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地名由来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汉中汉中市,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中心,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最好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中国最美十大城镇,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地,被誉为“汉人老家”。
汉中地处陕西南部,与西安、宝鸡、安康、广元、巴中、陇南市相连。
古称南郑、兴元、梁州、天汉,是汉王朝的重要发祥地,也与汉族这一称谓的形成有直接不可替代的关系,汉中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水的源头,秦巴地区三大中心城市之首,是西安天水城市圈和成渝城市圈的重要连接枢纽,也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和“鱼米之乡”,因境内洋县生存有世界濒危鸟类、“世界珍禽”—朱鹮,故又被称为“朱鹮之乡”。
现辖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勉县、西乡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1区10县及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汉中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1] 。
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等,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珍稀动物,自然环境与物产非常丰富。
拥有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被公认为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最好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汉中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地,2015年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城镇”,中国最美油菜花海城市,是一座山水相依的“千年古城”。
城市百科景点美食文化人物历史自然建设学校中文名称汉中市外文名称Hanzhong City 别名褒国、梁州、天汉、兴元府、南郑行政区类别地级市所属地区中国西南地区,陕西省西南部下辖地区1区10县及1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政府驻地汉台区民主街电话区号0916 邮政区码723000 地理位置中国西南地区、陕西省西南部、汉水上游、秦巴谷地面积27246平方千米人口343.81万人(2015年底抽样公报常驻数据)方言西南官话-成渝片-汉中话[1] 气候条件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西汉三遗址、褒斜栈道、武侯墓、张良庙、南湖、定军山、黎坪等机场汉中城固机场火车站汉中站、略阳站、阳平关站车牌代码陕F 城市精神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市花旱莲市树汉桂行政区划代码610700 高等学府陕西理工大学、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市鸟朱鹮城市节庆汉中油菜花节、柑橘节地区生产总值1064.83亿元人民币(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31031.04元人民币(2015年)历史名人刘邦张良萧何韩信张骞蔡伦户籍人口385.21万(2016年)目录1 历史沿革? 民国以前? 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2 行政区划3 地理环境? 位置? 地貌? 气候? 水文4 资源? 生物? 矿产5 经济6 人口7 交通? 铁路? 航空? 公路8 社会? 对外交往? 市花市树? 科教卫生9 旅游10 荣誉11 文化艺术? 民俗风情? 传统民居? 地方特产12 历史大事汉中历史沿革 编辑汉中位于华夏版图之中心,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刘邦西汉王朝的发祥地,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的军事要地,杰出的政治、军事人物张良、韩信、萧何、张鲁、诸葛亮、曹操、刘备、夏侯渊、黄忠、姜维、马超、张飞、吴玠、吴璘、方孝孺、李自成等都在汉中留下深深的足迹。
汉中得名于秦惠文王,既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又是魏、蜀的主战场汉末三国时期的“汉中”地区,以其特殊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在那段激荡的历史年代,留下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传说及名胜,是汉末三国时期魏、蜀两大集团倾尽全力在益州地区争夺的主战场,被后世称之为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那么,为什么汉中地区在当时如此重要呢?笔者结合相关史料及文献中的记载,对古汉中地区做一个简单的概述。
“汉中”一词的由来;“汉中”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早期。
据《史记·秦本纪》中的记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国的国君赵驷率部攻打楚国,秦军一路势如破竹,略其属地六百多里。
战役结束后,秦惠文王为了方便管理攻占的土地,在该地设置了汉中郡。
这即是“汉中”一词出现在史料中的最早记载。
据唐代的《括地志》载,初设汉中郡的治所,位于如今的陕西省汉中市以东的南郑县,该地正好处于汉水的中游,所以,以水、地为名,取名为“汉中”。
汉中郡初始的地域非常广,其辖境除了如今陕西省的汉中、商洛、安康等三个地市之外,还包括了湖北省十堰市及甘肃省陇南、宝鸡等地市的部分地区。
由此可见,汉中郡最初的地域,相当于如今的一个省级单位。
另据《汉书·地理志》载,汉中郡在历史的沿革过程中,治所及辖境在两汉时期曾出现过多次变动。
西汉时,汉中郡的治所移到了如今的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
西汉武帝时期的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中郡划归益州管辖,至东汉时,汉中郡治所又移回了南郑县。
此外,汉中郡的辖境也在两汉时期逐渐萎缩,至汉末三国时期,其辖境已经变为了如今的汉中市地区,即夏、商、周时期的“褒国”全境。
汉中地区的地貌及水系;北魏时期编撰的地理类书籍《水经注》中,以汉中地区的古沔水为线索,按照该水系的源头、流经地域及沿途的人文、地理、经济、民俗、古迹等各方面,进行了一个详细的记述。
据该书载,古沔水的源头,即是如今的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的“玉带河”。
地名:中华文化传承和认同的标识作者:陈鹏来源:《新传奇》2019年第27期中国地名,承载着非常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着千百年的情感传承,更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
对文化的传承和认同是对文化根脉的一种敬畏,而地名就是文化传承和认同的标识。
地名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称,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
中国地名体现了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的地名历经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每个地名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每个地名的后面另有一串地名。
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寓意都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
反映族群分布,成为朝代名称早期的地名实际上反映了族群分布。
如商朝人,几乎将所有做过都城的地方都称为“亳”,早期迁移到的地方也命名为“亳”。
又如,山东好几个地方地名都帶“不”(音夫),其实这也是反映某一个族群的流动或者分布的特点。
再如“姑”字,江南有好几个地名有这个字,最著名的是苏州,被称为姑苏。
对“姑”字以前有几种望文生义的解释,但有学者认为“姑”没有具体意义,只是越人的发语字。
但这类地名的存在反映了某支越人的分布。
早期的地名后来成为国名,成为朝代的名称,其实开始往往是指具体的地方,例如秦、汉、魏、晋、宋等。
以“汉”为例,来源于汉水,因为有了汉水,才有了汉中等地名。
汉高祖刘邦的封地在汉中,成为汉王,之后他建立的朝代就是汉朝。
因为汉朝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的影响,基本上奠定统一中国的疆域,所以这个民族主体被称为汉族。
这些地名经历具体的事件后发展成国名,因为开国皇帝或者统治者往往会把这些地方作为发祥地,之后就成为朝代名称。
反映人口迁移,记录一段历史地名的迁移也反映人口迁移或民族的迁移。
比如刘邦的祖籍是沛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他父亲长期生活在这里。
刘邦做皇帝以后将父亲接到关中,尊他为太上皇。
汉中是四川的门户,为何会被划给陕西,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汉中,喜欢古代史的朋友绝对知道这个地名。
在很多史书典籍里都会提到这个地名,因为这个地方非常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对于四川来说,汉中可以说更加重要了,是四川的北大门。
一旦汉中失守,四川也就无险可守了。
不过如果我们看现在的地图能发现,汉中对于四川这么重要,却被划在了陕西,是陕西的一部分。
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看完我们能发现,古人这样做真的值得我国敬佩。
先看一下汉中的大致状况,汉中位于汉中平原上。
因为汉水从这里流过,所以叫汉中。
而汉水又是长江重要的支流。
汉中平原北部是秦岭、南部是大巴山,可以说易守难攻。
而且这里由于是盆地,降雨量非常丰富,年降雨量高达900多毫米,原比周边地区要多。
汉中平原面积约1400多平方公里,自古就有“国宝天府,鱼米之乡”之称。
谁要是占领这里,占领四川就指日可待了。
我们看一下汉中地理位置到底有多重要。
汉中的北部是秦岭,秦岭北面就是关中。
汉中南部是大巴山,大巴山以南就是四川盆地。
汉中的西部是长江,汉中位于长江上游,可以顺水而下。
汉中西部是甘肃等地,历来都是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争夺的地方,从汉中可以直达这里。
可以说汉中是整个西部的中心,控制这里就可以牵动四周。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四川,因为控制汉中,越过大巴山就能到汉中平原了。
不管谁占领了这里,都能威胁到四川。
这样就是为何古代割据的时候占领四川的人一定要占领汉中。
当然,想要通过这里进攻关中还是很难的,只能通过陈仓、子午等蜀道。
既然汉中对四川来说至关重要,是四川的北大门,为何还要划给陕西。
这个是元朝划省份的时候划给陕西的。
当时人们考虑的是防止地方割据。
汉中既然是四川的北大门,如果这个北大门被四川掌握的话,那么进入四川所有的地方都被四川自己掌握了,一旦四川要是独立,外界势力就很难进入。
如果把汉中划给陕西的话,四川没有了这个北大门,想要独立的话,也需要先搞定汉中。
否则即使独立了,外界也会通过汉中很容易进入四川来占领这里。
汉文化的发详地----汉中汉文化的发详地----汉中古代把汉中称之为梁州府。
梁州,古代行政区划名,曾是古九州之一;三国时始设梁州,治所在陕西汉中,唐德宗改其为兴元府。
“梁州”正式成为行政区域名,始于曹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
是年,魏灭蜀汉,旋分蜀汉故地为益、梁二州,各领八郡。
梁州初治沔阳(今勉县旧州);晋太康中移治南郑(今汉中市)。
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南,子午河、任河以西,四川青川、江油、中江、遂宁和重庆壁山、綦江等县以东,大溪、分水河以西及贵州桐梓、正安等县地。
后经两晋、南北朝,由于“州”越设越多,其辖境逐渐缩小。
隋统一后,大规模撤州并郡。
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将“梁州”和“汉中郡”一并撤消;因避其父杨忠讳,改设“汉川郡”。
唐初,复改为“梁州”,成为山南西道的一部分。
其地缩至今城固以西的汉水流域,约相当于之前的汉中郡,治所仍在南郑,辖南郑、褒城、西(今勉县)、城固四县。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避朱泚军乱,天子幸梁州。
还都后,诏改梁州为“兴元府”,位同京都长安。
从此,“梁州”一词正式淡出汉中的行政称谓名。
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手握兵权的太尉朱泚发动叛乱,很快占据都城长安。
唐德宗李适无奈只好逃至奉天(今乾县),叛军追逼不舍,德宗在奉天难以立足。
兴元元年二月(784),只好率嫔妃群臣沿傥骆道南逃汉中。
德宗皇帝初来汉中,春暖花开,气候宜人。
所经之地,老百姓又夹道相迎,箪食壶浆。
这都使德宗对汉中有了好感。
在汉中期间,汉中保障了德宗的安全,给以物资保证,使他遥控指挥关中官员平了叛乱。
为振兴朝廷,改元兴元。
三个多月后离开汉中返回长安时,下诏“升梁州为兴元府”。
铭书曰:‘朕遭罹寇难,播越梁岷。
丞庶烦于供亿,武徒勤于扞卫。
凡百执事,各奉厥司。
人皆竞劝,物以丰给。
嘉乃成绩,予怀不忘”。
不久以后再次下诏升兴元府(汉中)与京兆府同级;并免去汉中百姓税赋徭役一年。
中国历史上以帝王年号命府名,始于汉中。
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撤销汉中地区设立地级汉中市
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务院
•【公布日期】1996.02.21
•【文号】国函[1996]11号
•【施行日期】1996.02.21
•【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区划地名
正文
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撤销汉中地区设立地级汉中市的批复
(国函[1996]11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撤销汉中地区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请示》(陕政字〖1994〗22号)及有关补充报告收悉。
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撤销汉中地区和县级汉中市,设立地级汉中市。
市人民政府驻原汉中市民主街。
二、汉中市设立汉台区。
汉台区辖原汉中市的东大街、东关、汉中路、中山街、北关、舒家营、鑫源、大河坎8个街道办事处,河东店、宗营、武乡、铺镇、龙江5个镇和汉王、老君、望江、七里4个乡。
区人民政府驻原汉中市中山街。
三、汉中市辖原汉中地区的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勉县、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10个县和新设立的汉台区。
国务院
一九九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汉水、汉中、汉朝、汉族的名称关系《诗经•大雅•云汉》:“倬避云汉,昭回于天……倬彼云汉,为章于天。
” 《诗经·小雅·大东》中也有“惟天有汉、鉴亦有光”的句子。
汉者,天汉,银河之古称也。
古代指银河,也有浩瀚星空、泛指宇宙之意。
汉水本名沔(mian )水,因为在分野上与天汉(银河)对应,所以称汉水。
(汉水即指汉江)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秦“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这是“汉中”一词最早见诸于史籍。
楚国的汉中郡,位于今旬阳以东的汉水中游,故名。
据《史记·高祖本记》注引载“梁州本汉中郡,以水为名”,《汉中志府》也说:“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山,故名汉中”。
汉中因为汉水而得名。
刘邦曾被封为汉中王,他统一天下后,为了怀念帝业兴于“天汉”的汉中,为了取天汉(银河)之美意,故特将他统治的朝代定为汉朝。
汉武帝年号有“天汉”,盖以苦旱连年,欲“天汉”降雨,故名之。
可见,汉族的名称有源于对银河的崇拜和敬畏之意。
“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集体心理。
汉朝进一步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主流文化。
所以,“汉人”成为多数中国人的自称,而华夏族逐渐被称为“汉族”,华夏文字亦被定名为“汉字”。
汉字在古文中只称“字”,少数民族为区别而称“汉字”,指汉人使用的文字。
汉人的传统服饰即被称为“汉服”。
汉族作为一个族群,在先秦时代称作“夏”或是“华夏”。
到汉朝便有了“汉人”一名。
“汉人”得名于汉朝,其本意是指“汉朝之人”。
但在汉朝早期,因为秦朝的强大影响,其邻居更多的将汉朝人称作“秦人”,由于秦朝声威远震,也影响到其他国家对汉朝的称呼,如古代的印度、希腊与罗马等国仍称其为Cina,Thin,Sinae等等。
直到东汉后,“秦人”才被称为“汉人”或是“汉民”。
而“汉人”作为民族的族称应不晚于南朝初期。
到唐朝后,由于唐朝对周边的强大影响力,“汉人”也被外国人称为“唐人”。
汉族名称的由来
“汉”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汉,汉水也。
”汉水是我国中部的一条河流,是长江最长支流,发源于陕西南部米仓山,流经陕西南部及湖北,在武汉注入长江,全长1532公里。
汉江注入长江的地区称为“汉口”。
在汉水的上游,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汉中。
关于汉中的命名,郦道元的解释是汉中因被汉水所环绕而得名。
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路义军逐鹿中原,后西楚霸王项羽主持分封,刘邦被封为“汉王”,统治中心在汉中,汉中至今保留着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等“汉初三遗址”,所以汉中被称为“汉家发祥地”。
汉中成就了汉王朝,刘邦建立政权后,就将政权命名为“汉”。
汉初的君主们实行休养生息的策略,使得汉王朝日渐兴盛。
汉朝成为我国古代最兴盛的王朝之一。
也就是说,有了汉王朝才有了“汉人”、“汉语”、“汉字”、“汉族”的称谓。
这就是“汉族”名称的由来。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是因汉水得名,即被水所绕之意。
但后来研究汉中地方史的人,都无法解释,便生出许多臆测。
其实最早的汉中并不是现在的汉中,而是另有所指。
汉中盆地最先称为褒国,再就是南郑县了。
公元前451年秦国从蜀国手中夺取了汉中,秦国已实行县制,在此设立南郑县。
南郑县的名字取得,是因为当年西戎入侵,部分郑国人南奔来汉中,聚居在此,因与秦人有乡党之谊,便以南郑来命名。
秦国为了巩固和加强南郑的军事力量,派左庶长修筑了南郑乡城,其址就在今汉中市,这个地方历史上一直称南郑,后来才移到今天的周家坪。
公元前441年蜀利用秦国在南郑立足未稳的机会,重新夺回南郑。
蜀王封弟弟苴(bāo)侯于汉中。
公元前387年秦从蜀人手中重新取得南郑。
公元前316年秦以南郑为基地,取道五丁关、金牛道灭了蜀。
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即今天川陕公路沔县至剑门一段。
途中以金牛峡、五丁关等处最险。
金牛峡、五丁关一带为石炭岩地质,崖峻谷深,谷状多呈V形;五秦人不知入蜀道路,假意送给蜀王能粪金的石牛和珍宝美女,蜀王贪婪成生,就派手下五大力士——五丁,一路开山通路将石牛运回国内。
秦人尾随五丁之后,灭了蜀国。
这条路便称为金牛路。
在宁强境内仍有金牛峡、五丁关、金堆铺、烈金坝等与传说有关的地名。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民富国强,已有并吞天下之志。
插在秦国本土和巴蜀之间的楚国汉中郡直接威胁秦国入蜀的要道,成了秦国必须要拔掉的钉子。
秦惠王在公元前312年联合韩魏攻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占领汉中。
秦惠王命魏章率领公子疾、甘茂在丹阳(今河南西峡以西、丹水以北地区)大败楚军,占领了汉中,置汉中郡,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
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大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
灭巴蜀后安顿好了后院,着手进一步蚕食楚国。
楚汉中郡在什么地方呢?《战国策》苏代对燕王说: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月至五渚。
夏水是一条河流,源出湖北竹山地区,有三条,在江夏入汉。
《史记正义》引《括志地》说:房陵即今房州房陵县,古楚汉中郡地也。
房陵县即今湖北房县,属竹山地区。
汉中即指今湖北竹山地区,其地理上正被汉江和沧浪水所围,沧浪水又称汉水,所以被称为汉中。
此地正是
秦头楚尾。
汉中是一片连接巴蜀的山地,是江汉平原即楚国内腹的一道屏障,因处秦头楚尾之地,成为楚秦、楚巴的争夺焦点。
楚人在蚕食汉江诸国后,前后以汉水命名的并非汉中一处,还有汉东、汉北等处。
秦取得统一后,实行郡县制,汉中郡扩大到汉北(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郡治新城(今安康),正处在汉中郡中部。
东汉时四川盆地及西南地方实力增强,汉中郡治才迁到南郑,有加强防范的意思。
东汉末年,曹操从张鲁手中夺取汉中郡,此时汉中郡的下游古汉中,中游新城,上游南郑都成为吴蜀争夺的军事要地。
为了军事上的需要,遂于公元219年(汉建安二十四年),在新城设立魏兴郡,古汉中设上庸郡。
南郑仍设汉中郡。
从此以后,二千年来一直被沿用下来,汉中就专指汉水上游的盆地了。
这种地名上的张冠李戴现象,地理上称“地名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