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10
长郡中学2015-2016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模块检测语文时量:120分钟满分:150分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处是江南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
但到隋代为止,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
这个地方先是被叫作“江东”。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
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将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北”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人文环境。
而江南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
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平行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
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两地经常相互取笑、斗气。
史载唐太宗曾谈起山东人如何、关中人又如何,言辞间颇有“同异”,大臣张行成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
”唐太宗才猛然醒悟。
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必说,因为地多瘴疠,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一隅,有“蜀道难”之称,杜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处来的是“江淮”。
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
“淮南”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仅止一处而已。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大数据的精髓在于我们分析信息时的三个转变,这些转变将改变我们理解和组建社会的方法。
第一个转变就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
19世纪以来,当面临大量数据时,社会都依赖于采样分析。
但是采样分析是信息缺乏时代和信息流通受限制的模拟数据时代的产物。
如今,高性能数字技术的流行让我们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人为的限制。
与局限在小数据范围相比,使用一切数据为我们带来了更高的精确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以前无法发现的细节——大数据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样本无法揭示的细节信息。
第二个改变就是,研究数据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不再热衷于追求精确度。
当我们测量事物的能力受限时,关注最重要的事情和获取最精确的结果是可取的。
如果购买者不知道牛群里有80头牛还是100头牛,那么交易就无法进行。
直到今天,我们的数字技术依然建立在精准的基础上。
我们假设只要电子数据表格把数据排序.数据库引擎就可以找出和我们检索的内容完全一致的检索记录。
这种思维方式适用于掌握“小数据量”的情况,因为需要分析的数据很少,所以我们必须尽可能精准地量化我们的记录。
在某些方面,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差别。
例如,一个小商店在晚上打烊的时候要把收银台里的每分钱都数清楚,但是我们不会、也不可能用“分”这个单位去精确计算国民生产总值。
随着规模的扩大,对精确度的痴迷将减弱。
第三个转变因前两个转变而促成,即我们不再热衷于寻找因果关系。
寻找因果关系是人类长久以来的习惯。
相反,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无须再紧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应该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会给我们提供非常新颖且有价值的观点。
相关关系也许不能准确地告知我们某件事情为何会发生,但是它会提醒我们这件事情正在发生。
长郡中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语文温馨提示:请将客观题1—10题涂在答题卡1—10题位置上,主观题(含作文)11—19题工整书写在答题纸11—19题位置上。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共30分)一、基础知识部分(1—7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簇.拥(cù)朱拓.(tuò)霓.裳(ní) 悚.然(sǒng)琴弦.(xián) 吮.吸(shǔn) B.嫡.亲(dí) 幽咽.(yè) 暂.歇(zhàn) 溯.源(sù) 阜.盛(fù)惘.然(wǎnɡ) C.轩.昂(xuān) 惫.懒(bèi) 钿.头(diàn) 银篦.(bì) 和煦.(xù)飞湍.(tuān) D.间.或(jiān)敕.造(chì) 内帏.(wéi) 迁谪.(zhé) 收拨.(bō)喧豗.(huī)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寒喧乖张撕杀雕粱画栋望帝啼鹃B.敷粉漱口杜馔敛声屏气内帏厮混C.酒觚帷幄溺爱敷衍塞责闻名暇迩D.咨嗟放诞蹒跚义愤填膺扪心自问3.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去年下半年以来,一些地方为完成节能减排目标,试图通过限制居民用电、企业停产“染绿政绩”,招致民意沸反盈天。
B.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百无聊赖,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
C这一批年轻的科学家,正以无所不为的勇气行进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征程上。
D.李双江15岁少不更事的儿子打人事件,赚足了全国人民的目光,屡屡出现的“官二代”“富二代”“名二代”的丑闻,该引起我们对家庭、社会教育的反思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大会期间,广大代表认真阅读领会《政府工作报告》的实质精神,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015届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争吵两千年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谜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始兴的儒学内部的一场派系斗争。
作为学术发展不可缺少的备件之一,学术流派之争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耐人寻味的是,今古文经学之争却是旷日持久,长达两千余年,其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学术论争。
本文的“经”即指儒家经典部分,古老的经书内容深奥,主要靠经师的传授得以流传。
由于讲授者对经书的理解各不相同,于是,便产生了以经书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经学。
所谓今古文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
秦初,秦始皇实行愚民政策,大搞“焚书坑儒”,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得以幸免,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作为官方认可的统治思想,可是,西汉流行的儒学经典多无旧典文本,而是靠幸存的经师口授相传,由习经生们记录下来,他们记录所用的文字便是西汉通行的隶书,属当时代的“今文”,故而这类经书被称之为今文经。
从表面来看,今古文经学之争主要表现在文字及对经义的理解、解释的不同。
一般来讲,解经时,今文经学注重阐述经文中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则注重文字训诂;今文学派竭力把经书和神学迷信相联系,特别在西汉,今文经学家为迎合统治者的喜好,解经时喜欢掺杂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考高二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1世纪初,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强大的经济力量造就了中国文化大国的地位。
但客观而言,中国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
中国文化只有具备了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强大的活力创造力,强大的实力竞争力之后,才能确立中国的文化强国地位。
那么,中国文化如何增强影响力与竞争力,中国应该如何从经济强国走向文化强国呢?首先,中国文化界人士应自觉树立复兴中国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目前,在互联网等高新科技平台的传播体系下,以好莱坞电影、麦当劳薯片、名校公开课、美日韩电视剧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强势冲击中国文化市场,很多中国年轻人的文化消费习惯已经严重西化。
如果中国文化界不奋发图强迎头赶上,中国文化就很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
对中国文化界来说,危机也是转机。
中国文化界可以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大胆吸收西方文化的传播手段和技巧,并将传统文化根基和现代传播手段应用到对21世纪的伟大建设实践,创造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紧密贴近现实的伟大作品。
中国文化界人士要想创造伟大的文化业绩,也需要培养强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要承认、尊重并且相信中国自己的文化积淀和实力。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在很多人类古代文明被异族入侵并摧毁,成为历史遗迹的情况下,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居功至伟。
满清末年,中华文明面临西方文明炮舰政策的威胁,中国传统文化一度被五四前后的一些中国文化精英怀疑,日本人的入侵更让中华文明陷入最危险的时刻,危机关头,中国迎来了马克思主义,并在革命取得胜利的艰辛过程中,创造了影响力强大的革命文化和建设文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
中华文明的延绵不绝本身,即证明了中国自身文化积淀的强大实力。
2014-2015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历史上,城与市是产生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两种事物。
这两个事物既曾结合在一起,融为一物(城市);也曾互相独立,或为无市之城,或为无城之市。
“城”与“市”是反映不同事物的两个概念。
②城与市关系演变的过程与形态,是社会关系演变过程与形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其中的交换关系演变的集中表现。
在氏族社会的早期和中期,既无城,更无市。
到了后期,在距今7000年前后,修城之初,城墙内没有商品交换活动,没有市场。
当社会组织由氏族变为家族,开始有了产品交换、商品交易和相关场所――市。
此事发生在距今5000年前后。
当国王在市的四周修筑墙垣,将商业和商人的活动限定在这个称之为“市”的小区域内活动时,这标志着市场交换关系的产生。
奴隶主生产方式促使商品货币关系迅速发展。
庄主经济使早已存在的、无城的乡村市场兴盛。
地主制与商品经济相伴而行,城里的市场活动跨过市垣,扩散到全城,市垣被市场淹没了,丧失了它原有的功能,市垣和被它围起的那种“市”成了历史遗迹。
当商业和商人的活动突破这个被称为“市”的围墙,扩大到全城各个角落,在空间上城与市同大时,这标志着市场交换关系进入了中级发展阶段,即商品经济阶段。
随着企业制与雇佣制的兴起,城里市场活动的范围又跨越城墙,扩散到全社会,那种原初的“城”也成了历史遗迹。
当商业和商人的活动地区扩大到城墙之外,在空间上市比城大,甚至可以有市无城时,这标志市场交换关系进入高级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
大体说来,无城无市和有城无市是原始自然经济的标志;城中有特定的“市”(区)是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物;城区即市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③城与市的兴起,以及城与市关系的变化,是交换方式发展的结果。
随着交换的发展,城中之市从无到有,市在城中作用从小到大,其地位从低到高,所占的空间,先是在一个被市垣围起来的范围之内,继则跳出市垣跑遍全城,又跳过城墙跑到城外,把城包围起来。
2014~2015学年度高二级第一学期期末试题(卷)语文第Ⅰ卷(阅读题共69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建筑的情态(节选)①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
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
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
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②“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
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
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
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
这一情节,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即便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③“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
“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
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
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④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
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
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
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
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海棠》诗意而作的。
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
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