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温灸法[宝典]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15
马氏温灸法一凡例一、本书分为上、下篇,内容力求精练实用,并尽量兼顾专业读者及一般用灸自治患者、温灸爱好者的需要,可做为温灸临床手册使用。
二、上篇骱绍有关温灸的一般性知识及马少群温灸经验的一般性要点。
“灸史”一章,主要介绍历史中,灸法理论及各种具体灸法发展、沿革的情况,使初步灸法的读者对历史存在的一些灸法理论争议及各种灸法所具有的特点有所了解,并略知历代都有哪些较重要的有关灸法的医者,这对其具体研究温灸法及其他种类灸法亦或有所裨益。
在一篇,我们还重点讨论了艾灸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灸法“适用于寒、热、虚、实证”的认识。
上篇“常用穴”一章,各穴取法的内容,为避免引起混乱,皆依从全国中医学院统编教材《腧穴学》。
一般患者取穴自灸,若不能全看懂事这些文字,可直接按所附图示取穴。
因温灸筒的施灸面积较大,故取穴稍有偏移也能灸到所要灸的穴。
该章“特定穴”一项,未标出处的交会穴内容指出自《甲乙经》。
某穴主治某病,有针用灸,其效不尽不同。
有时则大异。
以往的针灸学医著。
手腧穴的针、灸主治多混谈而不分,这是不妥的。
我们所编的常用穴“主治汇要”一项的内容,主要是提供给用灸者作临床参考,故尽量集录历代灸疗专著及较重灸法的医著中关于腧穴主沼的记述。
有些腧穴主治了够全者或以《腧穴学》、《针灸学辞典》补之。
该项以资料来源的年代先后顺序排列,若后面的资料中有与前面的资料重复的内容,均予删除,因这种情况很多,为使字面整齐,所删除部分一般未用删节号表示。
“主治汇要”一般首录最早的腧穴学经典著作《黄帝明堂经》的内容(均录自黄龙祥编《黄帝明堂经辑校》)。
《黄帝明堂经》中录自《内经》的单纯关于腧穴针刺主治的内容予删。
所汇《千金》。
《千金翼》。
《外台》、《资生》、《图翼》的内容,多是据《针灸学辞典》转录,这些资料中也难免杂有单纯针刺腧穴主治的成分,因时间所限,编者未及——核查原著以剔除之,是为遗憾。
马少群关于各穴主治的临床经验,凡与前人相同的,也不再收录。
马氏温灸法:8日循环法,高血压、低血压、半身不遂都可这样灸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高于正常。
本病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可能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在发病中占主导地位,而肾脏、内分必系统、电解质等则参与了发病的过程。
判断高血压以舒张压(低压)为主要依据。
一般认为连续两天测得舒张压在13.3kPa (100mmHg〉以上者,可确定为高血压(要排除是其他疾病引起的症状性高血压)。
正常人的收缩压随年龄而增高,40岁以下,收缩压不超过18.7kPa (140rm mHg),以后年龄每增长10岁,收缩压可增高1.33kPa (10mmHg)。
虽然高血压病是现代医学的病名,传统中医学文献中没有高血压病这一病名,但这并不等于中医对这一疾病没有认识。
其实,根据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来看,它当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等病证范畴,中医早已对其病因病机有较深刻的认识。
目前,从中医角度深入认识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无疑对高血压病的防治与调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于长期的精神紧张、忧愁思虑、急躁多怒、起居失常、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肝、肾、心、脾等脏腑的阴阳平衡失调所致,尤以肝肾的阴阳平衡失调为发病的关键。
一、8日循环灸一般可按高血压及半身不遂关节炎常规灸法灸治。
高主压、半身不遂及关节炎常规灸法灸序:第1日:中脘、足三里;第2日:环跳、阳陵泉;第3日:风市、申脉;第4日:肩髃、曲池;第5日:风池、悬钟;第6日:身柱、阳关、三阴交;第7日:委中、照海;第8日:百会、痖门、列缺;注:1.高、低血压、半身不递、关节炎等均可按此法灸治。
⒉.高血压患者,在1~7日穴灸4个循环后再开始灸第8日的穴。
灸百会、痖门、对降血压及减轻头晕头痛等均有良效。
然灸之过早,会因经脉未通,艾火不能流行,聚于头部而致头晕等症加重故宜先灸通中下部的穴道;再加灸头部穴3.以上穴循环灸至盒,每日灸脐30分钟。
由肾脏病引起的高血压,或高血压兼肾脏病者,常小便不正常,腰痛,眼睑及卞股浮肿。
马氏温灸法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本病常被简称为脉管炎,病变主要发生于中、小型动脉,伴行静脉也可同时受累。
受累血管有明显节段性病理改变,同一节段的病变大致相同。
本病的特点为广泛性动脉壁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可引起血栓形成,管腔完全闭塞。
本病多发生于青壮年,以男性为多,虽为慢性全身性血管疾患,而发病主要在下肢,表现为患肢麻木、苍白、发绀、疼痛、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及游走性浅表动脉炎,严重者有肢端溃疡和坏死。
(一)治法按以下常规灸法灸治。
灸序穴名及穴数每穴施灸量1日阳陵泉(双穴)曲泉(双穴)各灸25分钟各灸25分钟2日悬钟(双穴)三阴交(双穴)各灸25分钟各灸25分钟3日足三里(双穴)冲阳(双穴)各灸30分钟各灸25分钟4日申脉(双穴)照海(双穴)各灸25分钟各灸25分钟5日肝俞(双穴)太冲(双穴)各灸25分钟各灸25分钟6日心俞(双穴)二白(双穴)各灸25分钟各灸25分钟7日束骨(双穴)内踝尖(双穴)各灸25分钟各灸25分钟注:(1)以上穴循环灸至愈,每日灸脐30分钟。
(2)下肢患病者,每日熏灸患侧足趾尖2次,每次30~60分钟(无论皮肤溃破与否均要熏)。
(3)上肢患病者,每日熏灸患侧指端2次,每次25分钟,并酌灸大陵、阳池(均上肢穴),与前穴循环灸。
(二)脉管炎病例例1 张××,男性,40岁,住天津市西郊区。
1965年2月14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10年前,于春季种稻时,足部受寒,继之出现右足大趾寒痛,于2年前经手术治疗已愈。
以后出现左足大趾溃烂,流淌脓水,足面发黑,疼痛甚。
按悬钟、丘墟、三阴交及照海等穴均有压痛。
(2)治疗:嘱其自灸:1日,阳陵泉、阴陵泉各25分钟;2日,足三里30分钟,曲泉25分钟;3日,悬钟、三阴交各25分钟;4日,申脉、照海各25分钟;5日,丘墟、太冲各灸25分钟。
以上5日穴只灸患侧,循环灸,每日灸脐30分钟。
马氏温灸法二马氏温灸法二34.中肩属肺经。
(1)别名:膺中俞(《甲乙》);膺俞(《大成》)。
(2)取穴法:前正中线旁开6寸,于锁骨下1寸取穴。
(3)特定穴:肺募:手足太阴之会(《铜人》)。
(4)主治汇要:《明堂》:肺系急,咳,胸中痛,恶寒,胸满悒悒然,善呕食,胸中热,喘逆,逆气相追逐,多浊唾不得息,肩背风汗出,面腹肿,鬲中不下食,喉痹,肤骨痛,寒热,烦满。
《千金》:奔肫上下,腹中痛与腰相引疝。
《扁鹊心书》:肺寒胸膈胀,时吐酸,逆气上攻、食已作饱,困倦乏力,口中如冰雪,此名冷痨,又名膏盲病。
少群:治肺结核等各种肺病,亦用于下肢水肿。
(5)灸量:25分钟。
35.天池属心包经。
(1)别名:天会(《甲乙》)。
(2)取穴法:于同一肋间,乳头外1寸处取穴。
(3)特定穴:手厥阴,中少阳之会。
(4)主治汇要:《明堂》:寒热,胸满颈痛,四肢不举,掖下肿,上气,胸中有声,喉中鸣。
《腧穴学》:瘰疬,乳痈。
少群:治各种乳腺病,包括乳癌。
(5)灸量:25分钟。
36.府舍属脾经。
(1)取穴法:脐旁开4寸再向下4.3寸处取穴。
(2)特定穴: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
(3)主治:《明堂》疝瘕,髀中急痛,循胁上下抢心,腹满积聚,厥气霍乱。
(4)灸量:30分钟。
37.腹结属脾经。
(1)别名:腹屈(《甲乙》);肠结(《千金翼》);肠屈(《外台》)。
(2)取穴法:脐旁开4寸,再向下1.3寸处取穴。
(3)主治汇要:《明堂》:绕脐痛,抢心,膝寒,注利。
少群:阑炎尾。
(4)灸量:30分钟。
38.大横属脾经。
(1)别名:肾气(《医学纲目》)。
(2)取穴法:脐旁4寸取穴。
(3)特定穴:足太阴、阴维之会。
(4)主治汇要:《明堂》:大风,逆气,多寒,善悲。
《真髓》:脱肠。
《腧穴学》:虚寒泄痢,大便秘结,小腹痛。
少群:治大便不通只灸左侧大横,并配双侧承山穴,一般晚间灸,次日晨便下。
(5)灸量:30分钟。
大包属脾经。
(1)取穴法:侧卧举臂,于腋中线,腋下6寸(第6肋间)取穴。
艾灸治疗肾炎--马氏温灸法艾灸治疗肾炎--马氏温灸法_狂飙的蜗牛_新浪博客原发性肾炎急性与慢性两种。
急性肾炎并非单独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且有不同病理变化的一组肾小球疾患,故又称急性肾炎综合征。
临床上从起病急骤、血尿、高血压、浮肿为特点,其中多数属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
本病发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炎症,如咽喉炎、扁桃体炎或皮肤感染,如丹毒,脓皮病等链球菌感染史,然后突然起病,也有在感染后数日即发病的。
但也有些患者并无前区感染史可追寻,部分轻症患者仅尿中有少量蛋白及红细胞面无症状,另一部分病例则既无尿常规、肾功能等化验异常又无症状,仅在做肾活组织检查时被发现典型急性肾炎的病理表现。
有3%~5%病例甚重,可有尿闭及至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炎除一小部分由急性肾炎迁延而成外,大多数及一开始就无急性过程且病因不明。
本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临床表现有较大个体差异,一般有蛋白尿或血尿,伴以管型尿,病至后期大多数尚有浮肿、贫血、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
(一)治疗急、慢性肾炎均按肾脏病常规灸法治疗。
肾脏病常规灸法注:(1)各种肾炎、肾结核、肾病综合征等可按此法灸治。
(2)以上穴循环灸至愈,每日加灸脐30分钟。
(3)此病常因感冒而加重,于感冒时每日灸风门、阴陵泉2~3次,常能使病情立安,如经常感冒,可隔4~5日灸一次风门,阳陵泉以防感冒。
(4)有咽炎、扁桃体炎者,务须兼治,比如患有咽炎,须将肾病灸穴与咽炎灸穴穿插使用(重复的灸穴可不用)。
(5)如有小便不利,可先着重灸关元、曲骨、三阴交(即第2日穴),小便利则面及下肢肿均可好转。
(二)肾炎病例介绍例1 王××,男性,4岁,住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
1965年4月15日初诊。
(1)症状:患者于月初出现眼睑浮肿及下肢肿,小便色深黄,含有白色沉淀物,经天津儿童医院诊为急性肾炎。
(2)治疗:1日,肾俞,天枢各20分钟;2日,京门、气海;关元各20分钟。
马氏温灸法治疗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此病同肝炎病毒所引起,主要病变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肝间质炎性浸润。
临床特点为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
部分患者有黄疸,巩膜皮肤发黄,小便翁如浓茶色,发热等症状。
多数患者的病情能顺利向愈,少数病程迁延呈慢性,极少数呈重症经过。
目前已知肝炎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戊5型,且彼此没有交叉免疫力。
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潜伏期未及发病早期患者,以饮水、食物被带有病毒粪便所污染,经消化途径传播为主,贝类食物(如毛蚶、蛤蟹等)和常引起本病的暴发流行。
已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患者及带病毒者,由于患者各种体液中均含有乙肝病毒,故输带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及密切接触患者、带病毒者,均可导致传染。
人们对乙肝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以儿童及青少年较多。
慢性肝炎主要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简称“慢迁肝”)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两类,主要由急性乙型肝炎演变而来(急性期可不明显)。
如急性肝炎的病程超过6月~1年,症状持续,肝功能仍有异常,即可认为已进入慢性阶段。
慢迁肝的病情发展属良性,多数病人迁延多年后病情好转、稳定,肝功能可恢复正常,达到临床痊愈:极多数转变为“慢活肝”。
后者病情较得杂,且可有自身免疫机制的参与,亦可伴发肝硬变,预后较差。
(一)治疗按以下方法灸治。
肝病常规灸法灸序穴名及穴数每穴施灸量1日中脘(双穴)足三里(双穴)灸20分钟各灸30分钟2日期门(双穴)太冲(双穴)各灸30分钟各灸25分钟3日下脘(单穴)天枢(双穴)气海(单穴)灸30分钟各灸30分钟灸30分钟4日肝俞(双穴)章门(双穴)各灸25分钟各灸25分钟5日乳根(双穴)气冲(双穴)各灸25分钟各灸30分钟6日膈俞(双穴)膻中(单穴)巨阙(单穴)各灸25分钟灸30分钟灸30分钟7日脾俞(双穴)三阴交(双穴)各灸25分钟各灸25分钟8日胃俞(双穴)不容(双穴)各灸25分钟各灸20分钟9日肾俞(双穴)照海(双穴)各灸30分钟各灸25分钟10日胆俞(单穴)丘墟(单穴)灸40分钟灸40分钟注:(1)各种肝炎、肝功异常及脂肪肝等均可按此法灸治。
艾灸治疗不孕症--马氏温灸法艾灸不孕不育夫妇双方同居3年以上,没有避孕而未受孕的,为不孕症,正常受孕需要具有以下基本条件:①女方能排出正常的卵子;②男方射出的精液含有正常数量、形态和活动力的精子;③精子和卵子能相遇、结合;④受精卵能在子宫内膜着未。
以上基本条件之一发生障碍,就可导致不孕。
其中第②、③项之障碍可因男性生殖器官的各种疾病引起;第①、③、④英可因女性生殖器官的各种疾病引起。
(一)治疗1、因男性导致的不孕症可参照遗精症栏下的灸法灸治。
2、因女方导致的不孕症按妇科病常规灸法灸治。
灸序穴名及穴数每穴施灸量1日中脘(单穴)足三里(双穴)灸30分钟各灸30分钟2日下脘(单穴)天枢(双穴)气海(单穴)灸30分钟各灸30分钟灸30分钟3上、日关元(单穴)灸30分钟曲骨(单穴)三阴交(双穴)灸30分钟各灸25分钟4日期门(双穴)太冲(双穴)各灸20分钟各灸25分钟5日肾俞(双穴)照海(双穴)各灸20分钟各灸25分钟6日膈俞(双穴)通里(双穴)各灸25分钟各灸25分钟7日肝俞(双穴)章门(双穴)各灸25分钟各灸30分钟8日命门(单穴)巨阙(单穴)曲泉(双穴)灸30分钟灸30分钟各灸25分钟9日志室(双穴)归来(双穴)各灸25分钟各灸30分钟注:(1)月经不调、白带、子宫及附件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症均可按此灸法治疗。
(2)以上穴循环灸至愈,每日灸脐30分钟。
(二)不孕症病例例1 李××,女性,25岁,住河北省河间县沙河桥。
1963年5月24日来函求治。
(1)病史及症状:月经不调将近10年,结婚5年未孕,近3年乳房渐缩小,平素感觉小腹冷,时常腹胀。
(2)治疗:于1963年5月底去函,嘱其自灸:1日,中脘、足三里各30分钟;2日,期门30分钟,太冲20分钟;3日,关元、三阴交各30分钟;4日,肾俞30分钟,照海20分钟;5日,天枢、阴交各30分钟;6日,血海、太奚20分钟。
以上6日灸穴循环灸,每日灸脐30分钟。
马氏温灸法:近视、散光、白内障、青光眼......都这样灸!近视眼的临床特点是近距离视物清晰,远距离视物模糊。
近视眼可以调理,下面分享的是《马氏温灸法》里推荐的穴位,供您参考。
【治疗】按以下眼病常规炙法炙治。
注:(1)远视、散光、青光眼、白内障、结膜炎、虹膜炎、角膜炎等病均可按此法灸治。
(2)以上穴循环灸至愈,每日灸脐30分钟。
【病案介绍】一:近视陈某,女,29岁。
病史及症状:患者自幼患近视,十几岁时曾去医院检查,两眼近视达400-500度。
现不戴眼镜时,距离2米以外的物体不能看清楚。
治疗:从1967年8月开始,自按马少群早年写的资料温灸研究与实验”上所载灸法灸治。
1日,中脘、足三里各灸30分钟;2日,期门30分钟,太冲25分钟;3日,肝俞25分钟,命门30分钟,丘墟20分钟;4日,风池、合谷各25分钟。
以上4日穴循环灸,每日灸脐30分钟。
连灸3个月,视力显著好转,以前照镜子从未看见自己左眼旁有一黑痣,现已看清,远望能看清200米以外建筑上的门、窗等物。
【病案介绍】二:散光周某之女,7岁,于1963年4月来信求治。
病史及症状:患女两年前身体开始逐渐瘦弱,并于一年前因视力下降伴头痛,去医院检查,诊为散光,散光300度。
治疗:函嘱每日灸颈四椎旁、肝俞、命门、合谷、光明各10分钟,灸脐30分钟。
因患儿住托儿所,故只能在每周末灸1次,共灸7次,灸后视力显著好转,坐在教室后排座位也能看清黑板上的字,头痛亦愈,以后因天气炎热而止灸。
3个月后周某函告,患儿视力已正常。
【病案介绍】三:巩膜炎、白内障马某,女,23岁,1963年11月27日初诊。
病史及症状:8个月前,因产后与丈夫吵架,哭了一天,以后右眼肿。
4个月前,经天津眼科医院诊为右眼巩膜炎,白内障。
来诊时仍右眼肿大,疼痛,内眼角至角膜部生有胬肉,黑睛浑白,不能视物,头晕痛,失眠多梦,纳差,便干。
查:眼四周穴,神庭、百会、风池及第3、4、9胸椎均有压痛;两胁及胃脘、脐周均有压痛。
马氏温灸法治疗肠炎、痢疾肠炎、痢疾肠炎是一般表现是腹痛,大便1日数次至十数次以上,如稀粥状、液状或含有未消化物;痢疾的表现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粘液样便,可有全身中毒症状。
肠炎、痢疾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类。
(一)治疗急性肠炎、痢疾及慢性肠炎、痢疾分别按以下常规灸法灸治。
急性肠炎、痢疾常规炙法灸序穴名及穴数每穴施灸量1日水分(单穴)天枢(双穴)气海(单穴)灸30分钟各灸30分钟灸30分钟2日大肠俞(双穴)腹结(双穴)各灸25分钟各灸30分钟3日肾俞(双穴)照海(双穴)各灸30分钟各灸25分钟注:以上穴循环灸至愈,每日灸脐30分钟。
慢性肠炎、痢疾常规灸法灸序穴名及穴数每穴施灸量1日中脘(单穴)足三里(双穴)灸30分钟各灸30分钟2日水分(单穴)天枢(双穴)气海(单穴)灸30分钟各灸30分钟灸30分钟3日肾俞(双穴)气冲(双穴)各灸25分钟各灸30分钟4日期门(双穴)太冲(双穴)各灸30分钟各灸25分钟5日关元(单穴)曲骨(单穴)三阴交(双穴)灸30分钟灸30分钟各灸25分钟6日肾俞(双穴)复溜(双穴)各灸30分钟各灸30分钟7日大肠俞(双穴)复结(双穴)各灸25分钟各灸30分钟8日小肠俞(双穴)长强(单穴)各灸25分钟灸60分钟注:以上穴循环灸,每日灸脐30分钟。
(二)急、慢性肠炎、痢疾病例例1 齐××,男性,29岁,住河间县沙河桥乡。
来津做木工。
1956年8月27日来诊。
(1)症状:于就诊前一天腹泻8次,服药未愈,就诊当日,一上午又泻下6次,呈稀粥样,伴腹痛,不思饮食。
脐周有触痛。
(2)印象及治疗:急性肠炎。
治疗:先灸水分、天枢各30分钟;再灸中脘、气海各30分钟,关元60分钟。
两组穴依次使用,不间隔时间。
灸完第1组穴,腹痛减轻,感觉很舒服,灸完第2组穴,又泻下稀便1次,量很少,自觉已无不适,此后未再泻下,痊愈。
例2 姚××,男性,20岁,住天津市西门内大街。
马氏温灸法值得推广 - 针灸推拿 - 中医人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注册会员1#跳转到» 倒序看帖打印字体大小: tT凤凰涅盘发表于 2010-1-4 17:33 | 只看该作者马氏温灸法值得推广温灸, 马氏, 推广马氏温灸法》温灸治疗步骤:温灸治疗第一步:(温灸治疗若无证可辩,可按温灸治疗第二步施灸)辨证施灸。
(顿挫阴阳,先辨寒热体症)体寒者:喜热恶寒,手足发凉、无汗、睡恣蜷卧、怕冷、喜多穿衣服,多盖被怕风,舌淡苔薄白,脉弱迟缓象,先灸中部,通调腑气。
拟方:中脘足三里(双),灸25分钟脐灸30分钟期门(双)灸30分钟,太冲(双)灸25分钟脐灸30分钟下脘天枢(双)气海各灸30分钟脐灸30分钟关元曲骨各灸30分钟三阴交(双)灸25分钟脐灸30分钟内关(双)照海(双)各灸25分钟脐灸30分钟根据具体情况,可循环灸1—3个疗程(每日一组穴,五日灸完,为一个疗程)体热者:喜凉恶热易出汗,手足发热,喜穿薄衣,喜赤背,喜风,喜少盖被,舌红苔黄白脉,洪实数象,先灸四肢,引热下行。
拟方:中脘足三里(双)各灸30分钟脐灸30分钟环跳(双)阳陵泉(双)各灸25分钟脐灸30分钟风市(双)申脉(双)各灸25分钟脐灸30分钟肩隅(双)曲池(双)各灸25分钟脐灸30分钟风池(双)绝骨(双)各灸25分钟脐灸30分钟根据具体情况,可循环灸1—3个疗程(每日灸一组,五日灸完,为一个疗程)对于年老体弱、久病体虚或每日食量太少,全天总食量不足半斤者等等,在施灸时,其时间应各减十分钟(30改25,25改15)待改善后,再按原时间灸之。
温灸治疗第二步:(温灸治疗第一步2-3个疗程后,开始温灸治疗第二步)辨病施灸(整体同步调节)三焦俞(双)脾俞(双)环跳(双)阳陵泉(双)中脘、足三里(双)脐肝俞(双)胆俞(双)章门(双)期门(双)太冲(双)患处脐三焦俞(双)脾俞(双)风市(双)关元、曲骨、申脉(双)患处脐肺俞(双)神道命门、大肠俞(双)尺泽(双)昆俞(双)患处脐三焦俞(双)脾俞(双)肩隅(双)曲池(双)三阴交(双)患处脐心俞(双)膈俞(双)风池(双)檀中、巨阙神门(双)患处脐三焦俞(双)脾俞(双)风池(双)下脘、气海绝骨(双)患处脐厥阴俞(双)胃俞(双)气海俞(双)不容(双)少海(双)患处脐三焦俞(双)脾俞(双)委中(双)天枢(双)照海(双)患处脐肾俞(双)膀胱俞(双)督俞(双)内关(双)涌泉(双)(1)患处脐肾俞(双)膀胱俞(双)百会哑门列缺(双)涌泉(双)(2)患处脐心俞(双)膈俞(双)肝俞(双)天池(双)间使(双)患处脐心俞(双)膈俞(双)肝俞(双)天池(双)间使(双)患处脐每日灸一组穴,十二天为一个疗程。
马氏温灸法的灸药配制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久病成医的例子,马少群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他不仅自医,而且医人。
后在学生的帮助下著《马氏温灸法》一书。
更多马先生的介绍,网上都有,有兴趣的自己搜搜。
我学习运用马氏温灸法是在看过重庆冰台的介绍后开始的。
重庆冰台在马氏温灸筒的基础上改造出多罐式的布套,彻底解决了手持的问题。
后有在冰台处学习的同仁,将此罐取名火龙罐,建立论坛进行推广,之后这个火龙罐真滴就像插上翅膀的火龙,飞遍全国。
向马少群先生致敬!向冰台兄说声马氏温灸法的灸具和方法,来自于小日本的温和灸,这和艾灸当时的处境有莫大关系。
国破人亡,何况医术?但是这个方法的指导原则还是我们的传统医学。
说说跑题了,原归正传,马氏温灸的理论和特点经过了时间和病例的检验。
偶不多说了。
写此文的目的是想说一下马氏灸药。
马氏温灸和其他温灸法不同的地方在与:艾绒里面加药。
为什么要加药?古往今来,在艾绒里加药的记载并不少见,像硫磺艾等等,但是把加药发扬光大的莫过于太乙针、雷火针、念盈艾条。
关于艾绒加药的原因,福建蔺云桂医生曾在书中提过。
艾绒本身就是中药,作为灸剂可以单独使用。
偶自己试过在艾条里加药,也买过药艾条用过,感觉就是热量很足,能够保证治疗所需要的热量。
有很多朋友问我:中医里都讲辩证,药艾是否有针对性,而失去了广普性?药艾条的出现和发展经过了很多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而且一些药艾条有自己独特的用法,只要按章操作,是没有问题的,在目前艾绒质量太差的情况下,加药无疑可以增强效果。
马氏温灸法是以灸罐为载体运用的,那么,能不能卷成艾条使用?我想是可以的。
因为从道理上讲,灸罐灸和艾条灸同属温灸,都是艾绒燃烧后对经络、穴位的一种无损伤刺激。
就像很多人把艾条截成小段,放在随身灸里面一样。
既然这样行,把马氏温灸的绒和药卷成艾条也必然可行。
马氏温灸法的灸药配方除了书中所附的一方外,还有另一方,此方是马氏温灸申请专利时所用,至于两者的差别,看官自己去琢磨吧!。
呵护女性健康的法宝:马氏温灸妇科病灸方(上)很多灸友知道,妇科疾病是马氏温灸法的优势病种,而妇科灸方也是马氏温灸的经典灸方之一,其中体现了马氏温灸配穴组方的许多核心理念。
如果学习马氏温灸法,却不知道妇科病灸方,恐怕是遗失了很重要的一件宝贝。
许多女性朋友因各种原因存在月经不规律、痛经、小腹凉、手脚凉、白带增多等症状,经试用《马氏温灸法》上的“妇科病(九次穴)灸方”后,各种不适症状很快得到缓解。
其中甚至有一些患有严重的崩漏,经耐心灸治几个月后,最终痊愈。
6年温灸自救路,治好孩子中耳炎和我的崩漏|《我和马氏温灸的故事》来稿选登但是,今天我们想为大家介绍的不是《马氏温灸法》书上的“妇科病(九次穴)灸方”,而是在1991年《中国温灸》书稿中最终定型的“妇科病(十次穴)灸方”。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后,我们发现十次穴灸方适用于更多患者使用(覆盖面更广,适宜病症更多),并可提高灸治效果。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马氏温灸法里面非常重要的妇科病灸方。
妇科病病因病机认识想要明白马氏灸方的内涵,首先要对疾病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马少群先生是如何认识妇科疾病的呢?马老认为,妇科疾病的病因很多,多是由心、肝、肾三经及任、冲二脉失调所致。
为什么是这些脏腑、经脉呢?下面我们就来好好谈一谈这个问题。
熟悉《黄帝内经》的朋友们一定知道著名的“男八女七”理论,即论述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生长发育过程,男子以八岁为一个阶段,女子以七岁为一个阶段。
原文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其中关于女性生长发育过程的是这样记载的:“(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上面经文中提到的“天癸(guǐ)”,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的产物,能够促进性腺发育成熟,使女子月经来潮,为孕育胎儿准备条件。
一般来说,女子在“二七”,也就是14岁左右会迎来人体重要的生理变化,即月经初潮。
马氏温灸法:5日循灸法,轻松治感冒,不再碰针药感冒亦称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及主气管,这些部分的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总称为上呼吸道感染。
其主要临球表现是鼻塞、打喷嘘、流涕、咽痛、咳嗽和项背痰痛等,有的可伴发热。
一、5日循灸法1、按“感皆常规灸法”灸治,每日灸1~3次。
灸序:第1日:风门、阳陵泉;第2日:百会、神庭、支沟;第3日:大椎、命门、合谷;第4日:风府、风池、悬钟;第5日:大肠俞、大陵、列缺;注:以上穴循环灸至愈。
轻症感冒往往只须灸风门,阳陵泉2~3次便愈。
2、一些人感冒时主要感觉咽部不适,继而咽痛、咳嗽,并无一般感冒之恶寒、头痛、项背部酸痛、鼻塞、流涕等症状。
于感冒初期宜只灸以上第1次的穴,加灸天突穴颈部20分钟,1天灸2~3次;属温病者,尚宜含服潜荷含量高的糖块(西方国家流行此法,甚效》﹔若症状主要为咳嗽时,按急性支气管炎灸法灸治。
3、胃肠型感冒,以呕吐,泄泻等症状为主,则按以下灸法治疗。
第1日灸风门、阳陵泉各25分钟,中庇(腹部>30分钟,足三里(下股)各30分钟,第2日灸水分(腹部>30分钟,天枢(腹部)各30分钟,气海(腹部)60分钟。
以上穴循环灸至愈。
.若兼肾虚而泄泻者须加灸肾俞(腰部)务30分钟,照海. (下肢)各25分钟。
4、若感冒热已退,反有谄语者,为热入血室,少群曾试灸1人,予灸期门(胸部)30分钟。
太冲(下肢)25分钟,有效。
二、感冒病例例1、孙××,女性,34岁。
住天津市南马路。
1961年4月26日就诊。
1、病史及症状:10天前患流感,发热,经药物治疗未救。
现体温39°C,头痛、身痛、腹痛、咽不利,纳呆,大便7日未下,小便黄,面赤,倦怠欲卧。
治疗当天晚上先灸风门、阳陵泉各25分钟,然后灸左大横、承山各30分钟。
灸后汗出安睡,次日晨大便下,体温已正常感觉饥饿,喝一碗粥后予灸中脘、足三里1次,痊愈。
例2、王××,女性,26岁,住天津市南马路大水沟。
《黄帝内经》言“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与,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临床很多病入膏肓的重病如肝硬化腹水、癌症、肺结核等,百药无效,多有艾灸见奇功,本文讲述名医马少群先生,其自创马氏温灸法,治病愈人,屡起沉苛,值得医者学习收藏!1、马少群先生生平事迹某某名老中医马少群先生〔1903—1992〕曾在30年代以函授方式从某某某某“东方针灸学社〞学习日本温灸术,马少群改良了日本温灸术,自成一体创马氏温灸法,此后九年,为人治病,虽然每每获效,尚不知温灸可治难病大症。
至1943年,相继患美尼尔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胃部不适,求治于中西医,服药达十二年之久,终归乏效,几乎丧失治疗信心。
在坐以待毙之际,经夫人启发,再度研究温灸以图自治,实不得已而为之,不想,仅仅半年疾病就全部祛除,一年后体健,寿享九旬。
并且在以后数十年里,马老在临床治病屡获奇效,治愈大量疑难杂症。
最后岁月里,在学生帮助整理下出版了《马氏温灸法》。
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3月,叶剑英元帅身患心脑血管病,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延请马少群先生用温灸治疗,第一次治两个月,第二次治疗半年后病体痊愈,身体完全康复,后寿至90岁。
马氏温灸法至今在国内已经流传了几十年,由于种种原因,该疗法一直仅流传于民间,技术仅被极少数掌握,很多从事中医多年的医者甚至还从未听说过。
此法对脑血管病有独特效果。
对急慢性脏腑病,疑难杂病,老年病,妇科病等也有良好治疗效果。
马氏温灸法可一次同时灸数个穴位,施救过程中勿须手持,固定于穴位之上,坐卧均可治疗,还可以边灸边看电视,看书等,病人温灸时甚至可以走动,非常方便,每次温灸时间可以自行调整,治疗过程中病人只觉得温热舒服,而且非常安全,容易让人承受。
2、马氏灸治要决1〕病初灸局部,病久重整体于病患的初期,“邪正相争〞的矛盾一般尚以局部为主,此时仅施灸患处,局部穴位,往往可顿挫病势,是个简易,快捷的灸法。
但对于慢性病不能单纯地这样治。
《马氏温灸法》里关元温灸治疗肝病的经验和案例,供交流和借鉴!不少艾友在后台留言咨询肝病的艾灸疗法,今天节选《马氏温灸法》里关元温灸治疗肝病的经验和案例,以供大家交流和借鉴。
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马氏总结出了一套多组穴位配合长期循环灸的方法治疗各种肝病,包括各种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功能异常以及中医辨证为肝气旺盛等。
在诊治时,如果患者的病症没有兼症、急症,则利用常规灸穴配穴组合,多日循环灸。
灸治肝病的常规配穴有 9组,每天灸治 1组穴位,9天后循环往复灸,且每天灸完本日穴位组后再灸神阙或者关元30分钟,以利于培补元气并引火归源。
9天循环灸第1日:中脘、足三里;第2日:期门、太冲;第3日:下脘、气海、天枢;第4日:肝俞、章门;第5日:乳根、气冲;第6日:膈俞、膻中、巨阙;第7日:脾俞、三阴交;第8日:胃俞、不容;第9日:肾俞、照海。
注意事项 1、每次灸穴不宜多在治疗各种肝病的灸法中,马氏虽然主张多组穴位配合长期循环往复灸,但马氏主张每天灸治的穴位不宜多,按穴名来定(1个穴名算1个穴),每次灸治穴位不超过 4个,这样功效专一;艾火易行,防止灸量过大。
2、重小火恒灸马氏认为,治疗慢性肝病贵在坚持,不急躁,欲速则不达。
肝病患者多病程长,出现虚实夹杂症状,呈本虚标实的身体状态,因此常伴有经络不通、气血不行的病理改变。
所以,马氏主张在治疗各种慢性肝病之初先小通、小补,也就是初灸时灸量不宜大,灸疗时间不宜长,否则病体不受,易出现口干、咽痛、头晕、不思饮食等虚不受补症状。
同时,马氏认为灸治肝病的疗程要足,少则二三个月、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地灸下去。
有些肝病,灸后症状消失,但病疾并未根治,仍要坚持灸疗。
对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病症消失后,应再坚持灸半年时间以巩固疗效。
3、灸且重通马氏在灸治肝病过程中注重通利腑气和通调水道。
马氏认为,“对于各种慢性病,因病久脏腑传化,一般均会导致腑气的呆滞。
灸治过程中必先通腑气,使肠胃的吸收、排泄功能趋于正常,则机体气血生化有源,体内的瘀滞及病理产物易于化解、排出,各种病症均能随之而好转”。
瘙痒、起皮、敏感肌-温灸2穴解决所有皮肤问题马氏温灸经验效穴马氏温灸法冬季,北方干燥,南方湿冷;冬春交替,肾水潜藏,肝木升发。
无论哪种情况,皮肤,作为人体第一道防线,都是最敏感、最先受到伤害的。
现在这个季节,皮肤很容易红疹、瘙痒、干燥、起皮、起皱,以及湿疹、荨麻疹、风疹等皮肤疾病也比较多发。
皮肤疾病听上去似乎不是什么大问题,但长年反复发作让很多患者无法正常工作、生活,甚至引发了其他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
更别提那些敏感肌少女们,基本上和精致护肤品、化妆品说了拜拜,怕晒、怕干、怕换季,常年与红疹、色斑、瘙痒、起皮相伴,与精致美丽无缘。
今天,马老总结的特效穴组曲池、大陵分享给大家,每天温灸25分钟,坚持下去,可以解决各种皮肤问题,缓解甚至告别敏感肌。
想要皮肤变好的朋友们一定记得收藏。
图片——小编皮肤问题效验穴穴名曲池、大陵【注意:任何皮肤问题的发生都与身体整体状况相关,需要辨证分析、综合调治,不能仅靠温灸这2个穴位治疗。
】定位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
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快速取穴法:屈肘90度,当肘弯横纹尽头凹陷处。
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
位于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凹陷处。
快速取穴法:手掌朝上,握拳,微屈腕,腕掌横纹的中点处。
灸量曲池、大陵各灸25分钟。
马氏温灸解读马少群先生体会大陵擅治风疹、疥癣等各种皮肤病。
曲池配大陵对风疹、疥癣等皮肤病效果好。
曲池穴五行属土,又为大肠经合穴,大肠与肺相表里,肺主皮毛。
所以曲池穴具有清利湿热、凉血祛风、散风止痒,消肿止痛,调和气血等功效。
擅长治疗热毒郁遏肌表的各种皮肤疾病,对皮肤脱皮、瘙痒尤其有效。
根据历代医籍记载,曲池穴可以说是治疗皮肤病的特效穴。
大陵穴五行也属土,具有燥湿生气、固化脾土、和营通络的作用。
大陵既可以泻心包经之相火,也可以借心包经之气补脾胃之虚,从而可以燥湿益气。
古籍中鲜有大陵治疗皮肤疾病的记载,但马老在多年临床中发现了这个治疗皮肤病的特效穴。
马氏温灸法:11日循环灸,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等都可这样灸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典型症状为多汗、多食、消瘦、心慌、失眠、手抖、容易饿、全身无力、脖子肿大等。
甲亢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如果患者没有及时治疗,可引起突眼和身形消瘦、甲亢性心脏病,导致健康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而治疗甲亢时除了使用针对性的药物之外,也可以使用中医艾灸法治疗。
中医认为,甲亢属于“瘿气”范畴,其发生主要与情志内伤以及肝郁火伏或郁结有关系。
一、病因甲亢与遗传因素、不良的精神刺激等均有一定关系。
不良精神刺激可导致免疫能力下降,从而诱发此病。
中医认为甲亢的发生主要原因为阴虚。
阴虚则生热、生痰,痰热淤互结于颈而导致甲亢。
另外,恣食肥甘,损伤中焦,导致脾胃运化失职,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二、11日循灸法按甲状腺病常规灸法治疗灸序:第1日:巨阙、中脘、足三里;第2日:期门、太冲;第3日:肺俞、泽前;第4日:心俞、神门;第5日:天池、少海;第6日:膈俞、天突、膻中;第7日:肝俞、章门;第8日:肩髃、手三里;第9日:风池、阳辅;第10日:患处(甲状腺患处)、二白;第11日:肾俞、照海注:单纯性甲状腺肿等各种甲状腺病患均可按此法灸治。
以上穴循环灸至愈,每日加灸脐30分钟。
三、甲状腺亢进症病例刘××,女性,18岁,住天津市河北区荷东粮店前街。
1974年3月9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症状有甲状腺肿大,眼球外突、面肿、头晕、憋气、失眠多梦、心悸、易怒,初患病时多食,现进食少,曾在天津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为甲亢。
2、治疗:嘱其按甲状腺病常规灸法自灸。
灸治近两个月,眼球外突已平复,除甲状腺仍肿大外,余症均消失。
嘱其每日加灸甲状腺部位及合谷穴各25分钟。
小结灸法不仅适用于虚证、寒证,也可用于热证、实证、阴虚阳亢证。
灸法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用于抢救休克升高血压 , 也能降低血压治疗高血压病,不论是畏热多汗的病人,还是畏冷疲乏的病人,不论是心动过速的病人,还是心动过缓的病人,通过特定穴位的灸疗都能达到有余者损之,不足者益之。
马氏温灸法[宝典]馬少群與馬氏溫灸法1、馬少群先生生帄事蹟天津名老中醫馬少群先生:1903—1992:曾在30年代以函授方式從浙江寧波“東方針灸學社”學習日本溫灸術,馬少群改進了日本溫灸術,自成一體創馬氏溫灸法,爾後九年,為人治病,雖然每每獲效,尚不知溫灸可治難病大症。
至1943年,相繼患美尼爾氏病,高血壓,神經衰弱,胃部不適,求治於中西醫,服藥達十二年之久,終歸乏效,幾乎喪失治療信心。
在坐以待斃之際,經夫人啟發,再度研究溫灸以圖自治,實不得已而為之,不想,僅僅半年疾病就全部祛除,一年後體健,壽享九旬。
並且在以後數十年裏,馬老在臨床治病屢獲奇效,治癒大量疑難雜症。
最後歲月裏,在學生幫助整理下出版了《馬氏溫灸法》。
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3月,葉劍英元帥身患心腦血管病,經中西醫治療效果不佳,延請馬少群先生用溫灸治療,第一次治兩個月,第二次治療半年後病體痊癒,身體完全康復,後壽至90歲。
馬氏溫灸法至今在國內已經流傳了幾十年,由於種種原因,該療法一直僅流傳於民間,技術僅被極少數掌握,很多從事中醫多年的醫者甚至還從未聽說過。
此法對腦血管病有獨特效果。
對急慢性臟腑病,疑難雜病,老年病,婦科病等也有良好治療效果。
馬氏溫灸法可一次同時灸數個穴位,施救過程中勿頇手持,固定於穴位之上,坐臥均可治療,還可以邊灸邊看電視,看書等,病人溫灸時甚至可以走動,非常方便,每次溫灸時間可以自行調整,治療過程中病人只覺得溫熱舒服,而且非常安全,容易讓人接受。
2、馬氏灸治要決,:病初灸局部,病久重整體。
於病患的初期,“邪札相爭”的矛盾一般尚以局部為主,此時僅施灸患處,局部穴位,往往可頓挫病勢,是個簡易,快捷的灸法。
但對於慢性病不能單純地這樣治。
因為此時病久傳化,上下痞澀,陰陽失和,往往病情已不限於一經一髒一腑,因此灸治慢性病,必頇重視整體配穴,以期灸通臟腑,經絡,灸通上下,調帄陰陽,從而達到根除疾病的目的。
,:灸貴於早,貴於恒。
灸貴於早。
一般是就急性病症而言。
而慢性病症的灸治又應持之以恆。
一些陳年痼疾,在灸治數月以後方見效果的情況是有的,因此醫患雙方均要長期用灸的思想準備,還有一些慢性病患者,當灸治若干時日,病情明顯好轉後便以為問題不大了,遂止灸,這常常導致病狀複燃。
故馬少群先生每每叮囑慢性病患者,想要除病根,少則兩三個月,半年,甚至要更長的時間地灸下去才行。
症狀已消失,還不能以為是病已根治,頇以穴位觸診再做驗證。
病治好了,如果身體仍顯虛弱,也應繼續用灸,培養元氣。
總之,施灸不單是為了解除症狀,而更要以除病,健身為最終目的,故頇持之以恆。
,:灸貴通腑氣。
各種慢性病,故病久臟腑傳化,一般均會導致腑氣的呆滯,灸治每有必要先通腑氣,這樣可以使腸胃的吸收,排泄功能趨於札常,則機體氣血生化有源,體內淤滯及病理產物易於化解、排出,各種病症均能隨之而好轉,故中脘,足三裏等為治療各種慢性病的必用灸穴。
,:灸貴引導,先後有序。
慢性病日久,常常導致病體上盛下虛,上熱下寒,而“盛”及“熱”又最為患者所苦,針對這種情況應先重灸病體中下部穴位。
等中下部灸通,則“上盛”“上熱”之邪自可下行走泄,病情也就隨之鬆動,這就是灸法的引導功能的功用。
當中下部灸通之後,再酌情增加上部穴的灸量,則上下皆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灸法先後有序。
內熱盛,臟腑積滯重的病例灸法類似,此等宜先灸四肢穴,等四肢經穴灸通,再增加軀幹部灸穴,如此灸治會較為順利。
,:久病羸弱者,以“小火”為先。
遇病久而羸弱,進食少,體熱:喜涼惡熱:者,馬少群先生一般囑其先以下五日穴灸治:一日中脘,足三裏;二日環跳,陽陵泉;三日風市,申脈;四日肩髃,曲池;五日風池,絕骨。
五日後在按其病在何臟腑,酌選穴灸治。
遇病久而羸弱,進食少體寒:喜寒惡寒:者,先生則囑其按以下四日灸治:,日中脘,足三裏;,日下脘、天樞、氣海;,日關元、三陰交,,日內關、照海。
,日後再按其病在何臟腑,選穴灸治。
對這樣的患者,前十五天的灸量為:腹部每穴灸,,分鐘,背部和四肢每穴每次灸,,分鐘。
等灸至患者進食增多,感覺體增長之後再使用通用灸量。
此因虛甚則滯甚,故只宜先小通小補,否則病體不能受艾火而行之,可出現口幹,咽痛頭暈,不思飲食等反應。
6:兼病兼治,急者先治。
單一病患,可按各病常規灸法灸治,然而慢性病兼病的情況較為普遍,比如患者高血壓的同時尚患糖尿病,患咳喘病的同時,患有牛皮蘚等等,如此可將不同病患的常規灸法的穴組合並灸之。
當然如兼病而以某一病患為主時,現灸治主要病患也是可取的,特別是兼有外感:感冒:、大便不通等急症時更應先顧於此,並按以下灸法灸治之。
治外感:灸風門:背部:;陽陵泉:下肢:各25分鐘,日灸二三次,以微出汗為度。
治大便不通:灸承山:背部:25分鐘,左大橫:腹部:30分鐘,日可兩灸,以大便通為度。
3.灸量掌握馬少群先生以其數十年的溫灸經驗為依據,總結出溫灸每穴每次的一半灸量是,頭陎部穴灸20分鐘;背部及四肢穴灸25分鐘;胸腹部穴灸30分鐘。
4.灸藥配方毛少群先生習慣于在施灸時將少量灸藥摻入青艾絨,其配製如下:生五靈脂24克,生青鹽15克,夜明砂:微炒:6克,乳香3克,沒藥3克,大蔥根幹蒂6克:筆者常以桂枝等量代替:,木通9克,白芷6克。
以上藥味共研細末即成所用灸藥,可與500克青艾絨配用,若一日一灸,大概可使用一個月時間,灸藥應裝瓶防潮,防走氣味。
5〃施灸操作及有關事項:1: 就前的準備:取出溫灸盒德內筒,裝入拌好灸藥的艾絨,用手指輕輕按一按表陎的艾絨:不要按實:,然後將內筒放入外筒,用火點燃中央部的艾絨:並不見火苗:,放置室外,過18-25分鐘後,灸盒底陎觸之燙手且煙已比較少,此時便蓋上頂蓋,取回使用。
要注意,預燃不夠,則施灸時艾火易滅,預燃過渡則使用時艾火不耐久。
:2: 施灸:將灸盒:底陎向下:隔幾層布放置在灸位上即可,以被灸者感到舒服,熱度足夠又不燙皮膚為佳。
如果過熱,則增加隔布層數,若已隔多層布仍覺過熱,可用布塊罩在灸筒上陎,這樣出煙和進入空氣減少,灸盒的溫度即可減低,不夠熱則減少隔布,或將頂蓋敞開片刻:但要小心不要讓筒傾倒:。
:3: 進食後不要馬上灸,不要空腹灸,其他時間均可灸,灸後宜避風寒,這樣可避免風寒邪氣乘穴道大開而侵入。
在施灸後還要注意穿衣保溫。
:4: 副作用:溫灸的副作用很少,只有少數患者,于灸後可見頭暈口幹,咽燥,鼻出血,納呆,乏力等現象發生,上述情況應減少灸量。
若施救過程中患者有些異常反應,可能屬於施救不當,如反映強烈,醫者頇及時明辨酌情處理。
6〃馬氏溫灸主要穴位獨特經驗摘要1: 百會穴:慢性病患者的體質多為下寒上熱,下虛上實,卒灸百會等頭部穴,某些患者可出現頭暈,口幹,耳鳴等反應,且必覺頭腦輕鬆,灸量20-25分鐘。
2: 風池:偏頭陎痛,用於降高血壓較好,治嚴重的眩暈宜配懸鐘灸量20-25分鐘。
3: 曲骨:治各種婦科病,如子宮下垂,子宮腫瘤等,宜治尿頻,灸量30-60分鐘。
4: 神闕:使腦溢血昏迷及腦血栓昏迷患者復蘇,頇長時間灸此穴。
慢性病,不論何症,多宜灸此,治急證宜效,以其助護元氣爾。
灸量30-60分鐘。
腦溢血及腦血栓昏迷患者,可灸至蘇醒止。
5: 章門:所治甚廣。
因脾虛,脾氣呆滯所致症宜灸之,無論痞、症瘕、肝積肥氣,及各種肝膽病症皆宜灸之。
灸量30分鐘。
6: 期門:所治甚廣。
如肝氣盛、肝炎、肝硬化、腎炎、肋膜炎、脾腫大、傷寒不解。
熱入血室及喘息等症。
大凡各臟腑有淤滯,治頇調肝者,宜灸此穴配太沖。
灸量30分鐘。
7: 靈台:哮喘發作時速灸靈台配身柱、太溪。
灸量30分鐘。
8: 風門:配陽陵泉治四時感冒,初覺有異便急灸之,往往立愈;能退感冒等引起的高熱。
9: 照海:高血壓、半身不遂、關節炎、便秘、水腫、癲癇晝夜發及夜發均可用。
灸量25-30分鐘。
10:懸鐘:高血壓及各種屬於上熱下寒,上實下虛症,灸量25-30分鐘。
7〃高血壓,半身不遂及關節炎常規灸法一日中脘:單穴:灸30分鐘,足三裏:雙穴:各灸30分鐘。
二日環跳:雙穴:各灸25分鐘,陽陵泉:雙穴:各灸30分鐘。
三日風市:雙穴:各灸25分鐘,申脈:雙穴:各灸25分鐘。
四日肩髃:雙穴:各灸25分鐘,曲池:雙穴:各灸25分鐘。
五日風池:雙穴:各灸25分鐘,懸鐘:雙穴:各灸25分鐘。
六日身柱:單穴:灸30分鐘,腰陽關:單穴:灸30分鐘,三陰交:雙穴:各灸25分鐘。
七日委中:雙穴:各灸25分鐘,照海:雙穴:各灸25分鐘。
八日百會:單會:灸25分鐘,啞門:單穴:灸25分鐘,列缺:雙穴:各灸25分鐘。
注:1:高低血壓、半身不遂、關節炎均可按此法灸治; 2:高血壓患者在1-7日穴灸4個迴圈後在開始灸第八日的穴,灸百會,啞門對降血壓及減輕頭暈頭痛等均有良效,然灸之過早,會經脈未通,艾火不能流行,聚於頭部,而致頭暈頭痛等症加重,故宜先灸通中下部的穴道,再加灸頭部穴。
3,以上穴迴圈灸至愈,每日灸臍:神闕:30分鐘。
馬氏溫灸治療心腦血管病溫灸前的準備事項溫灸器:醫用工具,需要6個。
清艾絨:溫灸用中藥材。
溫灸中藥粉,在當地中藥店配製五靈脂25克生青鹽15克夜明砂6克白芷6克水蛭3克幹漆3克地龍3克乳香3克沒藥3克冰片3克共研細末,裝瓶防潮拾劑:可用一年:。
其他用具:墊布墊布鋪布兩塊,墊布30塊:用口罩代替需30個:,鬆緊帶約10米長,細鐵絲2—3米長,銅絲:電燈用銅絲線:1—2米長,刀、釘、火柴、百度表:醫療器械商店有售:,詳細用途後文說明,託盤:自製墊布的方法:用醫用紗布,長16.5釐米,寬11.5釐米,8層厚,四邊用線縫好。
或用乾淨棉布做也可以。
溫灸器的使用方法:溫灸器由內、外筒組成,使用時先將內筒取出,在底部先裝一層艾絨,撒上一層溫灸藥粉少許,再裝艾絨。
溫灸藥粉的順序:裝四層艾絨三層藥粉,最上一層,最下一層必頇是艾絨,按照四周壓緊,中間略松的要求將艾絨鋪帄壓緊中央略高一些。
四周略低一些。
裝畢裝好後,將內筒放進外筒內,落到底部,要落實不能懸在半截。
使用時將溫灸器底朝上,口朝下倒置,用火點燃溫灸器上口的艾絨,開始燃燒,此時將溫灸器札過來放在通風的地方。
使已點燃的艾絨充分的燃燒,一般大約十分鐘左右,待上口艾絨燃燒成全黑時無黃綠色燃燒的艾絨時,蓋緊蓋子,待溫灸器底部的孔眼已有溫熱感時,即可使用,準備開始溫灸治療。
灸背部臟腑俞穴前需將兩個溫灸器用鐵絲圈事先捆綁好,備用。
患者的準備工作:整理好治療床鋪,病人背朝上,腹朝下,爬在床上。
穿短褲露出背部:或穿一件薄衣服也可以:把固定用的帶銅鉤子的鬆緊帶放在身下,找好應放的位置:根據要灸的穴位的位置而定:3—5條,背部放上一塊鋪布,根據指定方所定找好找准要灸穴位的位置放上四塊墊布:也就是四個口罩布:把已燃好準備好的溫灸器的中心對準穴位放好。
:手拿溫灸器的把不可鬆手:再將鬆緊帶的兩頭的筒絲鉤,鉤住溫灸器的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