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圆柱齿轮设计计算
- 格式:xls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1
齿高计算公式在机械设计中,齿轮是一种常见的传动装置。
齿轮的设计和制造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齿高。
齿高是齿轮齿廓上下的距离,它直接影响齿轮的传动效率和使用寿命。
因此,正确计算齿高是齿轮设计的重要步骤之一。
齿高计算公式是通过一系列几何关系推导而来的,它可以用于计算不同类型的齿轮的齿高。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齿高计算公式。
1. 直齿圆柱齿轮的齿高计算公式:对于直齿圆柱齿轮,其齿高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齿高 = (2 * 齿模 * cos(压力角)) / π其中,齿模是齿轮的模数,压力角是齿轮齿廓与径向线之间的夹角,π是圆周率。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根据齿轮的模数和压力角来计算齿高。
2. 渐开线齿轮的齿高计算公式:对于渐开线齿轮,其齿高计算公式与直齿圆柱齿轮有所不同。
渐开线齿轮的齿高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齿高 = (2 * 齿模 * sin(压力角)) / π渐开线齿轮与直齿圆柱齿轮相比,其齿高计算公式中的cos(压力角)被替换成了sin(压力角)。
这是因为渐开线齿轮的齿廓曲线是一种特殊的曲线,与直齿圆柱齿轮的齿廓曲线有所不同。
3. 内啮合齿轮的齿高计算公式:内啮合齿轮是一种特殊的齿轮类型,其齿高计算公式也有所不同。
对于内啮合齿轮,其齿高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齿高 = (2 * 齿模 * cos(压力角)) / π + 齿顶高其中,齿顶高是内啮合齿轮齿廓上部分的高度。
内啮合齿轮的齿高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它与直齿圆柱齿轮的齿高计算公式相比,多了一个齿顶高的项。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齿高计算公式,它们可以用于不同类型的齿轮的设计和制造。
通过正确计算齿高,可以确保齿轮的传动效率和使用寿命,从而提高机械装置的可靠性和性能。
总结:齿高是齿轮设计中的重要参数,它直接影响齿轮的传动效率和使用寿命。
通过合适的齿高计算公式,可以准确地计算不同类型齿轮的齿高。
在实际的齿轮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要求和参数选择适用的齿高计算公式,并进行准确的计算和验证。
齿轮齿条传动设计计算1.选用直齿圆柱齿轮齿条传动,精度等级为7级(GB-88),小齿轮材料为40Cr(调质)硬度为280HBS,齿条材料为XXX(调质)硬度为240HBS,小齿轮齿数为24,大齿轮齿数为无穷大。
2.按照齿面接触强度进行设计,通过设计计算公式计算得到齿轮传递的转矩为2.908×105N∙mm。
选用载荷系数K t1.3,齿宽系数φd0.5,材料的弹性影响系数ZE189.8MPa,小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极限σHlim1600MPa,齿条的接触疲劳强度极限σHlim2550MPa。
通过计算应力循环次数得到N16.113×104,接触疲劳寿命系数KHN11.7.根据失效概率为1%和安全系数S=1,计算得到接触疲劳许用应力[σH11020MPa。
3.计算小齿轮分度圆直径dt1为68.89mm,圆周速度v为0.029m/s,齿宽b为34.445mm,齿宽与齿高之比为2.87,齿高为6.46mm。
计算载荷系数根据速度v=0.029m/s、精度为7级,查图10-8得动载荷系数KV=1;由于是直齿轮,故KHα=KFα=1;根据表10-2得使用系数KA=1.5;根据表10-4用插值法得到7级精度、小齿轮为悬臂布置时的KHβ=1.250.再根据h=5.33和KHβ=1.250查图10-13得KFβ=1.185.因此,载荷系数K=KA×KV×KHα×KHβ=1.5×1×1×1.250=1.875.按实际的载荷系数校正所算得的分度圆直径,由式(10-10a)得d1t=31.875K/d1=68.89mm,因此d1=77.84mm。
计算模数m根据齿根弯曲强度设计,由式(10-5)得弯曲强度设计公式为:m≥(2KT1YFaYSa)/(φdz1[σF]3)确定公式内各计算数值:1.根据图10-20c,小齿轮的弯曲疲劳强度极限σFE1=500MPa,齿条的弯曲强度极限σFE2=380MPa。
1.1.1 圆柱斜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已知输入功率1 1.5kWP =(略大于小齿轮的实际功率),小齿轮的转速为:12800rpm n =,大齿轮的转速为2560rpm n =,传动比5i =。
1.选定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1)由于第二级为圆锥齿轮传递,为了平衡锥齿轮传动对第二轴产生的轴向力,第一级传动设计为斜齿轮传动。
(2)叉车车速不高,为一般机械,故选用8级精度。
(3)材料选择,小齿轮材料为40Cr (正火),硬度为280HBW ,大齿轮材料为45钢(调质),硬度为240HBW ,二者材料硬度相差40HBW ,在30~50HBW 范围内。
(4)选小齿轮齿数12117,51785z z u z ==⋅=⨯=则,为了延长齿轮工作寿命,1z 和2z 尽量互质,所以校正2z 值,取284z =, 4.94u =。
2.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设计因为是软齿面传动,故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进行设计。
公式如下:1d ≥(5-1) 式中各参数为: (1)小齿轮传递的转矩 ()66111 1.5/N mm 9.55109.55105116.12800P T n ⋅=⨯=⨯⋅= (5-2) (2)设计时,因为v 值未知,v K 不能确定,故可初选载荷系数 1.1~1.8t K =,本设计中初选 1.4t K =。
(3)选取齿宽系数 1d φ=。
(4)查得材料弹性影响系数E Z =(5)初选螺旋角12β=︒,由机械手册查得节点区域系数 2.46H Z =。
(6)由选定齿数及齿数比,得端面重合度:121111=1.88 3.2cos 1.88 3.2cos12 1.631784z z αεβ⎡⎤⎛⎫⎡⎤⎛⎫-+=-+︒=⎢⎥ ⎪ ⎪⎢⎥⎝⎭⎣⎦⎝⎭⎣⎦ (5-3) 得轴面重合度:10.318tan 0.318117tan12 1.53d z βεφβ==⨯⨯⨯︒= (5-4)由机械手册查得重合度系数0.768Z ε=。
标准齿轮参数计算标准齿轮模数尺数计算公式找对应表太不现实了!告诉你⼀简单的:齿轮的直径计算⽅法:齿顶圆直径=(齿数+2)*模数分度圆直径=齿数*模数齿根圆直径=齿顶圆直径-(4.53模数)⽐如:M4 32齿34*3.5齿顶圆直径=(32+2)*4=136mm分度圆直径=32*4=128mm齿根圆直径=136-4.5*4=118mm7M 12齿中⼼距D=(分度圆直径1+分度圆直径2)/2就是(12+2)*7=98mm这种计算⽅法针对所有的模数齿轮(不包括变位齿轮)。
模数表⽰齿轮⽛的⼤⼩。
齿轮模数=分度圆直径÷齿数=齿轮外径÷(齿数-2)齿轮模数是有国家标准的(GB1357-78)模数标准系列(优先选⽤)1、1.25、1.5、2、2.5、3、4、5、6、8、10、12、14、16、20、25、32、40、50 模数标准系列(可以选⽤)1.75,2.25,2.75,3.5,4.5,5.5,7,9,14,18,22,28,36,45模数标准系列(尽可能不⽤)3.25,3.75,6.5,11,30上⾯数值以外为⾮标准齿轮,不要采⽤!塑胶齿轮注塑后要不要⼊⽔除应⼒精确测定斜齿轮螺旋⾓的新⽅法Circular Pitch (CP)周节齿轮分度圆直径d的⼤⼩可以⽤模数(m)、径节(DP)或周节(CP)与齿数(z)表⽰径节P(DP)是指按齿轮分度圆直径(以英⼨计算)每英⼨上所占有的齿数⽽⾔径节与模数有这样的关系: m=25.4/DPCP1/8模=25.4/DP8=3.175 3.175/3.1416(π)=1.0106模1) 什么是「模数」?模数表⽰轮齿的⼤⼩。
R模数是分度圆齿距与圆周率(π)之⽐,单位为毫⽶(mm)。
除模数外,表⽰轮齿⼤⼩的还有CP(周节:Circular pitch)与DP(径节:Diametral pitch)。
【参考】齿距是相邻两齿上相当点间的分度圆弧长。
2) 什么是「分度圆直径」?分度圆直径是齿轮的基准直径。
各档齿轮齿数计算公式齿轮是机械传动中常用的一种元件,通过齿轮的啮合传递动力和运动。
齿轮的设计和制造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其中齿轮的齿数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在设计齿轮传动系统时,需要根据传动比和速比来确定齿轮的齿数。
本文将介绍各档齿轮齿数计算公式,并讨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直齿圆柱齿轮的齿数计算公式。
直齿圆柱齿轮是最常见的一种齿轮类型,其齿数的计算公式如下:1. 传动比计算公式。
传动比i=Z2/Z1。
其中,Z1为驱动轮的齿数,Z2为被驱动轮的齿数。
2. 齿数计算公式。
Z1=Z2i。
Z2=Z1/i。
其中,Z1为驱动轮的齿数,Z2为被驱动轮的齿数,i为传动比。
二、斜齿圆柱齿轮的齿数计算公式。
斜齿圆柱齿轮是一种特殊的齿轮,其齿数的计算公式如下:1. 传动比计算公式。
传动比i=Z2/Z1cosα。
其中,Z1为驱动轮的齿数,Z2为被驱动轮的齿数,α为压力角。
2. 齿数计算公式。
Z1=Z2i/cosα。
Z2=Z1/icosα。
其中,Z1为驱动轮的齿数,Z2为被驱动轮的齿数,i为传动比,α为压力角。
三、锥齿轮的齿数计算公式。
锥齿轮是一种用于传递动力和运动的齿轮,其齿数的计算公式如下:1. 传动比计算公式。
传动比i=Z2/Z1tanα。
其中,Z1为驱动轮的齿数,Z2为被驱动轮的齿数,α为锥角。
2. 齿数计算公式。
Z1=Z2i/tanα。
Z2=Z1/itanα。
其中,Z1为驱动轮的齿数,Z2为被驱动轮的齿数,i为传动比,α为锥角。
以上是常见齿轮类型的齿数计算公式,这些公式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这些公式可以确定齿轮的齿数,从而确定齿轮的尺寸和几何形状。
其次,这些公式可以帮助工程师设计和选择合适的齿轮传动系统,以满足不同的传动需求。
此外,这些公式还可以用于齿轮的制造和加工,确保齿轮的精度和质量。
在实际应用中,工程师还需要考虑到其他因素,如齿轮的强度、耐磨性、噪音和振动等。
因此,在设计齿轮传动系统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齿轮传动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分度圆齿厚( )齿槽宽
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分度圆齿厚是指齿轮轴向上某一切面上的厚度,一般用h_t表示。
齿槽宽是指齿轮轴向上齿槽的宽度,一般用b表示。
在设计标准直齿圆柱齿轮时,分度圆齿厚和齿槽宽需要符合一定的工程要求和几何原理。
1. 分度圆齿厚的计算:
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分度圆齿厚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h_t = m * (1 + x)
其中,m为模数,x为齿顶与分度圆的距离,又称齿顶间隙系数(一般范围为0.25-0.3)。
2. 齿槽宽的计算:
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齿槽宽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b = m * π * cosα
其中,m为模数,α为压力角(一般为20°)。
3. 相关参考内容:
为了保证直齿圆柱齿轮的正常工作,分度圆齿厚和齿槽宽需要满足一些几何原理和工程考虑。
以下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机械工程手册》中的齿轮设计部分,包含有关分度圆齿厚和齿槽宽的理论分析和计算公式的说明。
2) 《机械设计手册》中的齿轮设计部分,提供了一些实际工
程应用中的计算方法和设计准则,可以作为参考。
3) 《齿轮传动设计》一书,作者陈昊等,详细介绍了齿轮传动的设计原理、计算方法和应用技术,其中包括了分度圆齿厚和齿槽宽的设计考虑。
4) 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如ISO、GB等,其中包含了分度圆齿厚和齿槽宽的设计要求和计算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齿轮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其承载能力、工作可靠性、使用寿命等因素,因此需要综合考虑更多的因素来确定最终的分度圆齿厚和齿槽宽。
以上提供的参考内容可以帮助设计师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进行齿轮的准确设计。
圆柱齿轮公法线计算公式圆柱齿轮公法线计算公式本文将介绍圆柱齿轮公法线计算所涉及的相关公式,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公法线计算公式在圆柱齿轮设计中,公法线是指两个相邻齿轮齿面接触点连线之间的直线。
公法线计算公式如下:•模数(m)公式:m = π * d / z其中,m表示模数,d表示齿轮直径,z表示齿数。
•齿顶圆直径(d_t)公式:d_t = d + 2m齿顶圆直径用于计算圆柱齿轮的齿面接触。
•插齿深(h_a)公式:h_a = * m插齿深是齿高(齿顶到齿槽底部的距离)的一部分,用于计算齿面接触。
•齿根圆直径(d_f)公式:d_f = d -齿根圆直径用于计算齿面接触。
•齿高(h)公式:h = * m齿高是齿顶到齿底的距离,用于计算齿面接触。
公式应用示例以一个圆柱齿轮系统为例,齿数分别为齿轮1(z1)为20,齿轮2(z2)为30,模数(m)为2。
现在计算这两个齿轮的公法线。
根据上述公式,先计算模数(m):m = π * d / z对于齿轮1,d_1 为(z1 * m):d_1 = z1 * m = 20 * 2 = 40对于齿轮2,d_2 为(z2 * m):d_2 = z2 * m = 30 * 2 = 60根据齿顶圆直径公式,计算齿顶圆直径(d_t):d_t1 = d_1 + 2m = 40 + 2 * 2 = 44d_t2 = d_2 + 2m = 60 + 2 * 2 = 64通过上述计算,我们得到了齿轮1和齿轮2的齿顶圆直径。
接下来,根据插齿深公式,计算插齿深(h_a):h_a = * m = * 2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齿轮1和齿轮2的插齿深。
再根据齿根圆直径公式,计算齿根圆直径(d_f):d_f1 = d_1 - = 40 - * 2 = 35d_f2 = d_2 - = 60 - * 2 = 55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齿轮1和齿轮2的齿根圆直径。
最后,根据齿高公式,计算齿高(h):h = * m = * 2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齿轮1和齿轮2的齿高。
齿轮、皮带传动设计计算仅供参考一、传动方案拟定第二组第三个数据:设计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中的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1)工作条件:使用年限10年,每年按300天计算,两班制工作,载荷平稳。
(2)原始数据:滚筒圆周力F=1.7KN;带速V=1.4m/s;滚筒直径D=220mm。
运动简图二、电动机的选择1、电动机类型和结构型式的选择:按已知的工作要求和条件,选用Y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
2、确定电动机的功率:(1)传动装置的总效率:η总=η带×η2轴承×η齿轮×η联轴器×η滚筒=0.96×0.992×0.97×0.99×0.95=0.86(2)电机所需的工作功率:Pd=FV/1000η总=1700×1.4/1000×0.86=2.76KW3、确定电动机转速:滚筒轴的工作转速:Nw=60×1000V/πD=60×1000×1.4/π×220=121.5r/min根据【2】表2.2中推荐的合理传动比范围,取V带传动比Iv=2~4,单级圆柱齿轮传动比范围Ic=3~5,则合理总传动比i的范围为i=6~2 0,故电动机转速的可选范围为nd=i×nw=(6~20)×121.5=729~2 430r/min符合这一范围的同步转速有960 r/min和1420r/min。
由【2】表8.1查出有三种适用的电动机型号、如下表方案电动机型号额定功率电动机转速(r/min)传动装置的传动比KW 同转满转总传动比带齿轮1 Y132s-6 3 1000 960 7.9 3 2.632 Y100l2-43 1500 1420 11.68 3 3.89综合考虑电动机和传动装置尺寸、重量、价格和带传动、减速器的传动比,比较两种方案可知:方案1因电动机转速低,传动装置尺寸较大,价格较高。
1. 齿面接触疲劳强度的计算齿面接触疲劳强度的计算中,由于赫兹应力是齿面间应力的主要指标,故把赫兹应力作为齿面接触应力的计算基础,并用来评价接触强度。
齿面接触疲劳强度核算时,根据设计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公式。
用于总体设计和非重要齿轮计算时,可采用简化计算方法;重要齿轮校核时可采用精确计算方法。
分析计算表明,大、小齿轮的接触应力总是相等的。
齿面最大接触应力一般出现在小轮单对齿啮合区内界点、节点和大轮单对齿啮合区内界点三个特征点之一。
实际使用和实验也证明了这一规律的正确。
因此,在齿面接触疲劳强度的计算中,常采用节点的接触应力分析齿轮的接触强度。
强度条件为:大、小齿轮在节点处的计算接触应力均不大于其相应的许用接触应力,即:⑴圆柱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计算1)两圆柱体接触时的接触应力在载荷作用下,两曲面零件表面理论上为线接触或点接触,考虑到弹性变形,实际为很小的面接触。
两圆柱体接触时的接触面尺寸和接触应力可按赫兹公式计算。
两圆柱体接触,接触面为矩形(2axb),最大接触应力σHmax位于接触面宽中线处。
计算公式为:接触面半宽:最大接触应力:•F——接触面所受到的载荷•ρ——综合曲率半径,(正号用于外接触,负号用于内接触)•E1、E2——两接触体材料的弹性模量•μ1、μ2——两接触体材料的泊松比2)齿轮啮合时的接触应力两渐开线圆柱齿轮在任意一处啮合点时接触应力状况,都可以转化为以啮合点处的曲率半径ρ1、ρ2为半径的两圆柱体的接触应力。
在整个啮合过程中的最大接触应力即为各啮合点接触应力的最大值。
节点附近处的ρ虽然不是最小值,但节点处一般只有一对轮齿啮合,点蚀也往往先在节点附近的齿根表面出现,因此,接触疲劳强度计算通常以节点为最大接触应力计算点。
参数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节点处的载荷为综合曲率半径为接触线的长度为,3)圆柱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将节点处的上述参数带入两圆柱体接触应力公式,并考虑各载荷系数的影响,得到:接触疲劳强度的校核公式为:接触疲劳强度的设计公式为:•KA——使用系数•KV——动载荷系数•KHβ——接触强度计算的齿向载荷分布系数•KHα——接触强度计算的齿间载荷分配系数•Ft——端面内分度圆上的名义切向力,N;•T1——端面内分度圆上的名义转矩,N.mm;•d1——小齿轮分度圆直径,mm;•b ——工作齿宽,mm,指一对齿轮中的较小齿宽;•u ——齿数比;•ψd——齿宽系数,指齿宽b和小齿轮分度圆直径的比值(ψd=b/d1)。
[渐开线圆柱齿轮, 圆锥齿轮, 蜗杆计算公式]之樊仲川亿创作渐开线圆柱齿轮各部分计算公式名称代号计算公式模数m 根据设计或测绘定出齿数z 根据运动要求选定。
z1为主动齿轮,z2为从动齿轮。
分度圆直径 d d1=mz1,d2=mz2齿顶高h a h a=m齿根高h f h f齿高h齿顶圆直径d a da1=m(z1+2ha*),da2=m(z2+2ha*)齿根圆直径d f d f1=m(z1-2.5),d f2=m(z2-2.5)齿距p p=πm中心距 a a=1/2(d1+d2)=m/2(z1+z2)传动比i i=n1/n2=d2/d1=z2/z1βcosβ=[(大小齿数和)×模数÷2]÷中心距斜齿分度圆螺旋角圆锥齿轮各部分计算公式名称代计算公式号分度圆锥角δtanδ1= z1/ z2, δ2=90-δ1或tanδ2=z2/z1分度圆直径 d d1=mz1,d2=mz2齿顶高h a h a=m齿根高h f h f齿高h h= h a+ h f齿顶圆直径d a da=m(z+2cosδ)齿根圆直径d f d fδ)外锥距R R=mz/2sinδ蜗杆各部分计算公式名称代计算公式号分度圆直径d1d1=mq(q为蜗杆直径系数)齿顶高h a1h a1=m齿根高h f1h f1= h a1齿高h1 h1=h a1+ h f1齿顶圆直径d a1d a1=d1+2ha1=mq+2m=m(q+2)齿根圆直径d f1d f1=d1-2 h f1=mq-2.4m=m(q-2.4)轴向齿距p x p x=πm导程角γtanγ=mz1/d1=z1/q导程p2 p2=πm z1尺度模数与蜗杆的直径系数m(q)2.5(8.9,11.2,14.2,18)3.15(8.8,11.2,14.2,17.7)4(7.8,10,12.5,17.7)5(8,10,12.6,18)蜗轮各部分计算公式名称代计算公式号分度圆直径d2d1=mz2齿顶高h a2h a1=m齿根高h f2h f2齿高h2 h2=h a2+ h f2喉圆直径d a2d a2=d2+2ha2=m(z2+2)齿根圆直径d f2d f2=d2-2 h f2=m(z2-2.4)轴向齿距p x p x=πm导程角γtanγ=mz1/d1=z1/q导程p2 p2=πmz1。
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长度计算式20[ 标签:齿圆柱齿轮,公法线长度 ]我只知道公式。
但对公式的某些符号不理解。
请懂的朋友详细解释一下。
假如可以,请我帮我再计算下齿轮的公法线。
中心距103,2个齿轮一样的。
齿数是59,模数=1.75隨風飘逝回答:1 人气:51 解决时间:2010-09-10 22:31满意答案好评率:0%分度圆直径d1=mz1=59*1.75=103.25 基圆直径db=d1*cos20~=42.13o1o2=103则01p=103/2=51.5 o1n1=42.13/2=21.07 由勾股定理n1p=47 从而n1n2=94提问人的追问 2010-09-10 13:27能不能详细介绍下怎么计算出公法线长度的?最好附图。
提问人的追问 2010-09-10 13:40公法线公式:W=mcosα[π(k-0.5)+zinvα].请问这公式每个变数什么意思。
m=模数,π=圆周率,这2个我知道。
zinvα什么意思?Z是不是就是齿数?而inv是什么意思?α又是多少度?回答人的补充 2010-09-10 14:41α是压力角,标准齿轮取20度。
invα=tanα-α是渐开线函数,表示的是压力角与展角的函数关系。
z是齿数,K为公法线跨齿数。
提问人的追问 2010-09-10 15:02我再问2个问题:一、tanα-α这个怎么算?tanα应该是=一个数,而α则是角度,数-角度?也就是tan20°-20°?二、K是公法线跨齿数,我怎么知道这个数值是多少?回答人的补充 2010-09-10 22:23将α化一下就行了,α/180*3.14就是数了,因为180度就是π=3.14。
K是公法线跨齿数,可以通过草图来确定(就是数一下)。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9-10 22:29注:公法线跨测齿数K对同一变位齿轮可取不同数值,但有一最佳值,可利用齿轮制作软件Geartrax2007做出圆柱齿轮图,从中得出最佳值。
齿顶高ha2.5
齿根高hf3.125
齿全高h5.625
分度圆直径d50
基圆直径db46.984628
齿顶圆直径da55
齿根圆直径df43.75
齿距p7.853975
齿厚s3.9269875
齿槽宽e3.9269875
齿顶圆压力角aa0.5466592
重合度εa1.6051771
顶隙C0.625
中心距a62.5
齿顶高ha2.5
齿根高hf3.125
齿全高h5.625
分度圆直径d75
基圆直径db70.476943
齿顶圆直径da80
齿根圆直径df68.75
齿距p7.853975
模数压力角齿轮1齿顶高系数顶隙系数齿轮2
齿厚s3.9269875
maZ1ha*C*Z2齿槽宽e3.9269875
2.50.3490662010.2530齿顶圆压力角aa0.4929054
已知参数
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参数计算
齿轮1
配合参数
计算结果
齿轮2
h
f
d
b
d
d
f
d
a
s
e
p
h
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