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明湖居听书》的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4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重要段落。
(2)理解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明湖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家乡的情感。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3)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2)理解作者对明湖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明湖居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与明湖居相关的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掌握生字词。
(2)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2)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5. 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文章重要段落。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以“我心中的美好家园”为主题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作文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文,评估其在人物分析、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文章中的问题。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明湖居听书》教案河大版【教学目标】: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及作品,导入新课。
刘鹗,字铁云,江苏人。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
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
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1888年因治理郑州段黄河有功升至知府。
庚子(1900)年,他买谷赈济北京饥民,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老残游记》不是作者刘鹗的自传,但刘鹗的很多生活经历、政治观点和道德理想都融聚在作品当中,可以说,主人公老残就是作者刘鹗的艺术化身。
刘鹗(1857~1909),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出身官宦之家,继承家学且天资聪颖,但他无意于仕途,而热衷于治河、算学、医学等经世致用的学问,想要干一番对国计民生有利的事业;还曾经写过我国第一部甲骨文研究著作《铁云藏龟》。
受当时社会思潮和西文科技的影响,他建议政府借外资修铁路、开煤矿,被时人斥为汉奸;八国联军侵华时,刘鹦不忍心看北京粮荒的惨状,从俄国人手里贱价买出大米卖给百姓,几年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死在那片土地上。
刘鹦是一位时代的先行者,也是一个失败的改革者,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和他对社会、时局、学术的很多看法,都在《老残游记》这部他晚年的著作中反映了出来。
《明湖居听书》教案2课题明湖居听书总课时3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体会正面铺陈和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2教具粉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作者简介:2、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找出要点。
(1)作者通过丰富的联想,调动各种表现手法,或正面铺陈,或侧面烘托,或比喻、或排比,或对偶、夸张;或赋声以形,或赋声以色,把难以言传的听觉描绘得酣畅淋漓,把白妞精湛的演唱技艺表演到了极致,给读者以美的享受;(2)品味本文华丽绚烂的语言。
一、默读全文:1、给生字注音:揖嘁喳橘抑挫髻褂铮羯遽调门耍媚煞皓协调熨啭仞骋匝坞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重点是什么?(一)(1~2)戏园子的盛况戏园里人挤戏园里嘈杂的场面戏台的简陋(二)(3)琴师的弹奏(先抑后扬)(三)(4)黑妞的演唱(水涨船高)重点写妆束(四)(5)观众的议论(五)(6)白妞的出场(重点写眼睛)(六)(7、8)白妞的演唱(重点)(正面描写)(七)(9)梦湘先生的评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总结:本文中,白妞的演唱艺术是描写的重点,除了从正面细致地描写她的声音外,还以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
作业布置课后体会授课日期2005年9月7日星期三课题明湖居听书总课时3第2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2、体会文章华丽绚烂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1教具粉笔教学过程:一、细读七、八两段,重点赏析课文描写王小玉演唱的文字,通过文字来感受音乐,并品味语言。
(一)“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二)“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又如登山“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三)“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四)“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像放那东洋烟火”,“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了解古代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说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2. 了解古代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明湖居听书》的背景及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说书艺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精彩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2)讨论作者在表达技巧上的运用,以及说书艺术的特点。
4. 分享成果(1)各组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2)全班同学共同总结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说书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本节课学习的精彩片段。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说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积极性、讨论投入程度等。
2. 理解与应用能力评估: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明湖居听书》内容的理解深度以及对说书艺术特点的掌握情况。
《明湖居听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明湖居听书》是一篇描绘清朝末年社会风貌和市井生活的散文,作者王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人物形象以及文化氛围。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明湖居听书》,使学生了解清朝末年的社会生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3)了解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和市井生活;(4)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课文解读2.1 文章主题《明湖居听书》以明湖居茶馆为背景,通过听书人的讲述,展现了清朝末年天津卫地区的社会风貌。
文章主题为“市井百态”,通过描绘各种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文化氛围以及百姓的生活状态。
2.2 文章结构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介绍明湖居茶馆的概况,中间部分通过听书人的讲述,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
2.3 重点词汇和短语(1)明湖居:天津卫地区著名的茶馆;(2)听书:古代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讲故事、说书人等;(3)市井百态:指民间社会的各种风俗习惯和生活状态。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的背景、主题、结构等,使学生对文章有全面的认识。
3.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人物和事件,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市井生活。
3.3 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4 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体会当时的社会氛围。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明湖居听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课文朗读学生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4.3 内容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文章的主题、结构、人物形象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明湖居听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明湖居及其周围环境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明湖居听书》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3. 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明湖居及其周围环境的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明湖居及其周围环境的特点的分析。
3. 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明湖居听书》的文本。
2. 生词和短语的卡片。
3.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明湖居及其周围环境。
(2)引导学生对明湖居的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描述。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明湖居听书》。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回答问题。
3.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的卡片,学生朗读并翻译。
(2)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并进行例句演示。
(3)学生练习使用生词和短语进行口语表达。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与明湖居相关的情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生词和短语进行写作。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分享和讨论。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对明湖居的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的体会。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刘鹗及其作品《老残游记》。
2. 讲解《明湖居听书》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刘鹗及其作品《老残游记》。
2. 学生阅读《明湖居听书》原文,理解故事情节。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明湖居听书》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文中的重点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
2. 解释成语和典故的来源和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词的发音和语气。
2. 学生自主查阅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3. 教师讲解成语和典故的来源和含义,例句应用。
第三章: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2. 培养学生的句子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文中的重要句子,包括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效果。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和语气。
2. 学生自主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教师讲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第四章:内容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明湖居听书》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学生自主总结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
第五章:文化探讨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所反映的传统文化。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明湖居听书》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元素。
2.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明湖居听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了解《明湖居听书》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背景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明湖居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的背景知识。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理解。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与明湖相关的诗词或故事,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明湖居听书》,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背景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讲解与示范: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文言文句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5. 朗读与背诵:组织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语音标准、节奏分明。
随后,挑选学生进行背诵,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明湖居听书》。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明湖居的作文。
3. 调查了解更多关于明湖的资料,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明湖的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朗读、背诵和作文等方面。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刘鹗及其作品《老残游记》。
2. 讲解作品背景,了解明湖居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刘鹗及其作品《老残游记》。
2. 学生阅读课文《明湖居听书》,了解明湖居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第二章: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解释其含义。
2. 结合语境,理解字词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解释其含义。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结合语境理解字词在文中的作用。
第三章:内容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明湖居听书》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 理解文中描述的明湖居景象及人物形象。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文中描述的明湖居景象及人物形象。
第四章:欣赏与评价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2. 学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与评价。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评价,进行讨论交流。
第五章:拓展与应用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与明湖居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或展示。
教学活动:1. 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与明湖居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 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或展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明湖居听书》的
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用生动的感受和形象的比喻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课文提示】
1.刘鹗,清代学者,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
2.本文节选自《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我国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
鲁迅将《老残游记》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
【正音正字】
鹗髻鏦棰羯遽皓熨霍
【积累词语】
抑扬顿挫入耳动心不绝于耳粗布衣裳毫无分别鸦
雀无声
暗暗叫绝千回百折轰然雷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这篇文章,是按照说书人出场先后的顺序来写的。
第1段,先介绍一个弹三弦的男人的形态、技巧。
这名男子长相丑陋,但气质沉静;一出台貌不惊人,弹奏三弦也无人留神听,后来用轮指,才看出其功力不凡,叫好声不绝于耳,仍压不下琴声,这的确是很高的境界。
但这才是开场锣鼓。
第2段,写黑妞的出场和演出效果,也是先抑后扬。
黑妞的出场,衣着打扮,并无惊人之处,取琴弹唱,只是一般声响,直到后来,才渐渐显出她的真本事。
从“羯鼓一声” 响起,到“以为观止”,极言黑妞弹唱的美妙,已经不亚于白居易《琵琶行》中对弹唱技艺的描写。
不料黑妞也是陪衬,是为描写白妞再作铺垫,好戏还在后面。
第3段,通过听众的议论,为写白妞的高超技艺设置悬念。
文章先让观众误以为黑妞即白妞,夸赞她的技艺高不可比。
一句“黑妞是白妞教的”,说明白妞远远超过同门学艺的姐妹。
接着再议论黑妞唱是“可学”的歌唱,而白妞则是“不可学”的天籁神韵。
最后说以卖唱为生的人只能学到黑妞的一点儿,而黑妞则是学白妞的,白妞的水平,真是神乎
其神。
这段议论层层追加,登峰造极。
第4、5段,是正面写白妞说书,这是文章的重头戏。
先写白妞登台,也是貌不惊人。
但一举一动,一顾一盼,竟然使观众为之倾倒,正是未曾出声,光是眼神就摄人心魄。
后来写白妞说书时,作者运用大量新颖的、贴切而形象的比喻。
第6段,把对白妞的夸赞再推进一层,即借一个懂得音乐的湖南少年之口,把白妞的高超技艺加以既理性,又十分夸张的总结。
唯有理性的分析,才使夸张可信。
文章极善于运用铺垫和衬托的手法刻画主要人物,如以琴师衬托黑妞,以黑妞衬托白妞。
而每一个段落里又有铺垫衬托,层层而上,达到登峰造极的效果;作者还善于使用侧面描写手法,通过观众的议论,感受演唱者的成功;作者也善于用形象的比喻来写声音。
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写好声音,一般离不开形象。
如用“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来写白妞的高音部,将声音的魅力渲染到极致,与欧阳修的《秋声赋》、白居易《琵琶行》可谓异曲同工。
【课外作业】
1. 完成“学习建议”。
2.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2. “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3. 最后一段是什么描写?它的作用是什么?
4. 作者把白妞的演唱与登泰山联系起来。
这二者的联系点在哪里?
5. 本文以写声音为主,声音看不见摸不着,而读来十分真切。
请你找出例句说明原因。
6. 文章描写白妞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它们有什么作用?
7. 观看白妞的表演,台下听众的感觉有什么变化?它们有什么作用?
【课外预习】
1. 读一遍《可爱的地球》,扫除文字障碍。
2. 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