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真相---华谊模式理性分析.doc
- 格式:doc
- 大小:167.00 KB
- 文档页数:15
华谊兄弟案例资本迷局:高风险的商业大片模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广告公司到民营影视娱乐界的航母,资本杠杆在华谊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
王中军的一句话道出了他对华谊兄弟高速成长的基本观点:“金融与电影的成长密切相关,起码华谊兄弟是这么成长起来的。
”华谊兄弟较早建立了国内领先的“影视娱乐业工业化运作体系”,即华谊管理模式,包括“收益评估+预算控制+资金回笼”为主线的综合性财务管理模块、强调专业分工的“事业部+工作室”的弹性运营管理模块以及强调“营销与创作紧密结合”的创作与营销管理模块等,也正是拥有了这样的市场化运营机制,才使其在影视娱乐业独占鳌头。
从2000年到正式上市,华谊兄弟多次融资,共获得4亿元资金。
与遭遇国美“去黄化”的黄光裕不同,通过“股权融资+股权回购”的资本运作手法,王氏兄弟一直将自有股权比例控股在50%左右,处于实际控股状态。
2000年3月,太合集团出资2500万元,对华谊兄弟广告公司进行增资扩股,获得50%的股份。
2001年,王氏兄弟从太合控股回购了5%的股份,以55%的比例拥有绝对控股权。
获得商业投资的华谊兄弟开始了从广告公司向影视制作和传媒产业的转型。
通过直接投资电影行业,华谊兄弟在制片领域迅速完成了初始扩张。
到2004年,华谊兄弟已占领了国内35%的票房,出品的影片数量达到13%。
急速增长的业务需求带来了第二次融资。
2004年底,TOM集团向华谊兄弟投资1000万美元,500万用于购买华谊兄弟27%的股权,另外500万用于认购华谊兄弟年利率为6%的可转债。
在此之前,王氏兄弟以溢价3倍的价格回购了太合集团手中45%的股份,成为华谊兄弟100%的控股人。
随后,再将27%的股权转让给TOM集团,同时向太合定向发行可转债。
不久,华谊兄弟再引进风险投资机构“信中利”,以70万美元的价格向后者转让了3%的股权。
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王氏兄弟总共获得资金1070万美元,除去购买太合集团股份所花的7500万元,剩余1300多万元。
华谊兄弟的财务问题分析引言:华谊兄弟是中国最著名的电影制片厂之一,成立于1994年,并在2010年在深圳证券来往所上市。
多年来,华谊兄弟通过投资、制作和发行优质电影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成为中国电影业的领军企业。
然而,最近几年,华谊兄弟却面临了一系列财务问题,如净利润下滑、债务风险加大等。
本文将对华谊兄弟的财务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探讨其根源和解决方法。
一、净利润下滑的原因1.市场竞争加剧:随着中国电影业的迅猛进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电影制片厂纷纷推出优质影片吸引观众,华谊兄弟的市场份额逐渐被分流,导致票房收入缩减。
2.艺人片酬高涨: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火爆使得一些优质演员的片酬大幅上涨。
华谊兄弟因为要请这些明星参演,片酬成本大幅增加,压缩了利润空间。
3.投资风险:华谊兄弟作为一家娱乐产业公司,不仅仅是电影制作,还涉足了其他领域的投资。
然而,一些投资项目标回报率低于预期,导致了投资亏损,从而影响了净利润。
二、债务风险加大的原因1.高杠杆经营:过去几年,华谊兄弟实行高杠杆经营模式进行扩张。
虽然通过贷款获得了大量资金用于电影制作和其他投资,但也增加了企业的债务风险。
一旦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债务压力将加剧。
2.利息支出增加:随着债务规模的增加,华谊兄弟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从而缩减了公司的可支配现金流。
这会导致公司无力偿还债务或甚至违约。
3.资产抵押失败: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华谊兄弟将一些固定资产进行了抵押贷款。
然而,由于市场不景气或企业信誉度下降,部分抵押资产的价值下降,导致了抵押贷款的风险。
三、解决财务问题的措施1.优化内部管理:华谊兄弟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项目标执行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合理控制艺人片酬,提高公司的利润水平。
2.多元化进步:华谊兄弟应乐观寻找其他收入来源,扩大公司的业务范围。
例如,可以在音乐、影视衍生产品、旅游等领域进行投资,降低对电影行业的依靠。
3.调整债务结构:华谊兄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调整债务结构,如缩减高风险债务,延长借款期限,降低利息费用等。
商业模式案例资本运作【案例】资本练就华谊兄弟【基本概况】股权回购引入多轮资金华谊兄弟传媒集团的前身华谊兄弟广告,由王中军、王中磊兄弟于1994年创办。
2000年3月,王中军和太合集团各出资2 500万元,将其重组为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王中军兄弟持有50%的股权。
2001年王氏兄弟又从太合控股回购了 5%的股份,拥有了公司的绝对话语权。
主业为地产和金融的太合集团,主要扮演财务投资者的角色,但正是它的2 500万元,使华谊兄弟迅速完成了初始扩张。
随着实力的壮大,华谊兄弟开始进人加速扩张阶段,为解决所需资金,公司又进行了三轮私募,先后引入了 TOM集团、雅虎中国、分众传媒等传媒集团和其他金融投资机构。
与合资时相比,王中军兄弟的财技已然提升。
在这三轮融资中,华谊兄弟均采用了国际流行的"股权融资+股权回购"的手法操作,公司先从其他原股东手中溢价回购股权,再向新投资者出售股权融资,由此不仅保全了影片版权的完整性和对公司的控股权,也强化了外部资金的流动性,以便其获利后安全退出。
2004年底,华谊兄弟从TOM集团募得1 000万美元,以约7 500万元、溢价3倍回购太合公司手中45%的股份后更名为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此后,TOM又以6倍市盈率即500万美元获得华谊兄弟27%股权,以500万美元认购年利率为6%的可换股债券,华谊兄弟承诺TOM转股后股权可达35% ,信中利以70万美元获得3%的股权,王中军兄弟持有的股权则上升到70%。
这样,太合以300%的投资回报率退出。
2005年12月,华谊兄弟进行第二轮融资。
在操作上,也是先回购TOM的部分股权,而后,新投资人雅虎中国以1 200万美元换取华谊兄弟15%股份,对价较一年前上涨了一倍,TOM持股则由27%减到7%,信中利由3%减到1%,王中军兄弟的股份却从70%升到77%。
通过不断的融资扩张,华谊兄弟占有了国内制片市场40%的份额、电影发行市场30%的份额。
公司简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创业板股票代码:N华谊 300027,是中国大陆一家知名综合性娱乐集团。
关于华谊兄弟,创始人王中军作了如下概括:“我们的业务实际是两大板块,电影电视及其衍生产品放在一起是一个板块,娱乐营销、音乐公司和经纪人公司划分到第二大板块。
相互补充的强势产业链,形成了华谊兄弟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王中军“我在娱乐圈很少看到经营家,王中军算一个。
”马云对王中军如此评价。
创业板的上市让华谊兄弟这个娱乐品牌炙手可热,即便暴涨之后又大幅跌落,华谊兄弟的品牌却已然在大众的脑子里扎下了根。
作为这一切的操盘手,王中军成为2009年娱乐业中一位当仁不让的挑大旗者。
从广告公司起家的王中军有喜欢结交商界朋友的“习惯”。
“王中军是中国娱乐界最善于和自己圈子之外,尤其是资本打交道的人。
”一位跟王中军私交不错的朋友这样评价他。
这个“习惯”带给他诸多好处,不仅结交了马云、江南春等一批新生代企业家,也为他的融资以及上市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于是,有人这样概括总结王中军:善于圈钱、圈人、圈地的经营者。
不过,跟大多数拼命工作的传统企业家相比,王中军的生活似乎更多姿多彩。
现在的王中军只管理公司不到10位高管职员,对下属公司的治理,只抓收支两条线,其他的事一概“放手”。
在王中军看来,公司最大的竞争力就是人才,“华谊兄弟有两大财富,人才贮备与资本结构”。
就像在商界朋友中长袖善舞一样,圈住众多大腕明星的王中军也颇有一套:“你不能硬要帮着他们做什么,这不是你的事情。
”王中军说,他平时上午在家休息,下午到公司转转,“比如拍《天下无贼》,我管好冯小刚、葛优、刘德华和刘若英就可以了。
我的主要任务就是让他们把关系处好。
一部电影,前前后后有上千人为它工作。
这些人,我根本不认识。
偶尔去现场探班,我问冯小刚‘怎么样?还需要我做什么?’冯小刚说‘没什么,你瞧好吧。
’这就行了。
我觉得这东西都是一种缘分,可能人家觉得和我谈得来,或者因为某一种气质人家愿意跟你合作,利益当然是很重要的了,你愿意去让利给别人,这是一个很大原因。
论文题目:华谊兄弟运营模式浅分析华谊兄弟运营模式浅分析摘要:当前,影视市场作为我国文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的春天已经来临,虽然目前处于探索期,前景趋势良好,正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市场体系新的增长点。
华谊兄弟传媒集团作为国内一家综合性民营集团,它的经营与发展比较受外界的关注,本文借鉴了其他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能够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市场、华谊兄弟、战略、机遇20世纪50年代现代文化产业开始兴起,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新兴增长点,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而作为电影行业随着院线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市场需求的扩展,电影票房迅速猛长。
2009年,我国创业板市场诞生,随后华谊兄弟上市,有效推动了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一、公司发展历程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由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在1994年创立,1998年投资著名导演冯小刚的影片《没完没了》、姜文导演的影片《鬼子来了》正式进入电影行业。
因每年投资冯小刚的贺岁片而声名鹊起,随后全面进入传媒产业,投资及运营电影、艺人经纪、唱片、游戏等领域,2009年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首发)获得通过,成为首家获准公开发行股票的娱乐公司;通过华谊兄弟从2010年到2017年底近八年的年营业额数据来看总的趋势是处于增长的。
华谊兄弟近八年的年营业额二、经营模式(一)电影产业价值链打造以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为核心以及后产品开发这几个环节等方面。
在电影产业链经营领域,华谊兄弟采取的是持续并购整合的方式,是随着集团内部发展壮大来完善电影产业链结构的。
2000年开始投资拍电影,2003年政府对民营公司进入影视发行领域政策放开,华谊兄弟对陕西西影股份公司增持股份达到了控股。
实现了强强联合,以国营公司发行资源优势和民营制片公司相对灵活机制相结合,实现了资源互补。
针对华谊兄弟成为综合性娱乐集团的战略目标,影院建设是它必定会涉足的领域,影院是电影作品走向市场的终端,影院是电影收入的主要来源,影院收入多为现金收入,改善公司的现金流利于资金回笼与周转。
作者:文芳近年来,影视业成为各路资金角力的又一战场。
在资金推动下,影视制作、发行、院线等影视产业链三大环节已初步呈现寡头垄断的格局,类似华谊兄弟这样占据市场主流地位的巨头,有望成长为中国未来的娱乐大亨。
王中军、王中磊兄弟执掌的华谊兄弟传媒集团,不仅通过推出《手机》等贺岁片、《夜宴》等大片等晋身中国一线影视制作公司之列,二人在融资手法、利用多种资金拍片、激励导演和艺人创利等方面,也体现了出色的财技。
通过充分利用资本,华谊兄弟实现了超常规的成长。
华谊兄弟能够持续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得益于其在影片运作、资金链管理、版权经营上的独到模式。
以股权回购融资引入多轮资金,王中军兄弟持股不减反增2003年电影制作环节对民间资本和外资的开放,为影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华谊兄弟的迅速成长就得益于这两类资本的推动。
2000年至今,华谊兄弟先后获得来自太合集团、TOM 集团、雅虎中国、分众传媒等机构的资金总计4亿多元,而在融资过程中,王中军兄弟的股权不但没有被稀释,反而从50%上升到77%(图1)。
华谊兄弟传媒集团的前身华谊兄弟广告有限公司,由王中军、王中磊兄弟于1994年创办。
2000年3月,王中军和太合集团各出资2500万元,将其重组为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王中军兄弟持有50%的股权。
2001年王氏兄弟又从太合控股回购了5%的股份,拥有了公司的绝对话语权。
主业为地产和金融的太合集团,主要扮演财务投资者的角色,但正是它的2500万元,使华谊兄弟迅速完成了初始扩张。
在制片领域,到2003年,华谊兄弟已占国内30%的票房,2004年继续增长到35%,其2004年出品的影片数量占内地总量的1/3,至2004年12月,华谊兄弟已成为年均制作3-4部影片、100集电视剧的内容提供商老大。
其迅速成长得益于设立导演工作室、联手冯小刚打造“贺岁”系列,从2001年的《大腕》到2003年的《手机》(1700万元)、2004年的《天下无贼》(3000万元),票房节节攀升。
华谊兄弟的前世今生——华谊兄弟系列研究(一)最近华谊兄弟在“兄弟”公司的融资帮助下,股票大涨,让我们对这个曾今的行业老大哥重拾热情。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这个成立于1994年的“行业龙头”,是如何走过他26年的前世今生的吧!➢“黄金时代”1、第一桶金1994年,王忠军从美国毕之后业回国创业,与兄弟王忠磊一起成立华谊兄弟广告公司。
那时国内的银行还没有统一的标识,而在美国,稍有规模的企业标识都是统一设计。
王忠军正是看到这一点,开始游说各大银行设计统一标识,并很快得到银行的认可。
于是,成立不到一年的华谊兄弟就拿到了中国银行全国1.5万个网点的企业形象标准化订单。
随后不久,王忠军又拿下了华夏银行、中石油、国家电力、中国联通等大型企业的订单。
此后,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快速崛起,年销售额达到6亿,仅用三年时间便跻身中国十大广告公司的行列。
2、入行影视1997年,王忠军机缘巧合下参投了英达的电视剧《心理诊所》。
投资仅500万元的《心理诊所》,让华谊兄弟净赚了400多万元,收益率达到90%以上。
也让王忠磊开始意识到影视行业所能带来的财富与机遇。
1998年,冯小刚的电影《没完没了》总投资600万元,投资方除了紫禁城影业外,还需要吸引一些社会资本。
在一次聚会上,王忠军认识了冯小刚,很快拿出30万入局。
当年《没完没了》的票房超过3000万元,成为当年票房冠军。
此次投资让王忠军和冯小刚一见如故。
此后冯小刚的所有电影几乎都是华谊兄弟出资拍摄。
凭借《大腕》《手机》等十多部影片的成功,冯小刚成为圈内炙手可热的一线导演,华谊兄弟也从一家广告公司一跃成为中国影视行业的龙头企业。
3、初试资本由于电影属于高投资、高回报行业,前期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杠杆投入。
但当时由于国内政策、经济环境的制约,华谊兄弟基本没有机会获得银行贷款或风险投资。
而单纯靠自身的积累已经无法满足王氏兄弟的胃口。
于是王忠军利用自己和一些企业家熟络的关系,开始引入资本方。
华谊真相---华谊模式理性分析管理学院企业人力资源陈卓欣 08367003黄慧霞 08367028谢菲 08367018论文摘要:自2009年10月上市以来,华谊兄弟高涨不下的股价以及市盈率成为了股市中的一支明星股,受到各方追捧。
华谊兄弟开启了国内影视企业上市的破冰之旅,不仅为自己拓宽了融资渠道,也为国内影视企业提供了中国版范本。
在国内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大背景下,华谊兄弟首发上市,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然而“华谊模式”在股本市场的运转,其业务较大的波动性,就其不确定性、成长性以及业务独特性来讲,使得华谊兄弟股票价值易被高估,易被市场的热炒和资金追捧。
在创业板火热的现在,我们应该冷静理性地审视华谊兄弟,从公司本身出发,回归理性,寻找公司真正的价值。
[关键词]:华谊模式上市投资风险长期预测短期分析一、华谊模式—华谊的独创性(一)所谓华谊模式华谊兄弟较早建立了国内领先的“影视娱乐业工业化运作体系”,即华谊管理模式,包括“收益评估+预算控制+资金回笼”为主线的综合性财务管理模块、强调专业分工的“事业部+工作室”的弹性运营管理模块以及强调“营销与创作紧密结合”的创作与营销管理模块等,也正是拥有了这样的市场化运营机制,才使其在影视娱乐业独占鳌头。
1、公司内部管理结构:(1)事业部和工作室的设置:华谊最有价值的管理模式,就是事业部和工作室的设置。
导演工作室和制片部、发行部、宣传部、海外部共同构成一个制作团队,高度专业化,分工细致化。
设立导演工作室,最突出的作用,是使公司拥有了一个核心创作团队。
这个团队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公司注入导演们的新思想。
反之,公司有了好的项目也可以交给导演们讨论和运作,这样一来,导演与公司之间就形成一个互动的合力。
投资公司与签约导演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2)用人机制:艺人持股:目前华谊股权结构主要都是个人持股,该公司旗下签约的诸多导演、艺人也持有部分股权,可以解决投资者担心最多的问题一一艺人的流动性,利于其长远稳定发展。
2、公司产业链:(1)最先把电影商品化:华谊兄弟的贡献,是他们先于国内的诸多同行们,认识到了电影的商业价值、电影的产业化价值,更具体地说,认识到了电影的品牌价值、资本的价值,并开始挖掘、利用这种特殊商品的商业价值,来为自己的企业盈利。
他们率先找到了一条将电影与市场相结合的路子——把文化变为一种消费品奉献给观众。
(2)发展自己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为了规避风险,建立发展自己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导演工作室—演员经纪公司—广告公司—发行公司,从制作到辅助发行,它们相对独立,但又互为整体。
需要聚则聚,需要散则各自为战。
3、营销模式(1)营销与创作紧密结合:首先是做好创作前的市场调研,导演自己看中的题材,市场有关的部门将给导演们设计一个经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查之后的方案,使其题材为大众所需要;另一方面,把创作引入营销中,在营销中加入创作元素,吸引观众。
(2)品牌:华谊兄弟已经走过了其原始积累时期,在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今天,品牌就是通行证。
电影品牌,要靠形象来支撑,专家指出,电影产业的核心是版权交易,版权交易的中心是有品牌的形象。
(3)严格资金控制:为规避发行和应收账款风险,华谊成立自己的发行公司的办法来控制局面。
公司高层每个月开一次关于资金的会议,严格地做好每个项目的收益评估,做出下月的预算计划,讨论有关投入和支出、会不会有资金缺口、如何保证资金运转到位等问题。
(二)上市背景分析当前,华谊遇到的最主要的发展瓶颈就是资本实力与经营目标不相匹配,营运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公司进一步良性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
这使公司现有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公司盈利潜力不能充分释放,不能快速扩张业务规模和扩大市场优势地位,也不利于改善和优化公司财务状况。
面对着融资难的问题,华谊兄弟曾以版权质押的方式筹措1亿元的多个电视剧项目“打包贷款”,用于当年开拍的所有电视剧,这种项目打包、以版权质押的融资方式,一旦出现违约风险,华谊兄弟的每个合伙人均要承担责任,清偿银行全部债务,且个人承担责任不以出资额为限,将危及公司的安危。
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表示,“要把‘华谊’打造成中国的‘时代华纳’,这至少需要10亿元的资本规模,才能站稳脚跟。
”而规模化经营的前提就是做大资本。
除了以版权向银行借贷,华谊还需要其他渠道加快电影投人,其中上市是最佳的融资渠道,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集聚自身实力。
“不是PE、VC资金对华谊不感兴趣,而是现在我们不欢迎这种融资方式”。
华谊兄弟董事、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胡明指出,“虽然私募、风投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强,但对投资回报的要求也高,而且有时还会干涉企业正常的经营战略。
”在这种背景下,上市发行时华谊解决营运资金瓶颈的唯一有效方法。
本次创业板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数额为6.2亿元,将用于补充影视剧业务营运资金。
如本次发行实际募集资金超出预计募集资金数额,则公司将把超额部分资金用于影院投资项目,该项目总投资额为1.3亿元。
若用于影院投资项目后仍有余额的,则将剩余资金继续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二、华谊兄弟近几年的财务分析(一)资产负债比率近年数据为:09年60.67|08年55.32|07年51.11|06年75.17|创业板上市后,资产负债率为23.87% ,在补充了运营资本的同时,使华谊告别了高财务杠杆的时代,发挥权益资本的作用,极大地降低了公司的偿债压力和经营风险,而该指标的最近一期行业平均值为49.04%,和同业比较更具稳定性。
(二)现金流量分析1、净利润现金含量:近年数据为:09年69.59|08年52.39|07年12.37|06年128.54|而该指标的最近一期行业平均值为30.60%,横向比较表明公司收益质量更加良好,易回收资金,销售回款能力增强;纵向看,现金风险小于行业。
2、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表明资金流动性好,偿债能力好;但是相对比英皇娱乐,企业存货周转慢,销售和使用效率较低;资产经营质量一般,应收账款回收效率低,收账速度慢,效率较低,无法发挥最好的效率。
(三)增长能力分析1、权益报酬率ROE:近年为09年12.60|08年27.44|07年37.53|06年50.18|,而该指标的最近一期行业平均值为-1.41%;可见,华谊兄弟的盈利能力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行业龙头优势明显,但是,从06到09年的ROE的下降说明了公司盈利能力有所减弱,反映企业净资产(股权资金)的收益水平正遇到瓶颈。
2、净利润增长率近年为09年1052.06|08年16.86|07年147.17|而该指标的最近一期行业平均值:110.87%可见,公司增长能力和经营效益好于行业,尤其是在09年多部电影名噪一时地推动下,净利润暴增,但也凸显了华谊业绩不稳定,波动大的风险。
3、股东权益报酬率ROA 近年为09年28.37 08年25.41 07年24.89每股收益增长率稳步上升,表明业务发展良好,有投资价值总体利润率在回升,盈利能力在恢复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尤其是股东权益报酬率稳步上升,说明有增长潜质。
4、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09年为43.7293: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超过10,说明产品正处于成长期,将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尚未面临产品更新的风险。
股票近况分析:10月30日,华谊兄弟上市开盘价为63.66,最高价为91.80,最终以70.81收盘;在上市后的一周内,股价在55到70波动,上市到今股价基本呈以60元为对称轴的正态分布,波动较大,曾达-10.00%,股价受各种影响大,总体波动下移,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风险。
市盈率也基本在180左右波动,有明显过热的风险。
股票表现也不如预期,在创业板满月的时候,华谊兄弟以17.63%的跌幅位列第一,让人大跌眼镜。
三、行业环境分析华谊公司三大主营业务分别为:电影、电视和艺人经纪。
在上市之前的首次网络路演,华谊兄弟董事长王忠军明确表示,公司将以此次股票发行上市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公司影视业及艺人经纪服务业的产业链,充分发挥电影、电视和艺人经纪这“三驾马车”之间的业务协同效应,以资本运作为支撑,加快向多层次、跨媒体、跨地区方向扩展。
在影视传媒、文化创意产业欣欣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消费者对电影、电视剧的需求是潜在的利益点。
(一)行业背景:中国影视娱乐市场空间巨大,趋势向好。
1、国内影视娱乐市场存在巨大提升空间。
(1)电影票房:2008年国内电影票房收入43.41亿元,同比增长30.5%;国内荧幕数为4097块,同比增长16.2%,国内单荧幕价值提升。
随着国内影院(荧幕)建设的推进和电影大片制作的增多,中国电影票房在未来3-5年内,仍将维持20%以上的年均增长。
(2)电视剧:2008年国内电视剧交易额为50.7亿元,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主要原因是销售价格高的精品剧有效供应不足,导致市场徘徊不前。
但是随着国内电视剧制作水平的提高以及直播分离的推进,国内电视剧市场仍有一定成长空间。
(3)艺人经纪。
艺人经纪市场取决于艺人的数量和艺人的身价,随着国内艺人规模的扩大和宏观经济的复苏,艺人经纪行业将获得稳定增长。
2、未来2-3年,影视行业趋势向好。
(1)国家政策支持影视行业的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国家鼓励通过电影院线改革来激活电影市场,通过制播分离来推动电视剧市场的发展。
在资本准入方面,国家对于民营资本和外资区别对待,目前对于民营资本介入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领域已经全部放开,但对于外资还是有诸多限制。
同时,为了维护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国家还对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和发行进行严格监管,实行许可证制度。
(2)经济复苏和城镇人均收入的提升。
在政府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有利刺激下,2009年国内经济呈现出逐季向好的趋势,而且,这种向好势头有望在2010年继续延续,市场对2009年GDP增长已经调到8%以上,对2010年GDP 增长则更为乐观。
同时,国内城镇居民收入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09年第2季度,城镇居民单季人均收入为4433元,同比增长11.1%,连续5个季度增长率超过10%。
(二)公司质地:业务模式完整,竞争优势明显。
1、“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的业务模式,具有较大协同效应。
华谊兄弟业务由电影、电视剧和艺人经纪三块业务组成,协同效应在于:艺人经纪可以为电影、电视剧提供明星演员,有利于提高电影的票房号召力和电视剧的收视率;同时,电视、电影可以为艺人经纪提供明星演出和培养明星艺人的机会,有利于提升签约艺人的身价,从而增加艺人经纪业务的收入;此外,电影和电视的剧本进行相互转化,一次开发多次嫁接,协同效应明显。
2006-2008年间,华谊兄弟营业收入从1.24亿元增长至4.09亿元,年均增速为81%。
其中,电影收入增速为93%,电视剧收入增速为111%,艺人经纪收入增速为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