干扰信号甚至淹没测量信号。
1.2 控制系统失灵单片机输出的控制信号通常依赖于某些条件的状态输入信号和对这些信号的逻辑处理结果。
若这些输入的状态信号受到干扰,引入虚假状态信息,将导致输出控制误差加大,甚至控制失灵。
1.3 影响单片机RAM存储器和E2PROM等在单片机系统中,程序及表格、数据存在程序存储器EPROM或FLASH中,避免了这些数据受干扰破坏。
但是,对于片内RAM、外扩RAM、E2PROM 中的数据都有可能受到外界干扰而变化。
1.4 程序运行失常外界的干扰有时导致机器频繁复位而影响程序的正常运行。
若外界干扰导致单片机程序计数器PC值的改变,则破坏了程序的正常运行。
由于受干扰后的PC 值是随机的,程序将执行一系列毫无意义的指令,最后进入“死循环”,这将使输出严重混乱或死机。
2 如何提高我们设备的抗干扰能力2.1 解决来自电源端的干扰。
开关电源的电磁干扰及其滤波措施1引言开关电源与线性稳压电源相比,具有功耗小、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稳压范围宽等特点,广泛用于计算机及外围设备、通信、自动控制、家用电器等领域。
但开关电源的突出缺点是产生较强的电磁干扰(EMI)。
EMI信号既占有很宽的频率范围,又有一定的幅度,经传导和辐射会污染电磁环境,对通信设备和电子仪器造成干扰。
如果处理不当,开关电源本身就会变成一个干扰源。
随着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EMC)日益受到重视,抑制开关电源的EMI,提高电子产品的质量,使之符合有关EMC标准或规范,已成为电子产品设计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2开关电源产生EMI的原理开关电源产生EMI的因素较多,其中由基本整流器产生的电流高次谐波干扰和变压器型功率转换电路产生的尖峰电压干扰是主要因素。
它们所以产生于电源装置的内部,是由于开关电源中的二级管和晶体管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跃变电压和电流,通过高频变压器、储能电感线圈和导线以及系统结构、元件布局等而造成的。
基本整流器的整流过程是产生EMI最常见的原因。
这是因为正弦波通过整流器后不再是单一频率的电流,而是变成单向脉动电源,此电流波形分解为一直流分量和一系列频率不同的交流分量之和。
实验结果表明,较高的谐波(特别是高次谐波)会沿着输电线路产生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一方面使接在其前端电源线上的电流波形发生畸变,另一方面通过电源线产生射频干扰,使接收机等产生噪声。
变压器型功率转换电路是实现变压、变频以及完成输出电压调整的部件,是开关稳压电源的核心,主要由开关管和高频变压器组成。
它产生的尖峰电压是一种有较大辐度的窄脉冲,其频带较宽且谐波比较丰富。
产生这种脉冲干扰的主要原因是:(1) 开关功率晶体管感性负载是高频变压器或储能电感。
在开关管导通的瞬间,变压器初级出现很大的电流,它在开关管过激励较大时,将造成尖峰噪声。
这个尖峰噪声实际上是尖脉冲,轻者造成干扰,重者有可能击穿开关管。
(2) 由高频变压器产生的干扰。
如何解决电路中的电源抗干扰问题电源抗干扰问题常常困扰着电路设计师和电子工程师。
当电路中存在干扰源时,电源抗干扰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整个电路的稳定性和性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电源抗干扰技术和方法,并给出实际应用的案例。
一、电源抗干扰问题的原因电源抗干扰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干扰:来自电源供应、电磁辐射以及其他电器设备的干扰信号会通过电源线路传播到整个电路中,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2. 电源线路的干扰:电源线路中存在电感、电容等元件,会产生阻抗变化,引起电源的涟漪以及噪声,导致电压波动;3. 电源本身的干扰:电源本身的工作特性以及设备寿命等因素也会影响电源的稳定性。
二、电源抗干扰的解决方法针对电路中的电源抗干扰问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解决方法:1. 滤波技术滤波技术是解决电源抗干扰问题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低通滤波器、降噪电容、降噪电感等元件,可以有效地过滤掉电源中的高频噪声和涟漪,保证电路的稳定性。
在设计电路时,可以在电源输入和负载之间增加滤波电容,同时选择合适的电感元件,用来抑制高频信号和电源的涟漪。
2. 设备分离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将敏感的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等不同类型的设备隔离开来,可以减少干扰信号的相互影响。
此外,还可以使用屏蔽罩、隔离电缆等措施,将不同模块或设备之间的电源线路完全分开,从而进一步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
3. 地线设计地线设计是电源抗干扰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地线布线可以减少共模干扰和传导干扰,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
在电路设计中,应尽量缩短地线长度,减少地线回路面积,采用宽、平的地引线,避免地线突变等措施,以降低地线电阻和电感,减小干扰信号的传输。
4. 选择合适的电源电源的选择对于电路的抗干扰能力至关重要。
在设计电路时,应优先选择稳定性好、噪声小的电源产品,尽量避免使用开关电源等容易产生电源涟漪和噪声的产品。
此外,还可以考虑使用隔离型电源、稳压电源等专用电源产品,进一步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
单片机系统的抗干扰设计随着单片机系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消费电子、低压电器、医疗设备、以及智能化仪器与仪表等领域,单片机在简化电路设计和提高产品性能的同时,单片机系统本身的电磁干扰问题也成为影响这类设备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单片机系统是一个含有多种电子元器件和电子部品(乃至子设备和子系统)的复杂电子系统,外来的电磁辐射和传导干扰,以及内部元器件之间、部件之间、以及子系统之间、各传送通道之间的相互干扰对单片机及其数据信息所产生的干扰与破坏,严重地影响了单片机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因此分析和消除单片机系统的不稳定因数,提高它的电磁兼容性已愈来愈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课题,而这问题的本身则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1 单片机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一个单片机系统的可靠性是自身软件、硬件与其所处工作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系统的可靠性也应从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与设计。
对系统本身而言,要在保证系统各项功能实现的同时,对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干扰信号,以及来自于系统外部的干扰信号进行有效的抑制,这是决定系统可靠性的关键。
而对一个有缺陷的系统来说,设计人员往往只是从逻辑上去保证系统功能的实现,而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欠周,采取的措施不足,在干扰面前系统就可能陷入困境。
任何系统的可靠性都是相对的,在一种环境下能够可靠工作的系统,到了另外一种环境就可能就不稳定了,这充分说明环境对系统可靠运行的重要性。
所以在针对系统运行环境去设计系统的同时,应当尽量采取措施来改善系统的运行环境,综合性地解决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2 单片机系统的电磁干扰问题2.1 单片机系统里电磁干扰的由来单片机的干扰是以脉冲形式进入单片机系统的,其主要渠道有三条,即空间、供电系统及信号通道。
空间干扰多发生在高电压、大电流、高频电磁场附近,通过静电感应、电磁感应等方式侵入系统内部。
供电系统的干扰通过同一电网里用电设备工作时产生的噪声干扰和瞬变干扰来影响单片机系统的工作。
浅谈开关电源电磁干扰及其抑制技术摘要:开关电源以其重量轻、体积小、效率高、可靠性高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开关电源的电磁干扰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磁干扰问题涉及到的领域不断扩大。
特别是消费类电子电源的体积越来越小,功率越来越大,开关电源的功率密度越来越大,电磁干扰越来越严重,将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设备的运行。
因此,开关电源的电磁干扰抑制技术一直是国内相关技术人员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开关电源;电磁干扰;抑制技术引言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关电源以其转换效率高、稳定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开关电源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发生电磁干扰,影响开关电源的使用体验。
解决开关电源的电磁干扰问题,促进开关电源的可靠稳定应用。
1.开关电源工作机理开关电源的主要作用是将电网交流电,转换为设备所需要的直流电,保证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转。
开关电源电路主要由以下的部分组成:一、输入整流滤波电路;二、反馈控制电路;三、初级功率回路;四、次级整流滤波电路。
其中输入滤波电路主要包括过滤电网杂波的输入滤波器,其能阻止开关电源本身产生的干扰影响到电网,同时也能滤除电网的干扰,保证开关电源正常运行。
整流电路,将电网交流电转化为脉冲直流电。
给控制回路提供能量基础;反馈控制电路是是利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通过对输出电压电流的采样比较,反馈控制开关管开通和关断的时间比率,以实现稳定输出,来满足电气设备的要求,保证整个电气部分的正常运行。
初级功率回路主要由高频变压器、初级开关管、功率检测电阻等组成。
接受反馈控制回路的调节,将整流电路的脉冲直流电,通过高频变压器传递到次级;次级整流滤波电路主要由次级二极管,储能及滤波电容和恒流恒压控制电路组成。
和反馈控制电路相关联,将变压器从初级传递的能量整流后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以提供设备所需的直流电压和电流。
1.电磁干扰的危害开关电源内部出现的电磁干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干扰信号通过导线或公共电源线进行传输,互相产生干扰称为传导干扰;另外一种是开关电源产生的干扰信号通过空间耦合把干扰信号传给另一个电网络或电子设备,称为辐射干扰。
开关电源的抗干扰解决方法开关电源的抗干扰解决方法EMI干扰源对开关电源干扰的解决方案一般来说,来自外界辐射,雷击、或电网的抖动、等对电源开关的相关组成器件如整流二极管,高频变压器,功率开关管等外部环境的干扰是开关电源的EMI干扰源的主要体现。
首先:介绍辐射干扰的传输通道(1)在开关电源中,能构成辐射干扰源的元器件和导线均可以被假设为天线,从而利用电偶极子和磁偶极子理论进行分析;二极管、电容、功率开关管可以假设为电偶极子,电感线圈可以假设为磁偶极子;(2)没有屏蔽体时,电偶极子、磁偶极子,产生的电磁波传输通道为空气(可以假设为自由空间);(3)有屏蔽体时,考虑屏蔽体的缝隙和孔洞,按照泄漏场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处理。
其次:是传导干扰的传输通道(1)容性耦合(2)感性耦合(3)电阻耦合a.公共电源内阻产生的电阻传导耦合b.公共地线阻抗产生的电阻传导耦合c.公共线路阻抗产生的电阻传导耦合以下是EMI干扰源相关的抑制方案:1.高频变压器的屏蔽为防止高频变压器的漏磁对周围电路产生干扰,可采用屏蔽带来屏蔽高频变压器的漏磁场。
屏蔽带一般由铜箔制作,绕在变压器外部一周,并进行接地,屏蔽带相对于漏磁场来说是一个短路环,从而抑制漏磁场更大范围的泄漏。
高频变压器,磁心之间和绕组之间会发生相对位移,从而导致高频变压器在工作中产生噪声(啸叫、振动)。
涡街流量计为防止该噪声,需要对变压器采取加固措施:(1)用环氧树脂将磁心(例如EE、EI磁心)的三个接触面进行粘接,抑制相对位移的产生;(2)用“玻璃珠”(Glass beads)胶合剂粘结磁心,效果更好。
分开来讲开关电源EMI抑制有9大措施:(1)合理的PCB设计OFweek电源网–中国电源行业门户(2)压敏电阻的合理应用,以降低浪涌电压(3)减小dv/dt和di/dt(降低其峰值、减缓其斜率)(4)阻尼网络抑制过冲(5)采用合理设计的电源线滤波器(6)采用软恢复特性的二极管,以降低高频段EMI(7)有源功率因数校正,以及其他谐波校正技术(8)有效的屏蔽措施(9)合理的接地处理开关电源的电磁干扰问题研究和解决方法2017-03-22 16:06 | #2楼0 引言近年来,开关电源以其效率高、体积小、输出稳定性好的优点而迅速发展起来。
单片机复位电路的可靠性与抗干扰分析单片机复位电路的可靠性与抗干扰分析1复位电路的数学模型及可靠性分析1.1微分型复位电路微分型复位电路的等效电路如图3所示。
以高电平复位为例。
建立如下方程:电源上电时,可以认为Us为阶跃信号,即。
其中U0是由于下拉电阻R在CPU 复位端引起的电压值,一般为0.3V以下。
但在实际应用中,Us不可能为理想的阶跃信号。
其主要原因有两点:(1)稳压电源的输出开关特性;(2)设计人员在设计电路时,为保证电源电压稳定性,往往在电源的输入端并联一个大电容,从而导致了Us不可能为阶跃信号特征。
由于第一种情况与第二种情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对Us的上升斜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了的URST的复位特性。
为此假Us的上升斜率为k,从0V~Us需要T时间,即:当T<<τ时,us上电时可等效为阶跃信号。
与前相同,当t>>τ时,令A=T/τ,则:即此时的复位可靠性较前面的好。
另一种情况就是设计人员将一些开关性质的功率器件,如大功率LED发不管与单片机系统共享一个稳压电源,而单片机系统的复位端采用微分复位电路,由此也将造成复位的不正常现象。
具体分析如图4所示。
将器件等效为电阻RL,其中开关特性即RL很小或RL很大两种工作状态。
而稳压电源的基本工作原理是:ΔRL→ΔI→ΔU→-ΔI→-ΔU。
从中可以看出,负载的变化必然引电流的变化。
为了分析简单,假设R>RL,并且R>>R0.这样,可以近似地钭以上电路网络看作两个网络的组合,并且网络之间的负载效应可以忽略不计。
第一个电路网络等效为一个分压电路。
当RL从RLmin→Rlmax时,使其变化为阶跃性持,则U一个赋的阶跃信号。
UA(t)=[Rlmax/(Rlmax+R0)]Ut≥0UA(t)=[Rlmin/(Rlmin+R0)]Ut<0用此阶跃信号作为第二个电路网络,一阶微分电路的输入,则可得下式:(d/dt)UA(t)=(1/RC)URST(t)+(d/dt)URST(t)URST(0)=0解之得:从上式可以看出,由于负载的突变和稳压电源的稳压作用,将在复位端引入一个类脉冲,从而导致CPU工作不正常。
单片机硬件抗干扰方法研究作者:晋会杰杨娜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05期【摘要】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工作环境往往是不是固定的,在一些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单片机往往受到干扰的影响而导致其不能工作或控制功能丧失,因而其工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怎样从硬件设计的各个环节上进行抑制干扰的方法。
【关键词】单片机;干扰;硬件设计;抑制在实验室的仿真机上,经过千辛万苦安装和调试的样机投入了实际现场运行时,常常会开机就失控甚至根本不能正常工作。
为什么实验室能正常模拟运行的系统,在实际环境就会出问题呢?答案是干扰。
事实证明:为了提高单片机系统工作的可靠性,为抑制干扰而做的工作比前期实验室研制样机的工作还多。
要使单片机系统能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正常运行,抗干扰技术尤为重要。
干扰对微机系统的作用归纳起来可以从三个部位介入:第一个部位是输入系统,干扰源可使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等输入量出错,最后导致微机系统的输出结果出错;第二个部位是输出系统,干扰源可使输出信号混乱,不能正常反应微机系统的真实输出结果;第三部位是微机系统的内部,干扰源可能使微机外部总线上数据发生跳变,使三总线上数字信号错乱,从而导致结果出错。
干扰信号源的随机介入,使微机系统离开正常运行轨道,可能使错误一直传播下去形成一系列的错误,也可能埋下了事故的隐患,使后续程序出错,也可能使程序出现死循环,最终使系统全面瘫痪。
用硬件措施来防干扰,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如果硬件设计使用得当,可将绝大多数干扰信号拒之门外,从而有效地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
下面我们从一个单片机硬件系统设计的各个环节来介绍一些硬件抗干扰的方法。
一、电源系统1.采用开关电源并提供足够的功率余量,主机部分使用单独的稳压电路,必要时输入、输出供电分别采用DC—DC模块隔离,以避免各个部分相互干扰。
防止从电源系统引入干扰,可采取交流稳压器保证供电的稳定性,防止电源的过压和欠压。
使用隔离变压器滤掉高频噪声,低通滤波器滤掉工频干扰。
电磁抗干扰来源及电路与软件抗干扰(EMC)措施概述可靠性是用电设备的基木要求之一,也是所有控制单元最基木的要求。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故障时不拒动和正常时不误动。
之所以会存在这两个方面的隐患是因为电磁干扰的存在。
因此为了保障控制单元可靠的工作,除了采用合适的保护原理外,本章主要考虑抗干扰设计。
电磁干扰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1)辐射:电磁干扰的能量通过空间的磁场、电场或者电磁波的形式使干扰源与受干扰体之间产生藕合。
(2)传导:电磁干扰的能量可以通过电源线和信号电缆以电压或电流的方式进行传播。
电磁干扰的频率包括(1)低频干扰(DC10~20Hz);(2)高频干扰(几百兆赫,辐射干扰和达几千兆赫):(3)瞬变干扰(持续周期从几毫秒到几纳秒)。
造成电力系统中形成电磁干扰的原因有诸多方面,我们知道,同一电力系统中的各种电力设备通过电和磁紧密的联系起来,相互影响,由于运行方式的改变、故障、开关设备的操作等引起的电磁振荡会对智能控制单元产生影响:另外,软起动工作在环境恶劣的煤矿井下,空气非常潮湿,到处充满着煤尘,电磁干扰尤为严重。
控制单元在工作时不仅要受到从电网上传来的“噪声”干扰,其木身也是一个很强的干扰源,比如负载上电流的频繁变化和通过导线空间进入单片机系统内部,造成程序跑飞,使系统工作不正常,甚至损坏系统。
所以对控制单元各个部分的抗干扰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单片机系统的抗干扰问题。
因此,在整个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研发过程中,始终将抗干扰性能作为系统设计时首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电磁干扰的来源所谓干扰,简单来说就是指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简称EMI),它在一定条件下干扰电子设备、通信电路的正常工作。
电源干扰电源干扰是单片机应用系统的主要干扰源,据统计,实时系统的干扰约70%来自电源,电源的干扰具有频带宽难以定量化、干扰原因复杂、干扰方式多变等特点。
干扰信号会沿着电源线进入单元内部,通过辐射或传导藕合的方式干扰其它信号或元件的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