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和同为一家2
- 格式:pdf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10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后问题参考答案1.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课本第8页)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河流域;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同。
2.从大禹治水的事迹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课本第15页)合作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等。
3.材料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课本第18页)这里的“家”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世代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4.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课本第21页)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课后练习5.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课本第28页)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割据状态。
6.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课本第29页)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7.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
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仿效。
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什么问题?(课本第30页)这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主要反映西周礼乐制度的破坏。
8.总结一下,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课本第22页)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9.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课本第32页)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10.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课本第33页)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2024版七年级历史课件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一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目前我国境内已知 最早的人类。会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二、北京人:距今约70—20 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黄河流域。保留着 猿的一些体质特征。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会长时 间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从事采集狩猎活动。 1929 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黄河流域。和现代人 基本相同。能够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捕 鱼,群居;具有审美意识。 四、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 五.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
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三、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异同?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同点:都从事农业生产;都过着定居的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使用陶器。 不同点:(1)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而河姆渡人生活 在长江流域。(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 (2)房屋样式不同: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适应了 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而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具有通风、防潮性 能,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 (3)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半坡居民主要种粟,而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水稻; (4)陶器不同:半坡居民制作彩陶,而河姆渡人制作黑陶。 四、定居的根本原因:原始农业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 一、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阪泉之战: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之间的战争,炎帝失败,归顺黄帝,结成炎黄 联盟; 涿鹿之战: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之间的战争,蚩尤战败。 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 黄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 二、尧舜禹“禅让”——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禹是 禅让制下产生的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启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大禹治水”的方法——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 第二单元 早起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四课 夏商周的更替 一、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西周时,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 二、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末代君主昏庸残暴。 启示: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②统治者要勤政爱民。 三、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由“公天下”到“家天下”,夏启。 四、西周的分封制(重点)(1)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 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 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 从周王调兵;③(权利)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 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3)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 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五、西周的等级制----分封制:统治阶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被统治 阶级:平民、奴隶。 六、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 洛邑,建立东周。 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 1、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夏朝(发展)→商周时期(繁荣) 2、用途:饮食、祭祀、军事 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3、制作工艺:泥范铸造法 4、代表性青铜器: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四羊方尊 二、甲骨文 1、定义: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者:清朝官员王懿荣 3、地位:①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 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②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4、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 5、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 发展的重要阶段。 6、有些青铜器铸刻有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东周分为两个时期: 春秋(公元前 770年—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 475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 一、经济发展 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二、王室衰微 表现:分封制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诸侯崛起,竞相争霸。 三、诸侯争霸 1、原因:(1)周王室衰微,控制力减弱; (2)各诸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对别国的支配权。 2、口号:“尊王攘夷” 3、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 4、影响:利:有利于局部的统一和民族融合。弊: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5、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 原因(1)任人唯贤:命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经济和 军事实力大为提高。 (2)正确策略:打着“尊王攘夷”旗号,号令诸侯。 (3)自然条件:临海有渔盐之利,资源丰富,工商业发达。 6、晋楚争霸: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七雄方位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来。 桂陵之战—魏(庞涓)、赵、齐(孙膑)—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魏(庞涓)、齐(孙膑)—减灶计 长平之战—秦(白起)、赵(赵括)—纸上谈兵 二、商鞅变法(重点) 1、背景:(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 济) (2)新型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政治)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内容: 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直接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1)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 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都江堰 1、时间:战国时期 2、地点:岷江 3、修建者: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4、结构:渠首、灌溉网 5、作用:防洪、灌溉、水运 6、影响: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 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第八课 百家争鸣 1、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 (1)儒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论语》(由弟子整理)。 (2)思想主张: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苛政猛于虎) 教育成就:①创办私学;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③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 识教育。 (3)地位: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4)影响: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 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5)评价: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王 朝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2、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 (1)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道德经》(也称《老子》由弟子整理)。 (2)思想主张:①顺应自然;②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 化。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指导思想,最终出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的统治局面,即“文景之治”) 3、百家争鸣的影响:各家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和学术 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了 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九课 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1、(1)过程:公元前 230—前 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 (2)原因:①人民希望过上安定生活。②秦经过商鞅变法后,实力超过东方六 国。③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3)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朝的建立 (1)时间:公元前221年 (2)建立者:嬴政(秦始皇) (3)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 (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进入封建社会)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 权。 (2)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 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上,废分封,立郡县。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 (1)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 位;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废分封,立郡县。 (2)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 —隶书(文化上);焚书坑儒(思想上)。 (3)经济上: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统一度量衡。 (4)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 (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丞相的职责:行政。太尉的职责:军事。御史大夫的职责:监察。 ★秦朝的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的标准文字是小篆,后推广隶书。货币的标准样式是圆形方孔半两钱。 ★经济文化措施的影响: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焚书坑儒”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秦长城起至点: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向秦始皇建议实行郡县制和焚书坑儒的是李斯。 ★秦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如何评价秦始皇? 答: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者, 他是一位功过都很鲜明的历史人物。
人版七年下史知点教级册历识归纳总结★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运开1.大河的通:开条纵贯运时间与炀从605 年起,通了一南北的大河。
〔1〕人物:隋帝运运为达长两〔2〕河三点:隋朝大河以中心,北涿郡,南至余杭全千多公里,长运是古代世界最的河。
运为济济邗沟并连〔3〕隋朝大河分四段:永渠、通渠、、江南河接五大河:海河、黄长钱河、淮河、江、塘江。
运开稳统进〔4〕大河的通作用:①加强了南北交通②固了隋王朝的治③大大促国经济我南北的交流。
★第二课隋朝的灭亡炀将杀灭灭 618 年,隋帝在江都被部死,隋朝亡。
1.隋朝亡:渊进长2.唐朝的建立:618 年,在起兵反隋入安建立唐朝。
么统国历么她晚称国号为3.武那天及其治:我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那天,年帝,改周,她当间继续实开农业产选会进开国政期,行展生,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一步展,力不启开贞观〞。
断称她统“政元,治宏增强,人的治4.之治:唐太宗重展生,民的役;注重任用才和心。
他贞观视开产减轻农赋税劳贤虚纳谏谋龄蔼断称“房杜谋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征任命富于略的房玄和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为谏统时拟清经济开较国历著名的臣,唐太宗治期,政治比明,展快,力逐步加强。
史上贞观〞。
的治称当时统为“之治★第三课 “开元盛世〞1.唐朝的社:会经济树种产饮风国〔1〕茶植:茶叶生在江南占有重要地位,茶之在全盛行。
农业产辕溉车〔2〕生工具改良:曲犁和灌工具筒〔3〕瓷:越瓷、邢白瓷和唐三彩最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的珍业窑青窑为艺品。
长为区,业时国长2.安城分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4〕商:唐朝期,全的大都市有安、、和。
为华业区市繁的商。
长既当时国际3.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性的大都市。
开〞。
统进时历称为“元盛世4.唐玄宗治前期唐朝入全盛期,史上★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试来选员时炀时设进1.用分科考的方法拔官,始于隋文帝。
隋帝正式置士科,试绩选按考成拔人才。
举设试进经两为2.唐朝科制度常的考科目很多,以士和明科最重要。
2024年甘肃省定西市中考历史真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表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
这说明()A.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D.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2.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搜集到下列资料。
据此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耙地图(嘉峪关)连坐胡床壁画(莫高窟)A.发达的农耕文明B.持续的民族交融C.多元的饮食文化D.辉煌的艺术成就3.唐初,法律规定工商业者免除交纳税收,只交纳按资产规定的户税,同时严禁官员兼职经营商业;唐高祖诏令“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
这些措施A.遏制了官员贪腐行为B.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D.有利于唐朝商业发展4.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和行省制,明成祖时形成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司礼监体制,还逐渐形成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督抚制度。
这些制度设计旨在()A.强化专制皇权B.增强监察职能C.精简政府机构D.防止宦官专权5.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A.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B.建立和巩固了民主革命统一战线C.在革命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6.下图是以1935年长征途中腊子口战役为题材的油画作品。
该作品()A.客观记录了当时战斗的场面B.带有作者对历史的合理想象C.生动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全貌D.是研究长征史的第一手资料7.“一五”计划时,国家在甘肃布局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和国防建设项目。
1953 年到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19.4%,至1957年底,工业总产值达6.35 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143%。
七年级下册历史同行学案电子版1、46.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有关汉武帝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汉武帝()[单选题] *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B.奉行无为而治政策C.加强国家经济控制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正确答案)2、图三示意的地方管理制度盛行于()[单选题] *A.秦朝B.唐朝C.宋朝D.元朝(正确答案)3、唐朝时期,在对外关系上奉行开放的政策,下列史实与之不相符合的是()[单选题] *A. 玄奘西行天竺B. 鉴真东渡日本C. 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D. 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正确答案)4、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所说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单选题] *A.统一全国B.建立元朝C.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正确答案)D.灭亡南宋5、“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乡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出售。
”材料反映了西欧( ) [单选题] *A.封建生产关系不断发展B.市民阶级已经逐渐形成C.资本主义萌芽逐渐产生(正确答案)D.封建庄园经济完全解体6、68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形式多种多样。
下列文学作品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杜甫《垂老别》②关汉卿《窦娥冤》③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④吴承恩《西游记》[单选题] *A.①④②③B.②①③④C.②④①③D.①③②④(正确答案)7、《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出自下列哪场战役()[单选题]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正确答案)D.淝水之战8、14.观察下图漫画,它反映的历史信息是()[单选题] *A.学术繁荣,百家争鸣B.首创县制,派员管理C.实现统一,创新制度(正确答案)D.名为推恩,实夺其权9、1.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C.唐太宗建立唐朝,平定全国(正确答案)D.唐太宗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鼓励士人报考10、90.下列属于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及其成就的是()[单选题] *A.曹雪芹和《红楼梦》B.宋应星和《天工开物》C.郦道元和《水经注》D.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正确答案)11、杜佑《通典》在卷七中说:“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治。
七年级历史(一课一练)附答案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单项选择题1.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A.王莽B.杨坚C.李渊D.李世民2.隋朝统一全国是在:()A.581年B.605年C.589年D.611年3.下列制度属于隋朝开创的是:()A.均田制、行省制B.分封制、井田制C.郡县制、租调制D.三省六部制、科举制4.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B.南水北调C.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D.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5.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A.攻打陈朝B.巩固隋朝的统治C.巡游享乐D.攻打高丽6.下列关于隋朝时期的洛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大运河的中心B.隋朝定为东都C.商业盛极一时D.李渊在此起兵反隋7.在隋朝大运河中,最南面的一段运河称为:()A.永济渠B.广通渠C.江南河D.灵渠8.曾三次派人去台湾的隋朝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C.隋炀帝D.唐太宗9.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兼并严重B.奢侈腐化,滥用民力C.法律严酷D.宦官专权二多项选择题10.隋朝封建经济繁荣的表现有:()A.隋朝官仓储粮多B.造船技术水平高C.洛阳商业盛极一时D.开凿大运河11.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是:()A.广大人民渴望实现统一B.社会秩序安定,南北经济文化得到交流C.南方经济发展,南北差距缩小D.北方民族大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三材料解析题12.阅读下列材料:(炀帝大业二年)隋之极盛也。
承其全实,遂恣荒淫。
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
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士卒死者十二三。
又三驾东征辽泽,皆举百余万众,吊运者倍之。
……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
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请回答:①上述材料认为隋朝由盛而速灭的原因是什么?②这段材料列举了哪些征发农民的史实?参考答案一1.B2.C3.D4.C5.B6.D7.C8.C9.B二10.ABCD11.ACD三12、①隋亡原因在于:隋炀帝统治残暴,把沉重的徭役和兵役负担加在农民身上。
七下--一单元复习教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任课教师:郝亮年级:九年级课标要求: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是七年级两册学考内容的重点,间隔时间较长,学生遗忘严重,教学要以学生为重心,训练为主线,充分设计好学案,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突出唐太宗等重点内容。
一、知识梳理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隋唐时期)统一南北:589年灭陈统一全国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在位皇帝:隋炀帝开凿时间:605年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兴修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农作物种植: 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 茶叶生产占重要地位,饮茶之风盛行全国农具改进: 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手工业: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商业:长安城宏伟富丽,城内分坊和市。
坊是住宅区,市是商业区、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唐玄宗统治后期,出现“安史之乱”唐朝衰落。
907年唐朝灭亡创立: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荣关键人物: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完善唐太宗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措施武则天增加殿试和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作用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吐蕃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
7世纪前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友好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知识点学习七年级历史知识的第一步——就是求知。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1、隋朝创立: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分科取士)。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诞生。
2、唐朝完善:唐朝科举制度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开创了殿试、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3、影响:科举制诞生之后,选拔官吏的权力也由地方集中到了朝廷。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①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②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③指南针发明及应用于航海,促进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进行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④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两位杰出科学家:①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
②元朝时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什么因素促使宋元时期科技得到如此巨大的成就?”宋元时期政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承继隋唐时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劳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