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感的培养摘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已不再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侧重于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语感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我个人在多年的教学中也觉得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文字语言;语感培养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43-01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
这个语感的定义揭示了语感的性质,使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语感的本质特征,可以有效地实施语感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总结了几种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学习者读出声音,读出语调,进而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这里的诵读,就是叶圣陶所说的“美读”,要读得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移情动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
要内化语言,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
”以读为本是培养小学生语感的基本前提,让书声朗朗进入课堂。
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逐步读出情、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
读出语感不是空洞地让学生这儿读出感情,那儿要读出语气,而是通过教师精心的点拨,学生感悟、理解之后,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二、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中思考,阅读中想像的习惯“良好的语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思考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措施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感觉,是人们自然而然获得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学生在学习语文时,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培养语感,这有利于他们的语文水平的提高。
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培养学生语感的措施。
一、多听多读听与读是开发语感的基本方法,学生应该多阅读有代表性的好的文学作品,从中感受语言的韵律、节奏、音律等特点,培养自己的语感。
多听名家读书的录音,多听合适的音乐,能够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语感。
二、背诵经典背诵好的文学作品可以把蕴藏在课本中的优美语言积累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有益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同时,背诵好的文学作品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学生可以背诵一些名家的诗歌、散文等经典作品,例如陆游的《钗头凤》、李白的《将进酒》、鲁迅的《朝花夕拾》等。
三、模仿创作模仿创作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生可以尝试按照短文、诗歌等形式创作自己的作品,尤其是模仿名家高超的语言风格,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模仿创作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应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不断提升自己的模仿能力。
四、活学活用学生不仅要注重语言的形式,而且要注意语言的内容和背景。
活学活用是指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社交背景,灵活运用语言技巧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阅读、写作过程中,学生应该多思考、多比较,运用所学知识,钻研语言的深层次含义。
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思维的闪光点引起他人注意,培养自己的语感。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只有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践行,注重学习,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提高,才能获得良好的语感。
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领域中,大家一般都比较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语感的培养。
然而,培养良好的语感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重要性。
一、语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包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欣赏和运用能力。
它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
语感的培养对于学生理解、欣赏和运用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语感的意义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语感理解文本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进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同时,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增强写作能力语感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运用自己培养起来的语感,使自己的文字表达更加流畅、准确和生动。
通过不断地练习写作,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进而写出优秀的文章。
3.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良好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
通过培养良好的语感,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对方的意图,进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三、培养语感的策略与方法1.加强朗读和诵读训练朗读和诵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朗读和诵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增强对语言的敏感度和领悟力。
在朗读和诵读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语气等方面的变化,以增强学生的语感。
2.注重语境教学语境是影响语言理解和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语境教学,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用法。
通过创设不同的语境,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语言的运用规律,进而培养良好的语感。
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快20年了,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它包括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等等。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重意会不重规则,没有分词连写,少有性、数、格的区别,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厚,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而在学习语言中,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使用,都和语感素质密切相关,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它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
作为小学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培养学生语感。
1.养成诵读习惯,培养诵读能力,诵读吟咏是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它可以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文,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咏、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
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通过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
潜心涵咏,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通过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
譬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
课伊始,不要急于分析。
先由教师感情朗读,要求学生仔细听,认真想。
接着,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读好重音,注意停顿和语气,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人的感情,感悟诗人对美景的赞叹之情。
最后,再引导学生朗读,玩味直至背诵。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
在同一语言的反复熟读中达到“成诵”的目的,这又是记忆、积累的过程。
因而,阅读教学中就应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要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成的读,让学生对音的正误、音调的流畅,词义的内涵,表达的恰切,语势的磅礴,语法的运用,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直到弦外之音都能够有所体会。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摘要:语文属语言类学科,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
语感是在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体会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感知能力,语感水平是语文素养之一。
语文教学中,应从文章阅读、启发想象、词句品味及写作等方面逐步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感水平。
平时教学过程中注重这些,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语感培养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日益频繁的交往中,人们对语言信息的接受往往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人们之所以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以及从语句或一段的开头即能预测出整个语句或语段的趋向,可以在一瞬间辨认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色彩感情,靠的就是语感。
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形成良好的感知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所以,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语感的训练和培养,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方式有听读、诵读和默读等。
听读重在感受,诵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默读更有利于思考。
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可通过听读、默读方式去获得一定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在学生心中主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坚持进行这样的阅读训练,就能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语感。
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但凡与语言文学有关的东西,都很注重语感的培养,语文这一科也不例外。
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很注重学生的语感训练,现将几点心得总结如下:一、坚持以引导为主的原则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简单的说,就是对于语言的感觉。
敏锐的语感是掌握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写好作文的关键。
语感的养成除了先天之外,还和个人不懈努力分不开,这正如郭沫若所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
这种敏感的养成,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要紧,这非作家或诗人自己能左右,差不多要全靠做母亲或其他至亲的人来担负……作家或诗人自己的努力不用说是不容懈怠的,多读名人的著作而且对于某几种作品还需要熟读,烂读,便能于无法之中求得法……”由此可见,作为语文老师,在训练学生的语感时,要以引导为主,引导学生多读名著,多看书刊杂志报纸,做到广读书,然后看看哪些是精品,哪些该熟读,烂读的,要加强背诵。
当然,多读,熟读,烂读的这种读决不是停留在记忆和借用上,而是要“于无法之中得其法”。
这样就要求语文老师多作引导,引导他们的读书习惯,引导他们看好书多看书,从而培养他们读作品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语感。
二、要求学生写语感随笔是培养他们语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关键是在引导学生“多读、熟读、烂读”的同时,要教会学生自我训练的方法,而且前我认为有效的语感训练方法就是写语感随笔。
语感随笔是专门记录自己学习语言的心得的随笔。
写随笔,写的是自己在听,读中对语言发生了敏感,哪怕只有点点滴滴,都可以写。
可以写自己品位语言的心得,可以集中写某一点,也可以各方面写。
用写语感随笔的方式进行训练,最大的好处是容易帮助学生养成喜欢研究语言的习惯。
无论是课内课外,读书读报,讨论问题,促膝谈心,都可以成为语感随笔的记录的内容,而且正是语感随笔可以记录的内容包罗万象,因而语言学习可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由注意揣摩他人的语言转而注意,审慎对待自己的言谈,听读说写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语感自然增强了。
试论对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认识【摘要】在教学中精心组织和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对典型的言语作品的分析,体会和模仿,在各种语言实践中不断内化语言知识,思想感情并转化为书面或口头的言语作品,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118-01现代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语感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形成良好语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那什么是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觉,是在对语言文字感知、领悟、升华的不断积累中形成的综合处理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同时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语感训练,比如“强化朗读”、“想象感悟”、“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语言材料的训练”等。
语感训练的基点都来源于语言文字这个本体。
所以,将语感训练的目光着眼于言语的本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强化朗读朗读感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
读书时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养成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由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读”能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而进行语言实践能有效的促进语感的形成,使学生能不断积累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
因而许多教育家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头脑中会积累丰富都得书面语言形式,促进语言,接受者把言语对象内化。
朗读感悟的基本特征有三点:一是通过清晰响亮的读来刺激语言感觉;二是有读者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三是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展开想象和联想。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读入手,以读为主来组织教学。
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摘要:语文学习中,语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倾向,而教师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
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语言感受力最主要是依靠阅读来培养,并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得到积累而形成的。
语文学习中,语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倾向,而教师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
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是依靠阅读来培养,并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得到积累。
具体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着手。
1.培养对字词的感受力。
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但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还远远不够,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2.注意意象积累。
从阅读角度来说,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意象形成的快与慢、完整与否,标志着语言感受力的高低。
要提高学生语感,丰富学生头脑的意象积累,最主要的途径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3.强调诵读。
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
”周振甫先生将诵读与默读相比较,“专以沉思力索为事者”,虽然可以得到启益,但跟因声求气达到的“心凝形释,冥合于言议之表”的境界还有区别。
一、语感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方法1.塑造人格。
纵观古今,大凡传世的名篇佳作,其光耀之处,首先就是作者人格的伟大体现。
正如德国大诗人歌德所讲:“要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激越,笔带锋芒,在于他是战事纷繁年代里力阻“霸道”主“王道”的纵横家、雄辩家;鲁迅杂文如匕首、似投枪,犀利尖锐,深刻辛辣,因为他是风雨如磐的旧中国里愤世嫉俗的革命干将:毛泽东诗文境界开阔,语锋毕现,活泼鲜明,因为他具有一代伟人的胸怀和卓越政治家的气魄。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摘要: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
因此,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是我们老师的首要任务。
本文从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语感培养语感,简言之,即语言感受力。
具体而言,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
以”创设情景,引导想象,释义悟情,巧加提示。
”方式培养学生语感。
对”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的理解。
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
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以形表义、形神兼备。
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重意会不重规则,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厚,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
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身处母语环境、心受母语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语图式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
因此,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从语感类别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意蕴感的教学策略等。
培养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倡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象,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
培养情味感,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三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培养意蕴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展开想象等。
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
语文教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摘要: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
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语感一、提高朗读质量,训练学生语感朗读是培养语感最传统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朗读的一般要求是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1.放声朗读,读得正确,做到一字不能差。
教材选编的文章,语言比较规范,经得起推敲。
坚持不懈地抓好正确朗读的环节,为学生语言的“内化”贮存了规范、正确的语言材料,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语言的准确领悟感觉,使学生不仅能在听、读语言材料时,迅速地捕捉所需的语言信息,准确地判断、领悟、乃至鉴赏语言。
2.反复诵读,以达纯熟乃至释卷能诵,即读得流利。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和听读。
“听读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声音的书’。
”(叶圣陶语)让学生根据语意恰当地断句,做到正确、流利、连贯,培养学生听、读语言的节奏感、舒适流畅感。
这种语言感觉的形成,学生不仅会在听、读语言材料时对其语言表达是否流畅通顺,迅速地做出判断;还能在运用语言时能游刃有余,妙笔生花。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
”(叶圣陶语)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得流畅,有感情,就必须指导学生揣摩词句,领悟意境,唤醒记忆中类似或相关的生活经验,体会文本蕴涵的情味。
这样,学生的语感就在这大量的朗读、揣摩体味中受到训练,得到发展。
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语感1.创设教学情境,触发语感。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初步感知课文意境,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便能触发语感。
并使学生的审美情感由然而生,有关的心理活动随之活跃。
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悠扬的音乐和着大屏幕展示蝴蝶一路飞行去山谷聚会的场面,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目光。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与语言运用能力紧密相关。
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本文从朗读背诵、听说环境、阅读训练、尝试写作几方面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初中语文教学语感培养所谓“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地整体的领悟与感受,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的感悟能力,既然语感作为一种能力,绝不是靠灌输生成,而只能在实践中习得,本文从以下四方面谈初中生语感培养的策略。
一、注重朗读背诵,培养语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这种读书方法,是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意蕴,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只有在反复朗读中潜心涵泳,才能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
久之,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语言运用的规律,形成灵敏的语感。
1.体会语言的表意语言是思想意义的外壳,思想意义往往蕴含在字里行间。
因此,我们可以从语言入手来阅读,从而提高学生识别、领会、洞察语言的能力。
体会语言的表意,我们可以通过咀嚼文句中的词语加以训练对比,一方面品味关键词语、意会关键词语。
如朱自清的《绿》,在诵读中,点拨学生紧紧扣住“绿”字去读,理解作者抓住“绿”来做文章。
开头落笔,“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接着不写梅雨潭,而写梅雨瀑,初看仅仅是为了刻画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绿”的成因,细读实际上在写“惊诧”,到读至“梅雨潭”的绿招引着我们“追捉”,以致“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了瀑布了”时,使学生渐渐领悟到,原来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示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从而抒发发作者对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培养甘肃省镇原县南川初级中学卢志华【内容提要】: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本文从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培养语感,就是人们在长期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直接感知审美能力。
它取决于人们的志趣、学识、经验、语言素养、情绪等,总是和个人的具体经验,感受渗透在一起,伴随着意象、情感、想象和联想等非语言因素,通过对说话、重音、停顿、语调的把握,对字词句段的理解,对修辞的领悟来感知语句,土凸现艺术形象,获得作品旨意。
可以说,语感是理解欣赏一切文学作品的基础,是语文能力的核心。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
”吕淑湘先生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语言实践证明,语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依据之一。
人们往往通过语感,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进而推测词义、句意,学得多种语言知识。
但是,现实中并没有重视语感培养,也没有把语感培养放在教学的突出位置上,致使学生语文素质低下。
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因此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使语文教学达到“乐其融融”的境界,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教学中陶冶情操,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呢?笔者认为应注重五个方面的训练:第一,在阅读中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种意会能力。
阅读时,读者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识别类似的语言现象,做出判断,从而获得对语言的模糊的认识理解。
语感敏锐的人,在模糊的理解中就可以运用自己的感知,准确的表情达意。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从古到今的文人,都非常重视朗读吟诵之功,主张“妙悟”,即“语感”。
诵读是一种眼、耳、心、口并用的学习方法。
诵读文章,必须依据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读诵。
对“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
“激昂处还他人激昂,委婉处还他人委婉。
”把文中的神情理趣,用声音传达出来,得到深切的理解。
这样,“不知不觉中,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境界。
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采用范读、示范朗读声像带等,引导学生阅读,让其体味、模仿。
当然朗读时要注意及时进行引导,使学生掌握技巧,懂得重音、停顿、语速、语调等要领,在反复诵读中达到心口合一的艺术境界。
并通过精读背诵,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开拓思路,有助于培养学生迅速接受语言信息的能力,形成“语感”。
第二,赏析中培养语感。
语感训练,必须让学生了解字词的含义、情味。
文章中的字词句,有的要从字面理解,有的要从蕴涵方面去品味,有的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揣摩。
叶老说,语文教学不应机械地解释文字,背诵记忆文句,研究语法修辞,而是要“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领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意思,深刻感知作品语言表达的丰富含义。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再现作品的意境,深刻理解文意。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语感,又可以促进学生赏析理解能力的提高。
第三,在创造性写作中训练语感。
“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
”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口语交际和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
所以必须以学生为训练主体,着力“口语交际”,尤其要突出的是写作训练。
“写”,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
因此,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写随笔、写读书心得,还应当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
学生学习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的发挥,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情况.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联练习,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种语言直觉和语言习惯,学生才能把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变成无意识的感觉.因此,语感的训练要注重指导写作练习 .通过练习说话、写话、写片段、写文章,让学生把学过的东西用口、笔表达出来,多运用才能巩固好,进而因熟生巧。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勤模仿,扩大课外阅读,多摘录,多收集,多积累语感材料.只有这样,学生的大脑才能日渐充盈,思维的触角才能灵敏,直接感受语言、艺术形象的能力才能增强,写作时才会有创造性,才会“下笔如有神”。
第四,在语言积累中训练语感。
语感来自积累。
从历史上看,除极个别的“神童”之外,任何一位文学文化大师都是饱学之士。
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说法,可见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学好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
怎样让学生积极有效地投入到积累文字的过程中来呢?我是这样做的:(一)、教师进课堂前让学生齐读或齐背古诗词,每周一篇。
内容是附录中的古诗词及师生推荐的优秀诗作。
通过这一环节,毋需其它时间,学生就可以把该背的古诗词背得滚瓜烂熟。
(二)、在黑板上设立名人名言专栏,由学生根据学号轮流上来写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把他们推荐给大家。
每天上语文课前,这个同学就领着大家念一下,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其他同学把这些记录在自己的摘记本上。
当天的内容当天记,并且把他读熟,甚至会背。
这个活动全班参与,不仅练了字,也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而且还可以让名人的深邃思想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做好摘记。
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一点主要在课后落实。
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做好抽查督促工作。
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篇课文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第五,在语言分析中体验语言韵味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断,“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加强语感分析能力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揣摩、品味语言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意会能力。
每节课抽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对精彩语句做点评极有必要。
或由学生自己选择精彩语句、语段作评点,或由老师圈定重点语句让学生思考分析,或由学生质疑提问全班一起探讨。
不论哪种方法,教师都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对这一点,我的做法是:1、依据语境,解读语意。
指导学生把句子放在整篇文章中去理解,不要孤立地去揣摩。
如理解,《风筝》中的“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一句,如果联系上下文,就不难理解了。
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2、联系文章写作背景。
一篇文章的写作是和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的。
如《风筝》一文中的“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如果结合时代背景,就不难理解此句的深意。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月24日,当时的中国,正是“严冬时节”,一片肃杀,封建思想有形无形的摧残着人,结合这点,就容易理解这一句了。
3、结合修辞方法,分析句子含义。
如理解《风筝》中“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一句,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扼杀游戏,就是扼杀天性。
4、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
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因而语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
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
这生活体验将帮助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
为此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提供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以扩展人生经历和阅历,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如朱自清笔下的“春”只有他才“真正感受过”。
但中学生又不同程度地有过对春的盼望、春来的欢欣,有过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回味,这无疑是学习《春》所不可缺少的经验基础。
又如朱自清的《背景》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在教学时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
一个初中学生如果深知自己的父亲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的身心负担之重而又恪守孝养的人伦,就更易于体味《散步》所表达的人性美。
(二)通过想象培养语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叶老曾说:“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
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
总之,语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此,教学中要切实改变传统方法,使语文学习与课外、家庭、社会相结合,获取知识与形成能力相结合,让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语文的机会和因素,进行反复主动的语言实践, 从中学习并进而掌握更多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提高语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