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案例-华谊兄弟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9
华谊兄弟融资战略管理分析(一)公司背景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为HUAYI BROTHERS MEDIA CORPORATION。
1996年5月15日创建于北京,经过中国证监会核准后,公开发行4200万人民币普通股,发行价格为28.58元/股。
2009年10月30日,华谊兄弟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300027。
华谊注册资本为1500万元,王中军为其法人代表。
华谊兄弟的主营业务为电影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电视剧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艺人经纪服务及相关服务业务。
作为国内首家境内上市的民营传媒企业,在业界享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一家小型广告公司发展到如今庞大的娱乐帝国,华谊兄弟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崛起之路。
它的成长路径和运营模式[1]反映出了影视传媒企业从小到大, 不断做强的发展轨迹。
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娴熟的人才运用、完整的产业链构成使得华谊兄弟在国内影视传媒业纵横捭阖、名震四方,在公司业绩上赚得盆满钵满,成为娱乐圈的焦点、业界的宠儿、民营影视娱乐公司中的典范和领跑者。
(二)案例内容1996年5月15日创建于北京,经过中国证监会核准后,公开发行4200万人民币普通股,发行价格为28.58元/股。
2009年10月30日,华谊兄弟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300027。
华谊注册资本为1500万元,王中军为其法人代表。
华谊兄弟的主营业务为电影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电视剧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艺人经纪服务及相关服务业务。
时隔不久,华谊兄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广告公司,摇身变为拥有众多大牌明星的上市公司。
公司规模迅速地扩大主要是通过股权融资和股权回购的扩张型资本运营方式实现的。
(三)背景知识企业融资战略(Corporate Finance Strategic)融资战略是指企业为了有效地支持投资所采取的融资企业融资战略组合,融资战略选择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而且还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因此,研究企业所处的财务管理环境,分析影响企业融资战略的因素,对于正确选择融资战略以提高企业的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 融资战略是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企业的融资战略,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实现企业的理财目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分析融资环境,选择企业的融资方式,衡量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实现融资结构的最优化,已经成为企业融资战略研究的重点。
华谊兄弟启示录进军影业无心插柳1960年代,王中军出生于北京的部队大院。
1976年初中未毕业他就应征入伍,到保定当侦察兵,五年后复员,进入国家物资总局物资出版社任美术设计、摄影记者。
1985年,王中军从物资总局辞职,到中国永乐文化发展总公司任广告部经理。
1989年,王中军赴美国密歇根大学读传媒,1994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大众传媒专业硕士学位后,怀揣在美国打工赚到的10万美元回北京创业。
信海光:特约资深撰稿人文/信海光华谊兄弟启示录磊承包经营了一家华谊展览广告公司,后来须自己独立注册一个公司,情急之间,就沿用了“华谊”,并加上“兄弟”二字以示区别,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华谊兄弟”的最初起源。
成立之初,华谊兄弟的主要业务是做一本直投广告杂志,收些餐饮广告,合集成类似《吃在北京》之类的册子,然后邮寄给外国驻华机构、外资企业、三星级以上高级公寓。
在此期间,王中军发现中国的银行还都没有统一的标识,而在美国,稍有规模的企业,网点都是统一设计的。
王中军开始向多家银行推销自己的CI 设计方案,并拿下了中国银行全国1.5万个网点的企业形象标准化和信用卡标准化等一系列CI 项目。
随后不久,王中军又拿下了华夏银行的单子。
再后来,中石油、国家电力、中国联通等大型企业也成为王中军的客户。
这使王中军兄弟挖得了事业的第一桶金,并使华谊兄弟广告成为当时的中国十大广告公司之一。
“这是太简单的方式,其实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中国没有。
这不是我创新的,而是我学来别人的方式。
”王中军后来公开表示。
华谊兄弟从广告业进军影视业,看似偶然,其实也存在某种必然性,因为当时中国甚至可以说还没有成型的“影视业”,所谓“影视业”,总是与广告公司有说不清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1997年,王中军的广告公司销售额已经达到6亿。
作为广告公司,必须从电视台购买一定的时段作为广告的播出平台,而单纯购买时段竞争很激烈,成本和难度也较大,于是他选择了一条大多数广告尽管早期的华谊“没有任何战略布局、没有宏大的理想”,但还是有意无意在影视业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这些大多和其广告业的背景有关。
案例:华谊兄弟传媒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是中国最知名的综合性娱乐公司之一,由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创立于1994年,1998年投资著名导演冯小刚的影片《没完没了》、姜文导演的影片《鬼子来了》,正式进入电影行业,随后华谊兄弟全面投入传媒领域,投资及运营领域涉及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唱片、娱乐营销,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骄人成绩。
时至今日,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涵盖广告、影视、音乐、发行、艺术设计、建筑、汽车梢售、文化经纪、投资等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
本案例主要围绕华谊兄弟传媒集团(以下简称“华谊兄弟”)在文化产业领域内的成就展开。
一、业务概况目前,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旗下有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华谊兄弟影业投资公司、华谊兄弟文化经纪公司、华谊兄弟音乐公司、西影华谊兄弟电影发行公司、华谊兄弟电影国际发行公司。
华谊兄弟创始人王中军作了如下概括:“我们的业务实际是两大板块,电影电视及其衍生产品放在一起是一个板块,娱乐营销、音乐公司和经纪人公司划分到第二大板块。
相互补充的强势产业链,形成了华谊兄弟的核心竞争力。
”(一)电影业务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其前身为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影视部,从1998年投资冯小刚电影《没完没了》以来,华谊兄弟电影形成了电影策划、投资制作、营销、发行的完整电影运营阵容,是少有的全面型电影投资企业。
华谊兄弟电影从2007年起开始涉及电影院投资运营。
华谊兄弟是国内最成功的民营影视公司之一。
(二)电视业务华谊兄弟电视主要致力于国产电视剧的投资、制作和发行。
旗下现有张纪中工作室、李波工作室、周冰冰工作室、王芳工作室和吴毅、康红雷领导的浙江天意影视有限公司。
公司每年以高达500集的生产量占据中国电视剧市场的领军位置,近年来推出了《士兵突击》、《鹿鼎记》、《我的团长我的团》、《我在天堂等你》、《大院子女》、《远东第一监狱》、《艰难爱情》等老百姓喜爱的作品。
(三)经纪业务华谊兄弟文化经纪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文化经纪公司。
非体制内传媒集团现状综述一、非体制内传媒集团1、民营报刊出版集团案例:现代传播集团现代传播集团(Modern Media Group;HK:0072)是中国大陆首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的内地民营传媒集团。
该集团创立于1993年,以出版国际化、时尚、高品位的平面媒体为宗旨。
集团在香港制作《号外》,在大陆经营七份杂志,包括《周末画报》、《优家画报》、《新视线》、《汽车生活》、《健康时尚》、《生活》及《大都市(男士/女士版)》。
现代传播集团是中国本土原创国际化出版集团,集团的“创新”烙印无处不在。
1998年,集团精心打造的《周末画报》成功改版,以杂志式报纸的创新形式,迅速成为新世纪中国精英读品。
2003年,香港拥有27年历史的顶级时尚文化杂志《号外》加盟,在重新包装和改版后,《号外》跨越了香港的文化界线,成为一本国际文化刊物。
现代传播集团打造中国创意生活类媒体第一品牌的《新视线》、寻求商业变革力量的高端商业杂志《东方企业家》、满载梦想、知识和趣味的精英汽车读物《汽车生活》以及中国第一本宣扬LOHAS生活方式的女性健康杂志《LOHAS健康时尚》。
现代传播集团引进的国际版权合作刊物——法国高端时尚杂志品牌《NUMERO大都市》以及汽车时尚杂志《INTERSECTION汽车生活》。
同时《周末画报》分别于2010年4月和2010年11月发布了基于Iphone的应用终端以及基于Ipad的应用终端iweekly。
现代传播的地域战略版图也在向二线城市延伸,已于杭州、天津、重庆三地具有影响力的生活方式类周报《时尚周末》、《假日100》和《渝》报展开了深入的合作。
◆现代传播集团的核心战略优势在于:(1)立足沿海开放地区,专注时尚领域,在传播平台和信息渠道资源日趋廉价的时代中,构建有核心内容优势的传媒集团,承继传统出版传媒业的内容为王优势。
(2)充分利用沿海地理优势,积极与国际时尚媒体同业合作,突破本土市场限制,积蓄国际竞争实力。
华谊兄弟传媒公司并购案例研究华谊兄弟传媒公司并购案例研究一、引言近年来,中国文化娱乐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代表,华谊兄弟传媒公司以其多元化的业务和丰富的资源,成为业界瞩目的企业。
而并购,作为企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手段之一,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和拓展市场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
本文以华谊兄弟传媒公司的并购案例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并购战略与实施的背景、动机和效果,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二、华谊兄弟传媒公司的并购背景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传媒企业之一,华谊兄弟传媒公司成立于1994年,始终致力于电影、电视剧、音乐和艺术等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和运营。
凭借其出色的创意与市场洞察力,华谊兄弟传媒公司成功推出了众多知名作品,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
然而,单一的经营模式和局限的业务范围使得华谊兄弟传媒公司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为了突破发展瓶颈,公司开始积极考虑并购战略,寻求资源整合和业务拓展的机会。
三、华谊兄弟传媒公司的并购动机1.拓展产业链条,提高核心竞争力华谊兄弟传媒公司通过并购可以快速获得其他企业的资源和技术,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产业链条。
通过与相关产业的整合,可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并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提高市场份额。
例如,2015年华谊兄弟传媒公司收购了大股东王中军旗下的光线传媒,整合了电影制片、发行和影院运营等环节,实现了产业链的纵向整合,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
2.实现业务多元化,降低风险文化产业的风险较高,市场波动性大。
通过并购,华谊兄弟传媒公司可以将业务多元化,降低对于单一业务的依赖,减少市场风险。
同时,通过多元化的业务布局,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增长点。
例如,2016年华谊兄弟传媒公司收购了娱乐营销公司索尼梦工场中国的60%股权,并整合了音乐、艺术、动漫等多个领域的资源,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多元化经营能力。
《影视公司商誉研究——以华谊兄弟为例》篇一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华谊兄弟公司的商誉现状,探讨商誉对其品牌形象及市场竞争力的影响,以及在当下市场竞争中,影视公司如何维护和提升商誉的策略。
通过对华谊兄弟的案例分析,期望为其他影视公司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一、引言商誉是公司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影视公司的品牌形象、市场竞争力及长远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华谊兄弟作为国内知名的影视公司,其商誉的构建与维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华谊兄弟的商誉现状,探讨其商誉的形成、维护及提升策略。
二、华谊兄弟商誉概述华谊兄弟自成立以来,凭借其优秀的作品和专业的运营,逐渐树立了良好的商誉。
其商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作品质量:华谊兄弟出品的影视作品以高品质、高口碑著称,为公司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2. 运营能力:公司具备强大的项目策划、制作和发行能力,确保了公司持续的盈利能力。
3. 企业文化:积极向上、创新进取的企业文化,为公司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三、华谊兄弟商誉的形成与维护1. 优质作品是商誉的基石华谊兄弟始终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不断推出优秀的影视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为公司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商誉。
2. 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商誉的保障华谊兄弟在经营过程中始终遵守法律法规,坚持诚信经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3. 强大的品牌传播力通过有效的品牌传播策略,如社交媒体营销、明星代言等手段,不断提升公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商誉对华谊兄弟的影响1. 增强市场竞争力良好的商誉使华谊兄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合作伙伴。
2. 提升品牌价值商誉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品牌价值,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合作资源。
3.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商誉有助于公司在行业内树立标杆,推动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影视公司如何维护和提升商誉1. 坚持质量第一出品高质量的影视作品是维护和提升商誉的关键。
资金的积聚——基于华谊兄弟案例的思考摘要: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资金筹集是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也是财务管理创造企业价值的必要条件。
筹资活动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了资金,则意味着企业将难以生存,也不可能发展。
然而,上市公司通常会选择发行新股,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筹集到巨额资金,而且之后还可以借助后续融资手段(配股、增发新股等)持续地在股市中融资。
本文基于华谊兄弟的案例,通过介绍其公司概况,融资情况,财务状况,上市影响及投资前景,旨在了解中国企业在境内首次上市的相关知识,了解中国传媒企业上市的基本态势,熟悉和掌握公司上市条件、上市决策、工作程序、融资规模与资金投向等问题。
关键词:华谊兄弟、公司上市、融资、影视业、财务状况、资本引言:近年来,影视业成为各路资金角力的又一战场。
在资金推动下,影视制作、发行、院线等影视产业链三大环节已初步呈现寡头垄断的格局,类似华谊兄弟这样占据市场主流地位的巨头,有望成长为中国未来的娱乐大亨。
一向以“造星”著称的华谊兄弟,最终将自己也捧成了明星。
2007至2008年,中国股市随着宏观经济进入下行周期,股票由“稀缺”转为“过剩”,市场资金增量需求的压力巨大,在股市的这一战略调整期内,传媒业正经历着体制改革,既面临着快速增长的动力,也面临着新技术、新媒体带来的竞争压力。
2008至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产值从4220.82亿元增至4907.96亿元,年增长率分别为11.36%和16.3%,传媒业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21.2%和19.33%。
2009年10月30日,中国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正式挂牌,开启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新局面,时至2010年8月, 100家创业板公司IPO的募资规模达到了712.28亿元。
作为创业板首批上市的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娱乐类上市公司,华谊兄弟的顺利过会,让整个创业板瞬时星光熠熠。
它是我国内地最大的民营传媒集团,也是在内地首家上市的娱乐公司,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股票4,200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为人民币12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11.15亿元。
传媒产业规模经济案例
传媒产业规模经济的案例有很多,以下是部分例子:
1. 华谊兄弟:华谊兄弟作为中国唯一一家将电影、电视和艺人经纪三大业务板块有效整合的传媒企业,从1994年创立至今,完成了其主营业务的扩张和资产总值的急剧增长。
华谊兄弟拥有高水平的制作、发行、营销团队,在业务各环节优势明显,各业务板块能有效互动协作,拥有成熟的影视娱乐工业化运作体系,品牌和平台优势显著。
2. 湖南卫视与芒果TV的融合:湖南卫视和芒果TV通过媒介融合,共享内
容资源,优化制作、运营团队,实现内容与广告的统一运营,提高了整体运营效率,实现了规模经济。
3. 腾讯与优酷的融合:腾讯与优酷通过媒介融合,共享内容资源,优化制作、运营团队,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实现了规模经济。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传媒行业报告或咨询传媒专家,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股票筹资案例分析一、华谊兄弟传媒集团筹资分析1、公司简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是中国大陆一家知名综合性娱乐集团,由王忠军、王忠磊兄弟在1994年创立,开始时是由投资冯小刚、姜文的电影而进入电影行业,尤其是每年投资冯小刚的贺岁片而声名鹊起,随后全面投入传媒产业,投资及运营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唱片、娱乐营销等领域,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且在2005年成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
2.华谊兄弟采用的多种融资手段(1)引进其他影业公司合拍影片;《功夫》和《可可西里》均与美国六大电影公司之一的索尼/哥伦比亚合拍,《大腕》也是与哥伦比亚(亚洲)共同投资2500多万元所拍,《情癫大圣》是与香港英皇合作,与香港寰亚合拍的《天下无贼》、《夜宴》投资分别为4000万元、1.28亿元,《墨攻》则采取了亚洲四个主要发行地区的公司联合投资并负责各自区域电影发行的方法。
(2)股权筹资,私募股权投资此举除了引入资金,更重要引入了审计和财务管理制度,引入了资金方对资金使用的有力监管,从而保证了严格的成本控制。
(3)运用版权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收编冯小刚、张纪中对于华谊兄弟版权融资意义重大。
由于有大牌导演、大牌明星加盟作为票房保证,中国信保帮助《夜宴》从深圳发展银行拿到了5000万元的单片贷款,冯小刚的《集结号》争取到5000万元无抵押贷款,张纪中的《鹿鼎记》也得到银行资金支持。
(4)拓展电影后衍生品市场;长达50年的著作权保护期限,使得电影后衍生产品可以异常丰富,版权交易是个尚待开发的巨大金矿。
《手机》铃声出售给摩托罗拉、《天下无贼》短信满天飞等创新,则是华谊兄弟成功运作电影后衍生品的结果。
(5)通过贴片广告与植入式广告获得收入。
由于受众数量巨大,电影及相关场所天生是个广告载体。
在植入式广告的运用上,华谊兄弟的电影也远远超过其他片商,《大腕》、《手机》、《天下无贼》等都大量植入了摩托罗拉、淘宝网等广告,由此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影视业高溢价并购问题探析——以华谊兄弟并购东阳美拉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文化产业的崛起和资本的深度融合,影视行业的高溢价并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近年来,众多上市公司及投资者对影视企业进行了大量高溢价并购活动。
以华谊兄弟并购东阳美拉为例,该并购案涉及高额的交易价格和复杂的并购过程,其背后反映出的高溢价并购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本文将围绕华谊兄弟并购东阳美拉的案例,对影视业高溢价并购问题进行探析。
二、华谊兄弟并购东阳美拉的背景及概况华谊兄弟作为国内知名的影视娱乐企业,近年来不断通过并购扩张其业务版图。
其中,并购东阳美拉是华谊兄弟在影视领域的一次重要布局。
该并购案涉及金额巨大,且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东阳美拉作为一家具有潜力的影视公司,其独特的项目资源和优秀的创作团队吸引了华谊兄弟的注意。
然而,高昂的交易价格使得此次并购被冠以“高溢价”的标签。
三、影视业高溢价并购的主要问题1. 估值泡沫:在影视业高溢价并购中,往往存在估值泡沫的问题。
由于影视行业的特殊性,资产评估往往涉及较多的主观判断和预测,这为高估值提供了空间。
在华谊兄弟并购东阳美拉的案例中,过高的交易价格可能反映了估值泡沫的存在。
2. 风险控制不足:高溢价并购往往伴随着较大的风险。
在华谊兄弟并购东阳美拉的案例中,如果对目标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法律风险等缺乏充分了解,可能导致并购后的整合难度增加,甚至出现亏损。
3. 企业文化融合问题:影视企业的文化融合是并购后的重要任务。
由于华谊兄弟与东阳美拉在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在并购后实现企业文化的融合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四、对华谊兄弟并购东阳美拉的反思针对华谊兄弟并购东阳美拉的案例,我们应该反思高溢价并购的合理性。
首先,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应该充分了解目标公司的实际情况,避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
其次,应该加强风险控制,对目标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法律风险等进行充分调查和评估。
最后,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并购后的整合和协同发展。
试分析华谊兄弟的治理结构摘要:华谊兄弟是大陆唯一私人容制作产业在创业版挂牌上市的公司,以目前的市场价格估算超过人民币百亿的企业价值。
这标志着大陆的文化创意产业正走向规模化、制度化、产业链化、资本集中化,也说明未来将有大量的公司不断涌入来分一杯羹。
因此,华谊兄弟的治理结构必然有未来这类公司值得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华谊兄弟治理结构问题及对策一、公司简介华谊兄弟股份是中国大陆知名的综合性民营娱乐集团,由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在1994年创立。
1998年投资著名导演小刚的影片《没完没了》、文导演的影片《鬼子来了》正式进入电影行业。
最初因每年投资小刚的贺岁片而声名鹊起,之后便全面投入产业,在投资及运营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唱片、娱乐营销等领域都取得了骄人成绩,并在2005年成立华谊兄弟集团o2009年9月27日,证监会创业板发行审核委员会公告,宣布华谊兄弟股份(股票代码:300027)通过第七批创业板拟上市企业审核,拟发行4200 万股A股,发行后总股本约为16800万股,发行前每股净资产为2.22元。
这意味着华谊兄弟成为了首家获准公开发行股票的娱乐公司。
目前,华谊兄弟集团旗下有华谊兄弟时代文化经纪(拥有周迅、冰冰、林心如、徐若暄、黄晓明、有朋等50多位红星)、华谊兄弟电视节目事业(旗下设有纪中工作室、波工作室、周冰冰工作室、王芳工作室等)、华谊兄弟音乐(签约艺人有羽泉、靓颖、坤、尚雯婕等)、华谊兄弟影业投资、环球热力兄弟影音文化传播、华谊兄弟广告、华谊兄弟国际发行等。
二、治理结构(一)股东大会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利机关,它由全体股东组成,对公司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有权选任和解除董事,并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有广泛的决定权。
它是股东作为企业财产的所有者,对企业行使财产管理权的组织。
企业一切重大的人事任免和重大的经营决策一般都得股东会认可和批准方才有效。
由下图图1可以看出:在2012年6月30日至2014年3月31日这段时间中,股东人数在2013年9月30日之前变化幅度都不大,都不超过5万人。
我国影视业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以华谊兄弟公司为例我国影视业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以华谊兄弟公司为例引言:随着我国电影市场的扩大和电视娱乐市场的快速发展,影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
然而,尽管影视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商业机遇,但盈利质量一直是该行业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
华谊兄弟公司作为我国影视业上市公司的代表,其盈利质量的分析对于了解整个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一、华谊兄弟公司的背景介绍华谊兄弟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影视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也是中国A股市场上的重要上市公司之一。
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通过自主制片和投资电影、电视剧等项目,逐渐在影视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华谊兄弟在国内拥有多家影院,还参与了一些国内外的重要影视项目,并在国内影视行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二、华谊兄弟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一)净利润增长态势通过对华谊兄弟公司过去几年的财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其净利润增长态势:2016年净利润为10.12亿元,同比增长29.97%;2017年净利润为22.20亿元,同比增长119.02%;2018年净利润为25.34亿元,同比增长14.19%。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华谊兄弟公司的盈利能力在逐年增强。
(二)营业收入构成分析华谊兄弟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电影发行和影院经营。
根据财报数据的统计,2018年华谊兄弟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中,电影发行收入占比达到57.78%,影院经营收入占比为16.58%。
这表明,电影发行和影院经营是公司的两大利润增长点。
(三)成本费用率分析盈利能力的分析不仅要看收入的增长情况,还需要考虑成本费用率的数据。
根据财报数据,华谊兄弟公司的2018年成本费用率为81.15%,较2017年的85.26%有所下降。
这表明公司在控制成本和费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提高盈利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华谊兄弟公司的盈利质量问题(一)利润质量问题尽管华谊兄弟公司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盈利能力,但其净利润增速下降的趋势也引起了关注。
华谊兄弟IPO案例分析华谊兄弟是中国著名的影视制作公司,成立于1994年,其主要业务包括电影制作、影视剧制作、艺人经纪、演出经纪等。
自成立以来,华谊兄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影视娱乐公司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了IPO(首次公开募股)以筹集资金支持公司的扩张计划。
下面将对华谊兄弟IPO案例进行分析。
首先,华谊兄弟为何选择进行IPO?IPO是指公司将股份公开发行,向公众募集资金,从而进行业务扩张或进行重大投资等。
华谊兄弟之所以选择IPO,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IPO能为公司筹集大量资金。
影视制作行业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包括电影制作、影视剧制作、艺人经纪等方面。
通过IPO,华谊兄弟可以向公众募集资金,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用于公司的扩张和投资项目。
其次,IPO可以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华谊兄弟以其影视作品和艺人资源而闻名,通过IPO,公司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热点报道,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这对于公司的业务发展和市场竞争力都具有积极影响。
此外,IPO还可以提高公司的运作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
作为上市公司,华谊兄弟需要按照证监会的规定,公开披露财务和经营状况,接受监管机构的监督,这有助于提高公司的运作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增强投资者的信任和市场的竞争力。
在进行IPO过程中,华谊兄弟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程序。
首先,公司需要选择合适的承销商和律师团队,负责协助公司进行IPO。
其次,需要整理和提供必要的财务和经营信息,以供审核和评估。
此外,还需要编制上市方案和招股书,并与相关部门进行审查和审核。
在IPO过程中,华谊兄弟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
首先,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募资进程和投资者的参与意愿。
其次,公司需要满足证监会对上市企业的各项要求,包括财务状况、业务运营、治理结构等方面,否则可能会面临审核失败的风险。
然而,尽管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华谊兄弟在IPO过程中取得了成功。
2024年,华谊兄弟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发行价为2.8港元,募集资金超过14亿港元。
论文题目:浅析华谊兄弟传媒集团经营模式与发展目录一、集团经营模式 (2)二、集团发展不足之处 (5)三、公司未来发展建议 (6)四、小结 (7)参考文献 (7)英文摘要 (7)浅析华谊兄弟传媒集团经营模式与发展【内容摘要】我国的文化传媒产业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
在此背景下,本论文选取中国民营文化传媒企业中的佼佼者——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其经营与发展过程中成功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提出优化建议,也对同类民营传媒公司的管理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华谊兄弟经营发展战略20世纪50年代现代文化产业开始兴起,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新兴增长点,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而作为电影行业随着院线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市场需求的扩展,电影票房迅速猛长。
2009年,我国创业板市场诞生,随后华谊兄弟上市,使电影行业有了较大的繁荣发展。
一、集团经营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和文化产品需求的增加,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一般更重视和选择产品的品牌。
对于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自身来说,如何来建造自身的品牌是市场经济大环境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1、打造“冯氏”电影品牌华谊的崛起,还得从冯小刚说起。
华谊兄弟成立于1994年,而冯小刚也是在这一年开始拿起导筒,正式执导自己的一部个人作品《北京人在纽约》。
1997年,冯小刚凭借着《甲方乙方》一炮打响自己的贺岁片招牌,从次年起,华谊凭借着每年投资冯小刚的贺岁片招牌开始声名鹊起,同时票房收入也是非常乐观。
进影院观看电影的影迷更多的是看冯导的电影作品,而冯小刚的电影大部分来自于华谊,可以说是华谊的品牌功能。
在有限的创意资源对于当今的电影产业是有着无止尽需求的产业。
在影视产业中,影视传媒企业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如何学会创新。
从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看出:冯小刚导演和华谊兄弟的合作模式。
他们将人才、资本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有力的竞争模式。
《影视业高溢价并购问题探析——以华谊兄弟并购东阳美拉为例》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溢价并购成为了业界的热门话题。
华谊兄弟并购东阳美拉的案例,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
高溢价并购,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提升市场份额,但在长期来看,其可能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
本文将围绕华谊兄弟并购东阳美拉的案例,深入探析影视业高溢价并购所面临的问题。
二、华谊兄弟并购东阳美拉的背景及过程华谊兄弟作为国内知名的影视企业,一直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的影视帝国。
而东阳美拉作为新兴的影视制作公司,拥有丰富的创作资源和优秀的团队。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谊兄弟以高溢价并购东阳美拉,旨在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竞争力。
并购过程主要分为几个阶段:前期洽谈、签订协议、资金支付、业务整合等。
华谊兄弟通过与东阳美拉的协商,最终达成了并购协议,并成功完成了资金支付和业务整合。
三、影视业高溢价并购所面临的问题(一)估值风险高溢价并购的核心问题是估值风险。
在华谊兄弟并购东阳美拉的案例中,由于东阳美拉拥有丰富的创作资源和优秀的团队,其估值被市场所看好。
然而,如果估值过高,可能会导致华谊兄弟承担较大的财务风险。
同时,由于影视行业的特殊性,未来的市场变化和竞争情况都可能影响被并购公司的实际价值。
(二)文化整合问题影视企业并购后,文化整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华谊兄弟和东阳美拉在企业文化、创作理念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如何实现两家公司的文化融合,是并购后业务整合的关键。
(三)协同效应不明显高溢价并购的目的之一是希望通过协同效应提升企业整体效益。
然而,在华谊兄弟并购东阳美拉的案例中,如果两家公司在业务、资源等方面没有形成良好的互补和协同,那么高溢价并购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四、应对策略及建议(一)加强估值风险管理影视企业在进行高溢价并购时,应加强估值风险管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估值,以确保估值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同时,应充分考虑被并购公司的未来市场变化和竞争情况,以及自身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
商业模式案例-华谊兄弟
商业模式案例
资本运作
【案例】资本练就华谊兄弟
【基本概况】
股权回购引入多轮资金
华谊兄弟传媒集团的前身华谊兄弟广告有限公司,由王中军、王中磊兄弟于1994年创办。
2000年3月,王中军和太合集团各出资2 500万元,将其重组为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王中军兄弟持有50%的股权。
2001年王氏兄弟又从太合控股回购了 5%的股份,拥有了公司的绝对话语权。
主业为地产和金融的太合集团,主要扮演财务投资者的角色,但正是它的2 500万元,使华谊兄弟迅速完成了初始扩张。
随着实力的壮大,华谊兄弟开始进人加速扩张阶段,为解决所需资金,公司又进行了三轮私募,先后引入了 TOM
集团、雅虎中国、分众传媒等传媒集团和其他金融投资机构。
与合资时相比,王中军兄弟的财技已然提升。
在这三轮融资中,华谊兄弟均采用了国际流行的"股权融资+股权回购"的手法操作,公司先从其他原股东手中溢价回购股权,再向新投资者出售股权融资,由此不仅保全了影片版权的完整性和对公司的控股权,也强化了外部资金的流动性,以便其获利后安全退出。
2004年底,华谊兄弟从TOM集团募得1 000万美元,以约7 500万元、溢价3倍回购太合公司手中45%的股份后更名为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此后,TOM又以6倍市盈率即500万美元获得华谊兄弟27%股权,以500万美元认购年利率为6%的可换股债券,华谊兄弟承诺TOM转股后股权可达35% ,信中利以70万美元获得3%的股权,王中军兄弟持有的股权则上升到70%。
这样,太合以300%的投资回报率退出。
2005年12月,华谊兄弟进行第二轮融资。
在操作上,也是先回购TOM的部分股权,而后,新投资人雅虎中国以1 200万美元换取华谊兄弟15%股份,对价较一年前上涨了一倍,TOM持股
则由27%减到7%,信中利由3%减到1%,王中军兄弟的股份却从70%升到77%。
通过不断的融资扩张,华谊兄弟占有了国内制片市场40%的份额、电影发行市场30%的份额。
2007年,分众传媒又联合其他投资者向华谊兄弟注资2 000万美元。
通过不断的融资扩张,华谊兄弟占有了国内制片市场40%的份额、电影发行市场30%的份额。
电影拍摄多种渠道融资
电影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华谊兄弟不仅通过持续融资支持公司的扩张,在电影拍摄上也采用了多种融资手段。
首先,引进其他影业公司合拍影片。
启动合拍机制,不仅降低了华谊兄弟在每部影片上的投入比例,也有助于影片在合资方所在地的发行。
其次,引入风险投资(VC)或私募股权投资(PE)。
此举除了引入资金,更重要的是引入了一整套精密到餐费、油费的制片预算方案,引入了审计和财务管理制度,引入了资金方对资金使
用的有力监管,从而保证了严格的成本控制。
第三,运用版权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
由于有大牌导演、大牌明星加盟作为票房保证,中国信保帮助《夜宴》从深圳发展银行拿到了 5 000万元的单片贷款,冯小刚的《集结号》争取到5 000万元无抵押贷款,张纪中的《鹿鼎记》也得到银行资金支持。
第四,开拓版权预售,加快回笼资金。
大片上映之前,片商即可以通过向海内外的发行公司和放映公司预售发行权、放映权,收取定金或"保底发行金"以支持影片的制作,同时也能以预售合同为担保融资,有时一部影片通过预售大约能冲减60%的制作费用。
第五,拓展电影后衍生品市场。
《手机》铃声出售给摩托罗拉、《天下无贼》短信满天飞等创新,则是华谊兄弟成功运作电影后衍生品的结果。
最后,通过贴片广告与植入式广告获得收入。
《大腕》、《手机》、《天下无贼》等都大量植
入了摩托罗拉、淘宝网等广告,由此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得益于资本又不受制于资本,使得华谊兄弟在近年来的娱乐业的竞争中游刃有余。
(《资本练就华谊兄弟》,《新财富》,2008年第1期)
企业名称
华谊兄弟传媒集团
主营影视传媒
业务
价值主张通过股权回购的方法实现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保全影片版权的完整性和对公司的控股权,并从单纯的制片商转型为资金管理和版权管理的平台。
模式核心1. 通过"股权融资+股权回购"方法,在融资扩张的过程中实现了股权不降反升,保全了影片版权的完整性和对公司的控股权。
2. 在电影拍摄中采用多种融资手段,以最少的投资撬动了电影制作的"大雪球"。
其手段主要包括:引进其他影业公司合拍影片;引人风险投资或私募股权投资;运用版权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开拓版权预售,加快回笼资金;拓展电影后衍生品市场;通过贴片广告与植入式广告获得收入。
赢利
点
影片版权收入,广告收入等。
【模式分析】
【点评精要】
2003年电影制作环节对民间资本和外资的开放,为影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华谊兄弟的迅速成长就得益于这两类资本的推动。
但华谊兄弟成功的关键在于引入的资本额始终控制在企业发展的预期之中,既保持充足的来源,又不至于使企业最后被资本拖累,失去退出的能力,并且在运用资本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主导地位,将资本驯服为企业的工具。
无论是首次引入太合集团,还是最后引入分众,华谊兄弟始终保持控股50%以上。
另外,在电影大片制作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外部资金,由此不仅减少了拍片时的自有资金投入,加快资金周转率,也分散了影片不卖座的风险。
与此同时,通过与外部金融机构的合作,华谊兄弟也将严格的财务制度引入了制片资金的管理上,从而降低了制片成本,提升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通过一系列的融资手段,从而实现以5%的投资额撬动了净利润20%以上的电影制作"大雪球",并通过加快资金周转撬动了 "更大的
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