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带绦虫(含牛带绦虫)
- 格式:ppt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46
第四章绦虫第二节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一、学时分配:2学时。
二、教学大纲要求【掌握】1、两种绦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
2、两种绦虫成虫寄生部位、中间宿主、感染方式。
3、两种绦虫生活史的异同。
4、囊尾蚴对人的致病作用。
5、成虫致病的病原学诊断方法。
6、防治的主要环节。
【熟悉】1、两种绦虫成虫形态的主要区别。
2、猪囊尾蚴病的感染方式。
3、两种绦虫成虫对人的致病作用。
4、流行因素。
5、治疗用的中药。
【了解】1、囊尾蚴病的病原诊断和免疫诊断。
2、分布情况。
3、综合性防治措施、肉类检查的意义。
三、主要教学内容猪带绦虫链状带绦虫又称猪肉绦虫、猪带绦虫或有钩绦虫,是我国的主要人体寄生绦虫。
人是猪带绦虫的终宿主,但也可作为中间宿主,猪囊尾蚴是猪带绦虫的中绦期,猪囊尾蚴病远较猪带绦虫病危害严重得多。
一、形态1.成虫乳白色,扁长如带,较薄,略透明,长约2-4m,前端较细,向后略扁阔。
头节呈球形,直径0。
6-1㎜,具4个吸盘,顶端具顶突,其上有小钩,排列成内外两圈。
颈部纤细,直径仅约头部之半。
链体上节片数约700-1000,自前向后节片长宽比增大。
每一节片的一侧有生殖孔,不规则地分布于虫体两侧。
每一成节具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
睾丸约150-200个,输精管向一侧横走,开口于生殖腔。
阴道在输精管的后方,卵巢分为三叶,除左右两叶外,在子宫和阴道之间另有一中央小叶。
卵黄腺位于卵巢之后。
孕节中充满虫卵的子宫向两侧分支,呈现不规则的树枝状。
每一孕节中约含400,000个虫卵。
2.虫卵:球形,直径31-43μm,卵壳很薄,内为胚膜。
胚膜常在虫卵自孕节散出后已脱落,而成为不完整虫卵。
胚膜较厚,棕黄色,由许多棱柱体组成,在光镜下呈放射状的条纹。
胚膜内含球形的六钩蚴,有3对小钩。
3.猪囊尾蚴:俗称囊虫,如黄豆大小(5㎜×8-10㎜),为白色半透明的囊状物,囊内充满透明的囊液。
囊壁上有一个向内翻转的头节,其形态结构和成虫一样。
二、生活史人是猪带绦虫的最主要的终宿主,也可作为其中间宿主。
(新编)鉴别猪带及牛带绦虫的形态特征
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都是绦虫门中带绦虫科的一种细长扁形寄生虫。
它们的形态特征
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一、长度和宽度
猪带绦虫的身长一般在2~6米左右,宽度不到1厘米;而牛带绦虫的身长也在2~6米,但宽度可达2厘米以上。
因此,牛带绦虫比猪带绦虫略宽。
二、节片
带绦虫的身体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
这些环节叫做节片,也叫体节,每节间隔开,呈
现腰部收缩状。
猪带绦虫的节片比牛带绦虫略小,平均每节的长度约为4毫米左右,而牛
带绦虫的每节长度可达10毫米以上。
三、泡状突起
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体壁上都有很多泡状突起,这些突起是它们寄生在肠道壁上的
一种适应性结构。
但两者的突起形态略有不同:猪带绦虫的泡状突起较小,呈现出针状或
锥状,而牛带绦虫的突起较大,呈现出圆锥状或椎体状,大小和形状更为规则。
四、生殖器官
带绦虫是个体双性,即雌雄同体。
它们的生殖器官分别位于虫体前半部分和中后部分,在解剖上有一定区别。
猪带绦虫的生殖器官一般是位于虫体前半部分,而牛带绦虫的生殖
器官则更靠近虫体的后部,且膨大度更大。
综上所述,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在形态特征上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总体上还是比较
相似的。
对于需要鉴别这两种绦虫的人员来说,需要对它们的身长、宽度、节片、泡状突
起和生殖器官等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比较。
猪带绦虫病,猪带绦虫病的症状,猪带绦虫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猪带绦虫病(taeniasis solium)是由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引起的一种肠绦虫病,又称猪肉绦虫病、链状带绦虫病。
其形态和生活史与牛带绦虫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重要区别(表1)。
其中,人在猪带绦虫生活史中既是终宿主也是中间宿主。
猪带绦虫成虫寄生在人肠道为肠猪带绦虫病,其幼虫寄生在人皮下组织、肌肉、脑等组织器官内则为猪囊尾蚴病(囊虫病)。
囊虫病是人重要寄生虫病之一。
猪带绦虫在全世界分布很广,主要流行于欧洲,中、美一些国家及印度等。
我国22个省区均有散在病例。
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农村多于城市。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病原体:猪带绦虫又称猪肉绦虫、链状带绦虫、有钩绦虫,是我国主要的人体寄生绦虫。
头节除有四个吸盘外,顶端具顶突,其上有25~50个小钩,排成内外两圈。
颈部纤细。
链体节片数较少,约数百个。
成虫较牛带绦虫小,薄而透明,体长3~5m。
头节近圆球状,不含色素,0.6~1mm。
成熟节片近方形。
妊娠节片窄长,子宫分支数7~13个,呈多树枝形状分布。
虫卵与牛带绦虫卵难以区别。
流行区:猪带绦虫在全世界分布很广,但感染率一般并不高,主要流行于欧洲,中美一些国家及东南亚等国。
在我国分布也很普遍,几乎遍及全国。
近年来,各地的感染人数均呈增加的趋势。
分布在黑龙江,辽宁、吉林,云南、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湖北、福建、海南、青海、江苏等省,其中以黑龙江的感染率为最高(0.144%)。
有的地方有局限性流行或散在发生。
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农村多于城市。
二、发病机制人的感染来源于猪,是由于食入生的、半生的含有猪囊尾蚴的猪肉,俗称米猪肉,结果导致感染。
饮食和烹饪的方法不当,含有囊尾蚴的猪肉或者牛肉很容易进入人体,而出现绦虫病。
广大的农村,在不发达的地区,没有固定的厕所,人的粪便就直接排放到猪圈内。
在粪便中如果有绦虫脱落下来的节片,其中某些节片可能含有虫卵,这些含虫卵的节片就被称为妊娠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