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知识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
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宣告结束的。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满洲统治的实质是反侵略失败的核心原因。
“满清是否认同中国人”是打开满清政治的钥匙,本来这个问题是最值得探讨的,关系到满清政权二百年来种种古怪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近二百年落后、封闭、丧权辱国的主要原因,是满清历次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也是事关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民族认同”十八省建国的思想根源。
满洲人以“殖民者”身份统治中国。
满洲人以类似“殖民者”的身份统治中国,拥有西方殖民者同样的各种特权。
政治特权:满清统治者虽然利用汉人维护统治,但是核心权利是不愿意同汉人分享的,六部成为执行机构,钱穆统计满清前中期二百多年间汉人做到地方总督的只有一个岳钟麟。
核心机构军机处根本不许汉人插手。
钱穆说:“全国各军事要地,都派八旗兵驻防。
下面的绿营,说是中国军队,实际上率领绿营的将领还都是满洲人。
这两种军队,饷给是显分高下的。
各省总督、巡抚,差不多在原则上也只用满洲人。
”(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满清政府里的重要官位都以满缺为主,汉人做官必须通过科举。
经济特权:作为满洲人,从一出生就有经济上的优待,按人头发月饷。
旗人兵饷:前锋、亲军、护军、弓匠人月4两,骁骑、铜匠 3两,年米48石,步军摧领人月2两,步军人一两5,年24石,炮手人月2两,年36石。
满一人当绿营三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法律特权:在司法上满洲人享受“殖民者”种种特权。
例如:汉人犯罪如果判三年,旗人只要枷号四十天就能释放。
凡满人犯罪,地方各级官员均无权过问,只能由步军统领衙门的慎刑司负责处理,这和殖民地的治外法权没有什么不同。
种族隔离制度:满城专供旗人居住,汉民不得擅入。
“满汉不通婚”这是保障“殖民者”身份延续的最重要措施。
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大国,但是在近代历史中却屡次遭到侵略。
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五次反侵略战争中国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中国政府也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为什么中国会在反侵略战争中屡次失败?我们又应该从历史中得到什么教训呢?本论文就对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做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中国近代反侵略失败原因及教训一、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概况。
第一次鸦片战争始于1839年六月的虎门销烟,随后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以中国战败而告终中国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第一次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至1860年间发生于中国本土,英国与法国联手进攻清朝的战争。
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条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在《中俄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法战争是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
最后中国战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
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来有可能取得最后胜利,只是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才被葬送。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面对不断来袭的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的反抗,这些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宣告结束的。
中国,泱泱五千年大国,文化悠久灿烂,人民群众勤劳智慧,何以落得此般外夷来犯却毫无还击之力田地?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态长期得不到改变。
第一,社会制度的腐败。
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官员贪污腐败,克扣军饷;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作为国家的领导者,他们大多害怕有用坚船利炮的外国侵略者,考虑的不是全天下劳动人民的利益,而是为了自身的私利,甚至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进行压制和破坏。
在这种不懂得御敌策略,不以天下为己任的政府领导和指挥下的战争,如何取得胜利?俗话说“同心使得万年船”,一个没有凝聚力的团队,该拿什么和人家比拼?鸦片战争中,禁烟抗英有功的大臣如林则徐、邓廷桢等被革职查办,甚至发配充军;而对主张对敌妥协的琦善等人反而受到重用。
清政府特别害怕战争持续下去会引发农民起义,因而急于向英国侵略者谋求妥协,为此不惜割地、赔款。
中法战争后期,由冯子材指挥的战役取得了胜利,使法国侵略者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这本是好事,给入侵者一个重重的打击,因鼓舞斗志,趁胜追击。
可是清政府当权者却力主避战求和。
还与法国签定了《中法新约》,该出手时不出手,反而成了缩头乌龟,这样无能的政府如何能抵御得住侵略者的来袭?中日甲午战争时,光绪失去实际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权力被慈禧撺掇。
大敌当前,大小官员考虑的不是如何应战,而是相互攀比,送何礼物给慈禧太后;兵权在握的将领,考虑的不是如何指挥自己的士兵,浴血奋战,保卫国土,而是贪生怕死,消极避战;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太后,在外敌入侵之时,还能大设寿宴,歌舞升平,不问国事,安于享乐,国家的最高层,不顾国土的流失,不顾百姓的安宁,就好比群龙无首,如何能打胜仗。
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两种结局的原因分析
(1) 近代前期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①组织者和领导者方面的原因:清政府当政,统治腐朽;战前不做认真的战争准备;战争中妥协退让,避战自保;打击、压抑抗战派;一些将领贪生怕死。
这些都证明腐朽的清王朝不能担当领导反侵略战争的责任。
②经济、军事方面的原因:中国近代一直落后于世界潮流;同侵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军事装备处于劣势。
③发动民众方面的原因:清政府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与人民处于对立地位,不可能也认识不到人民的反侵略力量,因而不可能发动人民全面参加反侵略斗争。
④资本主义国家方面的原因:20世纪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在侵华问题上的关系以勾结为主,中国人民面临共同侵略;20世纪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可以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如抗日战争就利用了美日之间的矛盾。
(2)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中国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支持和配合,这是一个重要条件。
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三、历次反侵略斗争教训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就巨大的灾难,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也留给我们深刻的教训,时刻提醒着国人不断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教训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在中国近代,必须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
帝国主义侵略是造成中国人民巨大灾难的根源,与此同时,腐败的清政府也已失去了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胜利的能力和资格。
而清政府之所以丧失了这种能力,从根本上说,是封建专制制度造成的。
因此,要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推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第二落后就要挨打,妥协必败,这是万古不覆的真理。
因此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
大力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国家强盛的关键,这一点不仅是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所得到的教训,也是近代中国在探索过程中得到的一个真理。
只有在经济和技术上强大了,中国才会走在世界前列,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
四:现在中国该怎么做历史是发展的一面明镜,近代屈辱的历史应该让我们清醒,我们要从历史中得到教训和经验,就当前中国的形势,我们的国家要怎样做才能不断的发展壮大呢?(一)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可持续发展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处在崛起的关键阶段,经济实力是崛起的基础,而只有坚定不移的坚持发展才能不断的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实现国家的崛起。
而且国家不仅要注重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而且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发展,只有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一个国家才会真正地强大。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上来。
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使中国长久地昌盛。
(二)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正如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中得到的教训一样,技术落后也容易挨打。
所以国家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的重要地位,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简单的说原因: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首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决定的。
其次,是国家经济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
复杂的说原因: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首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决定的。
其次,是国家经济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
中国在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的失败,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在于统治集团的反动腐朽。
对“和”、“战”问题,应当具体分析。
但在外国已经大举入侵的情况下,“主和”实际上就是投降卖国。
把“主和”说成“明智”、“爱国”是对历史的曲解。
近代中国农民的自发反帝斗争是以笼统排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带有原始、落后的色彩,但它本质上是爱国的、正义的、进步的,把他们的排外与封建顽固派的排外混为一谈是错误的。
同样,对“反排外”也应具体分析,“反排外”的既有积极学习西方,谋求救国自强的先进人物,也有甘心受列强奴役的俱外、媚外之徒,绝不应一概予以肯定。
中国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只有经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真正的出路。
认为“向西方学习”是中国“唯一的出路”的观点是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
中国从清朝嘉庆皇帝就开始闭关锁国,导致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
落后必然要挨打,动乱必然导致落后,只有强国才能避免外国的侵略. 统治政府的腐败是根本原因统治政府的腐败是根本原因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第一,在中国近代,要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大国,但是在近代历史中却屡次遭到侵略。
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五次反侵略战争中国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中国政府也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为什么中国会在反侵略战争中屡次失败?我们又应该从历史中得到什么教训呢?本论文就对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做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中国近代反侵略失败原因及教训一、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概况。
第一次鸦片战争始于1839年六月的虎门销烟,随后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以中国战败而告终中国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第一次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至1860年间发生于中国本土,英国与法国联手进攻清朝的战争。
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条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在《中俄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法战争是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
最后中国战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
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来有可能取得最后胜利,只是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才被葬送。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黎建军(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2009014126)[摘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的第一大强国,各方面水平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令其他西方国家望尘莫及。
然而到了明代中期,特别是清代,中国的各方面能力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到底是什么令中国在一次次的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归结起来,其原因主要有三个:(1)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2)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国家综合实力低;(3)缺乏坚定不移的战争意志和准备;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虽然我们在战争中饱受创伤,但我们却从中吸取了教训,总结了经验,为我国的再次腾飞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近代;反侵略;原因;教训随着中国进入WTO、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以及申办世博会,中国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外资在中国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应该开始重新审视近代中国的侵略与反侵略,以此来重新检讨近代中国的中西关系。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他们企图瓜分中国、牟取暴利。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救亡图存,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与侵略者展开了不屈不挠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然而,每一次的战争都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中国就这样一步一步地陷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封建统治者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然而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早已千疮百孔。
分析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不外乎三点:一、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以道光帝为首的一伙腐朽封建统治者完全浸沉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之中,对世界大势毫无了解。
因此,对英国不惜为此进行的作战缺乏应有准备。
甚至到了敌人已磨刀霍霍,作出了侵华决定之时,他们竟然还蒙在鼓里,一无所知。
敌人打起来后,道光帝既无应战决心,又无明确的计划,战略被动多变,心态极不稳定,时而增兵,时而撤兵,弄得前方将帅不知所措。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两千年前阿房宫在一片火海中消失,两千年后圆明园亦在一片火海中陨落,到底是什么毁灭了这座万园之园,毁灭了这座东方的凡尔赛宫!从1840年开始,中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
1840~1842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沉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国在一次又一次的反侵略战争中失败?而今回首探索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原因:其一,政治上的原因大清帝国依然延续着封建制度,将封建的专制主义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统治者盲目自大,闭关锁国等政策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并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而此时的西方各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逐步推翻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建立了由资产阶级掌权的资本主义国家。
其二,经济上的原因中国两千年来一直处于自然经济之中,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严重的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鸦片战争前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而西方自15世纪开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就开始逐步的形成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在西方逐渐的发展壮大,随着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阶段。
其三,思想文化上的原因从汉武帝开始中国的主流思想就一直是儒家思想,人们受三纲五常和伦理道德的束缚,扼杀人性,束缚个性,并牵制了新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使人们愚昧无知以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此时的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提出自由、平等、民主等口号,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经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旧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
原因简析
旧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历经了多次反侵略斗争,然而大多数都以失败而告终。
我认为其失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统一指挥缺乏
在中国反侵略战争中,各参战军队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统一指挥。
各地方政府与民间抗日武装缺乏有效的联系与协调,导致在战略决策和战术行动上出现分岐和冲突,使得反侵略斗争局面更加严峻。
内部矛盾
反侵略战争中,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影响了斗争的胜利。
国共两党在反侵略战争中虽然有所合作,但是内部矛盾仍然存在。
这种矛盾直接影响到了各自部队的意识形态,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也为日军提供了可乘之机。
军备不足
中国反侵略战争时期的军备水平是非常低的。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政府无力提供给抗日军队权利相应的武器和弹药,而国际援助的物资也很少。
这使得抗日军队在战斗中处于弱势,难以获得战略优势。
战术错误
在一些反侵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战术层面上犯了许多错误。
其中最常见的是轻敌和压制。
这种错误导致军队在战斗中失去了胜利的机会,把原本可以胜利的战斗变成了失败的战斗。
综上所述,统一指挥缺乏,内部矛盾,军备不足和战术错误都是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但是,这些失败并没有阻挡中国人民抗争的脚步,也没有削弱中国的抗争动力,而是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胜利途径的重要内容,在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总结反思,逐渐改善了反侵略战争面临的困境。
论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是一部血泪史。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顽强的反抗,这些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
然而历次反侵略斗争都鲜有胜利,大都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
1840年,在英国以鸦片的名义发动战争时,清王朝还未认识到英国来的本质,统治者还是以天朝上国为自居,主观的认为只要以一些好处就能够把外国侵略者打发,而这些都是腐朽的清王朝的落后和自傲自大造成的。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
在鸦片战争前夕,在中国大地上,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皇权专断,而此时封建制度已走到末路,长此以往导致国家统治腐朽,官僚政治彼此斗争,不能有效地组织反侵略斗争,这就给外国侵略这有机可乘,统治者还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所以,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力量;经济上,中国是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落后于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清王朝后期,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落后了,严重的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极端缓慢,导致国家经济发展落后;在文化上,统治者采取高压的文化政策,采取镇压异端、兴文字狱等手段,实行文化专制统治,愚化人民,导致文化界一片低迷,还实行八股取士政策,由于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国人少有关注国外发展态势,统治者更是盲目尊大,仍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统治阶层过着自足的生活,不顾百姓生活和西方国家的进步,导致中国人才缺乏,在抵抗侵略时不能有效地组织人民;在科学技术上,封建体制导致科技更新缓慢,科学技术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现有的科学技术也只是人民群众经验的总结,没有从事实上认识科学,武器装备落后,摈弃先进的武器,仍采取落后的刀剑、骑马射术,不能在和装备先进武器的侵略者战斗中取得胜利;在统治者的素质看,清王朝后期,统治者素质远不及王朝前期的统治者,没有远大的眼光,地方官员素质低下,遇敌逃跑、贪生怕死者大有人在,而且反动阶级还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压制人民群众的动员;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地限制,导致中国与西方国家交流减少;从军队来说,清王朝军队腐败,军备废弛,武器落后,军队素质低下,综合实力相比西方列强弱。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代史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更令人痛心的是中国近代的反侵略大多以失败告终。
使一个本身已脆弱的国家,进一步走向崩溃的边缘。
面对列强的侵略,清廷的反抗似乎显得苍白无力,输了割地赔款,赢了也还是割地赔款签约,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一次又一次失败的耻辱,日渐沦丧的中国经济、文化,最后落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是什么使中国在近代世界中陷于如此狼狈的角色?首先不可不说的是社会制度上的腐败。
腐败的现象在当时好像已经是一种潜规则。
帝王奢华、官员贪污、军饷流失、以权谋私,肆掠民财。
明朝后期以来,中国政治反动腐败已有不可挽回之势,面对侵略的统治者的态度,“和”还是“战”,人民英雄的反抗终究敌不过最高统治者的妥协投降政策,林则徐被撤职,签《南京条约》。
于是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步入了近代,开始了屈辱史。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一次又一次的在列强的欺压下屈服,对外以割地赔款求和,对内镇压扼杀反抗侵略的暗涌,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傀儡。
中法战争不战而败、《辛丑条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无能统治阶层的幕幕丑戏!封建势力与帝国列强相勾结演绎的中华悲剧!接着失败的重要因素便是国家硬件设施的落后,经济技术的落后。
虽说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但这已成为国人骄傲的历史。
近代中国经济技术落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国家综合国力尤其军事水平和作战能力落后。
思想上,中国几千年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小农经济在人民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演变出的自私、保守,便有了当时的落后。
明后期开始的闭关锁国一系列政策,导致国人愚昧麻木无知,“两耳不闻窗外事”。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深,国内受压迫者政治觉悟较低。
直到英国的海船驶进中国的港湾,大不列颠的鸦片麻醉了亿万中国国民,遥远西方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当时的西方早就完成了工业革命,科技力量、军事力量已不是我国所能对抗的。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而前者是更根本的原因,正是因为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现状长期得不到改变。
第一,清朝后期,封建政治集团闭关自锁、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腐败已成不可挽回之势。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社会开始了屈辱史-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
战争爆发后,腐朽的清政府,一味妥协“主和”,终于导致战争的节节失利。
腐朽的统治阶级甚至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庆典,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虽然也有部分开明官员“主战”,也有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但主要都是为了自身的封建统治。
所以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有效地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面对列强的侵略,“主和派”的投降卖国,输了割地赔款,赢了还是割地赔款签约,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傀儡。
第二,军事、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的资本主义。
由于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并率先实行工业革命,实力雄厚,武器先进。
应着政治的腐败是经济的落后,中国几千年一直以封建自然经济为主导,小农经济有它根深蒂固的局限性:自私、狭隘、保守、落后。
它不能为反抗列强侵略提供合格的经济基础。
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以及反抗侵略者的军事科学技术和战略战术思想的滞后。
所以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第一,在中国近代,要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第二,落后必然挨打,妥协必败,这是万古不覆的真理。
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华民族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
只有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才能进行现代化建设,才能使国家真已强大起来。
中国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只有经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真正的出路。
认为“向西方学习”是中国“唯一的出路”的观点是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近代的一幕幕。
历史终归是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流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
留住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
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没有记载,任何伟大的东西,就会从地平线上消失。
但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但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
历史总是不断沉淀的,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
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
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
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
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历史的灾难无不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
只有我们一起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叩问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灵。
绝不允许无耻者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绝不允许屈辱的旧梦再现,绝不允许重蹈践踏人权、亵渎文明和破坏正义的覆辙。
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和教化每一个公民对其国家、其历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认同感、自尊感、尊严感、耻辱感,亦即形成“国民意识”。
历史意识构成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事关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培育的大计。
历史认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学习历史的意义主要有丰富自我、发展个性、减少失误、加速成长、承担使命、自觉人生。
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乃是一门塑造民族整体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的重要学术,应当将“真”、“情”、“思”、“行”统—为一个整体,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感染、启示、鞭策和思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人都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
任千古风流人物,无一例外都成为匆匆的世间过客。
对历史不断触摸和反思的过程,就是文化沉淀的过程。
历史是永不间断的时间长流,人们在现实中感知的只是这一发展长河中的一段,多少兴亡盛衰,唤起人们对星转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叹,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述往事,思来者”。
历史,将会给你一个制高点。
历史有两种历史,一种是客观的历史,一种是记忆中的历史。
客观历史早已看不见了,但记忆中的历史还在,我们可以随时摄取,随时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刍,这对人类现在、未来的发展,未尝不无益处。
叩问历史,掩卷太息!这种情结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
历史消失的只是时间,永不消失的却是后人对千秋人事的缅怀。
时光的流逝也许会磨灭人们心头的许多记忆,但充满着“血与火”的往事历历在目,警示人们永远引以为戒。
《论语》曾告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古希腊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不就是从昔日的经验教训中时刻照看着这后视镜缓缓向前跋涉?描述与记录,回忆与解读,是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权利。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以说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虽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