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奴_爱_的觉醒与自我解放__省略_尼_莫里森_宠儿_中_爱_的形态_岳丽
- 格式:pdf
- 大小:618.68 KB
- 文档页数:9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母爱之善与恶——评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杜芬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摘 要: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创作的《宠儿》是一部充满对奴隶制度的血泪控诉的长篇小说,作者将这段沉重的历史,通过女主人公塞丝的异化的母爱呈现给读者。
母爱在其笔下,演变成一种血腥的杀女行为。
在对塞丝的爱与恶的探讨过程中,我们体谅到那个时代作为黑人母亲的悲哀与无奈;同时,我们也更清楚地看见那段让所有黑人不愿回顾却无从忘却的屈辱历史。
关键词:宠儿;母爱;异化;奴隶制作者简介:杜芬(1987-),男,江苏睢宁人,本科,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高职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106-02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长篇代表作《宠儿》取材于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的真实故事。
如何让奴隶制的罪恶触目惊心,莫里森运用了各种艺术上的表达技巧和情节上的精心构建。
其中对母爱异化的描绘,是作者反映主题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宠儿》中,发生母爱异化的,是一位黑人奴隶母亲塞丝,这位母亲为了女儿幸福,为了个体自由,为了奴隶解放,毅然决然地杀死了自己的女婴,在她身上激化出了最感人的母爱,和最震惊的杀戮。
这种行为,是爱还是恶?是值得敬慕还是值得批判?世事有因才有果,撇开如何评价不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种让人难以形成统一评判的行为本身的背后,有着怎样一个曲折的、悲怆的形成过程。
一、寻求自由的失败经验塞丝是作品中的叙述者之一。
作为一个女黑奴,塞丝的一生充满悲惨,莫里森并没有直接将这名女黑奴的经历记录下来,而是通过丹芙、保罗•D等他者在来回穿插的记忆碎片中,一点一点地复原拼整齐展现给读者。
这种将叙述权威转让给小说中的人物而不是作者本人的表现方法,让读者更贴近真实并形成自己的判断。
塞丝所遭受的非人虐待,莫里森仅用一棵“树”来暗示,并且是通过曾经帮助过她的女白人爱弥的描述来展现的:一棵树,露。
《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宠儿》》篇一一、引言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是一部深入探讨美国南方种族与性别压迫的经典作品。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揭示了黑人女性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挣扎与抗争。
本文旨在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对《宠儿》进行深入解读,探讨主人公如何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
二、双重桎梏:种族与性别的压迫在《宠儿》中,主人公塞丝所面临的双重桎梏主要表现在种族与性别的压迫上。
作为黑人女性,她在白人至上的社会中饱受歧视与压迫。
在种族问题上,黑人被剥夺了尊严与权利,被视为低人一等。
在性别问题上,女性则长期处于从属地位,缺乏自主权与话语权。
塞丝所面临的正是这种种族与性别双重压迫的困境。
三、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解读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认为,种族与性别的压迫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在《宠儿》中,这种理论得到了充分体现。
塞丝在遭受白人奴隶主的压迫的同时,还要面对社会对黑人女性的刻板印象与偏见。
后殖民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主体性与自我认同,认为女性应该摆脱种族与性别的束缚,争取自身的尊严与权利。
四、挣脱桎梏,重建精彩人生面对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塞丝选择了勇敢地抗争。
她通过自我救赎与帮助他人来摆脱桎梏,逐渐找回自我价值与尊严。
在小说中,塞丝的成长与变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她从最初的无奈与屈服,到后来的勇敢与坚强,最终实现了对自我的认同与重塑。
此外,她还通过与其他黑人女性的团结与合作,共同抵抗种族与性别的压迫,为黑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权利与尊严。
五、结论通过对《宠儿》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黑人女性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挣扎与抗争。
在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下,她们不断寻求自我救赎与自我认同。
而塞丝的成长与变化正是这种努力的体现。
她通过勇敢地抗争,逐渐摆脱了桎梏,实现了对自我的重塑与认同。
同时,她也为我们展示了黑人女性如何通过团结与合作,共同抵抗压迫,为自身争取更多的权利与尊严。
空间理论下《宠儿》中黑人群体的觉醒与抗争作者:李苗苗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4期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讲述了黑人群体在以白人为中心的社会下的觉醒与抗争。
本文立足于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对黑人群体的感知的空间、构想的空间进行探究,继而进一步审视在这双重空间的束缚下,黑人群体在生活的空间中的觉醒与抗争。
关键词:《宠儿》;感知的空间;构想的空间;生活的空间作者简介:李苗苗(1991-),女,汉族,河南省开封市人。
现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方向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4-0-01一、引言列斐伏尔将社会空间区分为空间实践、空间的表象和表象的空间三个环节。
首先,空间实践,“指空间性的生产。
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怎么生活,他们去哪里,什么时候去,如何往来,还包括他们以怎样的频率进入或离开什么地点等。
”(童强 2011:42)同时,空间实践也被列斐伏尔定义为“感知的空间。
其次,空间的表象是“概念化的空间”或者译为“构想的空间”,“这是科学家、规划者、城市学家、分门别类的技术专家和社会工程师直到一类有着科学爱好的艺术家的空间,他们都以他们所构想的方式确定他们生活和感知的空间。
”(列斐伏尔1991:38-39)第三,表象的空间是被空间的表象控制的空间,属于被控制的范畴。
二、感知的空间:束缚黑人的物理间隔2.1 “甜蜜之家”:心灵的创伤“甜蜜之家”虽然名曰甜蜜,但其实是黑人遭受白人社会折磨的缩影,简直是人间地狱。
在这里,所有的黑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身自由,他们都像棋子一样被奴隶主摆布,“只要没有跑掉或吊死,就得被租用,被出借,被购入,被送还,被储存,被抵押,被赢被偷被掠夺。
”(潘岳,雷格 2013:27)2.2 124号房屋:内心的狭隘“124号是自由幸福的象征。
《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宠儿》》篇一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宠儿》一、引言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是一部深刻反映美国南方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的经典作品。
作为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描绘了女性在种族歧视和社会压迫下的挣扎与重生。
本文将通过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宠儿》中的主题和意义,以及其对于当代社会女性追求自我认同和摆脱双重桎梏的启示。
二、双重桎梏:种族与性别的压迫《宠儿》中的女性角色生活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桎梏之下。
种族歧视使得黑人女性在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而性别歧视则进一步加剧了她们的困境。
在托妮·莫里森的笔下,这些女性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挣脱这种双重压迫。
三、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解读后殖民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在殖民地和后殖民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不仅要面对种族和性别的压迫,还要面对文化认同的困境。
在《宠儿》中,女性角色通过自我救赎、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以及文化传承来寻找自我认同,从而挣脱种族和性别的桎梏。
四、女性的自我救赎小说中的女主角塞丝在面对奴隶制和性别压迫时,勇敢地选择了抵抗。
她通过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和展望未来,实现了自我救赎。
这种救赎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抗争,也是对种族和性别压迫的反抗。
五、家庭与社区的支持在《宠儿》中,家庭和社区成为女性挣脱桎梏的重要力量。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支持,以及社区的接纳和包容,使女性能够勇敢地面对过去的创伤,重建自信和自尊。
这种支持不仅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亲人朋友,也来自于文化和传统的力量。
六、文化传承与认同后殖民女性主义认为,文化传承是帮助女性摆脱种族和性别桎梏的重要途径。
在《宠儿》中,女性通过传承家族和文化传统,找到了自我认同和归属感。
这种认同不仅使她们能够抵抗外部的压迫和歧视,也使她们能够在内心深处找到力量和勇气。
七、重建精彩人生通过自我救赎、家庭与社区的支持以及文化传承,小说中的女性最终实现了对种族和性别桎梏的挣脱,重建了精彩的人生。
从《宠儿》看托尼·莫里森的黑人女性身份重建王 妮 西安翻译学院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5[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6-0199-02在托尼•莫里森于1993年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对她的评论是“以其赋予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
”事实的确如此。
1987年出版的《宠儿》,就是一部黑人奴隶饱受奴隶制摧残的血泪史,而其中对黑人女性的双压迫更是作了深层次的剖析。
正如莫里森本人所提到的:“身为黑人和女性,我能进入到那些不是黑人、不是女性的人所不能进入的一个感情和感受的宽广领域。
”(鲁亚斯,243)本文拟从身份的角度,解读莫里森在《宠儿》中对黑人女性身份的关注,通过对残酷的奴隶制对黑人女性的压迫,明确奴隶制才是黑人女性身份缺失的根本原因,同时,探讨莫里森站在黑人文化的高度,通过对黑人历史的重忆,黑人女性母性的肯定和尊重,以及小说中黑人社区力量的加入,确定了莫里森对黑人女性身份的重建。
“文化身份认同”是后殖民语境中文化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从经济因素上将,美国黑人与殖民地民族有许多共同之处。
和不发达国家的人民一样,黑人也在不同程度上遭受着饥饿、没有文化和疾病的痛苦。
他们被束缚在耕地上、城市和半城市的贫民窟中,并且忍受着文化的匮乏和异族统治的心理反应。
正因为如此,美国黑人一开始就可以理解为以殖民地被殖民者的形式存在的。
他们被奴役的状况跟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同时发生,也正是美国国内殖民主义的一个前提表现。
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虽然没有在非洲建立一个殖民主义帝国,但却把殖民主义制度带回国,在南方各州实行了起来。
能够区分美国黑人和纯粹的殖民地黑人的唯一因素是,他们的环境仍在“故乡”祖国,看似接近于主要的族群,实则不是。
因而,对于美国的黑人来讲,寻找自身的文化身份就显得非常的艰难,而这,正是莫里森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吉林工商学院毕业论文题目名称:浅析《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与觉醒院系: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专业:英语专业学生姓名:单琪学号:421009401003指导教师:金艳丽年月日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浅析《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与觉醒摘要: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性作家。
她的作品总会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作为黑人作家,她对种族歧视有着独到的个人见解。
《宠儿》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
本篇论文就《宠儿》中三代黑人女性不同的成长经历进行论述,充分展现了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妇女在种族歧视和性别主义双重压迫下的心路历程。
尽管成长的道路坎坷异常,但黑人女性们任然依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和不断地努力,走出悲剧的命运,获得自我意识的觉醒。
关键字:黑人女性;种族歧视;性别主义;悲剧;觉醒Abstract:Toni Morrison is the only Afro-American women writer who wins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American history. A deep sense of tragedy always immerse in her works. As a black writer, she has deep personal views on 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 Beloved is the most vocal and mature masterpiece of Toni Morrison. This paper mainly argues that the different growing experiences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black women in Beloved, and reveals the humble position of the black women and their difficult process of the growth under the oppression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sexism. Despite the path of growth is full of thorns, black women still get rid of the tragic fate and gain awakening of self-consciousness depending on their strong willpower and continuous efforts.Keywords:black women;racial discrimination;sexism;tragic;awakening目录引言 (1)一、以贝比.萨格斯为代表的第一代女黑奴的悲剧 (1)(一)黑人女性的生存苦难 (1)(二)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 (2)二、以赛丝为代表的第二代女黑奴的成长 (3)(一)几经波折的反抗命运 (3)(二)自我意识的不断成长 (4)三、以丹芙为代表的第三代女黑奴的抗争 (4)(一)踏上自我救赎的道路 (5)(二)摆脱不被认同的命运 (5)结语 (6)参考文献 (7)致谢 (8)引言托妮·莫里森是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性作家,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作者: 刘文敏
作者机构: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出版物刊名: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生态主义 女权 压迫 解放 解读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关注。
在这部小说中,作家从历史、爱、种族苦难等多重视角,对美国主流文化下,男权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对黑人女性心灵的压迫和扭曲,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并为她们指出了一条自我救赎、获得解放的光明之路。
只有整个黑人民族团结起来,反对压迫和种族歧视,才能争取美好的未来,创造人人平等的公平社会。
本文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对该作品进行了解读。
5宠儿6))黑人农奴制最后的复仇与解体郝险峰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以其作品中浓郁的黑人文化传统和对美国黑人历史、现实和未来命运的关注,使黑人文学获得更广阔、更深厚的内涵。
她的作品把对战争、种族、民主、国家制度的思考融入扣人心弦故事情节中,并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以及黑人音乐、各种暗示、象征等技巧,使其作品产生震撼人心、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她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是历史上获此殊荣的惟一黑人女作家。
5宠儿6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正如瑞典皇家文学院给她的授奖辞中所说,她/以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生动地描绘了美国现实社会中的一个基本面0,即蓄奴制的瓦解与消亡。
小说中的故事令人触目惊心:女黑奴塞丝不堪忍受奴隶主的折磨和凌辱,携带子女逃亡,遭到猎奴者追捕,因不愿看到孩子重新沦为奴隶,她毅然将孩子扼杀;奴隶制废除后,塞丝杀死的幼女宠儿的阴魂归来,处心积虑地对母亲当年的行为实施报复,直到母亲奄奄一息,最后在黑人邻居们的帮助下,才将宠儿的鬼魂驱走,塞丝终于从过去的梦魇中解脱,恢复正常的生活。
在整部小说中,宠儿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为了让她获得自由,塞丝从/甜蜜之家0逃跑;为了不让她成为奴隶主的牺牲品,塞丝横下心来把她扼杀;她的鬼魂使塞丝全家鸡犬不宁,两个哥哥逃离宅子不知所踪,邻居对他们避恐不及,奶奶贝比也因此郁郁而终;为了全心全意地守护她,妹妹丹芙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因为她的色相诱惑,深爱塞丝的保罗#D被迫离开;为了求得她的原谅,塞丝耗尽心神直至心力交瘁、命悬一线。
从表面上看宠儿是爱塞丝的,但她的爱是沉重、贪婪、索求无度、摒弃一切的,是由恨而生的,从而是具有复仇性质的。
宠儿其实是农奴制在被消灭后进行复仇的载体,与其说宠儿借尸还魂,不如说是农奴制在借尸还魂。
事实上,宠儿的死不应归咎于塞丝,而是农奴制的残忍和毫无人道造成的。
塞丝从小在农奴制的阴霾下成长,黑人农奴毫无做人的尊严,对奴隶主来说,他们充其量只是工具。
《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宠儿》》篇一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宠儿》一、引言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是一部深入探讨美国南方历史和种族、阶级、性别等社会问题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解读这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所面临的双重桎梏,并探讨她们如何挣脱束缚,重建精彩人生。
二、双重桎梏:种族与性别的压迫在《宠儿》中,女性角色们面临着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
作为黑人女性,她们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不仅要承受种族歧视,还要面对性别歧视。
这种双重桎梏使得她们在生存和发展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首先,从种族角度来看,黑人女性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她们的生存状况十分悲惨。
在《宠儿》中,这种种族歧视表现为对黑人女性的侮辱、虐待和剥夺人权。
其次,从性别角度来看,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往往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在《宠儿》中,女性角色们不仅要面对种族歧视,还要承受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和压力。
她们在家庭中扮演着母亲、妻子等角色,同时还要面对社会对她们的种种限制和要求。
三、挣脱桎梏: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然而,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但《宠儿》中的女性角色们并没有放弃挣扎。
她们通过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并勇敢地挣脱了种族和性别的束缚。
首先,她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地位。
在反思中,她们逐渐认识到自己曾经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歧视。
这种认识使得她们开始勇敢地面对过去,并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权利和尊严。
其次,她们开始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
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她们逐渐摆脱了家庭和社会的束缚,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种追求不仅使她们获得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也使她们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四、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启示通过挣脱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桎梏,女性角色们在《宠儿》中重建了精彩人生。
这种重建不仅是个人的成功,也是后殖民女性主义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