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1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静电场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一.电荷:电荷是一种物质属性。
(1)自然界只有正,负两种电荷: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同种的电荷。
带负电带正电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同种的电荷。
带正电带负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不带电体。
(2)静电计:工作原理:二.起电的方法:(1)原子:原子的构成:稳定原因:质子和中子之间有强相互作用。
(核力)核外电子在原子核的吸引力作用下维系在原子核附近。
金属导体内部特征:每个正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而不移动。
金属内有自由移动的电子。
(自由电子)绝缘体(电介质):电子不能自由移动,被牢牢地束缚在原子核周围。
(玻璃,橡胶)(2)摩擦起电:实质:摩擦时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3)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
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叫静电感应。
归律:近端感应异种电荷,远端感应同种荷。
(4)接触带电: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导体,接触后再分开,二者将原来所带电量的代数和平均分配。
(5)起电的本质:无论是哪种起电方式,其本质都是将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发生转移,并不是创造电荷。
三.电荷守恒定律:表述一: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系统的电荷总数保持不变。
在一定条件下,带电粒子可以产生和湮灭。
带电粒子总是成对产生和湮灭,两个粒子带电数量相等但正负相反,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表述二: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的。
(1)表示电荷多少的物理量:电荷量(电量)单位:库伦(c )比较电荷带电的多少,要比较的使其电荷量的绝对值。
电荷量的正负不表示电荷量的大小,只代表电荷的性质。
(2)元电荷:最小的电荷量是电子(或质子,正电子)所带的电荷量。
高二物理第一章总知识点高二物理第一章主要涵盖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运动学、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内容。
下面将逐一介绍本章的主要知识点。
一、运动学1. 位移与路径- 位移: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移是一个矢量,它由位移的大小和方向组成。
- 路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
2.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在一段时间内物体移动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也可以理解为极限情况下的平均速度。
3. 加速度与速度变化率- 加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
-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a = (v - u) / t,其中v为末速度,u为初速度,t为时间。
4. 运动方程- 一维匀速直线运动:x = vt,其中x为位移,v为速度,t为时间。
- 一维匀加速直线运动:x = ut + 1/2at²,v = u + at,v² = u² + 2ax,其中x为位移,v为末速度,u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二、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牛顿三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若外力为零,则该状态保持不变;若有外力作用,则物体会改变运动状态。
-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其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 = ma。
-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合力等于这些力的矢量和。
-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沿不同方向的多个力。
3. 力的单位和测量- 力的SI单位:牛顿(N),1牛顿等于1千克乘以1米每二次方秒(kg·m/s²)。
- 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常用于测量力的大小。
4. 惯性、质量和重力- 惯性: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 质量:物体抵抗受力的程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其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第一章知识点整理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质点:(1)定义:研究中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质点的简化条件:①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可以忽略不计;②物体做平动时,各点运动情况完全相同时。
2.参考系(1)定义:观察物体的位置及其随时间变化时用来作参考(假定为不动)的“其他物体”。
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择参考系。
(2)特点:①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以观测和描述物体的运动尽可能简单为原则。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常选择地面为参考系。
②参考系本身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一旦选定后,便假设为不动的。
(化身参考系)③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结果往往是不同的。
3.坐标系几个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数字、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
1.2时间和位移1.时间(1)时刻t:是指某一瞬间,没有长短意义。
例如:第3秒末、第1秒初。
(2)时间间隔△t:是指两时刻间的一段间隔,有长短意义。
例如:前3s、3s内、第3s内、最后1s。
➢在时间轴上,时刻对应时间轴上的点,时间间隔对应时间轴上的线段。
2.位移(1)定义: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
(2)三要素:方向、直线、长度。
3.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如:位移,速度,力。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如:路程,时间、温度、质量。
4.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位置x: 初位置x1 ,末位置x2位移(位置的变化量):末位置-初位置x: x =x1 - x2x绝对值:位移的大小;x正负:位移的方向。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1.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txv ∆∆=单位:m/s km/h cm/s 1m/s=3.6km/h (3)速度是矢量。
(4)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与物体位移的方向相同,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高二物理必修一必学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机械基础1. 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常见的矢量有力、加速度、速度等。
2. 两个力矢量的和力可以用图矢法、力的三角法则或力的分解法来求解。
3.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只会在外力作用下改变。
4.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F = ma5.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大小上相等、方向上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6. 力的单位是牛顿(N),1N = 1kg·m/s²。
第二章热学基础1. 温度是表征物体热平衡状态的物理量,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和开尔文(K)。
2. 热量是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传递的能量,常用单位是焦耳(J)。
3. 热平衡是指两个物体或物体内各部分之间没有热传递的状态,热平衡温度相等。
4. 物体的温度上升是因为吸收热量,温度下降是因为释放热量,与物体的热容有关。
5. 热传递有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6. 热量的传递方式可以用热传导方程、热对流方程和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来描述。
7.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量交换等于内能变化加做功,ΔQ = ΔU + W。
8.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不会自发地从冷物体传递到热物体,熵随时间单调增加。
第三章光学基础1. 光是一种波动现象,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2. 光的传播速度是光速,即3 × 10^8 m/s。
3. 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可以用光线模型或光的波动模型来解释。
4. 光的反射规律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5. 光的折射规律是:入射角的正弦值与折射角的正弦值成正比。
6. 光根据其波动性质可以被分为: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7. 可见光在空气中的折射率为1,不同介质中的光的折射率不同。
8. 聚焦是指光线经过透镜或曲面反射后被聚集到一点上。
9. 焦距是指透镜或曲面反射器对平行光线所集聚的焦点与透镜或反射面的距离。
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第一节:运动的描述与认识运动是物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
研究运动需要用到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本节将介绍几个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描述方法。
1. 位移和路径长度* 位移是指物体从参考点到达目标点所经过的距离和方向的变化。
* 路径长度是物体实际所经过的距离总和,不考虑起始点和终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2. 速度与速度的计算* 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变化。
* 平均速度(v)= 位移(s)/ 时间(t)* 瞬时速度是物体某一瞬间的速度,可以通过对位移进行微分得到。
3. 加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 加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 平均加速度(a)= 速度变化量(Δv)/ 时间(t)* 瞬时加速度是物体某一瞬间的加速度,可以通过对速度进行微分得到。
第二节:直线运动的描述与分析本节将介绍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基本定律。
1. 位移-时间图* 位移-时间图可以用来描述物体随时间变化的位移情况。
* 斜率表示速度,正斜率表示正向运动,负斜率表示负向运动。
2. 速度-时间图* 速度-时间图可以用来描述物体随时间变化的速度情况。
* 斜率表示加速度,正斜率表示正加速度,负斜率表示负加速度。
* 直线表示匀速运动,曲线表示变速运动。
3. 运动的基本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会保持不变,除非外力作用。
* 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与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第三节:曲线运动的描述本节将介绍曲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常见的曲线运动类型。
1. 圆周运动* 在圆周运动中,物体在圆周上的位移大小等于弧长。
* 运动速度的方向与切线方向相同。
* 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大小为v²/r,其中v为速度,r为半径。
2. 抛体运动* 抛体运动指的是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同时具有水平速度和竖直速度的运动。
物理第一章高二知识点归纳高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随着高中学习的深入,物理课程的难度也逐渐增加。
对于高二学生来说,物理第一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它打下了物理学习的基础。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学习许多重要的物理知识和概念。
本文将对高二物理第一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一、运动学1. 位移和位移公式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3. 加速度和加速度公式4. 自由落体运动5. 斜抛运动6. 匀速圆周运动二、力学1. 牛顿第一定律2. 牛顿第二定律和受力分析3. 牛顿第三定律4. 惯性和质量5.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6. 弹力7. 弹簧的力学性质8. 重力和重力加速度9. 引力和行星运动三、力与能量1. 功和功的定义2. 功与能量的关系3. 功率和机械效率4. 动能和动能定理5. 势能和势能曲线四、运动的规律1.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2. 平衡和平衡条件3. 弹簧振子的运动4. 机械波的传播5. 波的叠加和干涉6. 光的反射和折射五、电路基础1. 电流和电流强度2. 电阻和电阻定律3. 欧姆定律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5. 电功和电功率6. 简单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六、磁学基础1. 磁场的产生和磁感线2.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3. 安培力和洛伦兹力4. 右手定则和左手定则5. 电磁感应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七、原子物理学1. 电子和带电粒子2. 原子的结构和原子核3. 放射性衰变和半衰期4. 原子核的稳定性和质能转化以上是高二物理第一章的主要知识点归纳。
通过掌握并理解这些知识,同学们可以打下坚实的物理学基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解决问题和实验验证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同时,我们也要善于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求解。
希望同学们在高二物理学习中能够不断努力,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
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在物理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物理第一章高二知识点梳理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在高二的学习中,物理的知识点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学生的课本中。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下面将对高二物理第一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第一节:物理量和单位1. 物理量的概念:物理量是可以定量描述物理规律的性质。
2. 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是以米、千克、秒为基本单位的一套单位制度。
3. 基本物理量和导出物理量:基本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不可再分的物理量,如长度、质量、时间等;导出物理量是由基本物理量经过运算得出的物理量,如速度、加速度等。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 位移和位移矢量:位移是指物体从起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位移矢量。
它包括大小和方向两个要素。
2. 位移与路程的关系:位移是考虑方向的,而路程只考虑路径长度。
3.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
4. 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是指速度每秒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5. 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只受重力作用的物体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
6. 合成速度和合成加速度:合成速度是指在不同方向上的多个速度矢量合成得到的结果;合成加速度是指在不同方向上的多个加速度矢量合成得到的结果。
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析1. 位移-时间图和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是根据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绘制的图像;速度-时间图是根据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绘制的图像。
2. 加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是根据物体的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绘制的图像。
3. 速度的变化规律:当物体匀变速运动时,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关系。
4. 位移的变化规律:当物体匀变速运动时,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关系。
5. 等加速度运动:等加速度运动是指物体的加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状态。
6. 线性拟合和斜率的意义:通过线性拟合可以推导出运动的规律,而斜率则表示出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
物理第一章高二知识点总结高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而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总结和理解。
本文将对高二物理第一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对这一章节的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1. 物理量与单位物理量是能够用数量描述的物理性质,如长度、质量、时间等。
单位是用来度量物理量的标准,如米、千克、秒等。
在物理中,我们需要掌握并熟练运用国际单位制以及常见的物理量与单位。
2. 运动的描述与描写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运动中,我们需要了解如何描述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其中,位置是指物体所处的位置或空间坐标,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加速度是指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3. 运动的图像化表示为了更直观地描述和分析运动,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图像来观察和理解。
常见的运动图像包括位移-时间图、速度-时间图和加速度-时间图。
通过观察这些图像,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物体的运动特性。
4. 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同时间内位移相等的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我们需要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特点以及如何进行运动图像的分析和描述。
5. 加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运动。
在加速直线运动中,我们需要了解如何计算物体的加速度以及如何分析和描述加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图像。
6. 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下由上往下运动的过程。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我们需要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自由落体运动的关键参数。
7. 抛体运动抛体运动是指物体在斜向上抛或者斜向下抛的过程。
在抛体运动中,我们需要了解抛体运动的特点、抛体运动的关键参数以及如何计算和分析抛体运动的轨迹和速度。
8. 牛顿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即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高二物理选修1-1第一章节知识点汇总
库仑定律
运用条件:在真空中(在空气中也可)
静止的点电荷(不产生影响因素)
库伦力与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描述电荷间的作用力的大小
在公式中有一个K值是指静电力常量
K=9*10的九次方n.m2\c2
一.经过人们长期的研究,在电场的周围存在一种物质既电场
只要有电荷的存在,就存在电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
场强
研究的要求:放入电场的电荷必须对研究没有影响,体积需要十分的小,这样的电荷叫做试探电荷
运用比值定义的方法:E=F\Q(场强确定以后,则与条件改变无关电流的磁感应现象是以以偶b为单位单位N\C
场强是矢量,其方向与正电荷的移动方向一致,则负电荷在电场中的方向与场强的方向相反
电场线
电场线是真实存在,但人们无法用视野看到的。
电场线是曲线,则曲线上的一点的切线方向代表场强的放向。
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
电场线的特点:从正电荷向负电荷无限出发,电场线在电场中不相交。
是不闭合的曲线,疏密表示强弱
匀强电场
条件:两块靠近的金属板平行,大小相等,互相分别带有等量的正负电荷,是距离相等的平行线
电场与电流
放电原理:在莱顿瓶发明后,发现雷电可产生强的火花与电击,产生静电现象。
富兰克林的实验证明天电与摩擦产生的电是相同的。
根据尖端放电原理,制作了避雷针
电荷
经过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质,则这些摩擦过的物体就带上了电荷。
这些物
体静止在物体上叫做静电现象。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一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单位是库伦,即库。
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时候,带上正电荷,丝绸吸引带有多余的电荷而带上负电荷。
感应起电:相互靠近的电荷间,使一部分的电荷转移到另一部分。
接触起电:相互接触的带电物体之间发生电荷的转移,电荷有一个物体转到另一个物体上面。
中和现象:当两个电量相等,电性相反的带电物体相互靠近或是接触的时候,正负电荷相互抵消为中和现象
电荷守恒: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会消失。
只能有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上,或者从一个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上面。
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这就是电荷守恒定律。
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小的电荷是元电荷,为1.6/10-19。
所有的带电物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火花放电:在干燥的天气里脱下化纤的衣服时,由于摩擦,身体上积聚了大量电荷。
实验室中感应起电机的导电杆之间发生火花放电现象
接地放电:为了防止导体上过量聚集电荷,常常用导线把带电导体大地连接起来,进行接地放电
静电的应用和防止静电除尘原理,静电喷漆,复印机利用静电吸附作用工作的
电容器:莱顿瓶是最早出现的电容器,是贮存电荷的装置。
在两个正对的平行扳之间夹上一层绝缘物质叫做电介质,则形成一个简便的电容器,两个金属板式电容器的极板。
电容器的电容:电容器带电时,两极板之间存在电压,存有的电荷量也就不同。
单位是法拉。
还有皮法,微法。
他们之间是10的6次方的进制关系。
皮法大于微法
电流与电源
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
在酸碱溶液,盐水中都可形成。
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在金属中电子方向与电流的方向反。
电流有强弱之分。
单位是安培没有毫安,微安
科学界运用心脏的机械性收缩而产生的微小电流来反映心脏的工作是否正常
三.电源与电动势:一个闭合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和导线,开关构成。
电池是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种电源。
铅蓄电池为2V的电压,其他普通的为1V的电压
电源两极间电压的大小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叫做电动势。
电流发热具有以下规律。
Q=I2PT
根据电流的热效应,人们制成了电热水器,电热毯,电熨斗。
电器使用的神经啊越长,产生的热越多。
在物理学镇南关,把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叫做热功率。
P=Q/T=I2R,单位是瓦特
白炽灯是由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的。
根据电流的热效应的原理发明的。
使通电的金属丝温度升高,达到白热,从而发光。
为了避免高温下金属丝迅速氧化,灯泡要抽成真空或冲入惰性气体。
知识点测试
一、物理学史及物理学家
法国物理学家库仑用精密的实验定量研究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它就是库仑定律。
伏打发明了电池;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贝尔发明了电话。
二、实际应用
1、在生活中静电现象的应用有很多,如静电复印、静电喷涂。
2、各种各样的电热器如电饭锅、电热水器、电熨斗、电热毯等都是利用_ 电流热效应来工作的。
3、使用三脚插头的电器比两脚插头的电器安全,是因为发生漏电事故时,地线把短路电流引向大地而不流经人体,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三、基本概念及规律应用
1、静电、电荷和电荷守恒
(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叫正电荷,另一种叫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的多少叫做_ 电量,用 _ Q 表示,单位是库仑 _ ,简称库,用符号 C 表示。
(2)一个中性的物体失去一些电子,这个物体就带正电;反之,这个中性的物体得到一些电子,它就带负电。
(3)用静电感应、摩擦起电和传导起电的方法都可以
使物体带电。
无论那种方法都不能_ 创造电荷,也不能_ 消灭电荷,只能使电荷在物体上或物体间发生转移,在此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_,这就是电荷守恒定律。
库仑定律
(1)内容: 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电荷
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
线上。
(2)公式: ___其中k是一个常量
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
(1)带电体周围存在着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叫_ 电场,电荷间的相
互作用就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2)电场强度的符号是 E ,它表示电场的强弱。
公式: E=F/q 由公式可知,场强的单位为 N/C 或 V/m
③场强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
方向规定:电场中某点的场强方向跟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的电场力的方向相同。
(3)电场线可以形象地描述电场的分布。
电场线的疏密反映电场的强弱;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电场方向,即电场方向。
匀强
电场的电场线特点:一组等间距的平行线
(4)场和力线的概念是由法拉第提出的。
(5)、静电的应用:静电复印、静电喷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