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温度与物态变化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469.20 KB
- 文档页数:7
温度与物态变化教材原型题1.(HK九P22图片改编)在舞台上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以产生白雾,形成所需的效果。
产生这种效果的原理是()A.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B.干冰迅速熔化后再蒸发形成气体C.干冰迅速升华变成气体D.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形成小液滴2.(HK九P32“本章练习”改编)如图是某种固态物质加热变成液态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由图可知,该物质()A.是晶体,熔化持续了8 minB.在A点是液态,B点是固态C.在A点的内能比B点的小D.在OA段的比热容比BC段的大3.(HK九P15“作业”改编)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第5 min 时处于(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第3题图)(第4题图) 4.(HK九P22“迷你实验室”改编)如图所示,给烧瓶中的固体碘加热,会看到瓶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这是物态变化中的现象。
将烧瓶移开一段时间之后,温度降低,又会看到烧瓶壁上出现紫黑色的固体,这是因为碘蒸气放出热量后又了。
高频考点专练温度和温度计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 ℃的冰比0 ℃的水冷B.-6 ℃读作“零下6摄氏度”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约为25 ℃D.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 ℃例2(2020·无锡中考)如图所示,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时,为测量试管中碎冰的温度,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碎冰充分接触,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1.(2020·广元中考)学校在预防新冠肺炎期间,要求对每位师生进行体温检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体温计的量程是35~45 ℃B.体温计的分度值是1 ℃C.检测某同学体温是36.8 ℃,该同学体温正常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定为0 ℃2.抗击新冠肺炎期间,体温计成了必备之物。
它是依据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是℃。
物态变化的识别及吸放热情况判断例3(2020·百色中考)在抗击新冠肺炎工作中,医护人员常会遇到护目镜“起雾”的现象,如图所示。
2023-2024学年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单元测试卷(沪科版)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A卷·重点题型+基础卷】重点题型归纳题型1:温度与温度计1.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约是39℃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约是23℃C.人洗澡淋浴的适宜温度约是70℃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100℃【答案】B【解析】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约是36~37℃,故A不符合题意;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为23℃左右,故B符合题意;C.人洗澡淋浴的适宜温度约是40℃,故C不符合题意;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小于0℃,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实验室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规律制成的。
如图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是℃。
【答案】热胀冷缩-22【解析】[1]大部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室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如图,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读数越往下越大,因此应读零下,读数为-22℃。
3.如图:操作中正确的是图。
其他操作错误的原因分别是(1);(2);【答案】丁甲乙: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壁和底丙: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浸没在液体中【解析】[1][2][3]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可知,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即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等。
故操作中正确的是图丁;甲乙两图错误为: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壁和底;丙图错误为: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浸没在液体中。
题型2:判断物态变化及其现象4.“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
”梵净山主峰时而薄雾缭绕,时而雾散峰青。
此现象主要包含下列哪两种物态变化()A.熔化和凝华B.液化和汽化C.汽化和熔化D.凝固和升华【答案】B【解析】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雾散是因为小水珠汽化成了水蒸气。
故选B。
5.下列景色形成过程中的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A.鹅塘明梅村山顶树上挂的冰柱B.钟山十里画廊荷叶上晶莹的露珠C.富川麦岭田野里凝重的霜D.姑婆山山顶轻柔的雪【答案】B【解析】A.冰柱是由于水的凝固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露是水蒸气的液化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C.霜是由于水蒸气的凝华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D.雪是由于水蒸气的凝华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八上物理物态变化温度笔记。
标题:八上物理物态变化温度笔记一、引言在八年级的物理课程中,我们将会学习到物态变化和温度的概念。
物态变化是物质在形态上的变化,如固态、液态和气态,而温度则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本篇笔记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物态变化和温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物态变化与温度1. 温度与热量: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程度的量度。
当我们给物体加热时,分子运动加剧,温度升高。
反之,当物体冷却时,分子运动减缓,温度降低。
而热量则是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能量。
2. 物态变化:物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
例如,冰融化成水需要吸收热量;水蒸发成水蒸气需要释放热量。
3. 熔点与沸点: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是两个重要的物态变化温度。
熔点是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
沸点是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
这些温度取决于物质的分子结构和能量。
三、笔记整理1. 物态变化和温度的关系:物态变化通常伴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温度的变化又是由热量的吸收或释放引起的。
2. 理解温度的意义:了解温度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物质的状态,以及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冰河时代的开始和结束。
3. 物质的三态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到物质的三态。
例如,冰箱用于降低物体的温度,使其保持固态,以保持食品的新鲜;而蒸馏器则利用物质的沸点将其转化为气态,以便提取其中的有用物质。
4. 熔点和沸点的应用:熔点和沸点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应用。
例如,炼钢工业中需要控制钢水的温度以制造高质量的钢;而制冷设备则利用物质的凝固点和沸点来实现制冷效果。
四、实验与观察1. 观察水的沸腾:通过观察水在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气泡的产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沸点的概念。
2. 观察冰的融化:通过对比冰在室温和加热条件下的融化过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熔点的定义。
3. 观察气化过程:我们可以观察到液体在受热时逐渐变为气体,这个过程称为气化。
通过观察气化过程,我们可以理解物质从液态到气态的转变。
旗开得胜《热与能》全章复习与巩固--物态变化(基础)撰稿:史会娜审稿:雒文丽【考纲要求】1.理解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的标度方法;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温度值;3.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会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4.知道物质有三态;5.理解六种物态变化。
【知识网络】【考点梳理】知识点一、温度温标1、温度: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标:为了准确的测量物体的温度而确立的一个标准叫做温标。
3、摄氏温标:(1)单位:摄氏度,符号℃,读作摄氏度。
(2)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表示1摄氏度。
4、温度计:(1)用途: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2)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构造:玻璃外壳、玻璃泡、玻璃管、液体、刻度等。
(4)特点: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内径是粗细均匀的,温度计的分度值设计的越小,温度计的灵敏度越高。
(5)常用温度计:①体温计: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所装液体为水银。
②指针式温度计:根据两种金属的热膨胀程度不同,双金属片发生弯曲旋转,带动指针沿刻度盘转动。
③其它常用温度计:5、温度计的使用:(1)使用前:①观察它的量程;②认清分度值。
(2)使用时:①放: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看: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③读: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液体中。
④记:记录结果必须带单位,用负号表示零下温度。
6、体温计:(1)结构特点: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
(2)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缩口处的水银断开,直玻璃管内的水银不会退回玻璃泡内,这样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仍然表示人体的温度。
但是每次使用之前,将缩口上方的水银甩到玻璃泡中(其他温度计不用甩),消毒后才能进行测量。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常考点1.熔化和凝固①熔化: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熔化图象: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
⑴继续吸热。
②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
⑴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①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⑴液体的表面积⑴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
⑴继续吸热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上升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⑴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3.升华和凝华: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⑴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⑴将衣服挂在通风处。
⑴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
⑴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⑴解释“霜前冷雪后寒”?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弹力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
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温度和物态变化一、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①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常用符号t②国际单位开尔文(K)常用符号T(了解)③换算关系T=t + 273K(了解)3,读数:(1)单位“摄氏度”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开。
如30℃读作30摄氏度而非摄氏30度。
(2)比0低的温度,写时在数字前加“-”如-15℃,读作零下15摄氏度(负15摄氏度的读法是否正确,看具体情况)。
4,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1)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3)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a: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b:玻璃泡浸于被测液体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c: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1,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气态:肉眼看不见)2,熔化和凝固(1)熔化:(熔,“火”字旁,因为熔化实质需要加热):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吸热叫熔化。
(冰变水时,拿在手上,觉得手很冰凉。
)凝固 :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的放热过程(与熔化是互逆过程)(2)晶体与非晶体的比较相同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不同点:a :晶体有固定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
(熔点,凝固点:分别是开始熔化和开始凝固时的温度。
)b :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晶体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上升,凝固时温度降低。
(3)晶体熔化(凝固)条件:达到熔点(凝固点),继续吸热(放热)。
3,汽化和液化:(1)汽化:(可以理解成“水”和“气”用“汽”)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吸热过程叫汽化。
分为蒸发和沸腾。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如水洒在地上,一段时间后地板干了)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衣服晾在阳光下比阴处干得快;)⑵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衣服摊开晾比揉成一团干得快)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第三章:物态变化对本章知识点进行提炼、总结和详解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我们常说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假如两个物体冷热程度同样,它们的温度同样。
2.摄氏温度:用“℃ ”表示,读作** 摄氏度。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淆物的规定为0℃,沸腾的水的温度规定为100℃,而后把0℃和100℃之间分红100 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0℃以下读作负** 摄氏度或零下** 摄氏度(如-10℃,读作负10 摄氏度或零下10 摄氏度)。
3.温度计: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温度计的组成:玻璃泡、玻璃管、水银和刻度。
常有温度计如图(1)所示。
图( 1)常有温度计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如图(2)所示)图( 2)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察看它的量程、分度值(每个最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图(2)中温度计的量程为50℃,分度值为0.2℃),估测能否合适丈量待测物体的温度,待测温度不可以超出温度计的量程(不然会破坏温度计);并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正确读数。
(2)丈量时:如图( 3)甲所示,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所有浸入被测液体中,不可以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固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持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野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并估测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读数:图( 3)中温度计读数为: 16.0℃ 。
图( 3)温度丈量重点5.体温计:如图( 4)所示,体温计是特意用来丈量人体体温的,丈量范围:35℃~42℃ ;分度值为0.1℃ ,体温计读数时能够走开人体。
图( 4)体温计6.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态、液态随和态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
固态、液态、气态在必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变。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7.物态变化陪伴能量变化:物态变化时陪伴热量的传达,其变化规律以下图。
8.融化:(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融化;晶体融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中考复习:物态变化(基础)责编:雒文丽【考纲要求】1.知道温度计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温度;2.知道六种物态变化现象,能正确区分;3.知道熔化、汽化、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固、液化、凝华过程要放热;4.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5.知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6.知道液化有两种方法:加压和降温。
【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要点一、温度、温度计【高清课堂:中考复习—物态变化主要考点梳理一、温度、温度计】1、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单位:常用的单位是摄氏温度,单位名称:摄氏度,可以表示为“℃”。
3、温度计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点:(1)使用前“三观察”:零刻线、量程、分度值;(2)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要碰到容器的底或壁;(3)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要点诠释:1、规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记为0℃;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记为100℃,0℃和100℃间有100个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2、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的,必须保证液体不凝固、不汽化;体温计使用时不“甩一甩”,会造成温度“只上升、不下降”、即“低温不准高温准”。
要点二、熔化和凝固1、熔化和凝固:2、晶体和非晶体:(1)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2)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3、熔点和凝固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4、晶体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要点诠释:1、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2、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吸热,内能增大,但温度不变。
3、晶体熔化凝固图象: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吸热温度升高,熔化时间t1~t2;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摄氏温度: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的是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等份代表1℃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①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②常用温度计种类:a. 实验用温度计:量程一般为-20℃—110℃,分度值为1℃,所装液体一般为水银或酒精。
b. 寒暑表:量程一般为-30℃—50℃,分度值为1℃,所装液体一般为煤油或酒精。
c. 体温计: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所装液体为水银。
体温计结构特点: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
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缩口处的水银断开,直玻璃管内的水银不会退回玻璃泡内,这样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仍然表示人体的温度。
但是每次使用之前,应当把体温计中的水银甩下去(其他温度计不用甩)。
刻度部分制成三棱柱形是利用放大镜原理。
③温度计的使用方法:a. 使用之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b.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c.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d.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液体内,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①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
常见的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
②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
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等。
(2)晶体的熔化: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熔点。
②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③晶体熔化的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非晶体的熔化:①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温度,温度会一直升高。
②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吸热,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成液态,温度不断长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2、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1)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①沸腾: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a.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同一种液体的沸点还与上方的气压有关系。
b. 液体沸腾的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
c. 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持在沸点不变。
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a. 影响蒸发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b. 蒸发的特点: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吸热。
c. 蒸发致冷:是指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或自身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下降。
3、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1)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热,有制冷作用。
生活中可以利用升华吸热来得到低温。
(2)常见的升华现象:樟脑丸先变小最后不见了;寒冷的冬天,积雪没有熔化却越来越少,最后不见了;用久的灯丝变细。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1、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1)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2)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3)常见的液化:雾和露的形成;冰棒周围的“白气”;冷饮瓶外的水滴。
火箭上燃料“氢”和助推剂“氧”都是通过加压的方法变成液态氢和氧的。
电冰箱是根据液体蒸发吸热,气体压缩体积液化放热的原理制成的。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1)凝固点: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2)液态晶体的凝固: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就是它的凝固点。
(3)非晶体的凝固: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凝固点,温度会一直降低。
(4)物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熔化和凝固互为逆过程。
(5)温度为熔点的物质既可能是固态、液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1)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放热。
(2)常见的凝华现象:玻璃窗上的冰花;霜;用久的灯泡变黑;冰棒上的“白粉”。
晶体和非晶体蒸发和沸腾【例题】1、将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o C的房间里,冰将()A、能继续熔化B、再熔化一会儿C、不能继续熔化D、都有可能2、下列方法能使蒸发减慢的是()A、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B、瓶里的酒精用过后及时盖上瓶盖C、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干D、用扫帚把积水摊开3、下列现象中属于放热的是()A、小河的水结冰B、小河的冰融化成水C、水蒸发成水蒸气D、太阳出来后霜化成水4.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B.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5.下列对各种气象形成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雾是地面的冰块升华而形成的B. 石头上的霜是水滴放热凝固而形成的C. 荷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而形成的D. 雪是雨水汽化而形成的6、夏天的早晨花草上常有小露珠,露珠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7.在北方的冬季,下列几种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室外冻冰的衣服会变干B.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C.正在跑步的人,口中呼出“白气”D.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8.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瓶装矿泉水时,常会发现瓶的外壁“出汗”,这是因为 ( ) A.水会从瓶内慢慢渗出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C.瓶外壁的水不断汽化 D.瓶周围的空气不断凝华9、室内温度为200C,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5中哪幅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10、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
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不断有水滴产生,使其常满。
关于此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B.杯中的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C.白玉是一种比热较小的物质,相同条件下温度变化显著D.利用杯子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能自动“生”水11、以下所述生活实例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A.春天,冰封的河面解冻B.夏天,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C.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D.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12、沈括纪念馆要浇铸沈括纪念铜像.在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铜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先升华,后凝华 B.先凝华,后升华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13、下列语句:①天气真热;②物体吸热;③摩擦生热;④热不可耐.其中“热”表示“温度”的是()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14、(多选)“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
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C.“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 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1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人工降雨中利用干冰升华吸热.B.冬天早晨常常下霜,是凝华现象C.饮料中的冰块体积减小是熔化现象D.夏天打开冰棍的包装纸,有“白气”生成,是汽化现象16、下列物态变化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冬天,树木及地面上结霜是凝固现象B.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C.冬天,晾在室外结成冰的衣服会直接变干,是蒸发现象D.冬天,晾在室外结成冰的衣服会直接变干,是升华现象17、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这是应用了( ) A.干冰熔化吸热B.干冰升华吸热C.干冰液化放热D.干冰凝华放热二.填空题:1.[2006杭州]端午节,小施和小李帮妈妈煮粽子。
煮粽子的水烧开后,小施认为要继续将火烧得很旺,使锅内水剧烈沸腾,这样会很快将粽子煮熟。
小李则认为,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让锅内水微微沸腾,同样能很快将粽子煮熟。
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2. [2006南通]为合理利用能源,小明提出如下设想:在夏季利用晚间用电低谷时的电能制冰,白天利用冰______吸热给室内致冷(填物态变化名称);冬季,利用晚间用电低谷时的电能烧水,将电能转化为______能,通过热循环管网为房间供暖3. [2006无锡]如图,先把两手同时放人热水和冷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并放入温水中,这时两手的感觉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这个事实说明。
4.[2006广州]水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_(选填“升高”、“下降”或“不变”),该过程水(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熔点是-117℃、沸点是78℃;水银的熔点是-39℃、沸点是357℃.你认为要测沸水的温度应选用_(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_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5. [2006江西]通过观察图4所示的三幅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液体的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6.[2006乐山]请写出以下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名称:夏天吃棒冰时,揭开包装纸后棒冰会冒“白汽”__________;用热风干手器将湿手吹干______;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细_______·7.[2006桂林]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性质制成的。
如图6所示,是小亮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的装置,如果想要节约一些酒精灯的燃料,并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则可行的一种方法是。
当烧瓶内的水沸腾后把酒精灯移开,水将不再沸腾。
请你写出两种使瓶内的水再沸腾起来的方法。
(用酒精灯加热除外)①;②。
8.[2006长春]夏天,把一大块冰放在塑料袋中,如图2所示,过一段时间后,冰变成了水,这是_______________现象,塑料图6袋没有漏水,但是在塑料袋外面却出现一层水珠,这是_______________现象(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发现,冰变成水后,塑料袋向四击鼓起来,这是因为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_____________。
9.[2006长春]2006年5月31日,吉林省发改委对吉林省6~8月份的汽油价格进行了微小调整。
和大多数物质一样,汽油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随着气温的上升,汽油密度会_______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受此因素影响,在每吨汽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每升(每立方分米)汽油的价格会_______________(选填“上调”或“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