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洞孔径计算
- 格式:doc
- 大小:80.60 KB
- 文档页数:3
一、洞身及组成按涵洞构造形式和组成部分不同,洞身也有不同的形式。
现将常见的洞身形式分述如下:1.圆管涵(包括倒虹吸圆管涵)圆管涵洞身主要由各分段圆管节和支承管节的基础垫层组成,见图2-1。
当整节钢筋混凝土圆管无铰时,称为刚性管节; 当沿横截面圆周对称加设4个铰时,称为柔性管节(参见第六章第二节)。
圆管涵常用孔径d0为50 (农田灌溉时用) 、75、100、125、 150cm,对应的管壁厚度δ分别为6、8、10、12、14cm。
基础垫层厚度t根据基底土质确定,当为卵石、砾石、粗中砂及整体岩层地基时,t=0; 当为亚砂土、粘土及破碎岩层地基时,t=15cm 当为干燥地区的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及细砂的地基时t=30cm。
图2-1 圆管涵洞身d0-孔径(净跨);δ-管壁厚度;B-基底宽度;t-基础垫层厚度尺寸单位:cm2.盖板涵盖板涵洞身由涵台(墩)、基础和盖板组成。
盖板有石盖板及钢筋混凝土盖板等。
当跨径较小、洞顶具有一定填土高度时,可采用石盖板; 当跨径较大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见图 2-2。
石盖板涵常用跨径L0为75、100、125cm,盖板厚度d随洞顶填土高度与跨径而变,一般在15~40cm之间。
作盖板的石料必须是不易风化的、无裂缝的优质石板。
钢筋混凝土盖板涵跨径为150、200、250、300、400cm,相应的盖板厚度d在15~22cm 之间。
当L0达500cm以上时为小桥,相应的盖板厚度d可在25~30cm之间。
圬工涵台(墩)的临水面一般采用垂直面,而涵台背面采用垂直或斜坡面,涵台(墩)顶面一般做成平面。
涵台顶面有时做成L型企口,使其在支承盖板的同时,借助盖板的支撑作用来加强涵台的稳定。
涵台(墩)的下部用砂浆与基础结成整体。
钢筋混凝土盖板涵的涵台(墩)上部往往比台(墩)身尺寸略大,做成台(墩)帽。
为了增加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当跨径大于2m且涵洞较高时,可在盖板下或盖板间,沿涵长每隔2m增设一根支撑梁,也可分别在盖板两端和台(墩)帽内预埋栓钉,使盖板与台(墩)加强连结。
涵洞孔径计算1、涵洞设计流量计算原则流域面积小于30 k m 2的河流,利用《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04-2007)中径流形成法公式计算流量,用经验公式复核。
2、计算公式计算公式1 -径流形成法公式 公式: 其中:Q p :规定频率为p 时的洪峰流量(m 3/s ); ψ:地貌系数,查《公路涵洞设计细册》附录B 表B-5;h :径流厚度(mm ),由暴雨分区、规定频率P%、土的吸水类属一级汇流时间确定,查《公路涵洞设计细册》附录B 表B-9;z :被植物或坑洼滞留的径流厚度(mm ),查《公路涵洞设计细册》附录B 表B-10;F :汇水区面积(km 2);β:洪峰传播的流量折减系数,查《公路涵洞设计细册》附录B 表B-11;γ:汇水区降雨量不均匀的折减系数,查《公路涵洞设计细册》附录B 表B-12;δ:小水库(湖泊)调节作用影响洪峰流量的折减系数,查《公路涵洞设计细册》附录B 表B-13,本项目路线无小水库,则δ=1。
计算公式2-经验公式法 经验公式Ⅲ:Q p =CS F其中:Q p :规定频率为p 时的洪峰流量(m 3/s ); C :系数,C =0.4;S :频率为P 的雨力(mm/h ),查四川省雨力(mm/h )等值线图,S=90 F :汇水面积(km 2)。
经验公式Ⅳ:Q p =KF n其中:Q P :规定频率为p 时的洪峰流量(m 3/s ); K :迳流模量,K=0.74;()5423Fz h Q p -ψ=F:汇水区面积(km2)。
(1)、汇水面积流域面积从1:5000或1:10000的地形图上勾绘出汇水区范围,然后再以图形法求算面积。
(2)、设计流量本次所选的涵洞汇水面积均小于30 k m2,故采用径流形成法公式计算流量。
依以上参数,对路线上部分涵洞1%洪峰流量进行计算,结果见下表1-1。
表1-1 涵洞设计流量注:本次根据流域面积范围选择设计流量值。
3、涵洞孔径计算考虑本合同段区域的地形、地貌,涵洞选择无压力式较为适宜。
K0+438.00涵洞孔径计算(1)选择涵洞孔径汇水面积:20.432kmF =采用经验公式,设计流量:()2F u -S Q mp p λψ=其中:,,100S p=3.261001S K u71.0p 11=⨯==β67.01m 76.02===ψλ,,()67.01432.03.2610076.0Q 1001⨯-⨯=sm 92.313=设涵洞进水口净高:m5.2h d='涵前水深:m 39.287.065.25.287.0h H d =-=∆-'=涵洞宽度:m46.539.2581.192.31H581.1Q B 2323p=⨯=⨯=选一净跨径的钢筋混凝土盖板涵,此时涵前实际水深:m 6L 0=m25.2L 581.1Q H 320p =⎪⎪⎭⎫ ⎝⎛⨯=因此,进水口水深:m 95.1H 87.0H =='查表5-8,则涵洞净高6h ≥∆ 2.5m m 35.295.156H 56h d ≈=⨯='≥(2)确定ck c k V V h h 、、、此时,临界水深m45.1H 6435.0==kh 收缩断面水深:m30.19.0k c==h h 收缩断面流速:s m 6V s m 4.09134.025.2134.0H V y 2121c =〈=⎪⎭⎫⎝⎛=⎪⎭⎫⎝⎛=临界流速:sm 6V m 68.3V 9.0V y c k=〈==(3)计算临界坡度:水力半径:m98.045.12645.16h 2B h B P R k k kkk =⨯+⨯=+⨯==ω()max 23234k 2k k 22kk i %356.098.068.3016.0R V n R C V i 〈=⎪⎪⎭⎫⎝⎛⨯=⨯==满足要求,故选取涵洞m5.20.32⨯-K1+268.00涵洞孔径计算(1)选择涵洞孔径(按25年一遇)汇水面积:2km65.1F =采用经验公式,设计流量:3F CS Q p pλβ=其中:,,70S p=42.20701S K u 71.0p11=⨯==β67.00.36C 07.13===λβ,,67.007.165.17036.0Q 1001⨯⨯=sm 45.473=设涵洞进水口净高:m5.2h d='涵前水深:m 39.287.065.25.287.0h H d =-=∆-'=涵洞宽度:10mm 40.939.2366.145.47H366.1Q B 2323p≈=⨯=⨯=选一净跨径的拱涵,此时涵前实际水深:m 10L 0=m29.2L 366.1Q H 320p =⎪⎪⎭⎫⎝⎛⨯=因此,进水口水深:m99.1H 87.0H =='查表5-8,则涵洞净高6h ≥∆ 2.5mm 39.299.156H 56h d ≈=⨯='≥(2)确定c k c k V V h h 、、、此时,临界水深m 35.1H 591.0==kh 收缩断面水深:m22.19.0k c==h h 收缩断面流速:s m 6V s m 4.13134.029.2134.0H V y 2121c =〈=⎪⎭⎫⎝⎛=⎪⎭⎫ ⎝⎛=临界流速:sm 6V s m 72.3V 9.0V y c k=〈==(3)计算临界坡度:水力半径:m06.135.121035.110h 2B h B P R k k kkk =⨯+⨯=+⨯==ω()max 23234k 2k k 22k k i %328.006.172.3016.0R V n R C V i 〈=⎪⎪⎭⎫⎝⎛⨯=⨯==满足要求,故选取涵洞m5.20.52⨯-K3+692.00涵洞孔径计算(1)选择涵洞孔径汇水面积:20.854mF =采用经验公式,设计流量:()2F u -S Q mp p λψ=其中:,,100S p=3.261001S K u71.0p 11=⨯==β67.01m 76.02===ψλ,,()67.01854.03.2610076.0Q 1001⨯-⨯=sm 39.503=设涵洞进水口净高:m3h d='涵前水深:m 87.287.063387.0h H d =-=∆-'=涵洞宽度:8mm 59.787.2366.139.50H366.1Q B 2323p≈=⨯=⨯=选一净跨径的拱涵,此时涵前实际水深:m 8L 0=m77.2L 366.1Q H 320p =⎪⎪⎭⎫⎝⎛⨯=因此,进水口水深:m41.2H 87.0H =='查表5-8,则涵洞净高6h ≥∆3mm 89.241.256H 56h d ≈=⨯='≥(2)确定c k c k V V h h 、、、此时,临界水深m 78.1H 6435.0==k h 收缩断面水深:m60.19.0k c==h h收缩断面流速:s m 6V s m 4.55134.077.2134.0H V y 2121c =〈=⎪⎭⎫⎝⎛=⎪⎭⎫ ⎝⎛=临界流速:m 6V m 10.4V 9.0V y c k=〈==(3)计算临界坡度:水力半径:m23.178.12878.18h 2B h B P R k k kkk =⨯+⨯=+⨯==ω()max 23234k 2k k 22kk i %326.023.11.4016.0R V n R C V i 〈=⎪⎪⎭⎫⎝⎛⨯=⨯==满足要求,考虑甲方排水要求,故选取涵洞m5.40.42⨯-K4+832.50涵洞孔径计算(1)选择涵洞孔径汇水面积:2m598.0F =采用经验公式,设计流量:()2F u -S Q mp pλψ=其中:,,100S p=3.261001S K u71.0p 11=⨯==β67.01m 76.02===ψλ,,()67.01598.03.2610076.0Q 1001⨯-⨯=m 68.393=设涵洞进水口净高:m2h d='涵前水深:m 92.187.062287.0h H d =-=∆-'=涵洞宽度:m11m 92.1092.1366.168.39H366.1Q B 2323p≈=⨯=⨯=选一净跨径的拱涵,此时涵前实际水深:m 11L 0=m87.1L 366.1Q H 320p =⎪⎪⎭⎫⎝⎛⨯=因此,进水口水深:m63.1H 87.0H =='查表5-8,则涵洞净高6h ≥∆2mm 96.163.156H 56h d ≈=⨯='≥(2)确定ck c k V V h h 、、、此时,临界水深m 20.1H 6435.0==k h 收缩断面水深:m08.19.0k c==h h 收缩断面流速:sm 6V s m 74.3134.087.1134.0H V y 2121c =〈=⎪⎭⎫⎝⎛=⎪⎭⎫⎝⎛=临界流速:sm 6V s m 37.3V 9.0V y c k =〈==(3)计算临界坡度:水力半径:m99.02.12112.111h 2B h B P R k k kkk =⨯+⨯=+⨯==ω()max 23234k 2k k 22kk i %297.099.037.3016.0R V n R C V i 〈=⎪⎪⎭⎫⎝⎛⨯=⨯==满足要求,考虑甲方排水要求,故选取涵洞m25.5-2⨯K5+291.00涵洞孔径计算(1)选择涵洞孔径汇水面积:20.65kmF =采用经验公式,设计流量:()2F u -S Q mp pλψ=其中:,,100S p=3.261001S K u71.0p 11=⨯==β67.01m 76.02===ψλ,,()67.0165.03.2610076.0Q 1001⨯-⨯=sm 94.413=设涵洞进水口净高:m0.2h d='涵前水深:m 92.187.060.20.287.0h H d =-=∆-'=涵洞宽度:m97.992.1581.194.41H581.1Q B 2323p =⨯=⨯=选一净跨径的钢筋混凝土盖板涵,此时涵前实际水深:m 10L 0=m92.1L 581.1Q H 320p =⎪⎪⎭⎫⎝⎛⨯=因此,进水口水深:m67.1H 87.0H =='查表5-8,则涵洞净高6h ≥∆ 2.0m m 004.267.156H 56h d ≈=⨯='≥(2)确定c k c k V V h h 、、、此时,临界水深m 24.1H 6435.0==k h 收缩断面水深:m12.19.0k c==h h 收缩断面流速:s m 6V m 785.3134.092.1134.0H V y 2121c =〈=⎪⎭⎫⎝⎛=⎪⎭⎫ ⎝⎛=临界流速:m 6V m 41.3V 9.0V y c k=〈==(3)计算临界坡度:水力半径:m99.024.121024.110h 2B h B P R k k kkk =⨯+⨯=+⨯==ω()max 23234k 2k k 22kk i %304.099.041.3016.0R V n R C V i 〈=⎪⎪⎭⎫⎝⎛⨯=⨯==满足要求,故选取涵洞m0.20.52⨯-。
涵洞计算1、涵洞的布设本路段小桥涵设置时主要考虑了:上游洞口应考虑流向,下游洞口以不危及农田村镇为原则,同时考虑到圆管涵利于施工,又经济简便,所以大部分形式均采用无压力式圆管涵形式(除K2+190处,设置盖板涵)。
本设计所取标准跨径为1.0m 。
本设计中涵洞的位置以及孔径见表8-3所示:表8-3 涵洞一览表管涵的标准跨径通常取50、75、100、125、150(cm )。
下面以排水总体规划图中K16+708处的涵洞计算为例。
采用的方法为径流形成法,此法是以暴雨资料为主推算小流域洪水流量的一种方法,是公路部门目前普遍使用的一种计算方法,该公式只适用于汇水面积F ≤30 km2的小流域。
汇水面积:0.132km ,主河沟平均比降:12.4%,流域土壤吸水类属:Ⅲ,年平均降雨量:793mm ,设计洪水频率1/50,汇流时间:30min ,径流系数:0.95,粗糙度系数n=0.014。
我国公路系统最常采用的是公路科学研究所提出的简化公式,其中未考虑洪峰削减的公式为:由涵洞设计手册得洪峰流量计算:。
()βγδϕ54230m z -h F Q =式中 Q P ——规定频率为P 时的雨洪设计流量(m 3/s )F ——汇水面积(km 2) h ——暴雨径流厚度(mm ) Z ——被植物或坑挖滞流的径流厚度φ——地貌系数,根据地型、汇水面积F 、主河沟平均坡 度I z 决定β——洪峰传播的流量折减系数,由汇水面积重心至桥涵的距离(L 0=0.3Km<1Km )及汇水区的类型(丘陵汇 水区)综合查表3.2-10得 γ——汇水区降雨不均匀的折减系数δ——考虑湖泊或小水库调节作用对洪峰流量影响的折减系数根据已知条件查《公路桥涵设计手册·涵洞》表4-8、表4-11、表4-12、表4-13、表4-14、表4-15,分别得地貌系数0ϕ取0.09,常用迳流厚度h 取45mm ,植物坑洼滞留的迳流厚度z 取10mm ,洪峰传播的流量折减系数β取1、降水不均匀折减系数γ取1.0、小水库(湖泊)调节折减系数δ取1。
涵洞孔径涵洞孔径?以下带来关于涵洞孔径的计算及基础埋深要求,相关内容供以参考。
1、分类按建筑材料分:砖涵。
石涵。
混凝土涵。
钢筋混凝土涵。
木涵。
陶瓷管涵。
缸瓦管涵。
按构造形式分:圆管涵。
盖板涵。
拱涵。
箱涵。
按断面形状分:圆形涵。
卵形涵。
拱形涵。
梯形涵。
矩形涵按孔数可分:单孔。
双孔。
多孔。
按有无履土可分:明涵。
暗涵。
2、涵洞设计的一般规定:涵洞长度与净高的关系h=1。
25m,涵洞长度不宜超过25mh=1。
5m,长度不受限制对0。
75m盖板涵,h=1。
0m,长度不宜超过15m涵洞最小孔径的规定0。
75m盖板涵仅适用于无淤积的灌溉涵排洪涵孔径不应小于1。
25m。
板顶填土高度不应小于1。
2m3、涵洞设计一般步骤:外业测绘:收集涵洞的勘测资料,包括涵洞轴向断面、涵洞设计资料调查表、有沟或路的应测绘沟与线路的平面关系。
根据汇水面积确定涵洞的设计流量、出入口排水侧沟的沟底标高资料。
涵洞孔径式样、出入口铺砌类型的拟定。
根据涵洞功能、相关资料合理确定。
孔径宜大不宜小,宜宽矮不宜高窄。
出入口泄水面标高的拟定涵洞长度的计算、涵身分节与涵长调整涵洞基础的设计4、进出水口沟床加固及防护1) 在涵洞上、下游河沟和路基边坡一定范围内,宜采取冲刷防护措施。
当沟底纵坡小于或等于15%时,可铺砌到上、下游翼墙端部,并应在上、下游铺砌端部设置截水墙,其埋置深度不小于台身或翼墙基础深度。
2) 进水口沟床加固及防护①当河沟纵坡小于10%,河沟顺直,且土质和流速许可时,可对进口采用干砌片石铺砌加固。
②当河沟纵坡为10%~50%时,除岩石沟槽外,沟底和沟槽侧向边坡以及路基边沟均须采取人工铺砌加固。
加固类型由水流流速确定。
当采用缓坡涵进口时,涵前沟底纵坡较陡,涵身纵坡较缓,应在进口段设置缓坡段,其长度为1~2倍的涵洞孔径。
当采用陡坡涵进口时,涵身纵坡较大,水流呈急流状态,涵底坡度与涵前沟底纵坡基本平顺衔接,可不设缓坡段,只做人工铺砌加固。
③当河沟纵坡大于50%时,流速很大,进口处宜设置跌水井,可采用急流槽与天然河沟连接。
涵洞第一节涵洞类型及构造涵洞是为宣泄地面水流而设置的横穿路基的排水构造物,由洞身和洞口建筑两部分组成,如图5—l。
图5—l 涵洞的组成a)洞口b)洞身一.涵洞的分类〔一〕按建筑材料分1.石涵2.混凝土涵3.钢筋混凝土涵〔二〕按构造型式分1.圆管涵2.板涵3.拱涵4.箱涵〔三〕按洞顶填土的情况分明涵是指洞顶不填土或填土小于50cm的涵洞,适用于低路堤、浅沟渠;暗涵是指洞顶填土大于50厘米的涵洞,适用于高路堤、深沟渠。
〔四〕按水力性能分1.无压力式涵洞入口处水深小于洞口高度,有自由水面。
2.半压力式涵洞入口处水深大于洞口高度,水流仅在进水口处充满洞口,其它部分均具有自由水面。
3.压力式涵洞入口处水深大于洞口高度,在涵洞全长的范围内都充满水流,无自由水面。
4.倒虹吸管涵二、涵洞的构造〔一〕洞身构造1.圆管涵1)管身是管涵的主体部分,多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安装,圆管涵洞身由分段的圆管节和支撑管节的基础垫层组成,见图5-2。
图5-2 圆管涵洞身①混凝土或浆砌片石基础如〔图5-4a〕,一般用于土质较软弱的地基上。
②垫层基础在砂砾、卵石、碎石及密实均匀的粘土或砂土地基上,可做垫层基础,如图5—2。
③混凝土平整层在岩石地基上,可不作基础,在圆管下铺一层混凝土,其厚度一般为5cm,如图5-4 b)图5—4 圆管涵基础(尺寸单位:cm)a)软弱地基;b)混凝土平整面3〕接缝及防水层圆管涵多采用预制拼装施工,为防圆管接头漏水,应作接缝处防水处理,其形式如下:①平口接头缝a.如图5-5a),b.如图5-5b),c.如图5—5c),图5—5 平口接头缝②企口接头缝企口接头缝亦有三种形式,如图5—6。
图5—6 企口接头缝2.盖板涵洞身由盖板、涵台〔墩〕、基础、洞底铺砌、伸缩缝及防水层等部分组成〔如图5-7〕。
图5-7 盖板涵各组成部分1) 盖板盖板是涵洞的承重结构部分,其厚度一般为15cm~40cm。
做盖板石料强度等级应在40号以上。
涵洞计算
1、涵洞的布设
本路段小桥涵设置时主要考虑了:上游洞口应考虑流向,下游洞口以不危及农田村镇为原则,同时考虑到圆管涵利于施工,又经济简便,所以大部分形式均采用无压力式圆管涵形式。
本设计所取标准跨径为1.0m 。
本设计中涵洞的位置以及孔径见表1所示:
管涵的标准跨径通常取50、75、100、125、150(cm )。
下面以排水总体规划图中K16+708处的涵洞计算为例。
采用的方法为径流形成法,此法是以暴雨资料为主推算小流域洪水流量的一种方法,是公路部门目前普遍使用的一种计算方法,该公式只适用于汇水面积F ≤30 km 2的小流域。
汇水面积:0.0312km ,主河沟平均比降:12.4%,流域土壤吸水类属:Ⅲ,年平均降雨量:793mm ,设计洪水频率1/50,汇流时间:30min ,径流系数:0.95,粗糙度系数n=0.014。
我国公路系统最常采用的是公路科学研究所提出的简化公式,其中未
考虑洪峰削减的公式为:由涵洞设计手册得洪峰流量计算:。
()βγδϕ5
42
30m z -h F Q =
式中 Q P ——规定频率为P 时的雨洪设计流量(m 3/s )
F ——汇水面积(km 2) h ——暴雨径流厚度(mm ) Z ——被植物或坑挖滞流的径流厚度
φ——地貌系数,根据地型、汇水面积F 、主河沟平均坡
度I z 决定
β——洪峰传播的流量折减系数,由汇水面积重心至桥涵
的距离(L 0=0.3Km<1Km )及汇水区的类型(丘陵汇 水区)综合查表3.2-10得 γ——汇水区降雨不均匀的折减系数
δ——考虑湖泊或小水库调节作用对洪峰流量影响的折
减系数
根据已知条件查《公路桥涵设计手册·涵洞》表4-8、表4-11、表4-12、表4-13、表4-14、表4-15,分别得地貌系数0ϕ取0.09,常用迳流厚度h 取53mm ,植物坑洼滞留的迳流厚度z 取10mm ,洪峰传播的流量折减系数β取1、降水不均匀折减系数γ取1.0、小水库(湖泊)调节折减系数δ取1。
()βγδϕ5
42
30m z -h F Q = =0.09×(53-10)23×0.0315
4×1×1×1
=1.58s /m 3 1、确定涵洞孔径d
查《公路排水设计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 姚祖康编著)公式
(3.3-18)得管径与流量关系式52
5352gk
Q d k d b A gd Q k k ===或,式中系数
k=k 13/k 2,为充满度h/d 的函数。
初选临界水深h k 时的充满度为8
.0=d
h k。
表3.3-3得k=0.382。
则管径d 为:
5
2
382
.081.958.1⨯=
d =0.92m 取管径为1.0m 。
2、临界水深h k
以d=1.0m 代入计算时,得
2545
.00.181.958.1g 5
2
52=⨯==d Q k 。
查表得相应的725.0=d h k ,故临界水深h k :
m 725.00.1725.0=⨯=k h 。
由于B=2.5<3m,查《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_D60-2004)得盖板涵净高4
h d
≥
∆,查《公路桥涵设计手册·涵洞》公式5-28得涵前水深:87
.00.87'
∆-==d k h H h 则涵洞净高d h :d h ≥34
87.0⨯⨯k h =⨯⨯=725.087.03
40.8122m
因此内径为1.0m 的钢筋混凝土圆管涵满足排洪要求。
考虑此处的原有排水系统并结合当地实际降水情况,所以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取内径为1.5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