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参照物
- 格式:docx
- 大小:22.39 KB
- 文档页数:6
初二物理参照物的选取和判定方法技巧点拨
参照物的选取和判定在初二物理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方法和技巧点拨:
1. 明确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是用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的物体。
通过选定参照物,可以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掌握参照物的选取原则: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通常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但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参照物。
3. 判定物体的运动状态: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若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通过判定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可以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4. 注意分析物体的相对运动:在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区分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
绝对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于地面的实际运动,相对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
5. 多练习和运用:参照物的选取和判定是一个需要实践和运用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多做相关练习题来加深理解和掌握。
总之,参照物的选取和判定是一个需要理解、分析和运用的知识点。
通过以上方法和技巧点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在日常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1第一节认识运动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参考系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第二节时间位移时间与时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7篇篇1一、运动的描述在物理必修一第一章中,我们首先学习了运动的描述。
运动是宇宙间的一切物质机械性的运动。
为了描述运动,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然后确定被研究物体的位置变化。
常见的描述运动的方式包括: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速度、加速度等。
二、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 质点: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时,我们可以将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这个点就是质点。
2. 参考系: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这个参照物就是参考系。
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但应使物体的运动尽可能简单。
3. 坐标系: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我们通常需要建立坐标系。
常见的坐标系有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等。
三、时间和位移1. 时间:时间是描述物体运动先后顺序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2. 位移: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它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位移的大小等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四、速度和加速度1. 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它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2. 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它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加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速度的变化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五、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物体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的物体必定受到合外力的作用,因为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不断变化,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六、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提出的,它描述了宇宙间任意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关系。
万有引力定律表明,任何两个物体都要以一定的引力互相吸引,这个引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个物体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七、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地球卫星是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在太空运行的无人航天器。
它可以在地球周围的空间运行,也可以到达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甚至更远的宇宙空间。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练习题以及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机械运动一、参照物参照物是研究物体运动所假定的不动物体。
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通常选取方便研究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例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运动时,通常选取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需要注意的是,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论,因为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二、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物体位置变化的过程,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在物理学中,常用后一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机械运动可以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着直线运动时速度不变的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可以用公式v=s/t计算。
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人步行速度约为1.1m/s。
速度的单位有m/s和km/h,其中1m/s等于3.6km/h。
速度可以用速度计进行测量。
Ⅱ变速运动变速运动是指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运动。
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表示,其公式为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如果要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则需要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可以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例如,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其上半段、下半段和全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v2和v,则有v2>v>v1.人步行速度约为1.1m/s,自行车速度约为5m/s,客运火车速度约为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约为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的速度为3×108m/s。
D、测硬币、球、圆柱直径和圆锥高的常用辅助方法包括使用直尺三角板、贴折法、滚动法和直尺测量法等。
对于无法直接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物体,可以使用组合测量法。
6、使用刻度尺时需要注意以下规则:选择适当的刻度尺,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将尺沿着所测直线放置,避免使用磨损的零刻线,视线要与尺面垂直,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必背知识点一、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1. 机械运动的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运动的描述1.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的运动。
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方向也不变。
2.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但速度大小改变的运动。
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时,可以用平均速度,即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时间相同,比较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
路程相同,比较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快。
引入速度概念,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三、速度1. 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速度的公式:v = s/t,其中v是速度,s是路程,t是时间。
3.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小时 (km/h)作为速度的单位。
两者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m/s = 3.6km/h。
四、长度的测量1. 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
2. 使用刻度尺的方法: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将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贴被测物体,并与被测物体长度平行。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 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减小误差的方法包括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而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能够避免。
五、其他重要概念1. 运动的相对性:运动是相对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2.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运动的特性:运动具有普遍性、永恒性和多样性。
参考系: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但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那么可以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共点力:如果几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该点不一定在物体上),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可能处于平衡状态,即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平衡条件是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正交分解法:把一个矢量分解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上,利于处理多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矢量(力)作用分解。
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vt—v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a=(vt—v0)/t。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与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和所用时间的长短都有关系。
弹力与形变: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弹力,而超过弹性限度后,撤去外力物体也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
摩擦力: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包括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以上是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初二上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Ⅰ 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v=s/t 变形t=s/v,s=vt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速度图象: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机械运动Ⅰ 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物理参照物知识点
嘿,咱今儿就来聊聊物理里超重要的参照物知识点!你说这参照物啊,就像是我们看世界的一个小窗口。
想象一下哈,你坐在一辆飞驰的汽车里,你觉得自己在动,可对于车来说,你就是稳稳当当待在那的呀!这就是因为你选了不同的参照物。
要是你选路边的大树当参照物,那你就是在快速移动;要是选车里的座椅呢,嘿,你就没动。
这多有意思呀!
咱生活里到处都是参照物的影子呢!比如说,你在操场上跑步,你相对于地面在跑,可要是你和一起跑步的小伙伴比呢,可能就有快有慢啦。
这就是参照物在起作用呀!
再打个比方,天上飞的鸟儿,要是以天空为参照物,它就是在自由翱翔;但要是以地上的房子为参照物,它不就是一会儿飞这儿,一会儿飞那儿嘛。
那为什么要学参照物这个知识点呢?这用处可大了去啦!比如说,你要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参照物怎么行呢?就像你不知道从哪儿开始看一样。
有了参照物,就好像有了一个标准,一下子就能明白物体到底是怎么动的啦。
而且哦,在一些复杂的情况里,选对了参照物,能让问题变得简单好多呢!就好比你在迷宫里找路,找到了正确的参照物,就像找到了那根能带你走出去的线。
你想想看,要是没有参照物这个概念,那我们描述物体运动不就乱套啦?大家说的都不一样,谁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学习参照物的时候,可得好好理解呀!要多观察身边的事物,想想它们在不同参照物下的状态。
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这个知识点,而不是死记硬背那些公式啥的。
哎呀,这物理的世界真是奇妙无比呀!参照物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对物体运动理解的大门。
大家可别小瞧了它,要认真去学,去体会,才能发现其中的乐趣和奥秘呢!咱可不能马马虎虎对待,得用心去感受物理带来的神奇呀!你们说是不是呀?。
初二第一章物理手抄报内容初二物理第一章的物理手抄报内容可以包括以下部分:1.机械运动: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情况的标准是参照物。
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物体,以它作为标准来判断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
3.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4.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5.噪声: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音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测量声音的速度:通过测量声音在不同介质(如空气、水、金属等)中的传播速度,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8.共振实验:通过使用不同重量的物体进行共振实验,可以观察到不同物体在不同频率下的振动情况,进一步了解物体的振动特性和共振现象。
9.弦乐器的音调实验:通过调整弦乐器的弦的长度、紧度和质量等参数,可以观察到弦的振动频率和音调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弦的振动原理和音调的调节方法。
10.机械振动实验:通过使用机械振动器等设备,可以模拟不同形式的机械振动,如简谐振动、受迫振动等,并观察其运动规律和特点。
高一物理参照物知识点总结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参照物是我们理解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基础概念之一。
在高一物理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与参照物相关的知识点,这不仅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还有助于我们理解物体的相对性和联系。
本文将对高一物理中的参照物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回顾。
1. 什么是参照物?参照物是指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用来确定和描述物体位置、位移和速度的标准。
参照物是一个相对于其他物体或场景而言的固定点或者一个能够描述物体运动的坐标系。
通过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我们可以观察到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运动状态。
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绝对参照物和相对参照物在物理学中,我们常常提到两类参照物,即绝对参照物和相对参照物。
绝对参照物是一个绝对固定的参照点,它不会随着物体的运动或其他因素而发生改变。
然而,这样的绝对参照物在真实世界中很难找到。
因此,我们更多地使用相对参照物来描述和研究物体的运动。
相对参照物是指相对于其他物体或者相对于运动体本身而言的参照点。
例如,当我们观察到一只鸟在飞行时,我们可以以地面作为参照物,描述鸟的运动轨迹和速度。
然而,如果我们选择鸟自身作为参照物,那么鸟的运动将相对於自身而言是静止的。
3. 选择参照物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我们需要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对于得出准确的物体运动性质至关重要。
例如,在描述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速度时,我们可以选择路上的标志作为参照物,这样我们可以计算汽车相对於标志的速度。
然而,如果我们选择汽车本身作为参照物,那么我们将无法获知其与标志的相对速度。
正确选择参照物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也非常重要。
通过选取一个合适的参照物,我们可以简化问题的复杂性,解决和分析物体运动的相关参数。
因此,在应用物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时,选择一个恰当的参照物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4. 参照物的变换在物理学中,我们经常遇到需要切换参照物的情况。
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参照物
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参照物 1.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2.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v=s/t 变形 t=s/v,s=vt
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速度图象:
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机械运动ⅱ变速运动:
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 v2>v>v1
e、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
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三、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0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 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
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
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
④、
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7、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s=vt v=s÷t t=s ÷v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
13.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 v=s ÷t;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5. 根据速度和时间可求路程:s=vt
16.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