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得联系生活设疑激趣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更是如此。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能够让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教师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他们交流和互动。
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支持时,他们会更愿意亲近教师,从而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产生兴趣。
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发言,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即使回答有误,也不要急于批评,而是耐心地引导和纠正。
在课下,教师可以与学生聊天、谈心,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和烦恼,及时给予帮助和建议。
通过这些方式,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具有丰富的情境,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就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诗歌时,可以通过播放优美的音乐、展示精美的图片或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教授小说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在教授说明文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知识的奥秘。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制作精美的课件、运用动画演示等,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如讨论问题、撰写报告等。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趣”“导学”,寓教于乐,努力探索教学新途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们往往会在枯燥的知识堆积中感到乏味,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
而“激趣”和“导学”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努力探索教学新途径。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讨“激趣”“导学”在教学中的价值和实践方法。
我们来了解一下“激趣”和“导学”的概念。
所谓“激趣”,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造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导学”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这两种教学模式都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索,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激趣”“导学”强调的是寓教于乐,即通过趣味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更能够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通过“激趣”“导学”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激趣”“导学”教学模式在当今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发展。
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激趣”“导学”?以下我将从教学设计和实施两方面进行探讨。
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应该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各种趣味性的活动,如游戏、实践活动、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英文歌曲、英语角、英文小剧场等形式,让学生在歌唱、演讲、表演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设计各种有趣的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创设各种富有趣味的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的设疑激趣一、引言语文学科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然而,现实中许多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缺乏兴趣,感觉学习语文无聊枯燥。
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我们需要设疑激趣的教学方法。
二、设疑教学的优势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设疑教学引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古代诗词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古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让学生自己揣摩,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
2.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设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
例如,在学习文章时,可以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设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写作时,可以给学生一些有趣的主题,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示个性化的写作风格。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三、设疑教学的实施方法1.情景创设法可以通过情景创设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学习古代诗词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思考。
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2.探究式学习法通过探究式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例如,在学习语法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自己总结规律。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法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3.多媒体辅助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生动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学习课文时,可以使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加学生的视听体验。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设疑教学的实例设计根据以上的方法,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设疑教学实例。
例如,在学习《庐山谣》这首古代诗词时,可以通过情景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预热。
教师利用图片和音频,展示庐山的美景,介绍《庐山谣》的背景和作者许浑等相关知识。
“激趣”“导学”,寓教于乐,努力探索教学新途径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事业,而教学是其中的核心环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主导教学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动性和创造力,教师们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激趣”“导学”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不断尝试创新,不断总结经验,以期将这种模式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
“激趣”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学”是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学习中不断探寻和发现。
这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努力探索如何将“激趣”“导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之成为一种教学的新途径。
他们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问题驱动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
举例来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在学习《红楼梦》时,教师会组织学生分组阅读、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这部文学作品。
教师会通过多媒体、图片等形式展示,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会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其美感和内涵,提高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
在教学《几何图形》时,教师不仅通过幻灯片、视频讲解相关知识,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出问题、找出规律,并在实践中进行验算。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知识点,更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们通过音画教材的使用、英语角的开设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趣——解疑——实践”的美术课堂作者:戴煜来源:《成才之路》 2012年第35期江苏靖江●戴煜笔者在设计《好玩的陶艺》一课时,依据“激趣——解疑——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问题在轻音乐播放的背景下欣赏图片。
首先设计三个问题问学生:①什么是陶艺?②你都见过什么样的陶艺?③你了解陶艺吗?它们在生活中都应用到什么地方?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它们。
这里主要依据大纲要求,学习内容图文并茂,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以及古筝音乐的渲染让学生领略神秘的原始陶器、宏伟的兵马俑、绚丽的唐三彩、高贵的白瓷、典雅的青花瓷、丰富的彩绘瓷和充满时代感的现代陶艺作品。
通过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然后带领学生认识陶艺定义、起源、历史、应用。
使学生感知到了陶艺的艺术美和实用美,体会到陶艺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接着引领学生通过视频、网页搜索、掌握有关陶艺的制作过程、方法、工具等一些跟陶艺有关的资料。
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文件夹,把一些好的知识图片保存到文件夹中。
教师给出要搜索的重点问题:陶艺制作方法,过程,装饰方法。
这部分的内容是本课教学重点的体现,同时这个教学过程主要体现新课标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体现。
它还包含了大纲中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陶艺造型的基本技巧及特点,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和学习,对陶艺的制作有系统地了解。
让学生从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造型技巧佳作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作业的创作。
而在小组讨论和实践体验阶段,继续设计两个问题:①你收集的图片采用了什么方法制作完成的,如果是你来完成它,你会在加些什么方法。
②你在实践中打算如何设计,采用什么方法?这部分从教学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了以中学美术大纲中必须使学生掌握的泥条盘制法、泥板成型法、徒手捏制法等陶艺的造型方法的相关知识和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在这里可以就同一主题进行学习讨论,就同一作品发表自己的理解看法,或帮助同学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设疑激趣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它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要面对诸如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设疑激趣的教学模式。
一、设疑教学的概念和特点设疑教学,就是通过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疑问和探究,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设疑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和思考,试图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疑教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问题为导向。
设疑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疑问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培养探究意识。
设疑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和思考,试图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促进学生交流合作。
设疑教学强调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相互交流、讨论、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4.促进知识应用。
设疑教学注重知识的应用,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合到实践中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设疑教学的应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疑教学可以应用于语文知识的教学和文学阅读的教学。
1.语文知识的教学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疑教学的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以词语辨析为例,老师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或学习内容相关的常用词汇,让学生分析比较它们的区别和用法。
比如对于“说”和“讲”,老师可以问:“在什么场合下我们用‘说’,在什么场合下我们用‘讲’?”这样的问题既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也是对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挑战。
在写作教学中,设疑教学的应用也很广泛。
在讲解作文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些有意思的话题或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尝试,在写作时的记叙手法上做出探究性尝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数学一、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无处不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数学的应用。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例子,让他们逐渐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在购物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折扣后的价格;在做饭时,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比例关系;在游戏中,可以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更加愿意学习数学知识。
二、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教学内容学生对待不同的学科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态度,对于数学这样的抽象学科,学生的兴趣往往不高。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内容。
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可以结合一些流行的动漫角色或游戏角色,设计数学题目,让学生在解题中感受到乐趣;可以引入一些数学谜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三、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数学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而学生的情感体验往往会影响到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可以通过引入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组织一些富有创意的数学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乐趣。
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享受数学学习的过程。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创造力的学科,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和实践的支持。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美妙之处。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设计一些数学实验,进行一些数学建模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意义。
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感悟“激趣”课堂 促进“教学”相长徐 彬(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初级中学,江苏南通226301) 摘 要:在学的课堂的推动下,我校开展了以“激趣”课堂为主旋律的教学节活动,通过探索与实践,我感悟到要促进“教学”相长需要教师从“设趣、设疑、竞争、合作”这几个方面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享受趣味的同时获得知识。
关键词:疑趣;问题阶梯;广度思维;教学共生中图分类号:G633.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33-1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深知数学课不像语文课有优美的诗句令人陶醉,又不像历史课有传奇的故事使人向往,更不像音乐课有动听的旋律让人悦耳。
为了让今后的数学课上好、上精彩,我围绕“限时讲授、小组合作、勇跃展示”这十二字教学方针,结合学校打造“疑趣”课堂为主旋律的教学节活动作了深入的思考,并通过平时的教学活动进行探索和实践,逐渐让我感觉到优化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求知欲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课的开头很重要。
于是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次用趣味的生活情境开启课堂。
如:在讲解八年级数学下册《一次函数》第一课时,我从这样几个生活问题入手:你知道不同火车的速度大概是多少?你知道一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吗?你知道一年期存款利率是多少吗?几个问题的抛出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两眼放光,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
那一刻只有激情与兴奋,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参与到热议中,学生身上隐藏着的天性迅速点燃。
五分钟后,我对大家说,要想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就请大家跟我一起学习“一次函数”吧!通过这样的开头,使学生感悟到学习一次函数没有想象中的乏味,也不是一味地应付考试,而是为了今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求知欲立即得到提升。
又如:在学习正比例函数时,我故意拿着手机进入课堂,在学生面前晃了晃说,老师手机欠费停机了,有个烦心事要请大家帮忙。
电信公司有两种收费标准:(1)没有月租费,但通话1分钟收费0.6元。
以“趣”激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趣”激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代教学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学活动视为他们自己乐意的生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为学生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他们具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的心理倾向,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引趣激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1、创设故事情境,优化教学过程。
实践证明,学习成绩之优劣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紧密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
我采用的方法:一是故事引入,激发兴趣,使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化。
如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创设情景的: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经过一座荒山,有好长时间没有东西吃。
这时,不知孙悟空从哪里摘来四个大仙桃,你们说,每人可以分几个?孙悟空还带来一个大饼,猪八戒见里连声喊道:“猴哥,咱们分了它,每人吃半个。
”同学们,你们同意猪八戒的想法吗?为什么?他只能分到一个饼的多少?孙悟空问猪八戒:“每人分多少,能用一个数表示吗?”这下可把猪八戒难倒了。
同学们,如果你们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就能帮助猪八戒解决这个难题。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求新求知的心理。
二是以做激趣,在操作实践中掌握知识。
根据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新、凡事都要自己做一做的特点,我让他们动手动脑,亲身参加教学活动来激发学习兴趣。
如教学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先让学生通过预习知道圆锥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把公式V = sh写在黑板上作为“诱饵”,然后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诱饵”上,究竟圆锥体积是不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呢?我们动手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就知道了。
经这一说,学生的兴趣来了,一个个跃跃欲试,急于想通过实验证实一下,连忙把早已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心圆锥、圆柱和沙子准备在课桌上,我先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实验演示,然后分组操作,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得出结果证实V = sh是成立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
而如何让教学变得更有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以下是我在趣味教学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激发兴趣,点燃学习热情1. 创设情境,贴近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知识的魅力。
例如,在教授数学时,我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学生既能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又能激发学习兴趣。
2. 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同时,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3. 激励评价,增强自信心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励评价,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
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努力,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在成功中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二、寓教于乐,提高教学质量1. 游戏教学,寓教于乐在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
例如,在教授英语单词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单词接龙”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单词。
2. 情景教学,激发想象力我善于运用情景教学,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知识。
例如,在教授历史课时,我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3. 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1. 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需求在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我鼓励他们挑战更高难度,不断提高。
2. 调整教学策略,适应学生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当发现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上存在困惑时,我会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联系生活设疑激趣
小学数学中“乘法分配律”是比较重要的一节内容,但若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又难免有些枯燥无味。
为使这堂课能上得生动活泼,我采用这样一个数学故事来开场,后来的事实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
集市上有位老人在卖葱,售价是每500克1元。
一位青年买主这样对老人说:“将你的葱叶和葱白分开来秤,以葱叶每500克3角,葱白每500克7角来计算,你卖不卖?”老人稍一思忖:3角加7角也是1元,不吃亏,就爽快地答应了,将葱叶和葱白分开称、分开算,卖给了那个青年。
事后,老人总觉得卖得的钱有问题。
他开始仔细思考这种算法,结果发现自己吃了大亏!
故事讲完后,我问同学:“3角加7角不也是1元吗,老人怎么会吃亏呢?”是呀,老人怎么会吃亏呢?
同学们都议论纷纷,有说这个原因,有说那个原因,但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数学故事引起了学
生无限的求知欲。
于是,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对同学们说:“要想弄明白故事中的奥妙,我们必须掌握乘法中一个重要的定律——乘法分配律。
这也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
真正的定律教学这时才拉开了帷幕。
同学的情绪极度亢奋,真恨不得马上明白其中的道理。
待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表达式后,还没等我重提那个老人卖葱的故事,同学就早已按捺不住了,情不自禁地又议论起来了。
最后,全体同学都明白了:
直觉自然地向我们走来,数学证明使它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