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图解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21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dà lù piāo yí shuō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
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由于当时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局限,大陆漂移和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
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的稳定。
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
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
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
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
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
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大陆漂移学说以轰动效应问世,却很快在嘲笑中销声匿迹。
虽然魏格纳找到的证据很多,但是如果别人找出一个反对这个科学理论的证据,比如大陆漂移的动力不足,这个学说只能叫做假说,而不是真正的理论。
当人们解释中龙、舌羊齿等古生物的分布时,依然用陆桥说来搪塞,虽然陆桥说显得很荒唐,但是当时人们认为,还有一种理论更加荒唐,那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有人开玩笑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一个"大诗人的梦"而已。
只有魏格纳还孤独地吟唱着自己的诗篇。
1930年魏格纳第四次深入格陵兰岛考察气象时,不幸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年仅50岁,他的遗体在第二年夏天才被发现。
他离去的早了一点儿,因为德国的一艘科学考察船刚刚从大西洋回国,带来了一个消息,在大西洋中间存在一条很长的洋中脊,那里有巨大的裂谷。
凭着魏格纳广博的学识,他将有可能找到解决大陆漂移动力问题的方案,洋底的移动会提供大陆漂移的线索。
可惜他与这个消息永远地隔绝了。
同许多超越时代的科学家一样,他又出生得早了一点,未能等到他的学说被世人接受的一天。
也许,只有人迹罕至的冰雪大陆,才能理解魏格纳生前的孤独吧。
魏格纳的灵魂被冰封在格陵兰的积雪中,大陆漂移学说则被尘封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无人问津。
北极黄河站:是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2004年7月28日成立。
北极黄河站位于北纬78度55分,东经11度56分,在实际的地理位置上,它处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是我国继南极长城、中山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
沧海桑田——大陆漂移图解“沧海桑田”来源于晋朝葛洪的《神仙传.王远》。
王远,汉代仙人。
据《神仙传》记载,王远,字方平。
东海(今属山东、江苏)人。
举孝廉,除郎中,後官至中散大夫。
明天文图谶河洛之要,逆知天下盛衰之期。
後弃官入山修道,道成名著。
汉桓帝强徵至京师,不肯答诏。
王远居太尉陈耽家道室四十余年,耽家无疾病死丧,六畜繁息,田蚕万倍。
相传王远後化去,常治崑仑山,往来罗浮山、括苍山。
王远常任天曹事,主地上五岳生死之事。
其弟子有蔡经,亦得长生成仙,後其隐处称蔡仙乡。
王远有手书及符传存世,其妹麻姑亦为得道女仙。
一次,王远与麻姑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
到了约定的那天,王远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从的簇拥下,坐在五条龙拉的车上,前往蔡经家。
但见他戴着远游的帽子,挂着彩色的绶带,佩着虎头形的箭袋,显得威风凛凛。
王远一行降落在蔡经家的庭院里后,簇拥他的那些人一会儿全部隐没了。
接着,王远和蔡家的成员互相致意,然后独自坐在那里等候麻姑的到来。
王远等了好久还不见麻姑到来,便朝空中招了招手,吩咐使者去请她。
蔡经家人谁也不知道麻姑是天上哪位仙女,便翘首以待。
过了一会儿,使者在空中向王远禀报说:“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她说已有五百多年没有见到先生了。
此刻,她正奉命巡视蓬莱仙岛,稍待片刻,就会来和先生见面的。
”没多久,麻姑从空中降落下来。
她的随从人员只及王远的一半。
蔡经家的人这才见到,麻姑看上去似人间十八九岁的漂亮姑娘。
她蓄着长到腰间的秀发,衣服不知是什么质料制的,上面绣着美丽的花纹,光彩耀目。
麻姑和王远互相行过礼后,王远就吩咐开宴。
席上的用具全是用金和玉制成的,珍贵而又精巧;里面盛放的菜肴,大多是奇花异果,香气扑鼻。
所有这些,也是蔡经家的人从未见到过的。
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
刚才到蓬莱,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
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1 基本简介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
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2 发展历程2.1 提出学说大陆漂移说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来的,并且在几年后(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
人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
20世纪20-30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
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我所说的理论革命阶段,直到50年代中期,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
但直到本世纪(20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2.2 历史分析历史分析表明,这场地球科学革命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理论革命状态外仅仅是因为人们勉强接受了一整套已处休眠状态或早先被摒弃的观念或理论。
这场科学革命伴随着研究地球的新手段和传播知识的新技术的产生而产生。
『大陆漂移』·『地幔对流』·『海底扩张』经典说▼『大陆漂移』一幅世界地图不知从多少人的眼前掠过,但能够认真读图的有几人?大西洋两岸的南美东部和非洲西部的轮廊线能够惊人地吻合在一起,是偶然的表象吗?还是有内在的原因?最先对之产生兴趣和疑问的是英国人弗兰西斯·培根,1620年他提出了西半球南北美洲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人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是相连着的。
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修斯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惊人的相似,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并称之为冈瓦纳古陆。
地图只有在奥地利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眼里,才能产生出奇迹:1912年,他首先提出大陆漂移的设想:认为古生代时只有一个大陆,称泛大陆。
中生代时期,泛大陆开始分裂、漂移,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才形成现在的海陆分布格局。
他不顾大多数科学家的反对,于1915年发表《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气候学、古生物学等方面全面论述大陆漂移学说的合理性,从地球的粘性、洋底地质、褶皱、断裂及大陆边缘结构等方面探讨了大陆漂移的动力问题。
1930年,魏格纳到格陵兰探险,不幸遇难。
由于当时条件下还不能很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而且魏格纳并非职业地质学家,遭到几乎众口一词地反对。
大陆漂移理论受到冷落,被人斥为痴人说梦。
在地球自转运动中,陆块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
由硅铝层组成的较轻的陆壳浮在较重的硅镁层洋壳上,就像冰山漂移在水面上一样。
泛大陆的分裂不是以突发性灾变形式出现的,而是经历了很长时间。
从欧洲陆块与北美陆块分离,到澳大利亚陆块与南极陆块分离,持续了约1.7亿年。
大西洋两岸的南美和非洲的海岸线惊人的相似,安全可拼合在一起。
南美、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亚在古生代的气候、生物群分布上都很相似,而中生代以后则明显不同。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好嘞,今天我们聊聊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
这可不是一本正经的教科书,而是个有趣的话题,咱们轻松聊聊,看看大自然是怎么搞定这些“漂流”大事的。
你想啊,咱们地球表面就像一块巨大的拼图,满是块块儿的大陆。
每一块儿大陆都是独立的,就像咱们在街头巷尾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小店,各有各的特色。
有的人可能觉得这些大陆一直都在那儿,一动不动,其实可不,早在几亿年前,它们可都是一整块儿的哦。
想象一下,一个巨大的拼图,没了边,没了角,简直就像一块大披萨,给人一口吃个痛快。
后来,这个披萨就被切成了无数块,各自漂流,慢慢地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叫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德国气象学家。
大约一百年前,这位大哥提出了大陆漂移的理论。
他觉得,这些大陆就像“流浪汉”,在地球的表面上四处游荡。
魏格纳可是个有点儿“二”的人,他看了看各大洲的轮廓,突然觉得它们像是拼图的一部分。
脑洞大开啊,结果把自己的想法公之于众,搞得当时的科学界一阵轰动。
可惜,那时候很多人对他的理论不以为然,甚至嘲笑他。
你说,真的,有时候真是“无视马后炮”,总有人对新想法冷嘲热讽。
这个理论经历了很多波折,直到后来的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
等到二十世纪中叶,随着技术的发展,大家发现地球的地壳是由几个大板块组成的,这就像一块块拼图,它们在慢慢移动,互相挤压、碰撞,甚至相互撕扯。
这时候,板块构造学说就应运而生,真是“神来之笔”。
各大洲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清晰可见。
比如,非洲和南美洲,它们在遥远的过去可是亲密无间,现在却隔着一片汪洋大海。
你还知道吗?这些板块运动带来了不少奇妙的现象。
比如说,火山和地震。
火山喷发就像是地球在发脾气,喷出岩浆、火焰,真是壮观得让人目瞪口呆。
而地震呢,就像地球在打个小喷嚏,整个地面瞬间晃动,让人心惊胆战。
不过,正因为这些运动,才让地球保持着活力,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形,有山、有河、有湖,还有那些壮丽的自然奇观,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三大地壳运动理论概述一.首先了解什么是地壳这里说的地壳,其实指的是岩石圈。
地球半径平均6370千米。
1.地壳平均深处17km以上部分为地壳,陆地平均33km厚度,海洋平均7km厚度,最薄处是深度为11km米的马里亚纳海沟,地壳1.6km。
2.地幔,软流层和岩石圈平均深度2900km到地壳之间的部分叫地幔。
其中平均80km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叫岩石圈。
400km到80km部分叫软流层。
3.地核地心到地幔之间叫地核。
二.三种理论概述1.大陆漂移1.发现原因:人们发现巴西东部和几内亚湾很契合,而且两地的生物化石也有一定亲缘性。
2.提出:大陆本来是一块,后来飘开了。
3.对象:陆地。
4.动力:地转偏向力和万有引力。
5.界面:大陆在岩石层漂移。
6.优点:打破了大陆固定不动的传统观点。
7.缺点:陆地漂移界面太粗糙,阻力过大,地转偏向力和天体间万有引力不足以推动大陆分离和移动。
2.海底扩张1.发现原因:人们发现海地山脉处地质最年轻,距离海地山脉越远处地质越老,而且两边呈现对称分布,而且整个大西洋地质年轻都不超过2亿年。
2.提出:地壳在海地山脉处由地幔对流产生,新地壳的产生推动两边地壳的运动,最远端的地壳遇到密度较低的地壳会没入其下,由于大西洋地壳运动速度是4cm,差不多两亿年能够运动完一个单程,所以地质年龄不超过2亿年。
3.对象:岩石圈。
4.动力:地幔对流。
5.界面:地壳(岩石圈)在软流层运动。
6.优点:给大陆运动提供了动力来源,以及运动界面相比较而言阻力降低很多。
7.缺点:还不能解释山脉等地质现象。
3.板块构造1.发现原因:人们综合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理论,同时考虑山脉,地震带,火山带等地质现象。
2.提出:地球大陆本来是一个整体,岩石圈是很多板块构成,大陆在板块之上,板块在地幔上升处分离,导致其上的陆地也会分开,在远端处密度较大的板块没入较小的板块下,其上的陆地也会慢慢靠近,挤压形成了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