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下误诊的早期胃癌15例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分析:病例报告摘要早期胃癌是胃癌的初始阶段,及时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病例报告通过对一名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早期胃癌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本文详细介绍了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及治疗情况,并对早期胃癌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了讨论。
一、病例资料患者,男,55岁,因“上腹部不适3个月,加重1周”入院。
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呈持续性隐痛,进食后可缓解。
1周前症状加重,伴有反酸、嗳气。
患者否认恶心、呕吐、黑便等症状。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规律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尚可。
无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
无手术、外伤史。
无药物过敏史。
家族中无胃癌病史。
查体:体温36.7℃,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35/85mmHg。
神志清楚,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腹软,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隐血、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肿瘤标志物(CEA、CA19-9)等均未见明显异常。
影像学检查:上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示胃窦部局部胃壁增厚,黏膜下可见小结节影,增强后轻度强化。
考虑胃癌可能。
内镜检查:胃镜示胃窦部见一大小约1.0cm×1.5cm溃疡,边缘不规则,底部覆污秽苔,活检质脆。
超声内镜示胃壁局部增厚,层次不清,黏膜下可见低回声结节。
病理检查: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腺癌。
免疫组化:HER2(),MLH1(),MSH2(),MSH6(),PMS2()。
诊断:早期胃癌。
治疗: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
术后病理检查示肿瘤局限于黏膜层,无淋巴结转移。
术后予以化疗,随访1年,患者无复发及转移。
二、讨论1. 早期胃癌的病因:胃癌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有关。
早期胃癌的胃镜活检病理检查结果临床分析倪晓伟俞凌燕发布时间:2023-07-14T01:49:22.33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8期作者:倪晓伟俞凌燕[导读]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行胃镜检查与活检病理检查的结果。
方法:试验时间2014年2月-2018年3月,受试对象共30人,均为我院确诊早期胃癌患者,根据患者检查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为活检病理结果,研究组为常规胃镜检查结果;以临床病理检查结果为参考,分析胃镜检查准确率。
结果:胃镜检查准确率高达90%,可以作为早期胃癌首选诊断方法,P<0.05。
结论:早期胃癌行胃镜检查可以初步判定组织恶性病变,使患者能够及时接受专科治疗,提高预后康复效果。
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锡市新吴区老年病医院)江苏无锡 214112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胃癌行胃镜检查与活检病理检查的结果。
方法:试验时间2014年2月-2018年3月,受试对象共30人,均为我院确诊早期胃癌患者,根据患者检查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为活检病理结果,研究组为常规胃镜检查结果;以临床病理检查结果为参考,分析胃镜检查准确率。
结果:胃镜检查准确率高达90%,可以作为早期胃癌首选诊断方法,P<0.05。
结论:早期胃癌行胃镜检查可以初步判定组织恶性病变,使患者能够及时接受专科治疗,提高预后康复效果。
关键词:早期胃癌;胃镜活检;病理检查;准确率近些年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作息逐渐改变,加之受国际大环境影响,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上升,其中胃癌作为肿瘤科常见病,已对人类安全造成极大威胁[1]。
由于胃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患者感到不适时疾病通常已发展至中晚期,此时恶性肿瘤死亡率显著升高,且多伴随淋巴结转移,临床治疗难度大,预后多不佳。
基于上述形势,学界建议中老年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时发现早期胃癌,给予针对性放化疗,挽救患者生命,延长患者生存期限[2]。
文章选取我院病理检查确诊为早期胃癌的患者共计60例,分析胃镜检查、活检病理检查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胃癌误诊一例分析病例报告:住院号68215,患者女,56岁,因反复上腹部隐痛30年再发伴呕血5小时于2008年3月2日入院。
患者于30年前始出现上腹部隐痛,伴嗳气、反酸、早饱,进食后上腹部胀痛,自服“胃药”(主要为抑酸剂)后症状好转。
但病程反复,入院前一天晚上出现呕血2次,呈暗红色,部分夹有血块,伴排柏油样便1次,出血量共约300ml-400ml,伴有头晕,无大汗淋漓,尿少等。
既往于10个月前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在外院住院胃镜检查发现胃体中部前壁溃疡(a1期),溃疡面活检结果为黏膜炎症,临床诊断为胃体溃疡并出血,治疗后好转出院。
8个月前又再次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在外院住院胃镜检查发现与上次相同部位胃体溃疡(a2期),溃疡面活检结果为黏膜炎症,临床诊断为胃体溃疡并出血,治疗后好转出院,4个月前在本院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示胃炎。
否认有糖尿病,肝炎,高血压等,否认有手术及外伤史,否认家族有类似病史。
入院体查:生命体征正常,中度贫血貌,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辅助检查:红细胞3.15×1012/l,血红蛋白72g/l,血小板79×109,总蛋白49.7 g/l,白蛋白33.8 g/l,球蛋白15.9 g/l,大便隐血试验(+),肿瘤三项(ca50、afp、cea)未见异常,入院后给予抑酸、止血、补液等处理,患者仍有反复呕血及便血,2009年4月29日行胃镜检查示:胃体中部前壁见一凹陷,约1.2cm×2.2cm,底披黄白苔,周围粘膜肿胀,质软,皱襞较集中,无活动性出血,于溃疡的四缘内侧及溃疡壁取活检8块送病理,活检完毕于溃疡的四缘再作刷检。
病理检查示胃体粘液腺癌,临床诊断为胃癌并出血。
后转外科行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术,术中见胃体前壁有一大小约1.5cm×2.5cm溃疡,边缘凹陷,侵及浆肌层,小弯可扪及肿大淋巴结,标本病理示胃体粘液腺癌,浸润肌壁全层,溃疡形成。
胃癌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多样,难以早期发现。
本文将分析一个胃癌患者的典型病例,以增加对该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病例描述:患者,男性,65岁,因长期腹痛、消瘦等症状到我院就诊。
患者既往无消化系统疾病病史,无明显病因暴露。
病史回顾:患者在约一年前开始出现胃痛,轻度发作,无明显规律。
最近几个月腹痛加重,并伴有消瘦、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近期体重减轻10公斤。
身体检查: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无腹部肿块、压痛及包块感。
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肿瘤标志物全部正常。
辅助检查:1. 腹部超声:未检测到异常。
2. 胃镜检查:胃窦部可见一大小约3cm的溃疡病灶,呈浅表溃疡,底部覆盖灰白色黏液状分泌物,并有局部渗血表现。
3. 病理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示组织细胞异常、腺上皮细胞增生,结合临床资料,高度怀疑为胃癌。
诊断与治疗方案: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胃癌(胃窦部局限型浅表癌)。
治疗方案制定如下:1. 手术切除:考虑患者年龄较大,身体状况一般,选择以根治性胃切除术为主的手术方案。
2. 术前准备:包括术前评估、营养支持、肿瘤标志物监测等。
3. 术后辅助治疗:预计术后机会性放疗和化疗将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以提高疗效。
预后和随访:由于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因此本例属于中晚期诊断。
根据肿瘤的大小、范围和淋巴结侵犯情况,预后存在一定的差异。
治疗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包括胃镜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监测等。
结论:本病例提醒我们,胃癌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
对于有相应症状的患者,尤其是年龄较大或存在相关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早期发现和治疗胃癌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致命肿瘤之一的胃癌一直以来都是威胁着人们健康的疾病。
通过对该病例的分析,希望能够提高大众对胃癌的重视程度,加强预防和早期发现的意识,从而减少患者的疾病负担。
生囤塞出医王!j!Q!Q生!Q且笙≥!鲞筮!Q期£塾!塾堕!』!坚堂!堂型塑!丛鲤!垡堕Q垡:!Q!Q,!!!:≥!:№:垫运动加强,从而维护上呼吸道的自净机制。
另有报道。
盐酸氨溴索在体内达到一定浓度时有明硅的抗炎作用,且用盐酸氨溴索超声雾化吸入治疗肺部感染比静脉注射及糜蛋白酶超声雾化吸入能更快地减轻和消除肺部哕音等症状和体征,疗效显著心J。
超卢雾化盐酸氨溴索是通过超声雾化器使药物产生雾粒。
直径约有5t t m。
有效颗粒密度高,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并沉降,使病变部位浓度提高。
从而发挥速效商效的作用¨J。
而传统雾化吸入药物使用庆大霉素、糜蛋白酶、地塞米松,但因痰中的钙、镁浓度、脓液的酸性和厌氧环境影响氨基糖甙类药物的抗菌活性,故此类药物用于雾化吸入疗效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研究在开胸术后第1天即开始使用盐酸氨溴索超声雾化吸入后,咳痰容易,及咳痰量多优于对照组,显著提高了排痰47效果,,增加了病人的舒适度.缩短了住院时间,而且副作用少。
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恶心。
胃部不适.头痛或其他不良反应。
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此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I】陈水娥.沐舒坦治疗支气管肺炎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
18(3):164.165.[2]黄英.彭冬红.沐舒坦压缩雾化吸人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10(I):45-47.[3]安静,王春艳.沐舒坦雾化吸入对老年性肺癌肺切除术后病人排痰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05。
3(2):15.16,(收稿日期:2010—07一i o)(本文编辑:马艳丽)经胃镜诊断早期胃癌32例临床分析彭广波【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 G C)的镜下表现及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方法总结2005年6月至2009年9月问经胃镜检查结合活检诊断的32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均经病理检查确诊。
医学影像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6月 第3卷第12期胃镜检查结合粘膜活检,是目前胃癌最可靠的诊断手段。
我院自2014年年3月—2018年10月共检出胃癌110例,其中7例胃镜下误诊,误诊率占6.36%。
现将误诊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7例误诊病例中,按性别分男4例,女3例。
按年龄44~65岁,平均年龄51岁。
病变部位:胃底3例,胃体大弯1例,胃角1例,胃窦癌2例。
病理类型:粘液腺癌3例,低分化腺癌2例,腺癌1例,未分化癌1例。
胃镜误诊情况:我科应用日本欧林巴斯GIF-P3 电视胃镜检查,在7例误诊病例中,有5例胃镜下活检。
活检结果浅表性炎症2例,萎缩胃炎1例,胃角溃疡1例。
未经活检误诊的疾病有:胃角溃疡1例,糜烂性胃炎2例。
2 讨论误诊病例原因总结如下:(1)胃镜虽然是检查上消化道疾病最直观、准确、可靠的方法,但是操作方法不当或疏忽大意,也会造成漏诊或误诊。
这个原因在基层医院,开展胃镜业务较少情况下,尤其表现突出。
在7例误诊中,胃底部胃癌占3例,操作者要进行几种手法反转,对胃体小弯侧的观察要进行“J”反转,对胃底的观察要进行“U”反转,否则胃底部病变遗漏。
(2)胃镜下取材不当或过少造成误诊。
有经验的内镜医师对胃癌的确诊率可达95%以上,为此要多取活检,应在病灶边缘与正常交界处至少取6块以上[1]。
在7例误诊中,镜下活检5例。
说明因活检取材不当是造成误诊的关键因素。
如贲门溃疡或糜烂型癌,胃底溃疡,活检时有时患者配合不好,取材的部位不易固定,或旋转角度不够,造成取材不准。
III型(溃疡型)早期胃癌单凭内镜所见与良性溃疡鉴别有困难,放大内镜和染色内镜对鉴别有帮助,但最终必须直视下取活组织检查鉴别,对怀疑胃癌而一次活检阴性者,必须在短期内复查胃镜进行再次活检;即使内镜下诊断为良性溃疡且活检阴性,仍有漏诊胃癌的可能,因此,对初诊为胃溃疡者,必须在完成正规治疗的疗程后进行胃镜复查,胃镜复查溃疡缩小或愈合不是鉴别良、恶性溃疡的最终依据,必须重复活检加以证实。
胃镜联合组织活检对胃癌患者诊断的临床评价及意义发表时间:2013-04-12T14:47:50.8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5期供稿作者:周国胜[导读] 一般来说,胃镜能直观发现胃癌病灶,并且活检容易获得组织标本,良好的活检组织标本是正确病理诊断的前提条件。
周国胜(浙江省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311600)【摘要】目的:探讨胃镜及组织活检对胃癌患者诊断的临床意义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术后诊断为胃癌的患者,胃镜及组织活检的诊断符合率。
结果:1.胃镜诊断早期胃癌符合率40 %、进展期胃癌符合率84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组织活检病理诊断早期胃癌符合率66.7 %、进展期胃癌符合率94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分化型胃癌诊断符合率91.6 %、分化不良型胃癌诊断符合率54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肠型胃癌诊断符合率90.8 %、弥漫型胃癌诊断符合率62.9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胃镜联合组织活检对胃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存在一定的漏诊及误诊,提高对胃癌患者的胃镜及组织活检,以及临床医生对胃癌特点的认识非常重要,为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胃癌胃镜活检【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5-0025-02 一般来说,胃镜能直观发现胃癌病灶,并且活检容易获得组织标本,良好的活检组织标本是正确病理诊断的前提条件。
组织活检诊断在胃癌的确诊、鉴别诊断和预后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其阳性检查结果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在胃癌的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胃镜及组织活检对胃癌的临床评析,探讨胃镜联合组织活检对胃癌患者的诊断符合率。
1 资料选取2005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本院手术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133例,男性83例,女性50例;中青年患者40例,老年患者93例,平均年龄65.8岁。
早期胃癌的诊断与治疗的特点分析
徐超
【期刊名称】《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年(卷),期】2018(23)A01
【摘要】目的:总结早期胃癌临床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病例特点,进而有效的提升早期胃癌诊断的效果,提升治疗水平。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到2015年所收治的攻
击60名早期胃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收集,研究临床特征以及早期胃癌的表现。
结果:早期胃癌中病灶小于2cm的共计30例,病灶在2到4cm的共计15例,病灶
超过4cm的共计15例,早期胃癌大体分型以Ⅱ型居多,在进行早期胃癌的治疗过程中,所采取的胃镜检查诊断胃癌共计54例。
结论:内镜检查在当前早期胃癌的检查
过程中是主要的检查方式,对于临床治疗早期胃癌具有显著的意义以及作用,能够进
行推广和普及。
【总页数】2页(P95-96)
【关键词】早期胃癌;诊断;治疗
【作者】徐超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河北邯郸0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2
【相关文献】
1.胃镜诊断55例早期胃癌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分析 [J], 陈涛;刘加顺;刘丽丽
2.胃镜诊断早期胃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分析 [J], 黄娟
3.胃镜诊断55例早期胃癌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分析 [J], 赵会丽;田晓娟
4.胃镜结合病理诊断早期胃癌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分析 [J], 韩新亮
5.胃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早期胃癌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J], 车向明;曹红;张小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镜下误诊的早期胃癌15例临床分析
摘要:早期胃癌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关键词:早期胃癌胃镜检查误诊分析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93-02
早期胃癌指癌浸润未超过粘膜下层者,不管有无淋巴结转移。
早期胃癌即使淋巴结转移,一般范围也较小,外科有充分廓清手术的可能。
因此此种分类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分类也具一定实用性。
早期胃癌其病灶虽较小,但是在胃镜下却不难发现,配合细胞学检查阳性率高,因此胃镜检查是诊断早期胃癌的重要手段。
但由于早期胃癌病灶小,内镜下多表现为良性特征,加之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极易超成误诊和漏诊,待病灶明显呈特征性表现时,又往往失去了根治的时机。
为了总结经验教训,现将我院近5年来误诊的15例早期胃癌,就早期内镜下表现和误诊的原因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文15例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为27—68岁,平均年龄为50岁。
1.1 临床表现。
上腹痛4例,恶心呕吐2例,贫血、黑便2例,腹胀2例,烧心、反酸3例,体重下降1例,无症状1例。
1.2 病变部位。
位于胃角2例,贲门3例,胃体5例,胃窦4例,复合性溃疡1例。
1.3 病变大小。
除1例直径
2.5cm,1例
3.0cm外,其余均≤1.0cm。
1.4 质地。
全组胃蠕动正常,质地柔软。
2 胃镜下所见
隆起型例,表浅型例,轻度凹陷型例。
全组内镜下肉眼无一例诊为癌或疑癌。
内镜诊断为贲门炎3例,浅表糜烂性胃炎3例,胆汁反流性胃炎1例,胃窦炎4例,胃角糜烂2例,胃溃疡1例,复合性溃疡1例。
3 讨论
本组患者在检查后治疗效果差,症状反复,再次行胃镜检查示病灶明显,并病理组织学:低分化腺癌7例,高分化腺癌4例,粘液腺癌2例,胃恶性淋巴瘤1例,未分型癌1例。
目前,国内外仍主要以胃镜检查来发现及诊断早期胃癌,而呈良性特征的胃癌极易漏诊及误诊,因此,努力提高对此类胃癌的检出率将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内镜检查中,不因拘泥于既往传统的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条件,如病变大小、病变边缘情况、质地柔韧度、蠕动是否减弱或消失、以及溃疡治疗后是否愈合等,适当放宽内镜活检的范围可提高良性特征型胃癌的检出率。
早期胃癌在内镜中的发现率较高,但由于病灶小且不典型,误诊和漏诊也较高。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由于病灶小且呈良性特征,故易诊断为炎症或良性溃疡;②诊断中常受常规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条件影响,没有多点多处活检及内镜随访。
因此,对胃溃疡无论有无恶性特征,均应常规活检并进行内镜随访。
胃炎样胃癌的内镜特点:早期胃癌分为溃疡型、息肉型和胃炎型。
胃炎样早期胃癌是一种快速生长型癌,主要表现为褪色、充血性改变和粘膜不平整,常规内镜下仔细观察有时也难以确诊。
本组1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内镜下粘膜潮红,幽门前区有一片状充血显著,肉眼未考虑胃癌,而活检病理诊断为低分化腺癌。
另1例胃窦粘膜红白相间,大弯近幽门前区局部粘膜粗糙,活检病理报告为高分化腺癌,术后病理证实为一点癌。
还有1例胃角仅粘膜潮红,边界清,周边粘膜无粗糙,病理诊断为未分型癌。
由于癌变初发点始于黏膜层,多为肠上皮异型腺管癌变,与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有关,因此,遇内镜下粘膜粗糙感、触易出血、斑片状充血、糜烂、粘膜灰白而透见血管等胃炎样粘膜改变时均应常规多方位多块活检。
在胃粘膜粗大皱襞区或其边缘仔细寻找癌灶,可提高胃癌的检出率。
本组有2例确诊胃癌前2周至6个月曾于外院及我院多次胃镜检查,均发现胃粘膜皱襞粗大,但因其柔软未作活检,诊断为浅表糜烂性胃炎,至上级医院院内镜检查时发现患者胃体大弯有异常粗大的粘膜皱襞,皱襞柔软,1例在粗大皱襞区有散在片状糜烂,另1例在粗大皱襞区边缘见一浅表溃疡,2例均无恶性征象,于糜烂处及溃疡边缘多处活检并取无糜烂处粗大皱劈组织,病理报告为低分化腺癌。
复合性溃疡与胃癌的关系:既往认为十二指肠溃疡多伴高酸,可抑制胃内亚硝酸胺的形成,减少致癌物质的侵入,故十二指肠溃疡伴胃癌罕见。
近年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胃癌的报告日益增多,本组1例复合性溃疡,久治不愈,病情反复,最终病理证实为腺癌。
因此,对复合性溃疡尤其是胃型复合性溃疡,不论胃部溃疡有无恶性表现,均因常规于溃疡边缘多处多块活检。
由于早期胃癌病灶小,其表现不典型,加之检查者的经验不足,极易导致漏诊及误诊,所以提高检查者的水平也很重要。
尤其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于粘膜皱襞粗大,或较大溃疡,表面污秽,边界不清,一定要注意取材部位、深度、数量;②年龄较大患者,不适症状反复发生;③检查者在作检查时要结合病史体征,且要不受常规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条件影响;④对于一次病理阴性的患者,短期内治疗效果差,一定要再次复查及活检。
参考文献
[1] 周惠萌,范欣敏.中国中西上消化道疾病9910例胃镜检查结果分析,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年11卷第03期
[2] 章杰.胃体溃疡338例临床和内镜分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年第09期
[3] 李则岭,赵玉珉.贲门溃疡104例内镜检查分析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6卷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