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第一章 绪论
- 格式:pptx
- 大小:107.76 KB
- 文档页数:8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二、课程性质、学分、课时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包括:“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两大部分。
“公差配合”属标准化范畴;“测量技术”属计量学范畴。
是学生学习机械类其它课程的基础课程。
其功能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公差配合和技术测量有一个全面的认知,能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会用公差配合标准,具有选用公差配合的初步能力,能正确选用量具量仪,会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工作,为后续的学习、实训与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机械类各专业的中技学生。
本课程共计72课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机械类各专业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任务为引领,以“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为课程主线,以各专业方向应共同具有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层层递进的结构来展现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演示、实际操作来组织教学,倡导学生在边学边做中理解标准化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操作和测量能力。
注重学生正使用量具能力的训练。
四、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学练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认识。
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清楚关于互换性、公差、精密测量及其误差处理等方面的术语及定义;2、了解相关公差标准的内容及特点、标注代号;3、熟悉典型几何量的精密测量方法及量器具使用。
五、课程内容与项目学习目标六、课程考核办法本课程为学期考查课,采用百分制形式计分。
该课程考核内容与所占比重如下表:七、课程建议(1)教学建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突出“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主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结合实验、实训教学,创造真实的加工、使用、检测氛围,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相辅相成。
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教具、挂图等工具,并使用动画等手段,将“形位公差的公差带”等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立体化;通过学生自行对实验进行分析、设计,提高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介绍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的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和维修等领域打下基础。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重要性,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机械零件尺寸和质量的控制能力。
1.3 教学内容1.3.1 极限配合的概念1.3.2 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1.3.3 极限偏差的计算方法1.3.4 公差带的绘制方法第二章:极限配合计算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极限配合的基本计算方法,能够根据给定的尺寸和公差要求,计算出允许的最大和最小偏差,并确定配合类型。
2.2 教学内容2.2.1 极限偏差的计算方法2.2.2 配合类型的判断方法2.2.3 过渡配合和过盈配合的计算方法2.2.4 极限配合计算实例第三章:尺寸公差与形状和位置公差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掌握基本计算和应用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零件尺寸和形状的控制能力。
3.2 教学内容3.2.1 尺寸公差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3.2.2 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3.2.3 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的计算方法3.2.4 公差带的绘制方法及应用实例第四章:表面粗糙度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表面粗糙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掌握基本计算和应用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零件表面质量的控制能力。
4.2 教学内容4.2.1 表面粗糙度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4.2.2 表面粗糙度的计算方法4.2.3 表面粗糙度对零件性能的影响4.2.4 表面粗糙度的应用实例第五章:测量基础5.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测量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的使用,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零件尺寸和质量的控制能力。
第一章绪论习题1、什么是互换性?互换性的优越性有哪些?2、互换性的分类有哪些?完全互换和不完全互换有何区别?3、简述测量的作用4、误差、公差、检测、标准化与互换性有什么关系?5、什么是标准和标准化?6、为何要采用优先数系?R5、R10、R20、R40系列各代表什么?第二章极限与配合习题1、什么是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实际尺寸?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2、什么是尺寸公差、极限偏差和实际偏差?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3、什么是标准公差?什么是基本偏差?4、什么是配合制?在哪些情况下采用基轴制?5、配合有哪几种?简述各种配合的特点。
6、计算出下表中空格处数值,并按规定填写在表中。
7、根据下表中给出的数据计算出空格中的数据,并填入空格内。
8、使用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表,查出下列公差带的上、下偏差。
1)φ32d9 2)φ80p6 3)φ120v7 4)φ70h115)φ28k7 6)φ280m6 7)φ40C11 8)φ40M89)φ25Z6 10)φ30JS6 11)φ35P7 12)φ60J69、说明下列配合符号所表示的配合制,公差等级和配合类别(间隙配合、过渡配合或过盈配合),并查表计算其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画出其尺寸公差带图.1) φ25H7/g6 2)φ40K7/h63)φ15JS8/g7 4)φ50S8/h810、设有一基本尺寸为φ60mm的配合,经计算确定其间隙应为(25~110)μm ;若已决定采用基孔制,试确定此配合的孔、轴公差带代号,并画出其尺寸公差带图。
11、设有一基本尺寸为φ110mm的配合,经计算确定,为保证连接可靠,其过盈不得小于55μm;为保证装配后不发生塑性变形,其过盈不得大于112μm。
若已决定采用基轴制,试确定此配合的孔、轴公差带代号,并画出其尺寸公差带图。
12、被检验工件为φ80h9()E,试确定验收极限,并选择适当的计量器具。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1.公差可以说是允许零件尺寸的最大偏差。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1讲主讲人:班级日期课题第一章绪论目的任务了解学习公差课的目的,启发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基本要求了解互换性历史,理解互换性定义、了解互换性的应用重点难点 1.互换性的定义2.加工误差与公差教学方法讲述第一章绪论本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机械加工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要的极限与配合的基本知识,几何量测量的基本理论,检测产品的基本技能。
主要内容包括极限与配合、表面粗糙度、形状和位置公差、花键公差、螺纹公差、齿轮公差等最新国家标准以及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
互换性概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零件互换的情况,例如,机器、汽车、拖拉机、自行车、缝纫机上的零件坏了,只要换上相同型号的零件就能正常运转,不必要考虑生产厂家,之所以这样方便,就是这些零(部)件具有互相替换的性能。
要实现专业化生产必须采用互换性原则。
举例:螺钉,灯泡,汽车,飞机,彩电等等。
一、互换性基本概念(一)互换性的含义在机械工业中,互换性是指相同规格的零(部)件,装配或更换时,不经挑选、调整或附加加工,就能进行装配,并且满足预定的使用性能。
(二)互换性的种类按互换的程度可分为完全互换性与不完全互换性1.完全互换性同一规格工件装配前不作任何挑选,装配时不需辅助加工,装配后能滿足其使用要求。
2.不完全互换性适当放大公差值,加工测量后分组装配,滿足其使用要求。
作用在于解决加工困难,降低生产成本。
二、互换性的作用1、从设计上看2、从制造上看3、从装配上看4、从使用上看综上所述,互换性是现代化生产基本的技术经济原则,可以提高生产率,有利于专业化大生产,缩短维修时间,降低生产成本等,在机器的制造与使用中具有很重要作用。
课程简介与教学要求1. 特点:专业技术课(主干)定义多,概念多,符号多 , 标准多,记忆内容多,但简单,易学。
2 .重要性:承上启下。
从课程设计至毕业设计的应用,毕业后的应用。
3 .教学组成:上课,作业,实验,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