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到第四章(重点)
- 格式:ppt
- 大小:745.00 KB
- 文档页数:52
中国医学史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 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2. 在金属针具之前,中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是砭石。
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3. 在原始宗教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疗保健方法是导引术。
4. 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5. 灸法:通过对身体某一部位进行固定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6. 为什么古代中药著作皆称“本草”? 古代以植物药为主第二章早期的医药卫生知识和实践1.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我国最早关于龋齿的记载见于甲骨文。
甲骨文中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是?“疾年”“雨疾”“降疾”“疾疫”。
2.蛊:甲骨文的记载。
象征腹中之寄生虫,是将虫与人体相联系的最早记载。
3.目前所知对药物进行的最早分类记载于《周礼•天官》,五药(草、木、虫、石、谷)。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我国最早的病名记录见于《诗经》。
5.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6. 酒的药用作用?①酒能通经活络、提振精神,也有驱寒散瘀、麻醉镇痛或消毒杀菌的作用。
②酒又有挥发性能且能充当溶媒,所以后世成为常用的溶剂,并且用来加工炮制药物,制作药酒。
③对“外感风寒”“劳伤筋骨”等病有治疗作用。
“鬯其酒”见于甲骨文,是目前所知关于药酒的最早记载。
7. 酒在《汉书•食货志》中被称为“百药之长”。
8. 何为汤液?汤液传说由何人发明?汤液即汤剂,又称水药,是将所选的多种药物混合煎煮后用于医疗。
传说汤液由伊尹创制。
意义:1.整体观在药物学运用上的具体体现2.为提高疗效、减低毒性的深化研究提供条件3.为方剂学诞生埋下伏笔9. 病入膏肓的典故与医缓有关。
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治法规范“攻”“达”“药”。
10. 公元前541年秦国名医医和为晋侯诊疾提出的病因学说是六气病因学说。
名词解释30(第一章和第四章是重点)第一章绪论1 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具有主体数量的不确定性和实体上的共享性等特征。
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通常要遵守以下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是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依赖于公共权力机构的公共选择机制;界定公共利益要遵循合理性原则;界定公共利益要基于广泛的民意;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要给予私人利益受损的少数人公平、合理的补偿。
2 公共权力(2014):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得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权力运行机制应用到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之中,进而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公共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对公共权力实施有效制约,才能保证私人的合法权力和社会的良好运行。
3 公共秩序:也成为社会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维护公共秩序,既要依靠道德规范,也需要法律规范的制约,两者互相补充、互为条件。
4 公共物品(2013年):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具有以下特征: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出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因此,公共物品一般不能有效的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其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纯粹的公共物品是少数,如国防和灯塔,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
超声诊断学第一章~第四章总论1、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形态学检测、功能性检测、介入性超声。
2、超声诊断的优势:对软组织分辨良好,特别是含液器官(血管、胆道等)。
3、超声诊断的类型:A型、B型、M型、D型、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等。
4、超声的定义:是一种传播频率在20kHz以上、超过人耳可听到声波频率范围的机械波,临床最常用的频率是2.5~10MHz。
5、对不足2个月的早期妊娠妇女,尽量不用超声进行常规检查。
6、多普勒血流声像图显示:红色表示血流朝向探头,蓝色表示血流背向探头,多彩色小点交织表示湍流,亮度表示血流平均速度。
第五章腹部超声探测方法1、探头频率的选择:频率越高,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弱,用于浅表器官;频率越低,波长越长,穿透力越强,用于深部脏器。
2、在探头和组织之间涂以医用超声耦合剂,可以减少探头与组织间的空气间隙,减少声阻抗差。
3、受检者准备:(1)上腹部检查:空腹8-12h(通常在晨起禁食早餐时检查),显示胰腺等脏器可饮水使胃充盈作透声窗。
(2)盆腔检查:需膀胱适量充盈。
第六章肝超声诊断一、正常声像图表现1、正常肝声像图:内部回声细密、均匀,门静脉管壁呈稍强回声,肝静脉管壁不显示明显回声。
2、多普勒血流图:门静脉、肝动脉血流朝向肝,呈红色;肝静脉血流背向肝,呈蓝色。
二、肝疾病的超声诊断(一)脂肪肝1、广泛性脂肪肝:肝均匀增大,表面圆钝,肝实质回声增强(“明亮肝”);局限性脂肪肝:花斑样或不规则片状高回声(脂肪浸润区)。
2、血流信号较正常少。
(二)肝炎后肝硬化1、肝左右叶大小比例失调,右叶萎缩,左叶增大,肝实质回声增粗增强。
2、肝表面不光整或凹凸不平,表面外围可见腹水。
3、胆囊壁充血水肿出现“双边影”。
4、门静脉内径增大,并有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三)肝囊性病变1、肝囊肿:一个或多个无回声区,透声性好,后壁回声增强,后方回声增强明显。
2、肝浓重:边界不清,壁厚,内壁不规则,呈虫噬样,超声造影现实蜂窝样表现。
生物化学分章重点总结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及维持的力(考到问答题)一级:多肽链中AA残基的排列顺序,维持的力为肽键,二硫键。
二级:Pr中某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不涉及AA碱基侧链的构象,维持的力为氢键。
三级:整条多肽链全部AA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其形成和稳定主要靠次级键—疏水作用,离子键(盐键),氢键,范德华力。
四级:Pr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维持的力主要为疏水作用,氢键、离子键(盐键)也参与其中。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DNA一级结构:DNA分子中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连接方式。
RNA的一级结构:RNA分子中核糖核苷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连接方式。
hnRNA:核内合成mRNA的初级产物,比成熟mRNA分子大得多,这种初级mRNA分子大小不一被称为核内不均一RNA。
基因: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生物学功能的片段。
基因组:一个生物体的全部DNA序列称为基因组。
第三章酶酶抑制剂:使酶催化活性降低但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
酶激活剂:使酶从无活性到有活性或使酶活性增加的物质。
酶活性单位:衡量酶活力大小的尺度,反映在规定条件下酶促反应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一定量产物或消耗一定底物所需的酶量。
变构酶:体内一些代谢产物可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以外部位可逆结合,使酶发生变构并改变其催化活性,这种调节方式为变构调节,受变构调节的酶为变构酶。
酶的共价修饰:酶蛋白肽链上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活性的过程。
阻遏作用:转录水平上减少酶生物合成的物质称辅阻遏剂,辅阻遏剂与无活性的阻遏蛋白结合影响基因的转录的过程第四章糖代谢糖代谢的基本概况葡萄糖在体内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在不同类型细胞内的代谢途径有所不同,分解代谢方式还在很大程度上受氧供状况的影响:有氧氧化彻底氧化成CO2和水、糖酵解生成乳酸。
另外,G也可以进入磷酸戊糖途径等进行代谢。
《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2、教师权利和义务3、学生权利和保护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1、教师职业道德2、教师职业行为第四章:文化素养1、历史知识2、中外科技发展史3、科学常识4、文化常识5、文学常识6、艺术鉴赏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1、信息处理能力2、逻辑思维能力3、阅读理解能力4、写作能力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3、素质教育的内涵:(1)实施素质教育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方向(2)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3)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4)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中学新课程(3)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第二节、学生观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4、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环境1、概念:(法律上的定义)我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太阳及其光和热不属于)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要素: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足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人类环境的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形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环境法采、最常见)2、按环境功能的不同: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宪法)三、人类同环境的关系:1、关系: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环境对人类有反作用2、环境的两种能力:为了维持人人类环境系统的动态的平衡,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不超过两个界限:(1)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不能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2)排放到环境里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的纳污量,即环境的自净能力。
四、(了解)某些自然物在它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作用的时候,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自然客体,但当它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要素的功能时,就不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的客体。
例如:马戏团里的驯兽,人工饲养的各种动物,人工种植的庄稼、果树等等,它们不再被看作环境要素,而视为一种财产,成为民法所有权保护的客体。
五、区别:土地、森林、草原、渔业、水、矿产,野生动物,几种资源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
六、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组成生态系统的有机统一体,并且沿着一定的途径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2、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A、1/10定律:低位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通过自身新陈代谢要消耗一部分,而剩余的能量又只有1/10被上一级所利用。
B、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七、生态平衡: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军事侵略1840年中英《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归英属香港境内”1849年葡萄牙武力抢占澳门半岛1887年《中葡友好通商条约》,允许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81年《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定议定书共割去7万平方公里领土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后由中国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向英国索赔2100万元,广州赎城费600万元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中国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1895年中国向日本赔偿23150万两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各国赔款总计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共计9.82亿两,还有各地赔款2000万两。
经济掠夺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口为通商口岸1858年《天津条约》又开放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改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为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10个口岸1860年《北京条约》又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陆路方面,开放伊犁和尔为商。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计算机应用基础》上知识重点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946年3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诞生,它的主要元器件是电子管。
2.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第四代: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3.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教育(CAE)、计算机辅助教学(CAI)4.计算机硬件的五个基本组成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其中运算器和控制器共同构成中央处理器(CPU)5.中央处理器根据冯.诺依曼的“程序存储”设计思想设计6.按信息是否可以更改,存储器分为读写存储器和只读存储器,读写存储器用RAM表示,只读存储器用ROM表示;7.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它是位于主存与CPU之间的一个快速小容量存储器,用来保存CPU正在运行的程序和需要及时处理的数据。
与主存相对,它的存取速度更快,但容量小,成本较高。
8.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麦克风、摄像头、触摸屏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音箱和耳机9.10.根据软件的不同作用,通常将软件大致划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11.CPU的性能指标CPU是计算机最核心的部件,因此CPU的性能指标也是衡量计算机性能的主要参数,主要包括机器字长和运算速度两大方面。
机器字长是指计算机的运算部件能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字长越长,计算机的运算精度就越高。
运算速度用CPU每秒执行的指令条数来表示,单位一般用MIPS表示。
影响CPU运算速度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是CPU的时钟频率,即主频。
12.内存容量内存储器,也简称主存,是CPU可以直接访问的存储器,需要执行的程序与需要处理的数据就是就是存放在主存中。
内存储器容量的大小反映了计算机即时存储信息的能力。
第二章Windows 7操作系统1.操作系统(OS)是计算机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管理计算机资源、控制程序运行、改善人机交互界面和为其他软件提供支持的系统软件。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2022会计基础知识重点会计基础知识的重点包括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写会计分录等等。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2022会计基础知识重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章总论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未来信息)3、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督(质保),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4、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投入—运用—退出<偿债、交税、分配利润>)5、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持续经营(核算基础)、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手段)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
7、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资产=权益(金额不变:资产一增一减、权益一增一减益同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一等式也是基本等式,静态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表依据)收入-费用=利润(第二等式,动态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编制利润债表(损益表)依据)取得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发生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第二章会计核算内容与要求1、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款项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备用金等;有价证券是指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2、收入是指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失,费用是指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
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判断经营成果及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第一章·原子结构一、基本概念(重点)(1代表概率密度; (2n 值的大小表示电子的能量高低。
n 值越大表示电子所在(3)l :角量子数(能级),l 表示电子云的形状,对于多电子原子l 也是决定电子能量高低的因素。
E ns < E np < E nd < E nf ; E 1s < E 2s < E 3s < E 4s ;子数与能量无关;(6)s :自旋角动量量子数,自旋量子数 ms =+1/2和-1/2。
电子的自旋只有两个方向,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通常用“↑”和“↓”表示 。
二、结论与规律(重点)(1)描述一个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用两个量子数(n ,l ) (2)描述一个原子轨道,用三个量子数(n ,l ,m )(3)描述一个原子轨道上运动的电子,用四个量子数(n ,l ,m ,s ) (4)同一原子中,没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存在。
(5)l 相同时, n 越大,能量越高:E 1s < E 2s < E 3s < E 4s原因:屏蔽效应:内层电子对外层电子的排斥相当于部分抵消了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
轨道能量升高。
(6)n 相同时,l 越大,能量越高:E ns < E np < E nd < E nf原因:钻穿效应:外层电子可能钻到内层出现在离核较近的地方的现象。
l 越小,钻穿能力越强。
钻穿结果降低了其它电子对它的屏蔽作用,起到了增加有效核电荷,降低轨道能量的作用。
(7)n 与l 都不同的时候,一般n 越大,能量越高。
但有反常情况:E 4s < E 3d 能级交错原因: 4s电子的钻穿能力较强三、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填充规律(三条,重点):(1)能量最低原理(2)泡利不相容原理:在同一原子中没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
(3)洪特规则:在等价轨道中,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作为洪特规则的特例,等价轨道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的状态是比较稳定的。
八年级物理期中考试范围和重点一、考试范围:第一章~第四章二、题型:与中考题型一致。
三、单选(10个),多选(3个),填空(6道),综合题6道(3道探究性实验,3道计算)四、单选和填空所考知识点1、机械运动:参照物、刻度尺和停表读数,长度的估测,s和t的计算(包括比例和看图计算)测平均速度的实验2、声现象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声的利用,噪声的控制3、物态变化温度和温度计,熔化及图像,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4、光现象生活中的光现象、会辨析光路图,光的反射定律及应用,平面镜成像,光的色散及看不见的光(一道题)五、多选题:2个中档,最后一道难度较大(学生可以跳过先答别的题)一道声现象,一道光现象,一道机械运动六、三个探究实验,没有设计性实验可能考察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测平均速度七、三道计算,注意答计算题公式、代入数据必须有。
一道很容易,2道中档题目,有理论联系实际的题。
物理基础知识总结第一章机械运动1、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常考的物理估测:课桌的高度约0.75m;物理课本的宽度约18cm;物理课本的长度约20~30cm;一支铅笔的长度约20cm;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约 1.5m;教室每层楼高约3m;一页纸的厚度约0.1mm……2、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1h=3600s3、速度的计算公式:_____sv=_________ 推导公式:_st=____s vt=_________国际单位制:m/s常用:km/h1m/s = 3.6 km/h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个数值越大,表示物体运动得越快。
常考运动物体速度的估测: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1.1m/s;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自卸车的行驶速度约5m/s……4、误差测量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医学遗传学重点归纳第一章人类基因与基因组第一节、人类基因组的组成1、基因就是遗传信息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基因组是是细胞内一套完整遗传信息的总和,人类基因组包含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单拷贝序列串联重复序列按dna序列的拷贝数相同,人类基因组高度重复序列反向重复序列重复序列短分散核元件中度重复序列长分散核元件3、多基因家族是指由某一祖先经过重复和所变异产生的一组基因。
4、假基因就是基因组中存有的一段与正常基因相近但无法抒发的dna序列。
第二节、人类基因的结构与功能1、基因的结构包含:(1)蛋白质或功能rna的基因编码序列。
(2)就是抒发这些结构基因所须要的启动子、增强子等调控区序列。
2、割裂基因:大多数真核细胞的蛋白质编码基因是不连续的编码序列,由非编码序列将编码序列隔开,形成割裂基因。
3、基因主要由外显子、内含子、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终止子、隔绝子共同组成。
4、外显子大多为结构内的编码序列,内含子则不为编码序列。
5、每个内含子5端的两个核苷酸都是gt,3端的两个核苷酸都是ag,这种连接方式称为gt--ag法则。
6、外显子的数目等同于内含子数目提1。
7、启动子分成1类启动子(含有gc碱基对,调控rrna基因的编码)、2类启动子(具备tata盒特征结构)、3类启动子(包含a、b、c盒)。
第三节、人类基因组的多态性1、人类基因组dna多态性存有多种类型,包含单核苷酸多态性、填入\\缺位多态性、拷贝数多态性。
第二章、基因突变变异就是指生物体在一定内外环境因素的促进作用和影响下,遗传物质出现某些变化。
基因突变即可出现在生殖细胞,也可以出现在体细胞。
第一节、基因突变的类型一、碱基置换:就是指dna分子多核苷酸链中的某一碱基或碱基对被另碱基或碱基对转让、替代的变异方式,通常又称点变异。
包含:1、同义突变:替换发生后,虽然碱基组成发生变化,但新旧密码子具有完全相同的编码意义。
同义突变并不产生相应的遗传学表观效应。
原子核物理重点知识点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1、对核素、同位素、同位素丰度、同量异位素、同质异能素、镜像核等概念的理解。
(P2)核素:核内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中子数以及特定能态的一种原子核或原子。
(P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质量数的核素所对应的原子。
(P2)同位素丰度:某元素中各同位素天然含量的原子数百分比。
(P83)同质异能素:原子核的激发态寿命相当短暂,但一些激发态寿命较长,一般把寿命长于0.1s 激发态的核素称为同质异能素。
(P75)镜像核:质量数、核自旋、宇称均相等,而质子数和中子数互为相反的两个核。
2、影响原子核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P3~5)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的比例;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奇偶性。
3、关于原子核半径的计算及单核子体积。
(P6)R =r 0A 1/3 fm r 0=1.20 fm 电荷半径:R =(1.20±0.30)A 1/3 fm 核力半径:R =(1.40±0.10)A 1/3 fm 通常 核力半径>电荷半径单核子体积:A r R V 3033434ππ==4、核力的特点。
(P14)1.核力是短程强相互作用力;2.核力与核子电荷数无关;3.核力具有饱和性;4.核力在极短程内具有排斥芯;5.核力还与自旋有关。
5、关于原子核结合能、比结合能物理意义的理解。
(P8)结合能:),()1,0()()1,1(),(),(2A Z Z Z A Z c A Z m A ZB ∆-∆-+∆=∆= 表明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会释放的能量。
比结合能(平均结合能):A A Z B A Z /),(),(=ε原子核拆散成自由核子时外界对每个核子所做的最小平均功,或者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平均每一个核子所释放的能量。
6、关于库仑势垒的理解和计算。
(P17)1.r>R ,核力为0,仅库仑斥力,入射粒子对于靶核势能V (r ),r →∞,V (r ) →0,粒子靠近靶核,r →R ,V (r )上升,靠近靶核边缘V (r )max ,势能曲线呈双曲线形,在靶核外围隆起,称为库仑势垒。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概念: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动态、个性心理。
2、心理学发展代表人物。
〔1〕“心理学之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否认意识,主张行为。
〔4〕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整体决定其内在的部分。
〔5〕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代表,其主张无意识。
马斯洛、罗杰斯是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主张心理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6〕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出版《认知心理学》,标志认知心理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
3、个体发展规律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差异性;不均衡性。
4、心理发展的心理学理论两种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1〕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论,认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第一阶段是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
〔2〕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论,人类心理机能由低向高发展过程由三方面推动。
第一,起源于社会文化;第二,个体发展来看,语言、符号等中介使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新的心理机能;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5、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期限”等观念。
第二章高等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6、高等心理学发展史代表人物。
〔1〕赫尔马特“科学教育之父”〔2〕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称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后又出版了《双生子的测量》、《教育原理》、《智力测量》。
7、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未来趋势:综合化、本土化、情景化。
8、●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帮助教师建构科学的教育理念〔2〕有助于教师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教学质量〔3〕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4〕有助于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学科地位: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
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红军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奋斗历程的经典报告文学。
第一章到第四章概括如下:
第一章:探寻红色中国
作者埃德加斯诺以记者的身份,深入苏维埃红区,冒险探索红色世界的好奇心。
他通过访问杨虎城将军和陕西省邵力子主席,以及与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邓发同志的会面,开始了解红军、共产党的秘密。
第二章:通往红区的道路
这一章详细描述了斯诺在通往红区的路上被白匪徒追杀的经验,以及国民党通过“民团”这个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
同时,也介绍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与共产党秘密达成一致抗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章:保安——红都概述
作者斯诺在保安(今子长)进行了初步印象的概括,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他的初步印象。
第四章:通过红色大门
这一章描述了斯诺被引导进入苏区的内部,进一步揭示了
苏区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作者对苏区的组织结构、红军战士
的生活、红军的教育和训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以上是对《红星照耀中国》前四章的概括,通过这些章节,作者斯诺生动地描绘了中国红军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
期的奋斗历程,展示了他们在困难中的坚韧和决心,为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