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55.04 KB
- 文档页数:2
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癌症的研究进展提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严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被当今的妇科专家称为“良性癌症”,这是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侵蚀性行为,其病灶可散在于整个盆腔,造成广泛的盆腔粘连。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上皮性卵巢癌的关系已有报道,然而它与其他癌症的相关性研究依然未有显著进展。
本文就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癌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及预防有关癌症提供参考。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癌症;卵巢癌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妇科疾病,影响全球1.9亿妇女。
虽然子宫内膜异位性病变被认为是良性炎症病变,但具有肿瘤样特征,如局部浸润和抗凋亡,有研究报道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患癌症的风险升高。
尽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疾病,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它代表肿瘤过程的初始阶段的观点。
非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很可能是一种从良性疾病到癌症的过渡形式。
[1]子宫内膜异位症表现为子宫腔外同时存在子宫内膜腺细胞和间质细胞,其特征是子宫内膜细胞异位着床,增殖和迁移水平升高。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绝经前妇女发病的主要原因,尽管有广泛的研究,但这种疾病的复杂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癌症也有共同特征包括:避免细胞凋亡的能力、成体干细胞样失调、新生血管形成、进展过程、远处植入等。
这种相当复杂的疾病对许多妇女的生活质量有重大影响,因为目前的治疗方法都不能治愈。
且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与几种类型的癌症相关。
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似乎更容易发展为某些类型的癌症,如卵巢癌、甲状腺癌和黑色素瘤等。
1.卵巢癌Ovarian cancer子宫内膜异位症( endometriosis,EMs) 是子宫内膜样上皮和间质在子宫外生长的一种良性疾病,最常见于卵巢,可以导致慢性盆腔疼痛、痛经、性交困难和不孕,其特性与浸润性癌相似,如侵袭性、黏附性和转移潜能,可增加卵巢癌的发生风险。
,与没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女性相比,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患上皮性卵巢癌的风险似乎增加了2-3倍。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黄文倩1,2,吴绿1,2,朱虹31 南昌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南昌330006;2 南昌市第一医院妇产科3 江西省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症状是痛经和不孕,严重影响女性健康。
EMs的药物治疗以激素类为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EMs相关新靶点的发现,新型免疫药物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新型免疫药物能有效调节与EMs形成机制有关的免疫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干扰素(IFN)、可溶性蛋白酶类等,而新型靶向药物可以从血管生成、细胞迁移、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信号转导等方面进行调控,既弥补了激素类药物对激素受体缺乏或敏感性低的EMs患者疗效不佳的缺憾,又能替代或减少激素药物的长期使用,是免疫及靶向治疗药物特有的优势。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白细胞介素;免疫调节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半乳糖凝集素抑制剂免疫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11.025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11-0097-04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但其组织侵袭和远处转移的生物学行为却与恶性肿瘤类似。
目前EMs的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有口服避孕药、雄激素合成剂、孕激素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等,但不良反应较多,而新型非激素治疗药物的开发一直鲜有突破。
随着EMs相关新靶点的发现,免疫及靶向治疗药物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本研究对EMs的免疫和靶向治疗进行总结,为EMs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1 EMs的免疫治疗EM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以免疫细胞浸润、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分泌增加为特征。
在EMs 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免疫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EMs的免疫因子主要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干扰素(IFN)、可溶性蛋白酶类等,其在EMs中的表达有着不同程度的升高或下降,调节上述免疫因子表达可成为治疗EMs的突破口。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新进展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
它是一种以出血为特征的慢性、侵袭性和转移性疾病。
具有恶性肿瘤特征,但不是肿瘤。
早在一个世纪以前,以盆腔疼痛、不孕、月经不调为主要临床表现子宫内膜异位症就已受到人们的关注。
尽管内异症是妇科常见疾病,但因其发病机制尚不确切,所以仍是正在研究的、迷惑的、争辩激烈的疾病。
大多数EMT患者都以盆腔疼痛就诊,其内外科治疗方案也很多,并不断的推陈出新。
本文就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新进展作一综述1 EMT的发生率内异症的发生率差异很大,22~44岁妇女10%~15%,痛经或慢性盆腔疼痛的患者可能达50%,绝经后妇女<5%,有近亲内异症史发生率增加6%。
有资料报道,不孕妇女中25%~4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EMT,而EMT的患者并发不孕的也高达40%~60%[1]。
EMT患者中不孕为非EMT人群不孕的20倍[2]2EMT的临床病理类型按其发病部位,我们将其分为: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白、红、紫色病变,腹膜的缺失等等;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浅表病灶、异位囊肿(习惯称“巧克力囊肿”);阴道直肠隔深部结节型:指病灶浸润深度≥ 5mm,常见于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阴道穹隆等;盆腔外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如膀胱、输尿管、肠管、腹壁切口、外阴切口等处异位灶。
3 EMT的发病机制3.1 以Sampson 经血逆流种植、体腔上皮化生以及诱导学说为主导理论。
3.2 子宫内膜在宫腔外需经黏附、侵袭和血管形成的过程,在种植、生长后发病,在位内膜的物质可能起决定作用。
3.3 异位内膜完成上述过程中,机体全身及局部免疫状态和功能、激素、细胞因子和酶等均起重要作用。
大量资料表明,EMT患者常伴有局部及全身细胞和体液免疫细胞数量及功能异常、自身抗体产生、细胞因子含量及活性改变等[3]。
3.4 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污染可能有一定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尚无一种全面、确切的解释,目前认为是多因素形成的疾病4 EMT的诊断4.1根据《中华妇产科学》的临床诊断标准。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子宫内膜组织生长于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而引起的疾病。
临床上以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性交痛、腰骶痛、月经失调、不孕、局部有触痛结节等为主要特征。
世界上首例EM患者是1921年Sampson在尸解中发现的,现已成为妇产科的多发病、常见病和难治性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认为[1],育龄期是EM的高发年龄,生育少、生育晚的女性发病明显多于多生育者。
随着现代诊断水平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应用,EM患者已能得到早期诊断,但发现其发病率明显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而且极易复发。
还有文献报道[2],EM高发率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家族性聚集倾向。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了,诊断和治疗仍带有探索性质。
该病虽为良性病变,但在临床上却呈侵蚀性“恶性”生物学行为。
其伴发的严重痛经,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甚至是难以忍受的痛苦;而伴生的巧克力囊肿、子宫腺肌瘤等盆腔包块,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孕症,不但给患者及其家庭成员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也给患者家庭甚至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EM是困扰患者和妇产科医师的难题之一,对EM病因、发病机制的探讨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就成为目前中、西医妇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现将现代医学对EM的病因认识的各学说综述如下。
1 经血逆流种植学说1921年Sampson提出行经期脱落的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碎屑能随经血经输卵管逆流进入腹腔,种植于卵巢或直肠子宫陷凹,并在该处继续生长蔓延而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
经血内含有活性的内膜细胞,其既具有种植能力又具有生长功能,是经血逆流种植学说的关键。
任何妨碍经血外流的因素如无孔处女膜、阴道闭锁、阴道斜隔综合征等先天性生殖道畸形或宫颈狭窄、子宫重度后倾后屈的患者,均易伴发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一现象亦支持经血逆流种植的观点。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一)疾病的分期对不同期别应采取何种治疗措施、判断与比较疗效及估计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尚无一种完善的内异症分期和分型系统来指导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尤其是其特征性的表现:疼痛和不孕。
理想的临床分型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
人们一直试图对内异症进行分期探讨,这一努力已持续了近一个世纪。
目前我国多采用美国生育学会(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AFS)提出的“修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r-AFS)”。
该分期法于1985年最初提出,1997年再次修正。
该分期法有利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正确选择治疗方案、准确比较和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并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但仍有一些不足,理想的临床分期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
理想的EMs分型分期方法应该能够全面描述患者的病变范围和浸润深度,反映其疼痛和不孕相关的病史,能够对其治疗方案、手术范围提供参考和指导,并对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生殖结局以及疾病转归具有预测意义。
一、分期系统的历史回顾和分类内异症很早就有基于解剖基础的分类描述,而且分类系统多样。
各种分类系统参考的标准主要是:组织学类型,解剖学分布,组织病理学和疼痛程度,临床、解剖和组织病理学表现,累积的器官组织,体检及手术发现等。
随着对疾病性质认识的深入,很多系统都进行了调整和改进。
有些系统已经不再用于临床,但是研究者的经验、智慧和失败的教训对后来新系统的设计都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借鉴和尊重。
迄今为止,学者们提出了数十种分期方案,大致以年代为序,基本上反映了人们对EMs 认识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
1.以卵巢出血性囊肿(即巧克力囊肿)及其产生的粘连为基础 1921年由Sampson提出,将EMs分为卵泡、黄体、基质和内膜期。
浅析异位妊娠的诊治新进展异位妊娠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指胚胎在子宫外着床造成的妊娠。
由于异位妊娠的发生与子宫内膜异位、输卵管通畅性障碍、卵巢功能异常、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其病因非常复杂,诊治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异位妊娠的诊治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将对此进行浅析。
一、病因分析对于异位妊娠的病因分析,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子宫内膜异位论说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发生异位妊娠的风险明显增加,这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剖宫产率增加有关。
异位妊娠的发生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肌层纤维化和输卵管通路狭窄或关闭有关。
2、输卵管通畅性障碍论说输卵管通畅性障碍也是引起异位妊娠的重要原因。
输卵管周围组织感染、外科手术、生殖道损伤、子宫肌瘤等因素都会导致输卵管通畅性受损,从而促进异位妊娠的发生。
3、内分泌失调论说内分泌失调也是一种引起异位妊娠的重要原因。
内分泌失调会导致卵巢功能紊乱,从而影响受精卵着床和胚胎发育。
此外,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分泌异常也会导致异位妊娠的发生。
4、药物治疗论说长期使用哺乳期避孕药、黄体酮、促排卵药等药物,也可能会引起异位妊娠的发生。
这些药物对卵巢和子宫的生理功能影响,从而导致受精卵的移植和发育异常。
二、诊治新进展目前,对于异位妊娠的诊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新进展:1、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技术是一种常用的辅助生育技术,也可以用于异位妊娠的治疗。
人工授精可以将精子直接插入到卵子旁边的输卵管内,增加了受精的机会,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2、宫腔镜手术宫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输卵管进行清洗、疏通和修复,避免输卵管功能失调,降低异位妊娠的发生率。
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异位妊娠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
促排卵药、黄体酮、静脉注射甲泼尼龙等都可以用于治疗异位妊娠,但需要注意药物使用的时间和剂量,防止出现副作用。
4、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治疗异位妊娠的最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