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消疹汤结合面部护理治疗寻常痤疮
- 格式:pdf
- 大小:127.73 KB
- 文档页数:1
消痤汤治疗痤疮
青春痘,医学上称为痤疮,为皮肤科最常见的病种之一,多见于青年人的面部及胸、背、肩等部位。
绝大多数患者伴有较多油性皮脂溢出,加上现代膳食结构的改变,青年人食油腻辛辣之物较多,按中医理论辨证,属湿热蕴于颜面肌肤,日久便可导致红色炎性丘疹、结节发生,湿热化毒,可继发感染成脓疱。
针对其发病机理,在临床中用消痤汤治疗此病,收效显著,介绍如下:
组方:土茯苓12克,白术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薏苡仁30克,白芷10克,苦参10克,白鲜皮12克,滑石10克。
有脓疱者加银花20克,地丁20克,大便秘结加大黄10克,皮损色红加牡丹皮12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功可清热除湿并治湿热疮毒;白术味甘苦性温,功可健脾燥湿;黄芩苦寒,功可清热燥湿;栀子苦寒,具泄热利湿功效;薏苡仁甘淡微寒,具清热祛湿功效;白芷性温芳香,功可解毒医疮;苦参味苦性寒,功可清热燥湿,并含苦参碱,对多种细菌有杀灭作用;白鲜皮味苦性寒,为祛湿热之佳品;滑石味甘性寒,祛湿敛疮为其所长;金银花味甘性寒,具清热解毒之良效;地丁味苦性寒,功可抗菌消炎,清热解毒。
全方共奏清湿热祛皮脂、解毒医疮的功效。
治疗期间和愈后一段时期,患者应忌食辛辣油腻之物,以免影响疗效。
消痤汤组成:苦参15克,芦荟10克,紫草...
消痤汤
组成:苦参15克,芦荟10克,紫草10克,白鲜皮15克,地肤子15克,赤芍15克,连翘10克,生薏苡仁15克,生山楂15克。
用法:每日1剂,每剂煎2次,用纱布清洗疮面2次,洗后用纱布敷贴患处,每次10~15分钟。
功能:清热去湿,凉血活血,解毒消疮。
主治:痤疮。
方解:青春期痤疮俗称青春痘,又名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见于青年人。
病因为青春期阳气当旺,血热偏胜,加之常食辛辣、烧烤、肥甘之品,助热生湿,热邪与湿毒搏结于面部肌肤、毛窍,发为疮疹。
病位在于肌表之间。
孙浩认为外治法直接作用于疮面,可收捷效。
《外科正宗》治痤痱疮用苦参汤“淋洗患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小儿头疮用蛇床子、白矾为末,“干掺疮上”。
本方中苦参、芦荟、连翘清热解毒,生薏苡仁祛湿,紫草、赤芍、山楂凉血活血,白鲜皮、地肤子消疮止痒,共煎水外用,对皮肤无刺激。
此外,在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炸之品,避免熬夜。
典型病案:张某,女,19岁。
因面、颈及胸前痤疮甚密,红色丘疹、脓性丘疹、小脓疱等随处可见,处以消痤方5剂,每日1剂,煎煮2次,用纱布蘸药汁清洗疮面2次,洗后用纱布敷贴患处,每次10~15分钟。
连用5天,疮疹消去大半,继用5天,疮疹全部退清。
随访1年,未复发。
治痤疮屡治屡效方——消痤汤导读:消痤汤:升麻12g,桑白皮12g,黄柏15g,黄芩10g,水牛角30g,生白附子10g,甘草10g,白芷12g,蟾皮10g,生地30g,枇杷叶12g。
水浸泡半小时,煎服,日1剂。
前三煎内服,余下药渣再煎一次,外洗面部。
//////////痤疮作者/刘方柏本方是我用治痤疮一首屡治屡效之方。
痤疮本为肺热、血热过盛,气逆不利,气与痰因热胶结所致。
而现代社会,恣食膏粱厚味,脾胃积热上蕴;美肤化妆,肌肤不密受邪,又增加了其病机的复杂性,使文献治法本来就不多的本病,治疗难度更加增大。
在临床实践中,我反复观察研究,筛选药物,逐步成就了消痤汤。
本方以入阳明、太阴,功擅解毒散邪热,化斑点疮疹之升麻为君,以凉血解毒之生地、水牛角为臣,以余药为佐使。
方中有四种药的使用,别有新意。
一是蟾皮,此药为俗称“癞蛤蟆”(又称蟾蜍)的动物,将眉间内的白汁蟾酥取后,留下的干燥躯壳。
因有毒之部分已取去,故既无毒,又可拔风火热毒之邪,使留着肌肉,郁而不解所致之痤疮得以拔除。
为防蟾酥残留,用量不可太重,一般10g就足够了。
第二是桑皮,此药专入肺经,泻火利水,除痰泄气,对痤疮发病之病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第三是白附子,此药不仅能燥湿化痰,解毒散结,而尤不为人知的是,它善行诸气,对头面诸疾,有舟楫载药上行作用。
第四是白芷,痤疮主要发于面部,面为阳明经所循,而白芷为足阳明经祛风散湿之主药,故有用作美容者。
白芷入于方中,不仅起消痤作用,且有防止肌肤色素沉着作用。
图:白芷全方能清热解毒,散结消疮。
适用于面部痤疮密集泛发,疮点饱满色红,或兼便秘口渴之新老患者。
而尤长于治疗病程甚长,多年久治不愈者。
病案举例张某,女,40岁。
面部痤疮10余年,从未消散。
近三四年来更满面密集泛发,如小红豆般大,胸背也有散发,微痒,微红,大便干结。
辗转延请多名专科医生治疗无效,又断续服中药以百剂计,或小有疗效,而终如故,或全然无效。
脉数,苔黄。
清热消痤汤治疗寻常型痤疮48例临床研究房铁生【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年(卷),期】2016(024)008【总页数】1页(P45)【作者】房铁生【作者单位】北京市怀柔区杨宋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1400【正文语种】中文寻常痤疮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多发于青春期,男性略多于女性,中医学称为“粉刺”“肺风粉刺”,好发于面颊、额部、颊部和鼻颊沟,其次是胸部、背部、肩部。
笔者采用自拟清热消痤汤治疗寻常型痤疮湿热证48例,并与罗红霉素片和维生素B6口服对照研究,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2012年2月—2015年5月在我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寻常型痤疮湿热证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各48例。
治疗组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14~25岁,平均20.6岁,病程2个月~7年,平均3.1年。
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14~27岁,平均21.1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2.9年。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临床轻重分级标准Ⅰ~Ⅲ级:青春期开始发病,好发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对称分布。
皮损为毛囊性丘疹、黑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和瘢痕,伴有皮脂溢出,呈慢性过程。
临床轻重分级:I级(轻度):主要皮损为黑头粉刺,散发至多发,炎性丘疹散发,总病灶10~30个;Ⅱ级(较轻中度):主要皮损为粉刺,并有中等数量的丘疹和潜在性脓疱,总病灶数31~50个,局限在面部;Ⅲ级(较重中度):主要皮损为深在性炎症性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50~100个,结节<3个,发生于颜面、颈部、胸背部;Ⅳ级(重度):主要皮损为深在性炎症性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100个,结节/囊肿>3个,容易形成瘢痕,发生于上半身。
②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皮肤油腻,以疼痛性丘疹和脓疱为主,兼有结节,伴有口臭,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清热解缓解痤疮汤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主要表现为面部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粉刺和炎症。
痤疮的形成与多种原因有关,包括皮脂分泌过多、细菌感染、皮肤过度角化等。
清热解缓解痤疮汤是一种中药汤剂,通过清热解毒、凉血祛火的效果来缓解痤疮的症状,为肌肤提供舒缓和修复的机会。
一、理论基础中医认为,痤疮的主要病机是火热郁结,肺脏为生痤之本。
清热解缓解痤疮汤的配方中主要包含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祛火作用的草药。
二、清热解缓解痤疮汤的材料准备1. 银翘片 6克2. 黄芩 6克3. 牛黄 3克4. 地黄 10克5. 生地黄 10克6. 白芍 10克7. 丹参 10克8. 甘草 3克9. 金银花 20克10. 红花 10克11. 银杏叶 10克12. 薄荷叶 6克13. 何首乌 10克14. 青蒿 6克15. 生白芍 10克16. 木瓜 1个17. 陈皮 6克18. 元胡 6克19. 香薷 6克20. 南瓜籽仁 10克21. 厚朴 6克22. 瞿麦 6克23. 胖大海 6克注:以上草药具体用量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三、清热解缓解痤疮汤的制作方法1. 将上述除了木瓜外的所有草药材料洗净备用。
2. 将水煮沸,放入银翘片、黄芩、牛黄、地黄、生地黄、白芍、丹参、甘草、金银花、红花、银杏叶、薄荷叶、何首乌、青蒿、生白芍、陈皮、元胡、香薷、南瓜籽仁、厚朴、瞿麦、胖大海,煎煮30分钟。
3. 木瓜削皮、去籽,切小块备用。
4. 在煎药最后10分钟时,加入木瓜块继续煎煮。
5. 煎煮完毕后,将药渣滤掉,取出汤液。
四、使用方法1. 清热解缓解痤疮汤每日分两次服用,每次200ml。
2. 每次服用前摇匀,温热饮用。
五、注意事项1. 清热解缓解痤疮汤适合痤疮症状较重的患者,对于轻度痤疮患者可适当减少草药用量。
2. 清热解缓解痤疮汤治疗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3. 如有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六、临床应用1. 清热解缓解痤疮汤适用于痤疮病程较长、有明显炎症、痤疮病灶较多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