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养殖补充的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3
冬季蛋鸡饲料营养调整措施冬季是蛋鸡生产中的重要阶段,如何正确调整饲料营养,保障蛋鸡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对于养殖户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冬季蛋鸡饲料营养调整的措施,帮助养殖户更好地管理蛋鸡,提高生产效益。
一、增加能量饲料比例冬季气温较低,蛋鸡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保持体温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因此,在冬季饲料中适当增加能量含量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通过增加谷物类饲料的比例,如玉米、小麦等,来提高饲料的能量含量。
同时,也可以适量添加一些高能量饲料,如油菜饼、豆粕等,以满足蛋鸡在冬季的能量需求。
二、增加蛋白质含量冬季是蛋鸡产蛋高峰期,为了保证蛋鸡的产蛋率和蛋品质,需要增加蛋白质的供给。
可以选择一些优质蛋白质饲料,如鱼粉、蛋白粉等,适量添加到饲料中。
同时,也可以通过混合多种蛋白质饲料,来提高蛋鸡的蛋白质摄入量,促进蛋的形成和产量的提高。
三、加强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冬季气温低,蛋鸡的新陈代谢会减缓,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也会增加。
因此,养殖户在冬季应该适当加强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
可以选择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复合添加剂,按照科学配比添加到饲料中,保证蛋鸡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提高蛋鸡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
四、保持饮水温度和清洁冬季气温低,蛋鸡容易产生口渴,因此保持饲水的温度和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养殖户可以在饮水设备上加装加热器,保持饮水的温度在适宜范围内,促进蛋鸡的饮水量和摄食量。
同时,要定期清洁饮水设备,防止细菌滋生,保证蛋鸡的饮水卫生,减少蛋鸡的疾病发生率。
通过以上几点冬季蛋鸡饲料营养调整的措施,养殖户可以更好地管理蛋鸡,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从而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希望以上内容对冬季养殖蛋鸡的养殖户有所帮助,祝您的养殖事业蒸蒸日上!。
水库养鱼具备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的渔业生产手段。
在近年来我国环保理念的全面推进下,水库水质条件不断提升,生产的水产品具备质量优越、销路好的特点,因此对水库渔业的发展对于增产增收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一般情况下,小型水库的容量在10万-1000万立方米,基于面积有限,所以工作者可以更有效的进行生态环境管控,是当前比较理想的渔业发展水域类型。
但是当前大部分小型水库仍然采用人放天养的粗放模式,此种工作模式并不能实现对养殖效率的全面提升。
在此种背景下,本文就将结合近年来实践经验,进一步分析小型水库水域资源利用率的提升策略。
1.加强对生态健康品质的关注水库养鱼通常不采用用药或是施肥等方式,而是依靠天然饵料实现渔业产量提升,这种生态养殖模式的天然性特点更为显著。
因此在大部分群众眼中水库鱼的品质更为优异。
但是当前很多水库经营者并没有形成品牌意识,只是单纯的将优质水产品按照稍高于普通水产品的价格出售给鱼贩,没能在水库鱼的生态品质中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
在此种背景下,水库养鱼经营者更应该加强对工作领域的创新和探索,积极开发水库鱼品牌建设工作,在品牌带动下实现养殖经营效益的有效提升。
在具备得天独厚的养殖环境基础上,还应该严格落实无公害、绿色养殖发展理念,再根据养殖技术专业操作过程中进行生产,申报无公害、绿色水产品认证。
水产品在质量认证过程中不仅是口头认证,而是要充分发挥绿色性优势。
在此种背景下,还要强化宣传力度的提升,在有效进行口碑宣传的过程中,制作品牌宣传片和海报等等。
除了要对销售渠道进行扩展之外,还可以在水产品市场中开设专柜,通过配送和包装盒等形式进行销售。
在上述方式的应用下,实现水库鱼销售价格的提升,最终为养殖者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2.加强对特色品种的套养目前水库养殖过程中,主要的滤食类鱼类就是鲢鱼和鳙鱼,在对浮游植物和动物的天然诱饵资源利用下,这两种鱼类的生长也将得到良好发展。
但是市场研究发现,当前鲢鱼和鳙鱼的市场价格比较低,和其他优质品种的鱼类相比存在明显的价格差异。
鱼类增养殖学简介鱼类增养殖学是指利用人工手段,对各类鱼类进行养殖、增长和繁殖的学科。
鱼类是重要的食品和经济资源,其养殖对于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对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鱼类养殖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研究。
鱼类养殖技术鱼类养殖技术是指在人工环境下对鱼类进行有效管理和养殖的技术方法。
养殖过程中,包括饲养管理、水质控制、鱼类繁殖和疾病预防等方面的技术措施。
饲养管理饲养管理是鱼类养殖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供给,保证鱼类的生长和健康。
饲养管理包括饲料配制、喂养量和频率控制等方面。
合理的饲养管理要根据不同的鱼类品种和生长阶段进行调整,并结合水质和环境因素进行全面考虑。
水质控制水质控制是鱼类养殖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
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鱼类的生长和发育。
适宜的水质条件可以促进鱼类的摄食和消化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同时减少疾病的发生。
水质控制包括水质监测、水体循环和过滤等方面。
鱼类繁殖鱼类繁殖是鱼类增养殖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繁殖技术,可以实现鱼类的快速繁殖和群体增长。
常用的鱼类繁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人工孵化和育苗等。
从选育种鱼、控制种鱼生理状态、控制繁殖环境等方面进行管理,可以提高繁殖效率和品质。
疾病预防疾病预防是鱼类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鱼类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包括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
通过疫苗接种、疫病监测和良好的养殖环境,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保障鱼类的健康和养殖效益。
鱼类增养殖的意义鱼类增养殖对于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食物需求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鱼类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其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通过大规模的鱼类增养殖,可以生产大量的食用鱼类,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经济发展鱼类养殖业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鱼类养殖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民收入增加。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133J11G 学分:3 周学时:4 总学时:51 开课学期:3.1 开课学院:海洋学院英文名称:Culture and Muitiplication of Aquatic animal适用专业:15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平台课课程修读条件:无网络课程地址:所属基层学术组织:水产二、课程简介《水产动物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专业学位课,主要讲授我国鱼类、虾蟹类、贝类等水产经济动物的生物学原理和增养殖技术的一门应用性专业课程。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习,使学生了解水产动物增养殖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掌握主要经济水产动物的增养殖基本原理及主要增养殖技术;结合生产实习,掌握水产经济动物的苗种生产技术和增养殖技术。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水产动物增养殖学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内容:讲述水产动物增养殖学的任务、研究内容;水产养殖的历史与发展;学时分配:2学时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课外学习任务及要求:参观海洋学院的海洋生物标本陈列馆,熟悉水产经济动物种类;第一篇水产增养殖的通用技术与原理(教材第1-3章)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水产经济动物养殖、育苗的通用技术和相关技术原理;基本内容:增养殖水域的环境与调控、育苗场的设计与建造、主要养殖种类的育苗通用技术;学时分配:6学时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提问课外学习任务及要求:参观附近养殖场、育苗场第二篇主要经济鱼类增养殖(教材第4-7章)教学目标:熟悉经济鱼类的养殖技术、苗种生产技术、渔业增殖技术;基本内容:鱼类养殖技术、鱼类资源保护、活鱼运输;学时分配:12学时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提问;课外学习任务及要求:查询与鱼类养殖、资源增殖相关的技术资料;第三篇主要经济虾蟹类增养殖(教材第8-11章)教学目标:熟悉经济虾蟹类的养殖技术、苗种生产技术;基本内容:主要经济虾类养殖、经济蟹类养殖、虾蟹类增殖、虾蟹塘的综合利用;学时分配:10学时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提问课外学习任务及要求:查询与虾蟹类苗种培育、养殖相关的技术资料;第四篇主要经济贝类增养殖(教材第12-15章)教学目标:熟悉经济贝类的养殖技术、苗种生产技术;基本内容:固着性种类、附着性种类、埋栖性种类的养殖;腹足类的养殖;贝类的增殖;学时分配:10学时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提问课外学习任务及要求:查询与贝类苗种培育、养殖相关的技术资料;第五篇其他水产动物养殖(教材第16-18章)教学目标:熟悉其他经济种类的养殖技术;基本内容:海参、海胆、乌贼等经济种类的养殖;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提问课外学习任务及要求:查询海参、海胆、乌贼等经济种类苗种培育、养殖的技术资料;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请明确说明教学过程考核方式和期末考核方式,各项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原则上平时成绩比重不低于50%。
《鱼类增养殖学》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2541220课程中文名称:鱼类增养殖学课程英文名称:Fish Aquaculture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54学分:3.5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先修课程:鱼类学、水化学、生物化学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二、课程性质和任务《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重要的专业主干课。
本课程学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人工繁殖理论与技术、苗种培育和养成的理论技术,通过本课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能掌握水产经济鱼类增养殖技术、生产管理技术,能指导生产和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工作。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1.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食用鱼饲养、活鱼运输、鱼类越冬、鱼类资源保护与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和改良等基本理论知识。
2.具有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水产养殖生产和科研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了解鱼类养殖的发展动态和政策法规,初步具有信息采集和加工能力。
能独立开展一般的科学研究。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和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食用鱼饲养、活鱼运输、鱼类越冬、鱼类资源保护与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和改良等基本理论知识,受到水产科研技能方面的训练,掌握水产养殖主要生产技术关键。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绪论(2学时)1.了解鱼类增养殖业与鱼类增养殖学的基本定义,鱼类增养殖业简史,建国后我国鱼类增养殖的发展和成就。
2.掌握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和基本国情。
3.重点和难点:我国鱼类增养殖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一篇总论(共31学时)第一章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6学时)1.了解我国主要的养殖鱼类的特征,传统的养殖鱼类和新近发展的养殖种类2.掌握养殖鱼类的食性,如滤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
3.重点和难点: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和国内外水产养殖种类发展变化的动态。
畜禽养殖技术培训计划一、培训目标通过本次培训,学员将掌握畜禽养殖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操作和管理技巧,提高自身的养殖技能和管理能力,达到提高养殖业生产效益、增加收入的目的。
二、培训内容1. 畜禽养殖基础知识(1)养殖动物种类、生长特点及营养需求(2)畜禽疾病防控常识(3)畜禽饲养管理(4)畜禽生产环境控制2. 畜禽饲料配制与管理(1)饲料成分与配比(2)饲料加工工艺与设备(3)饲料管理技巧3. 畜禽疾病防控(1)疫苗接种与免疫技术(2)疾病诊断与治疗(3)环境卫生与畜禽消毒4. 畜禽生产技术(1)繁殖与遗传改良(2)兽医卫生常识(3)畜禽屠宰与产品加工5. 畜禽养殖管理(1)养殖场规划设计(2)用工管理(3)安全生产及危险因素控制6. 畜禽养殖案例分析与实操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操作演练,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培训时间本次培训为期一个月,每周安排5天的培训课程,每天8小时,包括理论课、实操课和案例分析等。
四、培训人员培训人员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专家、兽医、饲料专家等,以及有实际养殖经验的企业从业人员,保证培训内容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五、培训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讲授、讨论、互动等方式,传授养殖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员掌握养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点。
2. 实操操作安排学员到实际的养殖场进行实地操作,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让学员亲身参与养殖工作,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3.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养殖案例分析,让学员了解养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高学员的实际应变能力。
4. 应用技能培训提供相关的技术操作手册和视频资料,让学员能够随时随地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六、培训效果1. 提高学员的养殖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让其能够独立进行畜禽养殖生产和管理。
2. 增加学员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3. 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七、培训保障1. 提供培训教材和学习资料2. 提供培训场地和设备3. 提供培训期间的食宿补贴4. 培训结束后颁发结业证书八、培训评估1. 培训期间进行定期考核,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操操作考核。
畜禽健康养殖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与目标畜禽健康养殖项目旨在通过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畜禽的健康水平,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养殖效益。
项目的目标是建立一套健康养殖的标准和流程,保障畜禽的生长发育,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
二、项目内容与计划1. 畜禽健康管理体系建设- 设立专门的健康管理部门,配备专业人员。
- 建立完善的畜禽健康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 开展健康监测,定期进行体检和疫苗接种。
2. 养殖环境改善- 对饲养场进行环境整治,保证饲养环境清洁卫生。
- 增加饲养舍设施,改善畜禽居住条件。
- 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3. 饲料与营养管理- 优化配方,选择优质饲料,保证畜禽的营养需求。
- 注重饲料卫生,控制饲料中的细菌和毒素。
- 定期进行营养评估,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4. 疾病预防与控制- 疫情监测与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 制定科学的疫苗接种计划,提高免疫力。
- 加强疾病防控宣传教育,增强养殖员的责任意识。
5. 养殖管理与技术培训- 建立养殖档案,记录畜禽的生长发育情况和管理措施。
- 开展养殖管理技术培训,提高养殖员的技能水平。
- 引进先进养殖技术和设备,提升养殖效率。
三、计划实施与监督1. 实施阶段划分:- 前期准备阶段: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明确每个实施阶段的任务和时间节点。
- 实施阶段:按照计划逐步推进项目各项任务的实施。
- 监督与评估阶段: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实施方案。
2. 实施单位和责任:- 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监督实施情况。
- 畜禽健康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养殖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开展健康监测和疫苗接种工作。
- 养殖场:负责养殖环境改善、饲料与营养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等具体工作。
3. 监督与评估机制:- 成立项目监督小组,定期对项目进展进行检查和评估。
- 制定监督评估标准和指标,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 针对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实施方案,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畜牧业的养殖场技术指导与服务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关注不断增加,畜牧业的养殖场技术指导与服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合理的养殖技术能够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保障养殖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畜牧业养殖场技术指导与服务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指导与服务内容。
一、畜牧业养殖场技术指导的重要性1. 保障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养殖技术指导,只有通过合理的技术操作,才能保障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养殖场技术指导可以根据不同畜禽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科学合理的喂养、疫病防控、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指导,从而提高畜产品的品质,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
2. 提高养殖效益畜牧业的养殖场技术指导可以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效益。
通过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能够加速畜禽生长速度,增加产量,并降低饲养成本。
此外,通过科学的疫病防控措施,减少养殖场的损失,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
3. 保障养殖场的可持续发展养殖场技术指导与服务还可以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场的运营水平,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科学的指导可以帮助养殖户合理规划生产、管理饲料和肥料,优化养殖场的布局和环境,减少污染排放,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养殖场技术指导与服务内容1. 生态环境评估与规划畜牧业养殖场技术指导与服务可以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对养殖场进行评估与规划。
包括评估养殖场周边环境的负荷承载能力,制定科学的养殖场布局和规模,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也要评估土地的肥力和水资源等,为养殖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 养殖技术培训与知识普及养殖场技术指导与服务还包括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与知识普及。
通过组织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向养殖户传授科学的养殖技术,提高其技术操作水平,并推广先进的养殖理念,增强养殖户的技术创新能力。
3. 疫病防控与兽医服务养殖场技术指导与服务应注重疫病防控与兽医服务。
通过开展养殖场的疫病监测、防控和治疗工作,减少养殖场的疫情发生,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
海水养殖海蜇苗对水产养殖系统的生态补充作用海水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它在满足人类食物需求的同时,也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保持和恢复海洋生态的平衡,我们需要寻找一种生态友好的方式来改善水产养殖系统的环境。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引入,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创新方法之一。
海水养殖海蜇苗是指通过特殊的培育技术,将海蜇的幼苗放养于海水养殖池中进行养殖的过程。
海蜇作为海洋中的一种重要生物资源,养殖海蜇苗能够产生多种生态补充作用,从而改善水产养殖系统的生态环境。
首先,海水养殖海蜇苗能够有效控制水质。
水产养殖中,鱼类或虾类在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物,这些废物中的氨氮和氮磷化合物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引发水质恶化。
而海蜇苗则能够对这些废物进行有效的吸收和利用,将其转化为自身所需的养分,减少了废物对水质的污染。
其次,海水养殖海蜇苗还具有显著的抗气泡病作用。
气泡病是指水产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它主要由气泡细菌引起。
气泡病会导致鱼类、虾类等水产品的大面积死亡,对水产养殖系统的影响十分严重。
而海蜇苗在养殖过程中会分泌抗菌物质,对气泡细菌具有抑制作用,从而减少气泡病的发生,保证了养殖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海水养殖海蜇苗还能够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溶解氧是水体中鱼类等水生生物呼吸所必需的,对于水产养殖系统而言,保持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十分重要。
海蜇苗通过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并将其释放到水中,增加了水体的溶解氧含量,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最后,海水养殖海蜇苗还具有一定的生态调节作用。
水产养殖系统中,常常会出现浮游生物过度繁殖的问题,这会导致水质恶化和养殖品质下降。
而海蜇苗能够以浮游生物为食,调节浮游生物的数量,减少其对水质的影响。
同时,海蜇苗也是许多鱼类和鸟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其引入还能够增加水产养殖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的形成。
综上所述,海水养殖海蜇苗作为一种生态友好的方法,对水产养殖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补充作用。
乡村振兴养殖业项目计划书一、项目背景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仍存在着养殖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偏单一等问题。
为了促进乡村振兴,提升农村养殖业的发展水平,我们决定开展乡村振兴养殖业项目。
二、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乡村振兴养殖业项目2. 项目地点:某某县某某乡3. 项目规模:预计占地面积500亩,总投资额为500万元4. 项目内容:主要发展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家禽养殖等多个养殖项目三、项目目标1. 实施一批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与示范,提升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 建立规范化、产业化的养殖基地,提高养殖质量和产品品质。
3. 培育本地优势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四、项目内容与实施方案1. 畜牧养殖项目:引进高产、优质的肉牛、奶牛、猪等养殖品种,采用科学的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率。
同时建设现代化畜舍和饲养场,确保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和动物健康。
2. 水产养殖项目:发展淡水鱼、虾蟹等水产养殖,提升水产品质和增加水产产量。
规划建设生态水域,利用清洁水源进行水产养殖,保证水产的质量和安全。
3. 家禽养殖项目:引进优质的家禽品种,建设符合规范的养殖场所,改善家禽养殖环境,提高家禽的生长速度和产蛋率。
五、项目投资与运营计划1. 总投资额为500万元,其中用于建设养殖设施和购买养殖设备的投资为300万元,用于购买种苗、饲料和其他生产用品的投资为100万元,用于项目运营与管理的投资为100万元。
2. 项目运营计划:项目实施后,根据各个养殖项目的生长发展情况,定期进行监测和调整,确保养殖项目的正常运营和产出。
同时,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招募专业人才进行养殖管理和技术支持。
六、项目预期效益1. 预计项目实施后,养殖产量将得到提升,产品质量将得到保障,市场需求将得到满足,实现乡村养殖业的转型升级。
2. 预计项目实施后,农民收入将有所增加,乡村经济将会得到提升,助力乡村振兴。
七、项目风险分析与对策1. 市场风险:市场需求不足,养殖产品无法销售的风险。
虾蟹增养殖1 1)虾蟹的共同特征:身体分节,附肢也分节,体披甲壳,虾蟹类身体两侧有成对的附肢2)直观差异:虾的腹发达,头胸部突出额剑;蟹的头胸部发达,腹退化。
虾蟹类身体两侧有成对的附肢,并分别特化为:触角、大颚、小颚、颚足、步足、游泳足等。
其中大颚、小颚和颚足共同构成虾蟹的口器。
对虾的1st腹足内肢特化为雄性交接器。
3)虾蟹类的两性性征明显:生殖孔位置不同,交接器位置和形态不同,腹部形状与大小不同,以及步足对数与形态不同。
21)虾蟹的内部组织、器官系统包括:呼吸、循环、生殖、消化、神经、排泄、内分泌、肌肉八大系统。
2)虾蟹虽有各种器官系统的分化,但它们属于低等动物,相应的特征体现在:以鳃呼吸,神经系统没有真正脑的分化,行开放式循环,消化道具有几丁质内膜,消化腺未分化等。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易受病原微生物侵袭患病,消化系统裸露在外。
(为什么易受侵袭?原因:1消化道裸露在外,易受感染,2 行开放式循环,易受全身感染)31)虾蟹的繁殖习性:反复成熟、多次交配而且一次交配可多次产卵。
2)交配:具有封闭式纳精囊的虾类有软甲交配,交配后卵巢才逐渐发育成熟。
锯缘青蟹交配习性与此相仿。
3)具开放式纳精囊的虾类与中华绒鳌蟹行硬壳交配,具开放式纳精囊对虾类两性交配发生于雌体临产卵前(第十三次蜕壳前)。
4 1)虾蟹的卵巢发育:处于小生长期的卵细胞暂不分裂,其发育表现为细胞核增大,细胞质增多。
而大生长期的虾蟹卵细胞发育则表现在卵黄不断积累(6个阶段:形成期,增殖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成熟期,产后恢复期)。
2)X-器官:分泌的抑制性腺发育激素通过抑制卵黄积累而抑制卵巢发育。
(位于眼柄)3)摘除眼柄:破坏X-器官,解除抑制卵巢发育激素对卵黄积累的抑制和抑制蜕壳激素对y-器官的抑制,有利于虾蟹卵巢发育而个体蜕壳生长。
4)海潮刺激是锯缘青蟹产卵的必要条件:未经海潮刺激的性成熟母蟹的最终命运是难产而死5)中华绒螯蟹和罗氏沼虾都是溯河生长、降海生殖的虾蟹类,它们进行交配、产卵、孵化和完成幼体发育的必要条件是什么?锯缘青蟹的产卵条件是:1温度适宜18~31,15时流产。
饲料添加剂在畜牧业中的典型应用案例目录一、引言 (2)二、饲料添加剂在养猪业中的应用 (2)三、饲料添加剂在养牛业中的应用 (5)四、饲料添加剂在家禽养殖业中的应用 (8)五、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 (11)六、饲料添加剂在宠物饲料中的应用 (14)一、引言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公开渠道或根据行业大模型生成,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饲料添加剂是指在饲料生产加工、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微量物质,这些物质在饲料中的用量虽然很小,但其作用却非常显著。
饲料添加剂是现代饲料工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强化基础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动物生产性能、保证动物健康、节省饲料成本以及改善畜产品品质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
营养性添加剂的主要作用是补充饲料中营养素的不足,以满足动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通过添加适量的营养性添加剂,可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提高生产性能,同时也有助于保证动物的健康和改善畜产品的品质。
营养性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各类饲料中,包括猪、牛、羊、禽、水产等动物的饲料。
在畜牧业生产中,根据动物的种类、生长阶段和生产目的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营养性添加剂进行添加。
例如,在幼龄动物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氨基酸和维生素,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在蛋禽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矿物元素,可以提高蛋的品质和产量。
二、饲料添加剂在养猪业中的应用(一)饲料添加剂对母猪的应用效果1、改善肠道健康与免疫力在母猪日粮中添加饲料添加剂,可以显著改善肠道健康,提高母猪的免疫力。
例如,使用富含活性多肽类物质和多种消化酶的饲料添加剂,能够有效增进母猪的生理机能,减少因中毒、感染、免疫抑制等因素导致的繁殖障碍,从而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
2、提高繁殖性能饲料添加剂还能促进母猪发情,提高配种成功率,增加产仔数量。
一些特定的添加剂,如益生源复合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不仅能促奶增奶,还能使生的仔猪平均重达到200-300克,显著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益。
1
1.草鱼、青鱼、鲢、鳙、鲮属敞水性产卵类型
2. 产卵场的共性; 1.位置:河床具有深槽或深潭的江段上, 2.宽度:宽窄相间的江段, 3.深度:5~84m, 4.底质:
石质、石砾质、沙质, 5.水文:要求一定的涨水条件, 6.水温:18℃~31℃,最适22~28℃.
3.产卵:“浮排”,即亲鱼在水面上产卵; “闷散”,即亲鱼在水下产卵。
4. 鲤鱼和鲫鱼:草上产卵,粘性卵,涨水产卵旺盛;产卵季节为:14℃,桃花盛开。
5. 团头鲂:草上性产卵鱼类,产粘性卵。但其黏性比鲤、鲫鱼差一些。
6. 鳊鱼----长春鳊:敞水性产卵鱼类,卵为半浮性。
7. 在静水环境下,Ⅳ期以后不能过渡到第V期,不能产卵。
8. 怀卵量 :评价繁殖力的最重要的指标 。分绝对怀卵量和相对怀卵量。亲鱼卵巢中的怀卵数称绝对怀卵
量;绝对怀卵量与体重(g)之比为相对怀卵量。人工条件下产卵量为5~10万粒/Kg
9. 鱼类性腺类固醇激素
鱼类性激素的结构和种类
• 雌性激素或雄性激素的基本化学结构都由四个碳环组成,样子很像“甾”字,
故又称“甾体激素”或“性腺类固醇激素”。
(1)雌性激素
• 主要由卵巢的滤泡细胞分泌。。
– 孕激素:代表物是黄体酮(17α羟孕酮、17α-羟-20β二氢黄体酮等)
– 雌激素:代表物是雌二醇
– 皮质类固醇激素:代表物是11-脱氧皮质醇和11-脱氧皮质酮。
(2)雄性激素
– 由精细小管之间的间质细胞分泌,主要成分是睾丸酮(11-酮基睾酮,即11-KT)
鱼类性激素的生理功能
(1)对性分化的影响
– 鱼类的原始生殖细胞性分化主要受性激素的影响。在原始生殖细胞进入生殖嵴但又尚未
出现性分化的一段时间内,雄性激素或雌性激素占优者可诱导性分化的发育趋向。
• 对刚孵化出膜处于仔鱼期的尼罗罗非鱼苗,喂以混有雄性激素的饲料,可使遗
传上的雌性鱼性逆转为生理上的雄性鱼。
• (2)对卵巢和精巢发育的影响
– 促使脑垂体GtH细胞发育,并合成GtH,使脑垂体GtH含量增高,也即具正反馈作用。
• 雌性激素对成鱼能诱导其卵母细胞的生长、卵黄发生和积累,但对脑垂体GtH
的产生具负反馈作用。孕激素和皮质类固醇激素常在产卵季节达到最高峰,这
两类激素在卵母细胞的最后成熟和排卵过程中都有明显的作用。与雌性激素一
样,雄性激素对早期性未成熟鱼类个体脑垂体中的GtH细胞的发育和GtH的积
累具有促进作用。对成鱼性腺发育影响较大的雄性激素是睾酮(T)和11—酮
基睾酮(11-KT),它们有利于诱发精巢的发育和成熟,但对脑垂体GtH的分
泌具负反馈作用。
10. 环境因素对鱼类性腺发育成熟和产卵的影响
一、营养
• 鱼类性腺发育与营养的关系甚为密切。
。在成熟卵内蛋白质中以卵黄蛋白占其大部分,卵黄蛋白在化学上不是单一的蛋白,其主要成分是卵黄磷
脂蛋白(脂蛋白)。它是构成鱼卵卵黄的主体,以供胚胎发育的需要。
– 亲鱼在性腺发育过程中,母体需要从外界摄人大量的营养物质,特别是储备充足的蛋白
质和脂肪,它是母体将其转化为卵黄脂磷蛋白的前身物。因此,饲料种类和数量直接影
2
响到性腺的发育成熟,一般在投喂饲料充足的条件下,成熟卵子数量增加。在饲料不足
或饥饿条件下,往往成熟卵子减少,成熟系数下降,甚至推迟产卵期,或不能顺利产卵。
。卵巢中蛋白质含量变动的基本趋势是:
– 随性腺发育成熟而上升,成熟产卵后下降,其变动幅度比较大。
。鲤科鱼类在产后的夏秋季节,卵母细胞处于生长早期,卵巢的发育主要靠外界食物供应蛋白质和脂肪等
原料。
二、温度
– 温度是影响鱼类成熟和产卵的重要因素。18℃以上
三、盐度
– 固定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的鱼类,它们在繁殖时仍需要与生长相同的盐度。而溯河或降
海性鱼类,在性腺成熟的过程中,盐度有重要作用。
四、光照
• 光照对鱼类的生殖活动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影响的生理机制也比较复杂。
– 一般认为,光周期、光照强度和光的有效波长对鱼类性腺发育均有影响作用。
– 光刺激通过眼睛和松果体而起作用。长光周期时,松果体产生的褪黑激素受到抑制,脑
垂体GtH分泌增加
五、水流
• 水流是刺激溯河洄游性鱼类性腺成熟的重要因素之一。
– 水流对溯河性鱼类(鲑鳟鱼等)和产半浮性卵鱼类的生殖腺成熟和产卵极为重要。一些
溯河性鱼类在溯河过程中才能产生高能量代谢水平,使性腺完全发育成熟,产生卵子。
11.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包括亲鱼培育、催情产卵、孵化等三个部分。
12.亲鱼指已达到性成熟并能用于人工繁殖的种鱼。
13. 鲢、鳙亲鱼培育
– 鲢、鳙亲鱼的培育可采取单养或混养。一般采取混养方式。
– 以鲢为主的放养方式可搭养少量的鳙或草鱼;
– 以鳙为主,可搭养草鱼,一般不搭养鲢。
– 一般每亩放养重量以150~200kg为宜。
– 主养鱼放养的雌雄比例以1∶1.5为好。
长江流域的培育方法
① 产后培育:“大水、小肥”
②秋、冬季培育:“大水、大肥”
② 春季强化培育:“小水、大肥”,辅以投喂精饲料
④产前培育:从“大水、小肥”到“大水、不肥”
14. 草鱼、青鱼的亲鱼培育
(1)放养密度和雌、雄鱼比例
– 草鱼:7~10kg的草鱼亲鱼15~18尾/亩
– 青鱼:20kg以上的青鱼8~10尾/亩
– 雌、雄比例为1:1.5,最低不少于1:1。
– 搭配鲢或鳙的后备亲鱼5~8尾以及团头鲂的后备亲鱼20~30尾
15. “青料为主、精料为辅相结合投喂,定期冲水”是培育好草鱼亲鱼行之有效的方法。
16. 产卵设施包括产卵池、排灌设备、收卵设备, 产卵池一般60~100m2,椭圆形或圆形。
16.掌握剂量和注射次数的基本原则
– 催产剂有单一使用的,也有混合使用的。以促使亲鱼顺利产卵和排精,又不损伤亲鱼为
标准。
3
– 注射次数应根据亲鱼的种类、催情剂的种类、催产季节和亲鱼成熟程度等来决定。
• 如果一次注射可达到成熟排卵,就不宜分两次注射,以避免亲鱼受伤。成熟较
差的亲鱼,可采用两次注射,尤以注射LRH-A为佳,以利于促进性腺进一步发
育成熟,提高催产效果。
– 采用两次注射时,第一次注射量只能是全量的10%左右,第一次注射量过高,易引起早
产。
17. 孵化过程中的操作管理
1. 控制水流速度,保证水中的溶解氧量较高
2. 防止纱窗堵塞,出现溢漫。洗刷,外侧
3. 注意过滤水装置的运转。堵塞与破裂
4. 出苗时操作应十分小心。
5. 及时发现敌害和霉病(亚甲兰)
18. 整塘、清塘的优点
1.改善水质,增加肥度 2.有利于增加放养量 3.保持水位,稳定生产 4.杀灭敌害,减少鱼病 5.增加
青饲料(或农作物)的肥料
19. 理论上,鱼苗下塘时间应选择在清塘后7~10d,此时正值轮虫高峰期。
20. 食用鱼养殖的技术经济考核指标: 单位水体产量、饵料系数、成本和利润、成本利润率、单位面积纯
收入、上市规格、均衡上市百分比、优质鱼比例、鱼种自给率、劳动生产率。
21. 。改造池塘采取: 小池改大池;浅池改深池;死水改活水;低埂改高埂;狭埂改宽埂。
22. 池塘清整:清除过多的淤泥、夯实池埂、整理池堤、药物清塘、防止野杂鱼入池。
23. 鱼种来源:鱼种池专池培育、成鱼池套养。
24. 鱼种放养必须在晴天进行。
25. 决定放养密度的依据:1.池塘条件2.鱼种的种类和规格3.饵料、肥料供应量4.饲养管理措施5.历年
放养模式在该池的实践结果
26. 轮捕轮放就是分期捕鱼和适当补放鱼种,即在密养的水体中,根据鱼类生长情况,到一定时间捕出一
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鱼,再适当补放鱼种,以提高池塘经济效益和单位面积鱼产量。概括地说,轮捕轮
放就是“一次放足,分期捕捞,捕大留小,去大补小”。
• 一、轮捕轮放的作用
1.有利于活鱼均衡上市,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减少流动资金的数量3.有利
于鱼类生长4.有利于提高饵料、肥料的利用率5.有利于培育量多质好的大规格鱼种,为稳产、高效奠定
基础
二、轮捕轮放的条件
1.年初放养数量充足的大规格鱼种。2.各类鱼种规格齐全,数量充足,配套成龙,符合轮捕轮放要求,
同种规格鱼种大小均匀。 3.同种不同规格的鱼种个体之间的差距要大。4.饵料、肥料充足,管理水平跟
上。 5.合适的捕捞网具。6.捕捞技术要熟练、细致和正确。
27. 如何做好套养鱼种工作?
– 首先是切实抓好1龄鱼种的培育,培育出规格大的1龄鱼种,其中1龄草鱼种和青鱼种
的全长必须达到13cm以上,团头鲂鱼种全长必须达10cm以上。
– 其次,成鱼池年底出塘的鱼种数量应等于或略多于来年该成鱼池大规格鱼种的放养量。
– 第三,必须保证成鱼池有80%的食用鱼上市。
– 第四,要及时稀疏鱼类的饲养密度,使鱼类正常生长。
– 第五,轮捕的网目要适当放大,避免小规格鱼种挂网受伤。
– 第六,要加强饲养管理,对套养的鱼种在摄食方面应给予特殊照顾。
28. 每日投饵量的确定:水温、水色、天气、鱼类吃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