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作状语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61 MB
- 文档页数:20
名词作状语•1 概念•2 名词作状语的类型•3 普通名词作状语与构成主谓结构的辨析方法1 概念•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
•2.1 表比喻。
•2.2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2.3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2.4 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或使用的材料。
•2.5 表示对人的礼节或待遇。
•2.6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频率。
•2.7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2.1 表比喻•一般由具有具体形态、形状的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译为“像……一样”。
•例(1)“其一犬坐于前。
《狼》”“犬”译为“像狗一样”;•例(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斗”、“蛇”译为“像北斗一样”,“像蛇一样”。
•现在汉语中仍然保留着这种名词作状语类型的成语,如星罗棋布、龙腾虎跃、鲸吞蚕食、风起云涌等。
•一般由方位名词和表示具体地点、场所的名词充当,译为“在(从)……”。
•例(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在东边”、“在西边”、“在南边”、“在北边”;例(4)“卒廷见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廷”译为“在朝廷上”;•道听途说、风餐露宿、里应外合•由方位名词如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等充当,译为“向(朝、往)……”。
•例(6)“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西”译为“向西,往西”;•例(7)“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小石潭记》”•“下”译为“向下,朝下”;•例(8)“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前”译为“往前,朝前”。
•东倒西歪、东拉西扯、上窜下跳2.4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或使用的材料•这类名词一般由具有某种功用的事物名称或材料名称的名词充当;译为“用……”、“乘坐……”。
•例(9)“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箕畚”译为“用箕畚”;•例(10)“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二、名词用作状语(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比喻表示比喻的名词状语译作:像名词状语一样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狼)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有狼当道,儿立而啼。
(中山狼传)(王生)兽伏而出。
(聊斋志异·画皮)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世说新语·识鉴)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 成语如:土崩瓦解、龙飞凤舞、狼吞虎咽、星罗棋布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名词状语经常是表示主语对待宾语的态度,即主语把宾语所指称的人或物当作名词状语所指称的人或物来对待。
译作:像对待名词状语一样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孟子·万章下)彼秦者……虏使其民。
(战国策·赵策)范雎……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史记·刺客列传)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译作:介词+名词状语(王生)蹑足而窗窥之。
(聊斋志异·画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木兰辞)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
(汉书·高帝纪)出邑门,道飞其鹄。
(史记·滑稽列传)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依据、原因等译作:介词+名词状语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史记·魏公子列传)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史记·魏公子列传)(张)苍任人为中侯,大为奸利;上以之让苍,苍遂病免。
四人者年老矣,……义不为汉臣。
(史记·留侯世家)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