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语文教学要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
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
从日常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也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才能让他们真正与所教的课文有心灵的对话和交流。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在名篇的诵读中培养语感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名篇词句优美,生动形象,加强对这些文章的诵读,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多读、熟读、读后深思,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这点。
现代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我在教学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文中描写李白在面对仕途坎坷而对前途倍感茫然的重点词句时,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分读、齐读、轮读等多种形式,让他们推敲、品味,引导他们想象宴会时的情景,感受作者的心事重重,犹豫彷徨,接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体会主人公空怀豪情壮志的惆怅无奈。
只有通过诵读,学生才能悟出语言材料中人物的真实思想感情,由面对前途的满腹愤懑转变为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必要的练笔,巩固阅读的成果。
如此,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积累,在写中发展。
二、展开想象、培养语感培养语感还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训练他们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
从广义上说,所有成功的阅读都是一种引人入胜的审美想象性活动。
作者用文字表达的内容和自己心中所要表达的意蕴,总会有一定的距离。
这种距离,从本质上说,是由语言的局限性造成的。
但这种局限性,也给阅读者带来了想象的广阔空间。
“言有尽而意无穷”,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或一个简单场景的理解,也需要展开想象,教师要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在脑中“复活”这些场景,如人物是什么样子、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是怎样的语调和神情、什么样的动作等。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措施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感觉,是人们自然而然获得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学生在学习语文时,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培养语感,这有利于他们的语文水平的提高。
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培养学生语感的措施。
一、多听多读听与读是开发语感的基本方法,学生应该多阅读有代表性的好的文学作品,从中感受语言的韵律、节奏、音律等特点,培养自己的语感。
多听名家读书的录音,多听合适的音乐,能够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语感。
二、背诵经典背诵好的文学作品可以把蕴藏在课本中的优美语言积累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有益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同时,背诵好的文学作品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学生可以背诵一些名家的诗歌、散文等经典作品,例如陆游的《钗头凤》、李白的《将进酒》、鲁迅的《朝花夕拾》等。
三、模仿创作模仿创作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生可以尝试按照短文、诗歌等形式创作自己的作品,尤其是模仿名家高超的语言风格,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模仿创作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应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不断提升自己的模仿能力。
四、活学活用学生不仅要注重语言的形式,而且要注意语言的内容和背景。
活学活用是指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社交背景,灵活运用语言技巧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阅读、写作过程中,学生应该多思考、多比较,运用所学知识,钻研语言的深层次含义。
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思维的闪光点引起他人注意,培养自己的语感。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只有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践行,注重学习,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提高,才能获得良好的语感。
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领域中,大家一般都比较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语感的培养。
然而,培养良好的语感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重要性。
一、语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包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欣赏和运用能力。
它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
语感的培养对于学生理解、欣赏和运用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语感的意义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语感理解文本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进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同时,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增强写作能力语感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运用自己培养起来的语感,使自己的文字表达更加流畅、准确和生动。
通过不断地练习写作,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进而写出优秀的文章。
3.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良好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
通过培养良好的语感,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对方的意图,进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三、培养语感的策略与方法1.加强朗读和诵读训练朗读和诵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朗读和诵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增强对语言的敏感度和领悟力。
在朗读和诵读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语气等方面的变化,以增强学生的语感。
2.注重语境教学语境是影响语言理解和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语境教学,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用法。
通过创设不同的语境,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语言的运用规律,进而培养良好的语感。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作者:李永强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5年第10期语文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以培养他们较强的语感呢?笔者认为,目前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言习得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优越的母语环境,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言语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在语言习得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积累言语材料、理解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多听、多阅读。
听话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调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听、会听普通话。
在对普通话语音材料的反复听的实践中,学生会逐步将抽绎出来的母语的口语规律以知识的形式内化,转换为自己的“内在模式”。
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
有的人将阅读仅仅理解为无声默读,造成语文课堂只能见到学生埋头看书的身影,而听不到琅琅读书声。
重阅轻读乃至只阅不读的片面做法应该摒弃,提倡阅览与诵读并重。
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
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目十行的速读,得鱼忘筌,得意忘言,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其“不求甚解”实际上就是指简化了的阅览过程,“有会意”则是对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的准确把握。
所以,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
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往往是预见、猜测、期待的外在表现,可以活跃主体的直觉思维。
有了速读作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
广泛浏览,转益多师,能拓展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
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
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感实践1. 课前说话课前三分钟说话,内容由学生自定,可以说说新闻,可以谈谈趣事,可以说一则笑话,也可以读一篇佳作,还可以向大家推荐好书……不要小看这“课前三分钟说话”,它对学生的语感培养起着很大的作用。
2. 重视课文朗读(1)示范诵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
如《春》、《敬畏生命》、《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由老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教师范读前应给学生布置任务,这样学生会听得更认真,他们还会对你的朗读加以评点。
评点的过程也就是他们自己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
(2)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时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有感情、有节奏地投入诵读中去。
齐读、小组读、学生个别读各种方式综合运用,学生朗读热情会高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理解朗读,重在体会。
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通过朗读指导技艺,尤其是重音的处理,让学生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朗读,教师再稍加点拨,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口语交际和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
所以必须以学生为训练主体,着力“口语交际”,尤其要突出的是写作训练。
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写随笔、写读书心得,还应当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
二、加强语感分析,感受人文精神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断。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摘要】语感,即读者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的捕捉到的深层意义。
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
叶圣陶先生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提出:“语感是对词汇的感觉力”。
并倡导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感训练,他认为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可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语感教学并没有受到重视,长期以来偏重知识轻视乃至忽视语感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分低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要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
当《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觉能力”的教学要求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我国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的滞后,尤其是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课程目标后,“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以至于成了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点。
一、培养语感的意义
1、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培养语感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语文的实践和个体经验感悟的创造过程。
阅读中,学生就可以凭借语感去感知理解运用。
在感知理解时,可
选择和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相似的语言块,归纳到自己的语言信息库中去,这是“同化”;对于与自己语言经验不相适应的语句,也能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而适应这种新的语言现象,这是“顺应”。
经过反复的语言运用,学生的认知结构也会更趋于完善,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性会逐渐增强,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语感就是这个系统的核心。
因为语言文字并不只带有机械的语义知识。
而往往带有作者很强的感情色彩,同一个词或一句在不同的话境中也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
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来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
而同时语文知识要通过大量言语对象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觉,从而附着于学生的心理结构,这样的语文知识才能转化为一定的语言能力。
3、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一方面任何思维活动要建立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人类的思维成果也必须依靠语言才能得到表达、巩固和发展。
另一方面,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思维。
语言要通过思维才能表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
才能成为交际的工具。
语感强的人能敏锐地感觉到语言材料的重点、情感,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正如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美育。
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是一个理性的认识过程,而必须要学生融入经验、情感等因素。
在这个
过程中,学生对直觉形象进行了感受,审美情趣得以激发,这其实就是一个审美教学的过程。
美的形象性和语感的直觉特征是统一的。
审美教育要通过培养良好的语感来完成。
二、培养语感的具体方法
1、训练朗读能力,感受语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
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
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地融为一体,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此外加强朗读示范。
注重朗读技巧。
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
⑴要注重语音轻重。
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时,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⑵要注意停顿;⑶要注意语气;⑷要注意语速适当。
语速快慢取决于文章的情节内涵和人物情感。
通常表现欢快、愤怒激情的语速要快,表现忧郁、痛苦心情的语速要慢;⑸要注意语调抑扬。
“激情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避免“千文一腔”。
另外采取多样形式。
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
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单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对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
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
2、指导背诵,积淀语感。
语文课本上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语言规范。
指导学生朗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
词造句的匠心,体味文脉的起伏、义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的精华,使他们便于学习借鉴。
没有背诵之功,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
背诵的方法有多种。
尤其要重视“感知与试背结合法”。
这种方法就是对要背诵的材料品读上几遍后就尝试回忆,然后再品读,品读后再尝试回忆,循环往复,直到把材料完全回忆起来为止。
最后,挖掘教学内容,领悟语感。
语感是建立在一定语言内容基础上的。
因此,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上下工夫,使学生领悟语感。
⑴体味语境。
语言离开了语言环境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⑵扩展教材内容,强化语感。
总之,语感训练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感训练的主阵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