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初识自然灾害复习导学案 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96.01 KB
- 文档页数:7
课题: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共6课时第1课时班级:姓名:【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一、导入新课,呈现目标【情境导入】2018年8月18日,徐州市洪灾案例视频。
【学习目标】1.认识自然灾害的概念、能够说出常见自然灾害及所属的类型。
2.区分洪水和洪灾,认识洪灾的危害。
3.运用材料,能够分析诱发洪灾的种种因素及洪灾的防治措施,通过探究洪灾的成灾特点,尤其是人为因素对洪灾的影响,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二、自主学习,预习展示(自主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圈画关键词,标记重难点)1.填空(1)自然灾害是指在_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对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危害的事件。
(2)自然灾害按成因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_____________出现的________现象的统称。
(4)洪水致灾的两个基本环节: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洪水形成的原因:流域的汇水速度________河道的排水速度。
(6)影响洪灾危害大小的因素:洪水发生区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程度及__________________程度。
2.判断题(1)交通事故危害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属于自然灾害。
()(2)荒无人烟的荒漠地带爆发特大沙尘暴属于自然灾害;( )(3)火山喷发按灾害的成因属于气象灾害。
()(4)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
()(6)围湖造田、抵制洪水,是防御洪水灾害的工程措施。
()(7)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是防洪减灾的措施。
()三、问题驱动、合作探究【探究一】洪灾形成原因[案例1] 徐州市洪灾分析材料一:2018-8-19江苏水情信息昨日我省新沂河一线以北地区大部分小到中雨,徐州丰沛地区特大暴雨面雨量达231.8mm,最大点雨量徐州邹庄闸391.5mm,其次鹿楼369mm、李庙闸334mm。
《活动课_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导学案一、导入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的自然力量引起的,造成人类和社会生产、生活和生存困难和损失的突发事件。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灾害种类繁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二、进修目标1. 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种类及其特点。
2. 掌握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和应对方法。
3. 增强自我珍爱认识,提高自救能力。
三、进修内容1.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2. 不同自然灾害的特点和风险水平。
3. 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和应对方法。
四、进修过程1. 自然灾害种类及其特点a. 地震:地震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现象,地震带来的破坏力极大,需要及时避险。
b. 水灾:包括洪水、山洪、暴雨等,造成了很多灾害,需要加强防范。
c. 风灾:包括台风、龙卷风等,破坏力较强,要做好防护工作。
d. 火灾:森林火灾、城市火灾等,需要加强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
e. 泥石流: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和房屋构成威胁,需加强监测和预警。
2. 防范措施和应对方法a. 地震:室内避险、开展地震演练、加固房屋结构等。
b. 水灾:加强堤防建设、做好排水工作、避免居住在山洪、洪水易发区等。
c. 风灾:修建防风林、加固建筑物、做好风灾预警等。
d. 火灾:加强火灾宣传教育、设置灭火器械、定期检查电线电器等。
e. 泥石流:加强山区植被珍爱、遥离危险区域、做好应急预案等。
五、拓展延伸1. 请同砚们分享自己所在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应对方法。
2. 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了解其他国家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3. 制定自己家庭的应急预案,让家人知晓应对方法。
六、总结反思通过今天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种类及其特点,掌握了防范措施和应对方法。
自然灾害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预防和提高自救能力,减少损失,珍爱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自然灾害,做好防范工作,珍爱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自然灾害》导学案一、导入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破坏性事件,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洪水等。
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防范措施。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 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 掌握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
三、进修内容1. 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A. 自然灾害的定义B. 自然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2. 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特点A. 地震的形成原因和特点B. 台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C. 洪水的形成原因和特点3.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A. 经济损失B. 生命财产损失C. 社会稳定受到影响4. 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A. 政府应急预案B. 大众防灾认识的提高C. 建设抗灾设施四、进修方法1. 听讲解、观看相关视频,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2. 阅读相关资料,掌握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 分组讨论,探讨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 角色扮演,模拟应急预案和防灾措施的实施。
五、进修评判1. 完成教室练习,检验对自然灾害的理解。
2. 参与小组讨论,展示对自然灾害的分析能力。
3. 撰写自然灾害防范方案,评选最佳方案。
六、拓展延伸1. 进一步了解其他类型的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干旱等。
2. 参与社区防灾演练,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3. 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自然灾害的预警技术和预计方法。
七、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自然灾害的报告,包括定义、分类、形成原因、特点、影响和防范措施。
2. 收集一些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分析其中的教训和启迪。
3. 制作一份关于自然灾害的宣传海报,提高大众的防灾认识。
以上就是本次关于《自然灾害》的学生导学案,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增强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愿我们能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保持岑寂、英勇和智慧,共同应对挑战,珍爱我们的故里和生命安全。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
2、掌握各类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3、熟悉世界和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区域。
4、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各类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形成机制。
(2)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2、难点(1)分析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
(2)理解自然灾害分布的区域性特点。
三、知识梳理(一)气象灾害(1)概念: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大片地区,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形成原因:持续的暴雨或短时间内的大暴雨;流域的地形、水系特点;河流的泄洪能力;人类活动对流域的影响,如围湖造田、侵占河道等。
(3)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北美洲东部等地区。
2、干旱(1)概念: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2)形成原因:长时间的气候异常,如副热带高压控制、大气环流异常等;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分布:全球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的干旱季节。
3、台风(1)概念: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常伴有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2)形成原因:广阔的高温洋面、充足的水汽供应、地转偏向力等。
(3)分布:主要发生在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和印度洋等海域。
(1)概念: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2)形成原因: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堆积,在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下迅速南下。
(3)分布:主要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二)地质灾害1、地震(1)概念: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
(2)形成原因:地壳运动、板块构造活动、火山活动等。
(3)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等。
2、滑坡(1)概念: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高二地理世界地理减灾防灾复习导学案减灾防灾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防灾减灾的涵义理解减灾防灾的重要作用(2)了解国际关注的减灾防灾的重点,减灾项目及减灾战略(3)知道人类减灾防灾的主要措施【重点、难点】人类减灾防灾的主要措施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72—73内,了解:(1)减灾防灾的涵义:(2)核心是2、如何实现减灾目标①②③3、减灾防灾的重要作用有①②4、减灾防灾工作的重要原则①②5、读图4-1-4“减灾系统工程框图”,该图说明了在减灾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体现了减灾系统工程的复杂性。
6、材料:一次地震两种结果:1994年9月,台湾海峡南部发生了7、3级地震,福建、广东沿海有700多人地震时慌乱拥挤而受伤,且多为中小学生。
但在离震中较近的福建漳州部分学校,老师指挥学生们沉着避震,无一人伤亡。
结合以上材料和教材P74内容,归纳总结:(1)减灾防灾中个人行为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以图4-1-5为例说明如何保持健康的心态?(3)如何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7、看图4-1-6和图4-1-7,说出:IDNDR图标代表:ISDR图标代表:合作探究:一、(xx安徽卷文综34、)根据材料和图1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些年,“千湖之省”湖北针对省情,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描述图中两个I区的区位特点,并分别分析其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
(10分)(2)针对图示区域洪涝灾害隐患,列举宜采取的主要措施。
(10分)二、图12为1969-xx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直线图。
读图回答问题(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当地菜农在寒潮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当堂达标:【自然灾害与防治】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活动课_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和特点;2.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造成的影响;3.掌握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减灾知识。
导学内容:1.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2.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和分布;3.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影响;4.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减灾措施。
导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的破坏力;2.提出问题: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有什么影响?二、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1.介绍自然灾害的定义:指由自然界各种自然因素引起的、破坏性的灾害;2.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将自然灾害分为气候灾害、地质灾害和水文灾害;3.分别介绍气候灾害、地质灾害和水文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三、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和分布(15分钟)1.列举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台风、洪涝、地震、滑坡等;2.通过地图展示我国各地自然灾害的分布情况;3.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自然灾害的特点和频发区域。
四、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影响(15分钟)1.讨论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农业、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2.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灾害对社会秩序和安全的影响;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和不可预计性。
五、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减灾措施(20分钟)1.介绍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减灾措施:预警系统、应援救援、科学规划等;2.讨论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如何预防自然灾害;3.组织学生进行自然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回顾今天的进修内容,总结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应对措施;2.让学生思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七、作业安置(5分钟)1.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种自然灾害,进行调查钻研,并撰写一份报告;2.要求学生在家中整理自然灾害的防范知识,与家人讨论并制定应对计划。
导学案评判:本次导学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影响和防范措施,培养学生的安全认识和应对能力,旨在提高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第1课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知识导引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挑战自我学习新知一、自然灾害1.定义:主要由自然界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2.形成条件(1)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
(2)要有遭受损害的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分类:地震灾害、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农业和林业灾害七类。
二、地震灾害1.定义: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
2.成因:地质构造变动、、岩洞崩塌、陨石冲击和人类活动。
3.分布:地震带和地震带。
4.特点: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
三、滑坡灾害1.定义: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分布(1)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破碎,地势起伏的地区。
(2)山地丘陵和频繁的地区。
(3)我国、四川和贵州等省,以及黄土高原和秦岭—大巴山地区。
3.危害(1)掩埋,造成人畜伤亡。
(2)摧毁城镇、工厂和矿山。
(3)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
(4)破坏地表覆盖等。
助学助记地震造成的危害图示法理解滑坡概念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探究重点探究点一地震灾害核心归纳绝大多数地震都是循着现在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呈带状分布,全球的地震活动集中在两条狭长的地震带上。
状元随笔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因素应用体验2016年2月6日凌晨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里氏6.7级地震。
震中位于高雄市美浓区(北纬22.93度,东经120.54度),震源深度16.7 km。
据此回答(1)~(2)题。
(1)此次地震()①发生在太平洋板块上②发生在亚欧板块上③是地壳张裂造成的④是地壳挤压造成的A.②④B.③④C.①④D.②③(2)在同一次地震中,台湾岛的西部往往比东部灾情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经济活动频繁B.西部人口稠密、聚落众多C.西部人们的抗震避险意识较差D.西部经济发达探究点二滑坡和泥石流核心归纳1.滑坡(1)概念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020年高中地理《防灾减灾》导学案精编版专题五:防灾减灾导学案【课堂目标】1.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2.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3.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知识点问题化】1.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减灾工程(如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等)2.分析3S技术与防灾减灾的关系【知识点梳理过程化】一、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一)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
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2.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11.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二、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讨论:1、1998年长江洪水灾害严重的原因2、“三北”地区环境问题的发展;“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过程及其作用。
3、总结淮河多水灾的原因。
三、自然灾害的防御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11、洪涝灾害(1)生物措施:恢复植被,即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2)工程措施:修水利工程;裁弯取直;修建分洪、池洪区;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4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分类和特点2、了解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3、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自主学习:&1.1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一、自然灾害的概念:1、定义:指主要由引起的,并对造成的或。
2、形成条件:一是要有;二是要有。
学以致用:辨析以下案例,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为什么?(1)1952年9月17日,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明神礁爆发,水蒸气和硫磺气构成的气柱有几百米高,喷出的火山熔岩和碎屑堆成高出海面90米的火山岛。
(2)1996年8月10日,菲律宾的坎拉翁火山突然向空中喷出1 500多米高的黑色烟柱,致使当时正在攀登此山的一支国际登山队的4名队员死亡。
(3)据史料记载,晋咸和三年(328年),榆次:雨雹破瓦、折木,苗稼荡然。
(4)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当场炸死31人,大量强辐射物质泄露,13 000多平方千米土地上的100万人处于核辐射的危险中,数以百万计的居民得了严重的放射病。
(5)完成课本第4页“探索”。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通常是以为衡量标准的。
1、:包括和两方面。
2、:一为,包括:;二为,包括:。
3、:具有性和性。
合作探究:影响灾害人员伤亡轻重的因素有哪些?三、自然灾害的分类:在的基础上,根据和与的不同,可分为类,本书将其中联系紧密的灾种归纳,分为、、、;动脑动手:列举各类自然灾害的常见种类,并分析其特点。
四、自然灾害的特点:、或、、。
想一想:自然灾害还有没有其他特点?巩固练习:地图册第6、7页&1.2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一、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1、地震:中长期积累的能量释放出来,以的形式传播,引起的。
引发的原因有:,,,和等。
集中分布在和。
动脑动手:找一找,与地震有关的名词,写下来并理解:合作探究: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2、泥石流:多发生在,是由激发的、含有的特殊洪流。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学习目标] 1.能说出我国自然灾害的四大基本特点及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2.能在我国地图上指明我国灾害类型的空间分布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我国的三大自然灾害带及其主要灾害类型。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灾害种类多:世界上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几乎都有分布,其中以洪涝、干旱和地震的危害最大。
2.发生频率高: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出现较大的气象灾害24.5次,其中旱灾、洪涝灾害、台风、冷冻灾害高于世界各国的平均频率。
3.分布范围广:西北、华北地区春秋多干旱;东部季风区夏季多暴雨和洪涝灾害;东北和西南地区,冬春多干旱,森林火灾也时有发生;西南、西北和华北的活动构造带多地震;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多低温冻害和冰雪灾害;东南沿海地区多台风、风暴潮等。
4.地域差异大:东部地区灾害类型多,强度大,频率高,损失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但损失较小。
思考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分别有哪些?答案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1.我国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我国自然灾害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周期性;空间分布上,在自然灾害集中的地带往往形成自然灾害带。
2.我国三大自然灾害带思考2.我国东、西部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灾情有什么影响?答案东部地区人口多,社会经济水平高,建筑物密集,受灾体的价值高,尽管防御能力较强,但灾害风险大,受灾后灾情严重;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社会经济水平低,相比东部来说尽管防御能力差,但灾害风险相对较小,灾情相对较弱,经济损失也少。
探究点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分布气候及其异常变化往往成为许多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
读“我国四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回答问题。
1.①地霜冻灾害比②④地频繁,试简析原因。
答案①地与②地相比,气候湿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大。
①地与④地相比,纬度更高,更靠近冬季风源地,降温强度更大,初霜开始更早,终霜结束更晚。
A.自然灾害能使社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看看书,能学会)略
【合作探究】:(议一议,能解决)
合作探究一
1、台风登陆时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和部分的人员伤亡,并可能引发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台风登陆能够给陆地带来大量的降水,同时也可以缓解高温酷暑和旱情。
2、寒潮功:带来雨雪,补充土壤水分;低温杀死虫子,次年虫灾减少;大风吹散城市污染
物,净化空气。
3、闪电产生的高温使空气中的氮和氧化合,随雨水降至地面形成硝酸盐,这些硝酸盐
是天然的氮肥。
闪电过程中产生的臭氧,能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量紫外线伤害。
雷电能杀死大气中致病微生物。
合作探究二略
合作探究三
(1)干旱与洪涝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雨主要是因为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威夷高压的强弱、进退决定的,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得旱涝灾害影响加大。
(2)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理由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够,导致黄河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也使得渭河许多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
(3)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灾情有“放大”作用。
【当堂达标】1-5 BCABD 6-9 CAAD
【拓展延伸】(1)供电中断;供水困难;压倒房屋;阻断交通;食物供应紧张。
(2)准静止锋天气印度洋(孟加拉湾)、太平洋
(3)冷气团和暖气团在南岭北麓的郴州一带交汇,郴州在冷气团一侧,降雪量大;受南岭山脉的阻挡,形成准静止锋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