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的辩论原则是什么意思
- 格式:docx
- 大小:14.39 KB
- 文档页数:4
民事诉讼中的辩论原则关键词: 辩论原则/当事人/法院内容提要: 辩论原则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整个民事诉讼程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必经环节,其主要内容是规定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不像大陆法系辩论主义那样主要强调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辩论原则对法院没有约束性,容易导致辩论原则的空洞化,应学习辩论主义的优点,进行相应的改革。
本文的辩论原则指广义的辩论原则,包括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模式中的辩论原则。
(一)辩论原则的意义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尽管对辩论原则存在不同的理解,但是两者都把辩论原则作为一项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并认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贯穿整个民事诉讼的全过程。
所谓辩论主义,一般是指只有当事人在诉讼中所提出的事实,并经过辩论才能作为法院判决依据的一项诉讼制度或基本原则。
反之,当事人没有在诉讼中提出的事实就不能作为法院裁判的依据。
辩论主义(Verhand lung smaxime)概念,由德国普通法的法学家肯纳(Nikeolaus Thaddaus Gnner)首创。
德语Verhan2deln 具有当事主义之间相互交涉和相经过交涉而和解的意思[1]。
辩论主义作为一个法律专用术语只在大陆法民事诉讼理论中使用。
日本法学界引进德国这一基本原则时将德语Verhand lung smaxime 汉化为“辩论主义”。
英美法系国家也采用了辩论主义的做法,但因文化的差异没有使用辩论主义这一概念,但其“adversary system”英文包含有辩论的意思。
关于辩论原则的内容,按照日本法学家谷口安平的理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 (1)只有当事者提出并加以主张的事实,法院才能予以认定。
换言人,作为法院判决基础的诉讼资料只能由当事者提供,法院不得随意改变或补充当事者的主张。
(2)对当事人双方都没有争议的事实,法院必须照此予以认定。
这种事实称为自白事实,法院受自白事实的拘束。
(3)原则只能就当事者提出的证据进行调查[2]。
The monotonous and dull air suffocated my young heart and wrapped my flying wings.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导读:1、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是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诉讼权利以及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应当保障当事人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诉讼权利。
2、同等与对等原则。
3、法院调解原则。
4、辩论原则。
5、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处置自己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
在我国,《民事诉讼法》是指导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重要法律,也是人们处理民事纠纷的主要参考依据。
该法自公布之后,历经多次修订,但每次都是围绕基本原则展开。
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下面通过摘录的民事诉讼法相关章节为大家简单做个描述。
第一章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宪法为根据,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地进行。
第三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
第四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
第五条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人民法院起诉、应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
外国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对该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实行对等原则。
第六条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
论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的缺陷和完善摘要:辩论原则是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在实践中辩论原则却没有发挥其实际功能。
本文通过分析辩论原则的基本内容,指出我国司法实践中应用辩论原则时的缺陷,提出辩论原则的改革和完善构想,以实现辩论原则应有的功能。
关键字:辩论原则缺陷完善一、辩论原则概述辩论原则是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民事诉讼法及其理论中,又将辩论原则称之为“辩论主义”。
其含义是指,作为裁判基础的诉讼资料,应当由当事人提出,法院只能以当事人提出的并经过充分辩论的资料为基础进行裁判。
一般认为,辩论原则的适用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直接决定法律效果发生或消灭的主要事实必须在当事人辩论中体现,法院不能以当事人没有主张的事实作为判决的事实依据;第二,对于双方当事人都没有争议的事实,法院应当作为判决的依据,不仅没有必要以证据加以证明,而且一般也不允许法院做出于此相反的认定,换言之,就是法院应当接受当事人自认的约束;第三,法院对于证据的调查,原则上仅限于当事人提出的证据,而不允许法院再依职权主动调查证据。
二、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的缺陷我国的民事诉讼继承了前苏联的理论,构建了独特的职权主义模式,并确立了与西方辩论主义形似而神不似的“辩论原则”。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
这就初步界定了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
但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辩论原则的界定主要是规定当事人在诉讼中享有辩论权,而不涉及依据辩论原则来界定当事人和法官在诉讼中的角色、地位,也没有就如何保证双方当事人对等的、公平地予以辩论,如何约束法官的行为以及如何确保其中立性、公正性以及如何通过辩论程序的设置和运作来促使裁判结果的正当化等这些问题进行认定,可见,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还存在很多弊端。
(一)辩论原则内容空洞化诉讼资料应当由当事人提出,并且必须经过双方的充分辩论才能作为法院的裁判依据,这种辩论程序的设置反映了实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统一要求,但是在实践中,辩论原则只是流于形式,根本不具有基本原则的指导性。
民事诉讼辩论原则题要在民事诉讼中,是由原告和被告相互之间进行对抗辩论,审判人员居中对所涉案件的真实情况进行了解并加以判断。
民事诉讼辩论是在当事人之间进行的,以主要的目的就是使审判人员能够认同去所争辩的内容从而主持其的诉讼主张。
一下我们就对▲民事诉讼辩论的原则进行相关了解主张。
一下我们就对▲民事诉讼辩论的原则进行相关了解 ▲一、民事诉讼辩论主义原则概述▲一、民事诉讼辩论主义原则概述辩论主义原则是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辩论主义原则是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 ,是指只有当事人才能够把争议的事项导入程序并判断法院是否有必要对此作出决定要对此作出决定, , 同时同时, , 当事人有权要求法院作出决定当事人有权要求法院作出决定; ; 作为程序规范作为程序规范, ,法院自身则不得考虑当事人双方都未提出的事实的事实, ,且不得根据自己的判断主动收集或审查任何证据。
这一理论主要来自大陆法系的法理这一理论主要来自大陆法系的法理, , 在德国法中在德国法中, ,体现其“对抗式辩论”性质的法理称为“当事者主导原则”(verhandlungsm ax im e, 或者verhandlungsgrundsatz) , 辩论原则,是指经济诉讼的当事人就有争议的事项,在法院的主持下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意见,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在诉讼活动中,当事人进行辩论,既可以采用口头形式,也可以采用书面形式。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辩论权。
直译就是“辩论”。
在英美法系的民事诉讼法理中虽没有这一术语一术语, ,但其诉讼实务中实际上也贯彻了这一理论。
其理论内涵包括内涵包括: :第一第一, ,直接决定法律效果发生和消灭的事实必须由当事人主张直接决定法律效果发生和消灭的事实必须由当事人主张, , 法院不得随意变更或补充当事人的主张法院不得随意变更或补充当事人的主张, ,这就要求法官不能以当事人未主张的事实作为裁判的依据能以当事人未主张的事实作为裁判的依据; ;第二第二, ,法官应当以当事人之间没有争议的事实作为裁判的依据法官应当以当事人之间没有争议的事实作为裁判的依据; ; 第三第三, ,法官对证据事实的调查仅限于和对方在辩论程序中所提出的事实序中所提出的事实, ,对都未提出的事实就算法官按职权取得的证据也不能作为裁判的依据。
试论民事诉讼中的辩论原则[摘要]辩论原则是我国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也是整个民事诉讼程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必经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大众的法制意识以及维权观念不断地强化与发展。
此时,正是我们认真思考和慎重把握辩论原则的大好时期,积极努力地为加快我国的司法建设进程和提高司法裁判的效率以及公正性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作者主要简略地论述了民事诉讼中辩论原则的内容,实践现状,并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
[关键词]民事诉讼;辩论原则;大陆法系;辩论权一、民事诉讼中的辩论原则概述(一)辩论原则的基本定义通常认为,辩论就是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有权就案件所争议的焦点事实和法律问题,在人民法院的主持和引导下进行辩论,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与答辩,从而查明案件事实,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事人没有提出的事实,就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法院不主动调查,即使调查了而不经当事人提出仍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
”这即是通常意义之上我们所说的辩论主义。
辩论主义是由德国普通法的法学家肯纳首创,英美法系国家也普遍的接纳以及采用了辩论主义的精神实质内涵。
但因文化和意识上的差异,并没有使用辩论主义这一概念。
但辩论主义广泛的空间应用确是不争的事实。
在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中,第12条如此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
”一般认为,该法条在立法上确立了辩论原则在民事诉讼中重要的基本原则地位。
此外,辩论原则也是宪法赋予公民完整的民主权利在民事诉讼领域中的具体的体现。
正如孟德斯鸠所曾经谈到的:“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辩论原则其根本实质亦是对人权和自由最大限度的尊崇。
其必须是建立在双方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平等的基础之上,是社会主义平等原则在司法领域的重要表现形式。
而在大陆法系的其他国家,关于该原则的定义又与我们稍有差别。
如日本学者所概括,辩论原则最根本的含义是:“以什么样的事实来为请求的根据,又以什么样的证据来证明所主张的事实存在或不在,都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领域,法院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在这一领域的自由。
浅析辩论主义与我国辩论原则辩论原则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辩论。
”理论界对辩论原则进一步解释为:“是指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当事人有权就案件事实和争议的问题,各自陈述其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辩论主义是来自大陆法系的法理,其基本涵义为:作为裁判基础的诉讼资料,应当由当事人予以提出,法院只能以当事人提出的并经过充分辩论的资料为基础进行裁判。
一般认为,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只有当事人提出并加以主张的事实,法院才能予以认定。
换言之,作为法院判决基础的诉讼资料只能由当事人提供,法院不得随意改变和补充当事人的主张。
(2)对双方当事人都没有争议的事实,法院应当予以认定,也即法院应当受当事人自认之事实的约束。
(3)法院对证据的调查,原则上仅限于当事人提出的证据,而不允许法院依职权主动调查证据。
【1】我国辩论原则与辩论主义的区别主要有一下几方面:(1)内容方面:辩论主义的核心是当事人的辩论内容对法院或法官裁判的制约。
法院或法官判断的依据被限制在言词辩论中当事人主张的事实范围内。
而辩论原则着眼点仅在于当事人诉讼上的权利。
辩论主义所强调的当事人行为对法官和法院的制约在辩论原则中被淡化,甚至根本没有体现。
(2)根据方面:辩论主义是以承认实体私法和私法自治为前提的。
民事诉讼本质上是以国家权力解决私人之间的民事纠纷为出发点的。
所以国家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当事人辩论的内容及其对自己权利的处分。
而辩论原则的前提是否认公私法划分,国家应对民事法律关系积极干预。
(3)程序观方面:辩论主义强调程序的独立价值。
在辩论主义之下,法官不积极主动调查案件事实,只是在当事人辩论所提供的事实和证据面前,做一个消极的仲裁人,以追求程序的公正。
而辩论原则是与“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紧密相联的。
双方当事人的辩论只是法院判断的一个信息渠道。
民诉、刑诉部分重点(简答题)1、辩论原则的基本内容(⼀)辩论原则的概念辩论原则,是指民事诉讼中当事⼈就争议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有权在法院主持下进⾏辩论,说明论证本⽅主张的真实性、合法性,并反驳对⽅当事⼈意见与主张,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原则。
民诉法第12条。
(⼆)辩论原则的内容1.辩论原则存在的前提是当事⼈辩论权的享有。
辩论权是指当事⼈为维护⾃⼰的权益,就案件争议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各⾃提出⾃⼰的主张和依据,互相进⾏反驳答辩的权利。
辩论权是民事诉讼中当事⼈的⼀项⾄关重要的权利。
2.辩论原则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包括⼀审程序、⼆审程序和再审程序。
3.当事⼈辩论的内容包括实体和程序两个⽅⾯。
4.辩论可以是由本⼈⾏使也可以由代理⼈⾏使,辩论既可以通过⾔辞的⽅式也可以通过书⾯的⽅式进⾏。
5.⼈民法院必须保障当事⼈双⽅充分进⾏辩论。
2、民事诉讼协议管辖的有效(适⽤)条件:1.协议管辖只能在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中适⽤。
2.协议管辖只限于对第⼀审案件管辖的选择,当事⼈对⼆审案件⽆权进⾏协议管辖。
3. 当事⼈必须在法定范围内进⾏选择。
只限于原告住所地、被告住所地、合同签订地、合同履⾏地和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地点的的⼈民法院。
4.协议管辖的⼈民法院必须是明确的、唯⼀的。
5.明⽰协议管辖的协议必须采⽤书⾯形式。
6.不得违反民事诉讼法关于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3、⼈数不确定的代表⼈诉讼的特征1.起诉时,⼈数众多,不适宜⼀起起诉或应诉。
2.当事⼈⼀⽅⼈数众多且起诉时具体⼈数仍未确定。
3.众多当事⼈之间的诉讼标的是同⼀种类。
4.依法定的三种⽅式从⼈数众多的⼀⽅当事⼈中产⽣出⼆到五⼈作为代表⼈,代表全体当事⼈进⾏诉讼。
5.法院裁判对被代表的众多当事⼈有约束⼒,未参加权利登记的权利⼈在诉讼时效内提起诉讼的,可以适⽤该裁判。
4、特别程序的特点(⾮讼程序的特征)(⼀)由⼏类不同类型案件的审理程序构成。
(⼆)审理的对象都是⾮民事权益争议案件,只确认某种法律事实或者某种权利的实际状况。
浅谈民事诉讼中的辩论原则p(一)辩论原则的基本定义通常认为,辩论就是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有权就案件所争议的焦点事实和法律问题,在人民法院的主持和引导下进行辩论,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与答辩,从而查明案件事实,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事人没有提出的事实,就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法院不主动调查,即使调查了而不经当事人提出仍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
”这即是通常意义之上我们所说的辩论主义。
辩论主义是由德国普通法的法学家肯纳首创,英美法系国家也普遍的接纳以及采用了辩论主义的精神实质内涵。
但因文化和意识上的差异,并没有使用辩论主义这一概念。
但辩论主义广泛的空间应用确是不争的事实。
在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中,第12条如此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
”一般认为,该法条在立法上确立了辩论原则在民事诉讼中重要的基本原则地位。
此外,辩论原则也是宪法赋予公民完整的民主权利在民事诉讼领域中的具体的体现。
正如孟德斯鸠所曾经谈到的:“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辩论原则其根本实质亦是对人权和自由最大限度的尊崇。
其必须是建立在双方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平等的基础之上,是社会主义平等原则在司法领域的重要表现形式。
而在大陆法系的其他国家,关于该原则的定义又与我们稍有差别。
如日本学者所概括,辩论原则最根本的含义是:“以什么样的事实来为请求的根据,又以什么样的证据来证明所主张的事实存在或不在,都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领域,法院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在这一领域的自由。
”按照德国学者的概括,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只有当事人才能够把争议的事项导入程序并判断是否有必要对此作出决定;作为程序规范,法院自身则不得考虑当事双方都未提出的事实,且不得根据自己的判断主动收集或审查任何证据。
”(二)辩论原则的主要内容1. 辩论原则应该贯穿于整个民事诉讼的过程之中这其中有两层含义。
其一辩论原则应该贯穿于一审,二审及再审整个阶段诉讼过程之中。
辩论原则是指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当事人有权就案件事实和争议问题,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意义:辩论是当事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
辩论权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维护当事人的辩论权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的准则。
当事人双方就有争议的问题,相互进行辩驳,通过辩论解释案件的真实情况。
只有通过辩论核实的事实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
(个人简化:辩护原则的意义在于 ( 1 ) 维护当事人的权利;( 2 )为法院审理案件提供依据)内容: ( 1 )辩论权的行使贯穿于诉讼的整个过程。
( 2 )辩论的内容,既可以是程序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是实体方面的问题。
( 3 )辩论的表现形式及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通过口头形式进行也可以运用书面形式进行表达。
变化:最先我国的辩论原则是非约束性的,但在 1998 年民诉法关于质证的规定使得辩论原则具有了约束性仅在法律规定上。
但总的来言我国的辩论原则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调整双方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其不足之处在于它只规定了当事人有权对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却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后果,这样,尽管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辩诉原则要求人民法院在诉讼中保障当事人平等充分地行使辩论权,但这就使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辩论权的规定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
对现行辩论原则的一般阐释虽然要求法院充分保障当事人能够实施辩论行为,而没有使当事人的辩论结果形成对法院裁判的约束。
其与刑诉中辩护原则的关系:两者关系主要体现在区别上:辩护原则建立在公诉权与辩护权分立的基础之上,检察机关代表国家,一以公诉人的身份对刑事被告人刑事追诉权,被告人处于被控诉和受审判的地位,只能就自己是否犯罪和罪行轻重进行辩护:而辩论原则建立在原告和被告诉讼地位平等而又彼此对立的基础上,双方可以相互反驳、争辩,被告还有权对原告进行反诉。
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民事诉讼基本原则之辩论原则法101-3 岳淑娟 201052501326摘要:可事实往往是,法官过多的干预了调查取证,导致在开庭审理前就已经以自己所掌握的证据对案件有了一个主观上的评判,最终导致有的法官荒谬的当庭下达判决书,或者是直接“你辩你的,我判我的”,使得辩论主义在审理案件是仅仅只是一种形式。
当事人的辩论对法院完全没有约束力,法院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独立收集证据,并将其作为裁判的依据。
这样又反过来促使了辩论程序的空洞化,最严重的后果是程序的独立价值被否定,程序公正不能实现。
关键字: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约束性辩论原则程序公正正文: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的辩论原则,“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在民事诉讼中的具体体现。
”是指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有权就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就案件的实体和程序问题,在法院的主持下进行辩论,说明和论证自己主张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反驳对方当事人的意见和主张。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
”该条文被认为是民事诉讼法对辩论原则的原则性规定,是辩论原则的法律依据。
在辩论原则的基本含义中,包含了以下五点内容:①、辩论权是当事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
②、当事人行使辩论权的范围包括对案件的实体方面和程序方面争议的问题。
③、辩论的形式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
④、辩论原则所规定的辩论权贯穿于诉讼全过程。
除特别程序以外,在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中,都贯彻着辩论原则,允许当事人行使辩论权。
⑤、人民法院应当充分保护当事人充分行使辩论权。
也就是说,辩论主义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开庭审判阶段的法庭辩论时期,而是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原告可以提起诉讼,被告可以进行答辩,可以提起反诉。
有的学者曾经指出可以讲法庭辩论定义为一个狭义的辩论原则。
当事人可以就案件的实体方面和程序方面的问题进行辩论。
对实体方面而言,包括法律和事实两个方面。
比如原告提出的作为诉讼请求依据的事实、被告提出反驳诉讼请求依据的事实是否真实,是否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应当适用何种实体法以及实体法中何种法条;对程序而言,当事人是否适格,诉讼代理人的行为是否超越了代理权限等。
辩论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在我国的民事诉讼中,“辩论原则”被当作一项基本原则写入了民事诉讼法,这是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具体体现。
我国宪法所赋予公民广泛的民主权利是这一原则的基础,也是任何一个民主法治国家制定诉讼程序时所追求的平等性和公正性的内在要求。
该项原则的法律依据是《民事诉讼法》第12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
”二、民诉中辩论原则的现状与缺陷辩论原则是我国在建国初期法制建设中从前苏联引进的一项制度,是建立在对西方资本主义辩论主义批判的同时又对其进行改造的基础的。
由于当时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前苏联倡导的辩论原则与西方的辩论主义存在很大的差异。
其中比较明显的有一下几点:1.程序主体性原则淡化。
在诉讼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当事人而是法院,法律对辩论原则的规定只是一种针对当事人的抽象的权利规范,当事人的地位被淡化和边缘化。
2.辩论的非约束性显著。
当事人之间的辩论对法院的裁决没有约束力,前苏联和我国的辩论原则都未规定当事人的辩论对裁判形成的效果,也未规定法院的审理对象应以当事人在辩论中所提出的事实和证据为依据,而且辩论在当事人相互之间也不产生约束力,经常就是“你辩你的,我判我的”,使辩论成了一种“话剧表演”。
3.当事人与法院在责任分担上交叉重复。
比如原告所提出的诉讼请求法院可以不受其约束,自动对其变更;在证据的搜集上,法院表现得也过于主动。
从根本上讲,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辩论原则的缺陷只有一个,就是当事人的辩论对法院的裁判缺乏应有的约束力。
因为辩论原则作为诉讼法甚至是宪法赋予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基本上就是来对抗法院的,约束法院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允许其对自己的诉讼请求和主张进行辩论,然后为法院的裁判提供依据,即依照当事人在辩论中所确认的法律事实做出判决,可以防止法院枉法裁判,防止司法腐败。
上述几点也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我国辩论原则的缺陷的原因,具体来讲,造成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辩论原则缺陷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辩论原则的基本原则地位尚未确立。
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1、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是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诉讼权利以及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应当保障当事人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诉讼权利。
2、同等与对等原则。
同等原则,是指一国公民、组织在他国进行民事诉讼时,与他国公民、组织享有同等的诉讼权利和承担同等的诉讼义务。
对等原则,是指一国法院在民事诉讼中对他国公民、组织的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他国法院对该国公民、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同样限制的原则。
3、法院调解原则,《民事诉讼法》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4、辩论原则,是指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有权就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在法院的主持下进行辩论,说明和论证自己主张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反驳对方当事人的意见和主张。
5、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处置自己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
6、检察监督原则,是指检察机关有权对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实施法律监督。
7、支持起诉原则,是指支持受害人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扩展资料民事诉讼的特性:1、公权性与调解、仲裁这些诉讼外的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相比,民事诉讼有如下特征:民事诉讼是以司法方式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是由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解决民事争议。
它既不同于群众自治组织性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也不同于由民间性质的仲裁委员会以仲裁方式解决纠纷。
2、强制性强制性是公权力的重要属性。
民事诉讼的强制性既表现在案件的受理上,又反映在裁判的执行上。
调解、仲裁均建立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只要有一方不愿意选择上述方式解决争议,调解、仲裁就无从进行,民事诉讼则不同,只要原告起诉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条件。
无论被告是否愿意,诉讼均会发生。
诉讼外调解协议的履行依赖于当事人的自觉,不具有强制力,法院裁判则不同,当事人不自动履行生效裁判所确定的义务,法院可以依法强制执行。
国开(中央电大)法学专科《民事诉讼法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说明:内部绝密考试资料,涵盖电大期末纸质考试试卷中90%以上的原题和答案。
被告:是指被原告诉称侵犯原告民事权益或与原告发生民事争议,而由法院通知应诉的人。
辨论原则:是指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有权在法官的主持下就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驳和论证,说明自己主张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反驳对方的意见和主张。
除权判决:是指在公示催告期间届满,仍无人申报权利的,或者申报被驳回的,公示催告申请人可以自申报权利期间届满的之日起1个月内申请人民法院作出宣告票据无效的判决。
处分原则: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自由支配自己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准则。
代表人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人数众多,由其中的数人作为代表进行诉讼,其他的当事人则不参加诉讼程序,但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仍然及于全体的诉讼。
地域管辖:是指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它是按照法院辖区和民事案件的隶属关系来划分的管辖。
第二审程序:是指上一级人民法院基于当事人的上诉,对下一级人民法院一审未生效裁判进行审理和裁判的程序。
第三人:是指对原告和被告所争议的诉讼标的有独立的请求权,或者虽然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与案件的审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诉讼中的人。
第一审普通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适用的基础性程序,在其他审级的审理中也是广为适用的。
法院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权利、义务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
反诉:是指在正在进行的诉讼中(诉讼系属中),本诉的被告以本诉的原告为被告提起的诉讼。
共同管辖:是指根据法律规定,两个以上法院对同一案件都有管辖权。
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人或两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经过人民法院认可和当事人同意合并审理的诉讼。
固有的必要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同一的共同诉讼。
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的意义是什么?1、从宪法的角度来说,辩论原则可以认为是宪法自由权在民事诉讼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由于它所解决的是私权纠纷,理当尊重当事人在诉讼中的意思自治;2、从权利的角度来说,当事人对其诉讼权利的处分涉及程序选择权问题,辩论原则反映了诉讼听审权的内容。
我国的民事诉讼规定了很多原则,其中民事诉讼有一项基本的原则是民事诉讼的辩论原则,做任何的事情都需要有一定的原因产生一定的意义,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的制定也是具有一定的意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的意义以及民事诉讼含义的具体内容等。
一、▲辩论原则的定义1、所谓辩论,指的是当事人双方在法院主持下,就案件事实和运用法律的问题,陈述各自的主张和意见,相互进行反驳和答辩,以争取对自己有利的诉讼结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则通过辩论查明案件事实。
2、德国的法学家肯纳认为:辩论一般指当事人在诉讼中所提出的事实,并且经过辩论才可以作为法院判决依据的一项诉讼的基本原则。
当事人没有提出的事实,就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法院不主动调查,即使调查了而不经当事人提出仍不能做为判决的依据。
英美法系国家了多采用此观点。
二、▲辩论原则的内容1、辩论权是当事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
即当事人也包括第三人对诉讼请求有陈述事实和理由的权利。
有对对方当事人的陈述和诉讼请求进行反驳和答辩的权利。
当事人借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辩论原则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包括一审、二审和再审程序。
可见,辩论原则所指的辩论并不完全等同于法庭辩论。
法庭辩论仅指当事人在开放审理过程中进行的辩论,是一种口头辩论。
辩论原则所指的辩论包括法庭辩论,也包括法庭审理程序以外程序中进行的辩论。
3、辩论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也可以是书面形式。
口头辩论又称“言辞辩论”,主要集中在法庭审理阶段,是最集中最全面的辩论,也是辩论原则最重要的体现。
4、辩论的内容既可以是实体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是程序方面的问题。
民事诉讼法的辩论原则是什么意思
民事诉讼法的辩论原则就是当事人在民事诉讼活动当中有权就案件所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进行辩论,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从而,查明案件的事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什么时候该辩论也是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进行的。
▲一、民事诉讼法的辩论原则是什么意思?
民事诉讼辩论原则,是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有权就案件所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进行辩论、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与答辩,从而查明案件事实,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辩论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事人辩论的范围既可以是程序方面的内容,也可以是实体方面的内容。
(二)辩论权是当事人进行辩论的基本权能。
(三)当事人行使辩论权的形式。
(四)经当事人辩论所形成的“材料”应当是法院作出判决的依据。
▲二、民事诉讼辩论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辩论权是当事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
即当事人也包括第三人对诉讼请求有陈述事实和理由的权利。
有对对方当事人的陈述和诉讼请求进行反驳和答辩的权利。
当事人借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辩论原则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包括一审、二审和再审程序。
可见,辩论原则所指的辩论并不完全等同于法庭辩论。
法庭辩论仅指当事人在开放审理过程中进行的辩论,是一种口头辩论。
辩论原则所指的辩论包括法庭辩论,也包括法庭审理程序以外程序中进行的辩论。
3、辩论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也可以是书面形式。
口头辩论又称"言辞辩论",主要集中在法庭审理阶段,是最集中最全面的辩论,也是辩论原则最重要的体现。
4、辩论的内容既可以是实体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是程序方面的问题。
首先,凡与案件的事实和适用法律无关的问题不辩论的内容。
其次,虽与案件的事实和适用法律有关,但双方没有争议的问题也不属于辩论的内容。
辩论的内容主要是双方争议的实体问题,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本身,如一方当事人提出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事实主张能否成立,基于某一事实主张的民事权利请求有无法律上的根据等。
辩论的内容也可以是双方争议的程序问题,如当事人是否符合条件,受理案件
的人民法院有无管辖权等。
5、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应当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辩论权,也就是说人民法院的判决必须经过和基于当事人的辩论而作出。
这就要求:人民法院的判决必须形成于法庭辩论之后;
人民法院对案件事实真相的判断必须充分考虑当事人辩论
的结果。
只有这样,辩论原则才能发挥人民法院判断案件事实真相和确保诉讼公正中的作用。
也只有这样,当事人才能通过行使辩论权达到证明自己的主张,维护自己的实体权益的目的。
6、人民法院应当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辩论权。
一方面人民法院引导当事人的辩论行使权,使当事人的辩论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法院应当给当事人充分的行使辩论权的机会,让当事人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主张和意见。
其实,民诉活动当中的辩论阶段也正好是针对原被告双方提供的证据进行质证的,法庭不可能只听取原告方的一面之词,被告方的陈述和辩论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意见,而且,民俗活动当中的辩论可以是口头形式,也可以是书面形式,无论在一审还是二审的过程当中,辩论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