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考点11 规则与秩序 法律的特征与作用
- 格式:pptx
- 大小:798.35 KB
- 文档页数:33
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易混易错:法律一:什么是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二:我们应注意:(1)守法;法律有标准作用和保护作用。
(2)用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依法维护自身法律权益(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依法维护自身法律权益。
三:法律的特征: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②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③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1.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法律。
2.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3.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是:刑事违法行为。
(也称为犯罪)4.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诉讼。
5.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6.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宪法。
8. 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
9.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0.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可以分为三个类别: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①民事违法——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②行政违法——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
③刑事违法(犯罪)——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四:法律的作用:1.法律的最终作用:就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群众的人身安全与利益。
2.法律的明示作用使人知晓法律而明辨是非3.法律规定全体社会成全的行为,保护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
有序的社会环境。
说明: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不一定犯罪。
第1 页共2 页。
法律的本质、特征和作用考点:法律的特征及我国法律的本质和作用1. 法律的特征:(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2)法律具有强制性(3)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2. 我国法律的本质: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3. 我国法律的作用:(1)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地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2)法律具有保护作用:①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②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聚焦热点:法律的特征及我国法律的本质和作用一、客观题:1. 2008年5月12日,青岛市市北法院启动为期一周的阳光执行行动,一天之中传唤12人,强制传唤10人,执行案款数额达30多万元,3人因拒不履行生效判决被司法拘留。
这体现了我国法律()A.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B. 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C. 靠人民法院保证实施D. 只对违法犯罪分子具有约束力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法律的特征,注意背景材料中的关键词“强制”、“拘留”。
答案:B。
2. 2008年4月11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因犯受贿罪、滥用职权罪被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8年,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30万元。
这表明()A. 公民平时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B.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C. 腐败现象非常严重,已经到了不能控制的地步D.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法律的特征,材料中“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等表明了陈良宇虽然身居高官,违法犯罪后依然受法律制裁,体现了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征。
答案:D。
3. 据有关部门统计,100名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在学校纪律差、无心向学的90人,由于好奇而吸毒走上犯罪道路的32人,由于沉湎于网吧、浏览色情网页而犯罪的32人。
法律与秩序一、课标要求: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最高行为准则),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增强宪法意识。
2、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宪法。
3、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4、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二、具体知识复习: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①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方面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另一方面任何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③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2、学习宣传宪法,增强宪法意识:(1)我国为什么要把“突出学习宣传宪法”作为普法的主要任务?(为什么弘扬宪法精神?)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②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③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④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⑤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2)请你围绕这一活动设计两种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①出一期关于宪法的黑板报或者宣传栏;②开展关于宪法知识的竞赛活动;③举办宪法知识的手抄报比赛;④举行宪法知识讲座活动等。
(3)请你就青少年如何增强宪法意识、参与建设依法治国出谋划策。
①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明确宪法的作用和地位。
②树立宪法意识,自觉遵守宪法规定,维护宪法的尊严。
③积极向群众宣传宪法,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用实际行动捍卫宪法的尊严。
3、宪法小常识:(1)从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宪法规定了我国国家性质和根本任务,国家制度、社会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内政外交方面的基本国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标志等。
2019-2020年中考政治知识点复习专题二法律新人教版1、为什么维护公共秩序①社会生活需要秩序来维持,离开了一定的规则,秩序的约束,社会就会陷入混乱;②只有自觉遵守规则,遵守社会秩序,才能维护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③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④维护公共秩序是我们共同的责任2、怎样维护公共秩序①首先要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强化公民的诚信意识;②维护公共秩序要加强法治,依法惩治那些不守规则,不守秩序的行为;③维护社会秩序还必须将法治和德治相结合;④要从小事做起,自觉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和意识,自觉遵守公共场所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
3、法律的特征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②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③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4、法律的作用①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②法律维护公共秩序;③法律维护公共安全;④法律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⑤违法犯罪要受到法律制裁。
5、为什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①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③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最为严格6、为什么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①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②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③宪法是一切组织或者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7、为什么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特殊保护①未成年人年龄小,发育还不成熟,对事物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其权利更易受到侵害;②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③社会上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大量存在8、四大保护(1) 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2) 学校保护: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 社会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4) 司法保护:在整个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是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的一个重要举措。
9、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①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注意培养自己对真与假,是与非,美与丑的分析和辨别能力;②其次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③在面临险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冷静,沉着,机智,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方法;④要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要依法维权。
初中政治国家的法律与秩序知识整理国家的法律与秩序知识整理国家的法律与秩序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保障。
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定,秩序是指社会组织、个人行为在法律规范下的有序运行。
本文将就初中阶段相关的国家的法律与秩序知识进行整理。
一、法律的定义与分类法律是国家为规范社会生活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根据法律的性质和效力不同,可以将法律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不同层次和范围的法律。
(一)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最广泛的法律效力。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组织形式、权力机构及其职责、公民权利和义务等基本事项。
(二)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是宪法的具体实施法。
法律主要包括刑法、民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不同领域的法律。
(三)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及其各部门制定,用于具体规范行政管理行为的规章。
行政法规主要包括政府法规、政府规章、部门规章等。
(四)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律。
地方性法规只在本地区内有效,但不得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五)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由国家行政机关或其他具有特定行政职能的组织制定的规章和规定。
二、法律的功能与作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一)规范社会行为:法律有力地约束着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行为,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保障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律的实施使人们享有公平公正的权益。
法律保护了人们的人身权利、财产权益等,促进了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的提升。
(三)促进社会安定和发展:法律的存在和实施维护着社会的稳定。
它为社会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环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法律知识应知应会了解国家的法律知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以下是初中阶段应知应会的一些法律知识:(一)知法犯法的后果:违法行为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和处罚。
不同的违法行为对应不同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举例
1、生活中行为规范有什么作用?
法律、道德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他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2、法律的特征有哪些
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②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最主要特征)
③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法律的普遍约束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每个公民都平等地收到法律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③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法律的作用有哪些?
①规范作用: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
②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以故意杀人罪为例规范作用:正常人不会轻易杀人,即使是一个杀死
之后没有任何个人会替受害人来报复他的人,因为他考虑到故意杀人的刑罚后果。
保护作用:你不会随意的被别人杀,就是故意杀人罪保护作用的后果。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知识点梳理道德是指人们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来判断事物是好是坏、是对是错的一种能力,也是社会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而法治是指在社会中通过法律确立权力的合理行使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知识点的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1. 法律的定义和特点法律是由国家依法制定、公布和实施的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律的主要特点包括:1.1 强制性:法律对公民和组织具有强制力,必须被遵守和执行;1.2 平等性:法律面对所有公民和组织实施平等对待,不分贵贱;1.3 公正性:法律是公正的,要保护每个人的权益;1.4 可变性:法律是一种社会制度,随着时代的变迁会发生变化和调整。
2. 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法律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法律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2.2 保护公民权益: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人身安全等基本权益;2.3 维护公平正义:法律确保每个人都能公平地获得自己应有的权益;2.4 促进社会发展:法律为社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社会发展。
3. 公民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公民作为国家的成员,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
公民的法律权利包括:3.1 人身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人格权等;3.2 财产权利:包括财产所有权和合法财产的使用权等;3.3 政治权利:包括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选举的权利等;3.4 教育权利:包括接受教育的权利等。
公民的法律义务包括:3.5 遵守法律:公民应当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共道德;3.6 尊重社会规范:公民应当尊重社会公共道德和社会规范;3.7保护环境:公民应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3.8 公共责任:公民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行动,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4. 法律的基本原则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是有一定原则依据的。
道德与法治是中考重要考点之一,下面是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必背知识点的分类整理:一、常识知识类:1.法律的定义、特征和作用2.法律的渊源:古代法律与现代法律3.国家法律的形式:宪法、立法、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军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4.法律权益的保障方式:法治、德治、行政治理、社会调节、自我保护5.全球治理:国际法和国际组织6.法律适用的原则:平等原则、合理预测原则、公平原则和订约自由原则7.法律实施的途径:立法、行政法规制定、司法审判、行政执法、公民遵守二、基本权利与义务:1.劳动权利:平等就业机会、劳动条件、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2.教育权利:义务教育、教育平等机会、特殊教育、素质教育、教育3.居住权利:居住条件、住房保障、土地征用和赔偿4.财产权利:个人和企业的财产权,知识产权保护5.人身权利: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利、人格尊严权利6.环境权利:环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生态环境法制建设7.公民义务:守法、敬法、遵纪守法、社会公德三、法律法规:1.宪法:国家根本大法,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和权力分工3.婚姻、家庭与继承法律法规:婚姻自由、丧偶、离婚、再婚、继承权等4.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儿童权益、未成年人保护、网络保护等5.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劳动合同、劳动保护、个人信息保护等6.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大气、水、土壤、噪声等污染防治,自然保护区等7.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合同、假冒伪劣、不正当竞争等消费者权益保护8.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交通安全、行人通行、文明交通等四、法治实践类:1.民事纠纷处理机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公正司法鉴定机构2.治安纠纷处理机构:人民警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3.公益诉讼: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公共财产保护等4.ADR(替代性争端解决机制):调解、仲裁、协商等不通过诉讼解决争议的方式5.违法犯罪行为处理:预防、制止、惩治犯罪行为,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安全以上就是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必背知识点的分类整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常识知识点总结与整理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重要时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以下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常识的知识点总结与整理。
1. 法治的概念和特征法治是以法律为基础的国家治理原则,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法治是以宪法为核心的;- 法治是以法律为基础的;- 法治是依法行政、依宪治国;- 法治是公正、公平、公开的。
2. 宪法与法律的关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它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权力机构和权力运行的基本原则。
而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具体规范,法律的制定必须遵守宪法的规定。
3.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为公民,享有一定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人身自由等。
同时,公民也有一定的义务,如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等。
4. 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是指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关注他人的利益,共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而家庭美德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美德。
5. 法律的基本原则法律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平等原则、公正原则和自愿原则。
- 合法性原则:在法治社会中,任何行为都必须依法进行,没有法律授权的行为是非法的。
- 平等原则:法律必须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利和平等保护,任何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 公正原则:法律必须公正判决,对所有人一律适用。
- 自愿原则:所有行为必须基于自愿的双方同意,不得强迫他人。
6. 刑法基本常识刑法指导我们判断和处理犯罪行为。
常见的刑法基本常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即犯罪的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
- 犯罪有轻罪和重罪之分,根据犯罪的危险性和严重性来判断刑罚的轻重。
- 未成年人犯罪需要进行严厉的教育和惩罚,以帮助其改正错误,重新回归社会。
7. 政治法律教育政治法律教育是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它包括政治教育和法律教育两个方面,旨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和维护法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