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生态批评的新视野:城市生态批评研究述评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8
【当代西方新批判派细读式批评研究】生态批评名词解释摘要:文本细读是文学批评语境中的一种文学作品的研究方法,是优秀文学批评的立足点。
特别是在当前的文学批评界中西方新批判细读式批评倍受重视,并对这种西方批判派细读式批评从概念、特点、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以向人们深刻的揭示细读式文学批评的重要意义。
文学批评文本细读新批评1.西方新批判派细读式批评的概念细读式批评是对文本的一种细致分析,其来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重要的语义学流派。
细读式批评通过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学批评方式在对作品的细致考察,成为文学批评的立足点和根基。
细读式(Close Reading),意为封闭的、严格的、谨慎的、彻底的,而结合词语的语境来看就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封闭的、内在的考察,也就是文本批评的意思。
这个概念出自于西方新批评派的重要理论家和开拓者之一瑞恰兹的著作《实用批评》一书。
瑞恰兹对批判文学外部研究的方法持极力反对的态度,力主文本批评,他认为任何文本意外的因素都会对文学批评造成干扰,而文学批评根本不要文本意外的任何事物作为参照。
因为瑞恰兹在文学批评中推崇严谨与精细的阅读与分析,所以细读式批评指的就是文本中心的批评,需谨慎细致分析的对文本进行批评。
当前文学文本层出不穷的形态以及各种经典文本,对文本细读式批评的文学批评方式越来越重视,因此了解和运用细读式批评方法成为文学批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细读式批评方法受到学界的重视。
2.西方新批判细读式批评受重视的原因瑞恰兹在提出细读式批评的概念之后为细读式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础,进一步说明了细读式批评在文学批评方法中的必要性。
文学的独特性主要是来源于文学语言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瑞恰兹在《文学批评原理》中指出,“科学语言”与“情感语言”是语言的两种形式,二者的差别主要体现:科学语言作为一个课题其必须与客观事实符合,符合逻辑,而情感语言因为能够表达和引起某种情感情绪,所以在表现中不一定要符合客观事实,只要能够与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得到他们的认可就可以了。
西方生态批评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述评—基于中文核心期刊文献数据(2010-2015年)的统计分析张喻\高鹏飞2(1.四川二滩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610051; 2.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51)摘要: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生态文明的相关讨论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近年来,西方生态批评思 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学者们对此的研究也在不断加强。
但是,由于生态批评思想在中国起步晚、发展慢,因而在中国本土的研究相对匮乏,在其研究广度和深度上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对2010-2015 年西方生态批评文学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内容和质量、研究队伍进行分析,这对探讨其发展现状和研究动向,发现 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促进生态批评思想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批评;发展现状;统计分析中图分类号:C81 文献标识码:A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全球性的生态恶 化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及未来发展。
然 而,当今的环境问题仅靠科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力量 已经无法解决,从学术及意识领域提升和巩固生态 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生态批评家司各特•斯洛维克 在为《文学研宄的绿色化》撰写的前言中就曾指出,他感到自己正在遭受一种“生态绝望”的折磨。
近年来,探讨文学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文献在世 界范围内大量涌现,生态批评文学也成为我国学界 越来越关心的话题。
北大教授王岳川在他的著作 《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中“生态文学与生态批 评文论”这一章节提到:“生态批评要尽可能在文 学文本形式和艺术手法层面展开话语叙事,通过 ‘文学性’写作的形式美手法去体现生态文化精 神” [1]。
李晓明从当代生态意识的发展方面指出:“生态批评是学者们在文学领域进行的一场基于 自身视野的蕴涵生态思考的文化反思,当代生态批 评将生态关注融入文学研宄,将生态责任意识视为 文学研宄者的一种根本责任”[2]153_156。
· 63 ·文化视点【摘 要】生态批评文学不同于其他的流派,主要集中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西方文学的研究视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人类的思想政治以及文化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从当代西方生态文学的价值取向来看,这对于把握人类的自然生态以及精神生态的共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西方生态 批评文学 趋势浅析西方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王玉荣一、生态文学批评的概念关于生态学最好是由恩斯特·海克尔提出,但是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开始逐渐向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转变,从而使得生态学有了人文气息。
生态批评简而言之是研究文学和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西方的角度来看,生态批评文学重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能够为解决生态危机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这个生态文学批评理论中,从人文生态的角度思考,从而贯穿了人与自然的生存法则,使得这种理论与环境的保护息息相关。
本文从生态批评文学的概念出发,在分析了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集合历史的发展趋势,从当代西方生态批评的价值取向方面分析了生态批评文学的发展趋势。
二、西方生态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一)生态文学批评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尤其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这就表明西方当时更加注重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希望通过这种文学来审视人类文化,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生态文学批评体现了整体性的基本原则西方生态文学批评在文学鉴赏方面使用了整体性的基本原则,尤其是运用哲学中的联系发展的观点。
在写作文学作品过程汇总,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需要为人类灌输一种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这就使得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要尊重每个生物的生存法则,从而才能够使人类真正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和谐。
(三)西方生态文学批评学科交叉性密切在文学的创作中不仅仅体现了自然的生态学,并且能够与社会学、伦理学以及经济学相联系,从而能够借鉴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演技的优秀成果,使得西方生态批评文学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视域中的西方生态批评生态批评(ecocriticism)是一种跨学科的学术领域,集合了文学、哲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并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纳入到其中。
不同于传统文学批评建立在作品中人类活动与情感冲突的基础上,生态批评将文学作品视为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对环境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关注。
本文将从比较文学的视角上,探讨西方生态批评的历史、主要思想以及对文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所做出的贡献。
一、西方生态批评的历史生态批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0年和1970年代的美国环保运动。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污染和破坏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而文学作品也开始涉及到环境问题的表达。
首批生态批评家,如Lawrence Buell、Cheryll Glotfelty、Joseph Meeker等人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开始建立生态批评学,他们将自然环境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纳入其研究范围,并试图发掘这种关系的深层内涵。
在文学史上,生态批评的影响逐渐得到了肯定。
美国文学大师Thoreau在《瓦尔登湖》中的自然描述和自身与自然的联系,启发了很多生态批评家在研究中以自身与自然为基础。
在英国,一些作家如Thomas Hardy对人类对自然的不良影响表达了强烈的关切。
这些文学作品对生态批评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西方生态批评的主要思想1. 自然与文化生态批评强调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需要得到关注,并对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利用。
同时,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也非常紧密,文化与自然、生态的融合是生态批评的一个基本概念。
2. 环境意识与教育生态批评主张环境意识的增强,并将环境问题看作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表述。
生态批评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文学作品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警醒与指导。
教育和宣传也是生态批评话语反思与批判的目标,以达到推动环保行动的目的。
Glotfelty,Cheryll,&Fromm,Harold,(ed.):The EcocriticismReader;Landmarb in Literary Ecology,Athens:The University ofGeorgia Press.1996.欧美生态批评研究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
它要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
与20世纪以来许多批评流派不一样,生态批评崛起的主要推动力不是来自文学研究内部,不是来自批评家标新立异的冲动,而是来自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的逼促和强迫。
在愈演愈烈的生态灾难危及整个自然连同整个人类之存在的时期,文学批评怎么能够不直面如此严重并且还在不断恶化的生态现实?生态批评是在人类和整个地球的存在危机这个大背景下形成并发展的,是人类对防止和减轻生态灾难的迫切需要在文学批评领域里的表现,是在具有社会和自然使命感的文学研究者对拯救地球生态的强烈责任心驱使下出现的。
生态批评的主要使命是探究人类的思想、文化、科技、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恶劣态度和竭泽而渔式的行为,如何导致了生态危机。
生态批评的最终目的是思想文化变革,进而推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科学研究和发展模式的变革,推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的建设。
生态批评家虽然不能直接参与具体的生态治理实践,但他们却擅长于挖掘和分析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
生态批评希望向越来越多的人证明:生态问题在当今极其重要,重要到关乎人类和整个地球的生死存亡,文学批评家可以也应当在这个问题上发出声音,可以也应当为缓解直至消除生态危机做出贡献。
生态批评最主要的思想特征是生态整体主义。
卢梭、达尔文、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海德格尔的生态哲学,利奥波德、罗尔斯顿、拉夫洛克和深层生态学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生态的和谐观与正义观以及生态的主体间性理论,构成了生态批评的哲学基础。
收稿日期:2006-09-20作者简介:岳友熙(1967-),男,山东高密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生态文化与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美学、西方文论、生态美学、文艺学等方面研究。
生态批评: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自然生态新纬度岳友熙(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淄博255049)摘 要:生态批评就是探讨文学作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批评,是向自然生态延伸的文学批评的新视野。
20世纪以来,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 非理性转向 使文学批评陷入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泥潭不能自拔;而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 语言论转向 却使文学批评因脱离实践而悬浮于现实空气稀薄的高空,失去了坚实的实践大地。
它们虽然各有所长,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批评盲区!!!自然生态世界。
这使它们在对反映生态环境问题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力不从心。
生态批评主动挑起了探讨文学作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重任,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自然生态新纬度,成为当代文学批评新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生态批评;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人本主义;科学主义;自然中图分类号:I02,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6152(2006)12 0041 05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批评在现当代西方两大哲学思潮即 人本主义 和 科学主义 [1]的冲击下,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实践的推动下,形成了与19世纪批评理论完全不同的、具有鲜明反传统倾向和20世纪新特点即当代性的文学批评理论,出现了 非理性 和 语言论 两次转向。
然而,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 非理性转向 使文学批评陷入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泥潭不能自拔;而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 语言论转向 却使文学批评因脱离实践而悬浮于现实空气稀薄的高空,失去了坚实的实践大地。
两种批评虽然各有所长,但是它们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批评盲区!!!自然生态世界。
这使它们在对反映生态环境问题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欧美生态批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欧美生态批评的起源、发展、主要理论观点及其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应用。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批评方法,将生态学的理论和视角引入文学研究领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自然主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态度。
欧美生态批评作为全球生态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构建和实践成果对于全球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欧美生态批评的历史发展脉络,梳理其从萌芽到成熟的关键阶段和重要事件。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欧美生态批评的核心理论观点,包括生态整体主义、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等,并探讨这些理论如何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本文还将关注欧美生态批评在不同文学体裁(如小说、诗歌、戏剧等)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其在处理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方面的独特视角和价值。
通过对欧美生态批评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其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文学批评创新以及引导社会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也期望能为全球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生态批评在全球范围内更深入、更广泛地开展。
二、欧美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欧美生态批评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方法,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生态学和文学批评两个领域的交叉融合。
这一批评方法不仅强调生态学的核心观念,如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借鉴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从而构建了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框架。
在生态学方面,欧美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生态整体主义、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伦理等概念。
生态整体主义强调自然界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认为人类应当尊重并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生态系统服务则关注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各种益处,如提供食物、水和空气等生存必需品。
生态伦理则进一步拓展了人类道德关怀的范围,将非人类生物和整个生态系统纳入道德考虑之中。
在文学批评方面,欧美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则主要包括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文学作品的生态解读和生态文学的创作与研究等。
论后殖民生态批评研究生态批评的一种新维度论后殖民生态批评研究生态批评的一种新维度本文关键词:批评,生态,维度,殖民,研究论后殖民生态批评研究生态批评的一种新维度本文简介:内容提要:后殖民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批评的"后殖民转向",源自后殖民批评家对生态批评的介入,是一种超越后殖民批评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研究。
它研究并批判文学中的生态帝国主义,探讨后殖民文学中的环境伦理,尤其寻求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的环境正义,批判西方环境与文化层面上的中心主义。
后殖民论后殖民生态批评研究生态批评的一种新维度本文内容:内容提要:后殖民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批评的"后殖民转向",源自后殖民批评家对生态批评的介入,是一种超越后殖民批评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研究。
它研究并批判文学中的生态帝国主义,探讨后殖民文学中的环境伦理,尤其寻求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的环境正义,批判西方环境与文化层面上的中心主义。
后殖民生态批评昭示了生态批评跨学科研究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后殖民地学者介入西方生态批评的话语策略,呈现了全球发展主义下西方一非西方生态批评的共同责任。
这一批评的发展有助于中国生态批评建构与西方生态批评的对话。
关键词:后殖民生态批评生态帝国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环境正义全球对话一、后殖民生态批评的产生与发展后殖民生态批评并非是后殖民批评与生态批评的简单结合,而是后殖民批评家对生态批评的介人,是将对生态、环境与文学的思考置人殖民与后殖民政治与发展的语境,寻求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的环境正义,批判西方中心主义。
早在20xx年,作为后殖民批评家的格雷厄姆▪哈根(GrahamHuggan)用超越后殖民批评的视野关注生态批评时提出以下问题:生态批评作为一种理论话语,探讨人类与非人类世界之间的关系。
但如果这些作品由印度人、南非人、加拿大作家分别提出,那会怎样?如果美国人都以他们的方式表达对思想、权威、习惯,和价值体系的抵制,将这些与帝国主义和/或新殖民主义联系起来又将会怎样?对此,哈根发现,"这里具有一个生态批评任务与后殖民批评之间的生产性重叠,走向介于两个批评或理论学派之间、富有成效的联盟这样一个机会,在后殖民兴趣与生态学倾向的批评家之间存在一个聚合点,这将开启一个新的美学领域,那就是后殖民生态批评"。
2021生态批评的内涵及其研究综述范文 近30年来,我一直在从事生态批评领域的研究工作。
“生态批评”这一术语的定义最早是由纽约州立大学的威廉·吕克特(WilliamRueckert)教授于1978年提出。
该领域还有一些广为人知的定义,如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的彻瑞尔·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教授认为,生态批评是“关于文学与物质世界之间关系的研究”①。
人们可能已有如此的认识,文学批评家们往往通过文学来审视人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审视社会关系、政治局势,以及文学人物或作者本人的内心经历。
在20世纪60、70和80年代,一些学者注意到环境危机、污染问题、人口过剩、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以及其他有关物质环境的问题。
他们开始思考,能否用文学和其他文化文本来帮助理解,身处与自然联系中的人类为何要如此行事,生态批评这一领域就此产生。
格罗特费尔蒂1996年出版的《生态批评读本》(TheEcocriticism Reader)所做的序言中发表的定义,就表达了这样的关注,即我们之所以阅读文学作品和其他形式的文本,并不仅仅为了考察人类社会环境,还为了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生态批评的另一个广为人知的定义由戴维·梅泽尔(DavidMazel)于2000年在《美国文学的环境主义》(American Literary Environmentalism)提出,认为生态批评是研究“仿佛地球很重要”的文学。
②当然,这个定义有些玩笑性质,因为地球显然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对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文学研究者或作家来说都是如此。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所有学者、所有思想家和所有艺术家都需要在这个更广阔的语境中,逐渐理解我们的生命和工作的重要性。
我自己曾在1999年前后给生态批评下过一个定义,可参见美国现代语言学会会刊(PMLA)和劳伦斯·库珀(LaurenceCoupe)主编的英国生态批评论文集《绿色研究读本》(The Green Studies Read-er)。
欧美生态批评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欧美生态批评研究
一、选题背景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批评研究成为了当今世界学术界和政策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欧美国家在环保问题上一直处于前沿地位,生态批评研究也成为了欧美学
者研究的核心内容。
本文拟就欧美生态批评研究进行深入探究。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分析欧美生态批评研究的现状,探究其研究内容、方法、理论等方面,旨在加深我们对欧美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提供对我国生态批评研究的借鉴。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拟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欧美生态批评研究的现状、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和方法、理论框架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梳理,最终探究其对于我国
生态批评研究的启示和借鉴,提出我国生态批评研究的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方向。
四、预期成果
本文将取得以下预期成果:
1. 深入探讨欧美生态批评研究的现状、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和方法、理论框架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其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价值等方面的优缺点。
2. 从欧美生态批评研究的经验和成果中,提出我国生态批评研究的创新点和建议,加强与国际学者的交流合作,促进我国生态批评研究的发展。
五、研究的重要性
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化我们对欧美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提高我国生态批评研究的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价值。
什么是生态批评∗斯科特·斯洛维克[美国](著);吴靓媛(译);赵俊海(校)【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2【摘要】本文对发展迅速的生态文学批评或曰“生态批评”这一学科作了基本介绍。
鉴于该领域已有若干广为流传的定义,本文将重点讨论三个具体的文学实例,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它们包括:威廉·斯塔福德的《或许是独自骑车》、奥费利娅·齐佩达的《要下雨了》和威尔弗莱德·欧文的《为国捐躯》。
本文中心论点是,无论是直接描写自然界的作品,还是并未直接提及自然的文学作品或其他形式的文化表达,所有文本都可能包含生态意义。
当前大多数生态批评研究的首要范式可被表述为“地方”和“动物性”,本文中的三个文本实例以不同方式涉及了上述概念性范式。
【总页数】5页(P142-146)【作者】斯科特·斯洛维克[美国](著);吴靓媛(译);赵俊海(校)【作者单位】爱达荷大学英语系;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相关文献】1.西方生态批评的新视野:城市生态批评研究述评 [J], 马特2.生态批评如何对接中华文学传统——评盖光《生态批评与中国文学传统:融合与构建》 [J], 吕逸新3.论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的困境及出路——从王诺生态批评谈起 [J], 李忠超4.从生态批评读本观照生态批评的演变及其主要特征 [J], 何新5.生态批评理论的转向与拓展——物质生态批评理论建构及其意义 [J], 林钰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生态批评的新视野:城市生态批评研究述评作者:马特来源:《鄱阳湖学刊》2018年第06期[摘要]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与人类纪的生态挑战,城市环境的美学再现与阐释话语出现严峻危机,促使西方生态批评研究迎来“城市转向”,城市生态批评开始崭露头角。
与传统生态批评理论对荒野自然的推崇相比,城市生态批评不仅研究城市自然环境,还关注人类世界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将环境研究、文化研究与城市研究联系起来。
近年来,西方城市生态批评研究在生态政治学、文化生态学与非文学文本等领域取得显著的进步,不仅实现对自身研究范畴的拓展,也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有力回应。
[关键词]城市生态批评;城市自然;文化生态学;世界主义生态批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人文学科领域,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受到认可的研究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文学理论界的显学。
目前,生态批评已衍生出后殖民生态批评、生态女性主义、多元文化生态批评、动物研究、物质主义生态批评等诸多流派。
然而,在生态批评的各种分支研究中,“城市”维度始终处于边缘甚至是“缺席”的状态,导致城市环境的美学再现与阐释话语出现危机。
在这一背景下,城市生态批评(urban ecocriticism)应运而生,近五年在西方学界崭露头角。
2014年,知名生态研究学者赛匹尔(Serpil Oppermann)指出,将城市纳入生态批评的实践范畴,可以拓展生态批评作为一门学科的定义。
2016年12月,欧洲生态批评研究的核心阵地《欧洲文学、文化与环境研究》(Ecozon@)杂志特别刊发了“城市生态研究”专题,折射出生态批评在西方学界“城市转向”的前沿趋势。
随着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地球上各类生物的生存环境日益复杂,人文学科内的环境想象在人造空间与自然环境的相互關系中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城市将会对人类产生越来越直接的影响。
目前城市生态批评尚未正式进入中国学界的视野,有鉴于此,本文拟对近年来国外城市生态批评的代表性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与国内研究者分享。
一、生态批评研究的四次发展“浪潮”20世纪60年代,以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的出版为标志,美国环境运动开始兴起。
20余年后,生态批评学科逐步出现。
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学界刊发了诸多与生态批评理论相关的文章。
1992年,文学与环境研究协会(ASLE)正式建立。
自此,“生态批评的文学研究……开始成为一个受到认可的研究领域”①。
生态批评自诞生伊始即为一门跨学科研究,涉及自然科学、文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诸多学科。
正如生态批评家劳伦斯·布伊尔(Lawrence Buell)所言,生态批评是一场“越来越异质化的运动”②。
正是由于生态批评的研究范畴内包含多种研究方法,生态批评概念本身也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术语。
最简单明了的定义由彻丽尔·格罗费尔蒂(Cheryl Glotfelty)给出。
1996年,她出版的学界第一部生态批评论文集《生态批评读本》(The 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中将生态批评定义为:“一门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③20余年里,生态批评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取得蓬勃的发展,批评方法越来越多种多样,并涌现出大量的研究著作。
截至2018年,生态批评已经大致经历了四次发展浪潮。
生态批评的第一次浪潮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强调将传统的自然书写即荒野书写作为研究对象。
与当前的生态批评学者相同的是,在这次浪潮中,生态批评学者关注环境危机,认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都有义务唤起人们的环境意识,在文化与社会现实层面积极探寻解决环境问题的良方。
因此,生态批评的第一波浪潮主要是“为自然言说”④,是“一种政治分析方法”⑤。
在这次浪潮中,生态批评学者们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文化上的差异,其研究更加推崇自然的价值。
生态批评的第二次浪潮出现在1995年前后。
这次浪潮具有现代革新性,开始质疑长久以来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与非自然之间的界限⑥,认为这些界限不过是人为建构,是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
此后,生态批评研究中衍生出更加具有政治性的生态正义运动,致力于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阅读文学文本,以唤醒人们关于阶级、种族与性别的意识。
生态正义运动关注贫穷地区人口的窘迫生活,指出这些人作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更少拥有与自然环境接触的机会。
2009 年,美国著名生态批评家乔尼·亚当森(Joni Adamson)和斯科特·斯洛维克(Scott Slovic)首次使用“生态批评的第三次浪潮”这一表述⑦。
斯洛维克认为,美国生态批评家帕特里克·墨菲(Patrick D. Murphy)的《自然文学研究的广阔视野》(Farther Afield in the Study of Nature-Oriented Literature)一书从全球化与比较研究的角度重思生态批评研究,是生态批评第三次浪潮兴起的标志。
在这次浪潮中出现了包括比较式生态批评、地域整体概念与新生物区域主义研究、生态性属研究、动物研究、生态行动主义和生态批评批判等在内的多种研究方法,代表作品包括迪莫西·莫顿(Timothy Morton)的《没有自然的生态学:环境美学再思考》(Ecology Without Nature: Rethinking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①、乌苏拉·海瑟(Ursula Heise)的《地方意识与地球意识》(Sense of Place and Sense of Planet: 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of the Global)②等。
总体而言,生态批评的第三次浪潮跨越了种族、民族与国家的界限,将全球生态环境纳入视野,并且开始反思生态批评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更加注重理论的实践意义。
2012年末,斯洛维克在《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秋季刊》撰文指出,随着生态批评研究中“物质转向”(material turn)的不断扩展,生态批评正在迎来以“物质主义生态批评”(Material Ecocriticism)为代表的“第四次浪潮”③。
受新物质主义理论(New Materialism)影响,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转而关注环境、场所、过程、力量与经验中蕴含的基本的物质性。
物质主义生态批评关注“物质的‘叙述’力所创造的意义与实质是如何与人类生活彼此互动的”,并将物质看作是“叙述的场所,是一种可以言说的物质,在人类能动性及物质本身的自我建构中蕴含有自身的叙事”④。
在这一背景下,生态批评的研究对象包括从气候变化文学到生态诗学语言的研究,生态批评实践的实用主义倾向逐渐增强;甚至可以说,在“学术型的生态批评”研究中正滋生出一种新型的“应用型生态批评”研究,涵盖了对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基本的人类行为与生活方式的研究。
通过对生态批评发展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自生态批评的概念成型以来,生态批评研究一直在不断更新和变化。
当然,以上针对生态批评研究发展所作的四次浪潮的分类并非绝对,而且这几次浪潮的研究内容并非互相取代,而是同时共存的。
也就是说,生态批评的四次浪潮研究内容各有侧重,并无孰优孰劣之分。
从生态批评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生態批评最初的研究对象大多为文学中的自然书写;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生态批评开始包含其他研究对象,如动物、城市、科技、垃圾、身体等等⑤;其后,生态批评内部衍生出多个新的研究领域,关注城市自然环境的城市生态批评即其中之一。
二、历史与现状:西方城市生态批评研究与城市规划、自然科学、社会学、城市史研究等学科对城市与生态研究的重视相比,文学批评领域内的城市生态批评研究可谓起步晚、发展慢。
在生态批评的初期发展阶段,生态研究普遍将荒野和乡村空间的价值置于城市空间之上;至第二次发展浪潮时,学界开始逐步指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隔阂是一种长期形成的人为建构⑥。
但是,尽管一直有学者强调有必要将城市系统地整合入生态批评的研究范畴内,却甚少有学者真正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而是更多地关注诸如“荒野”或其他看似较少受到人类影响的田园空间⑦。
实际上,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的概念在不断被重新塑造。
尤其自工业革命后,城市空间和人造环境至少应该同样被看作是生态批评研究的沃土①。
近年来城市生态批评研究开始呈现出复苏之势,陆续出现一些学者探讨城市生态批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可能性。
若追根溯源的话,城市生态批评的拓荒之作实际上是来自社会学方向的研究。
1999年,本内特(Michael Bennett)和蒂格(David W. Teague)编写并出版了《城市的自然:生态批评与城市环境》(The Nature of Cities: Ecocriticism and Urban Environments)一书,第一次将城市的概念引入生态批评视野,使“环境”的概念延伸至包括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所造成的影响,例如城市的建设②。
正如本内特和蒂格在序言中指出的那样,虽然该书立足于回应各种“社会诉求”③的社会学视角,但是作为城市生态批评的开山之作,对城市生态批评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格罗费尔蒂评价为城市生态批评研究的入门之作④。
本内特和蒂格提出,城市生态批评的研究目的是:“重新认知自然与自然的各种文化再现,以更好地理解当代城市空间……处理那些当人们试图采用环境视角分析城市生活时出现的理论议题。
”⑤此前,生态批评研究中的“自然”“文化”与“环境”等概念都将城市空间排除在外,“生态批评研究往往与自然书写、美国田园主义和文学生态学相联系”,而这对生态批评运动本身而言是一种不必要的限制⑥。
比起所谓“淳朴的”、未经人类开发的荒野自然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城市自然环境更加直观地见证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过程。
因此,本内特和蒂格认为,有必要“让城市居住者意识到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以及这一事实对城市生活和文化具有的重要影响”⑦。
《城市的自然》一书致力于修复环境主义、文化研究与城市经验之间的历史隔阂,认为对城市空间、生活实践或城市文学进行生态解读,可以映射出城市是如何作为生态系统而运作的,以更好地理解自然/文化与农郊/城市的概念本身的相互关联性。
除了《城市的自然》一书,早期的城市生态批评研究中比较值得注意的便是劳伦斯·布伊尔的“环境研究”概念。
布伊尔是哈佛大学荣休教授,他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生态批评三部曲”曾对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其中的第二部《为濒危的世界写作: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文学、文化与环境》(Writing for an Endangered World: Literature,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U. S. and Beyond)中,布伊尔曾呼吁生态批评学者将关注点转向“城市空间与未开发地区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以及人们是如何对这种关联性进行想象的”⑧,将代表乡野的“绿色”空间与代表工业的“棕色”空间放入同一框架内进行对话,进而提出“环境批评”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