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分析共52页
- 格式:ppt
- 大小:6.61 MB
- 文档页数:52
个园南为入口,中部有二池:东池以小桥划水域为二,池南桂花厅,面阔三间,单檐歇山,是园中主要建筑,池北有六角亭一处;西池较小,北岸砌有湖石假山,南岸为竹林。
园北有长达十一间的二层园林建筑。
个园以“四季假山”闻名。
春景在桂花厅南的近入口处,沿花墙布置石笋,似春竹出土,又竹林呼应,增加了春天的气息。
夏景在园的西北,湖面假山临池,涧谷幽邃,秀木紫荫,水声潺潺,清幽无比。
秋景是黄石假山,拔地数仞,悬崖峭壁,洞中设置登道,盘旋而上,步异景变,引人入胜。
山顶置亭,形成全园的最高景点。
冬季假山在东南小庭院中,倚墙叠置色洁白、体圆浑的宣石(雪石),犹如白雪皑皑未消,又在南墙上开四行圆孔,利用狭巷高墙的气流变化所产生的北风呼啸的效果,成为冬天大风雪的气氛。
而就在小庭院的西墙上又开一圆洞空窗,可以看到春山景处的翠竹、茶花,又如严冬已过,美好的春天已经来临。
这种构思设想,使园林空间的变化极具新意。
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
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
【游走笔记】从入园开始,跳入眼帘的一切景致都显得那样神奇而美妙。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小小的园林里不仅得到很好的体现,重要的是四个季节的衔接无比巧妙。
穿过园林大门,迎面而来的即是春景,几尊假山各有千秋,暗藏十二生肖,并暗合了“卧虎藏龙”、“神龙见首不见尾”、“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等成语。
绕过“三羊开泰”,便到了夏景,夏景的看点在于由以“瘦、皱、露、透”而闻名的太湖石叠成的假山,山前有水,山里有洞,水上有梁。
顺着夏景的山洞蜿蜒而上,穿过长长的走廊,便到了秋景,粗犷的黄石堆砌出山体的险峻,山中间杂着长年火红的枫树,更将秋字彰显的淋漓尽致。
从秋景到冬景需穿过迷宫一样的山洞,小山的诀窍在于暗通明不通,小通大不通,在秋景和冬景之间是园林主人的书房,一条幽静的石阶蜿蜒而上,寓意着“书山有路勤为径”。
拙政园空间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建筑设计 |拙政园空间分析姓名:穆垚班级:环艺106班学号:4612指导教师:岳璐目录一、园林简介二、园林内部构成三、园林表现特点四、园林空间与功能五、园林空间处理手法六、总结园林简介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经典。
拙政园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
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绿水环绕,水面面积约占全园面积1/3,水是全园的纽带和灵魂。
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
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
”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
园林内部构成东园东区的面积约31亩,地势空旷,平岗草地,竹坞曲水,芙蓉树、天泉亭等亭阁点缀其间。
兰香堂是东部主厅,厅中部屏门南侧为漆雕《拙政园全景图》,把全园景色融于一壁。
其规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设计的“归园田居”为主。
拙政园东园重要的景点有秫香馆、松林草坪、芙蓉榭、天泉亭等,拙政园的纪念品店也设在此处。
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经门廊、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
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
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林,林西为秫香馆(茶室)。
再西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
中园从东部进入中园,一泓清池映入眼帘,古树,垂柳拂水,湖石峻秀。
远处一洞隐约可见。
池南厅堂林立,错落有致。
池北岩岛,溪桥相连,百年枫杨。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
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处理和造景组景分析作者:高佳寒来源:《读天下》2017年第16期摘要:在调查江南私家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环秀山庄、沧浪亭、艺圃、寄畅园、豫园、个园的基础上,重点选择其中最具有代表和特色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主要是从布局和组景方式入手,分析中国古典空间处理方法和中国古典园林造景及组景手法。
关键词:古典园林;布局组景;空间处理一、前言古典园林本来就是园主人展示自己的志趣,或者说雅趣的所在,其功用不是为了单纯的舒适或撒欢儿。
中国文化发展到明清,已经被束缚在了一种高度发育的精致当中,离孔丘先生赞赏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质朴的精神相去甚远,我们的古典园林和意大利法国的那种几何园林一样都是矫揉造作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形式是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城市私园空间有限,比起空旷的草原中国文人更喜欢山环水抱,而皇家园林包括了一切自然景观的缩影,只是中国传统美学较西方又包含了意境美,所以景观结构更复杂深刻。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处理特点1. 建筑在园林中所占比重较大。
江南私家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都属于这种类型。
在这些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本身优美的外观已经形成一番可以观赏之景。
2. 一般不使边界造成生硬的90°转角。
为打破围墙的单调与闭塞感,一般不使边界造成生硬的90°转角。
它们也构成了景观空间中很好的赏景点,与其他园林要素相结合共同形成丰富的空间。
3. 最常见亦是最常用的布局手法是以山石与绿化作为掩映。
就像拙政园中的“海棠春坞”,在白粉墙下布置山石、花木。
同时在光影的作用下,园林内人的注意力会被吸引到这些物体上,实体的白粉墙就变成山石与海棠的背景,让游客感到别有一番趣味。
它犹如画面上的白纸,使墙的界限感似乎消失,而呈现出一个生动的小景。
当游人在较近距离内观赏时效果尤为突出,从而使人不会感到疲倦。
4. 通过层层引导,使游人感受到空间的转换。
在沧浪亭中,爬山斜廊与亭相结合,人的视线先由山石而到廊、再到亭,再引向远处的高空,使游人不知不觉感受到空间的转换,种种设计与布局到给人一种焕然一新之感。
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分析1 自由有序,情趣自然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历代文人雅士和造园者,把各自的人文思想、审美情趣,融注到园林的建构中。
园林中的一花一木、山水林泉、亭台楼阁,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维,形成意境深远、超凡脱俗的园林艺术特色。
2 疏密有致,黑白分明在园林规划布局中,景物过密,就会使人感到窒息,过疏则又松弛无力,因此要处理好疏密关系。
园林建筑布局同样如此,才能取得完美的境界。
以网师园为例,其不均匀的建筑布局,使疏密变化极其强烈地达到了黑白分明的效果。
其两侧小山从桂轩和琴室一带,空间紧凑,建筑排列有序,分布集中,使人置身于建筑围合成的天井空间之中,加上景素众多,令人目不暇接;岁廊而入,过濯缨水阁到中部,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大水面四周:或桥、或廊、或亭、或假山,建筑密度顿时减少,使人视线大开,心理放松;至“月到风来亭”时感到周身一丝凉意,心旷神怡;而北部“看松读画轩”与“读画楼”一带建筑又一次相对集中。
网师园中园林建筑正是在这种由密到疏、由疏到密中,或旷、或奥,奏响了一首节奏强烈的乐章。
3 巧于因借,内外结合“因”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内外结合意思是说,园虽有内外之别,但景色并无远近之分,如遇晴山耸立的秀色,古寺凌空的胜景,凡是目力所及的,庸俗的给予遮蔽,美好的应该汲取过来。
例如在园林空间开阔的情况下,建筑物作为构景要素,其作用主要在于点景和观景,正因为点景的建筑占据着山水的“开面”部位,他们往往也是观景的特定场所,能够看得远看得尽。
4 以围为主,高低错落中国园林不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先围合,然后在此块内进行一番精心的营造,园林建筑布局紧密地配合着这种封闭的造园方式。
建筑设计176产 城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设计叶建华摘要:园林是空间的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多种空间创造手法,创造出多种园林空间。
本文总结园林空间的内涵,分析古典园林的建造技术和空间特点,探讨古典园林现代空间设计的表现手法和空间设计的魅力。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设计;分析探讨中国古典园林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古典园林本质上是一种空间艺术。
封闭式园林空间以其艺术魅力,包括丰富的物质空间体验、人文精神和社会文化体验与反思,带来独特的体验。
研究古典园林空间不仅有助于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本身,而且也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参考。
1 中国古典园林中创造空间1.1 造园要素分隔空间在古典园林中的园林元素中,山水、花木、桥梁等元素经常被用来隔断空间,空间是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相互完善的,一直是静态的,展现了山川无路,柳梁村的交相辉映。
水体处理和特殊区域是古典园林空间的两大特点。
园内有许多横桥和蜿蜒的桥。
拙政园南部是一个典型区域,游客通过展厅、走廊、桥梁,可以欣赏到北国风光,形成一个美妙的视觉层次。
狭长或细长的入口是特殊空间花园区的最佳选择,集中了技术和方向的变化,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空旷到狭窄而封闭的通道,充满活力和节奏感;处理方法是将曲折狭窄的入口与花园宽阔、清晰的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成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的观景体验:山谷内外的走廊上方都增加了窗户,使两种视角相互渗透。
1.2 对比变换空间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对比变换注重虚拟现实的创造和互补密度。
虚实共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哲学问题。
山水画表现为空旷,意境悠长,朦胧之美;古典园林中,近景真,远视虚,物实影虚,既减少了空间限制,又表达了园林之美。
密度关系是指园林要素在空间中的排列密度、园林的整体布局等。
圆明园和拙政园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密度。
以拙政园为例,部门建筑密度很高,可以在稀疏的地方行走,稠密的地方不通风。
与主景区的“疏”与“密”相比,它既保证了后者的自然意境,又解决了公园内建筑过多所带来的矛盾。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中国古典园林荟萃于江南,尤以苏州为胜,多为明清时代的遗存。
从造园的历史发展来看,明清园林较之唐宋的空间范围已在缩小,在本已不大的空间里,再建筑许多庭院,空间上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锐,主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二是如何使端方齐整的庭院与自然山水的景境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和谐而完整的园林艺术形象?正由于这种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园虽一而质已不同。
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将从“空间布局”这一角度出发,谈一谈笔者对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认识。
园林布的局,用现代话说,就是在选定园址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使用要求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总的构思。
它不仅要考虑园林内部空间的现状,还要研究外部空间的现状和特点。
这样的构思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山石、水面、植物、建筑等——进行的,按照美学的规律去创造出各种适合人们游赏的环境。
因此,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所在地段环境的全面认识,分清利弊,扬长避短;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整体空间中各种环境的丰富想象和高度概括。
1 突破园林空间范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1.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
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
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
如苏州网师园的中部园林:从题有“网师小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内的第一空间,就是由“小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石树木,构成了幽深宁谧的气氛。
但当从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
也正由于前一个狭窄空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