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退出一战的经过以及带来的后果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学案2惨烈的四年战事[课标要求]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生疏德奥集团失败的缘由。
一、战斗的导火线——萨拉热窝大事1.背景(1)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希腊、塞尔维亚等国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赢得了独立。
(2)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争夺尤为激烈。
(3)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地区成为欧洲的战斗火药桶。
2.经过(1)1914年6月28日,奥匈皇储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大事。
(2)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局部战斗爆发。
(3)在短短数天内,俄、法、德、英相继宣布参战。
3.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易混易错]萨拉热窝大事只是一个突发性的历史大事,为奥匈帝国发动一战供应了“借口”;同时,一战的爆发是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各种冲突空前激化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必定性。
[深化探究]材料“1914年6月28日,戛弗日罗·普林西普在这里用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抵制和对自由的憧憬”,这是后人以塞尔维亚文写在萨拉热窝某纪念馆墙上的文字,另一堵墙上还复制了普林西普的亲笔,“我们宠爱自己的人民。
”思考(1)材料中的“我们”指的是谁?(2)材料中所说的大事是什么大事?它与一战的爆发有何关系?答案(1)塞尔维亚人民。
(2)萨拉热窝大事。
它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二、从马恩河到凡尔登:旷日长期的消耗战1.大战的三条战线(1)西线:英、法——德国。
(2)东线:俄国——德国和奥匈帝国。
(3)南线:塞尔维亚——奥匈帝国。
2.主要战事(1)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英、法军队与德军进行的会战,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方案。
(2)东线战事:1914年8月开头,东线战场正式形成,1915年德军战胜俄军,但无力连续进攻。
(3)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国企图歼灭法军主力,但未取得打算性优势。
(4)索姆河战役:1916年7月,英法军队发动索姆河战役,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
3.影响(1)区域:战火由前线向后方延长。
阅读下列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俄国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和平法令》指出,苏维埃的工农政府向一切交战国的人及其政府建议,立即就公正的民主和约进行谈判,立即实行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
材料二11月10日,英、法、日、意等国派驻俄国大本营的军事代表团团长联合发出一份照会:照会威胁说;“如果俄国退出战争,它将遭到最严重的后果。
”材料三法国军事当局要求俄国的杜霍宁将军阻止谈判的开始,并把俄军留在前线。
材料四11月27日,德军总司令部的答复来了,他们表示同意和平谈判。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苏维埃政府对当时的战争采取什么态度?其原因是什么?(6分)(2)材料二、三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3)材料四反映了德国的态度,德国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态度?(4分)(4)材料一、四的态度产生了怎样的后果?材料二的态度是怎样表现在行动上的?(4 分)(1)态度:进行停战谈判,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战争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
(2)问题:帝国主义胁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代表不要退出战争,一方面怕削弱协约国的力量,另一方面说明帝国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仇视。
(3)原因:德国可借此减少东线压力,得到喘息机会。
(4)后果:苏俄同德国签定《布列斯特和约》,俄国退出了大战。
表现:协约国同白军对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解析】指出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坚决态度及原因。
从帝国主义集团利益和意识形态对抗角度回答问题。
从一战的战场态势分析德国同意和平谈判的意图。
苏俄退出一战必然遭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反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49年毛泽东材料二:十月革命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来,是全人类发展的共同的光明大道。
世界各国的广大人民热情地庆祝十月革命的40周年,因为这40年的历史使他们确信,无产阶级必然能够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必然能够战胜资本主义,被压迫民族必然能够战胜帝国主义。
【历史】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试卷(附解析)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战后初期,建立起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帝国主义的力量也被削弱,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材料一炮轰后的凡尔登(1)图片中被称为“绞肉机”“屠场”的战役发生在什么战争中?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材料二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规定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2)材料二出自什么条约?它是在什么会议上签订的?此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三虽然《九国公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但也明确提出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实质上是对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粗暴侵犯。
(3)材料三中涉及的《九国公约》是在哪次会议上签的?此次会议是由哪个国家倡议召开的?(4)《九国公约》的签署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帝国主义最终确定了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6)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遭到了和战败国德国一样的待遇,你有什么感想?材料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印度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内容包括: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
群众斗争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
(7)材料四中“ ”应该填什么人物?他领导的这个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
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年表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的世界,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
全球各地区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背景)。
★动荡的根源?列强间矛盾的实质?三对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奥矛盾。
P5 1879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
(德国宰相俾斯麦推动,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
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
1905年,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开始制定“施里芬计划”。
(计划战争初期德国在西线集中主要兵力,在6周内打败法国,而以少量兵力在东部边境牵制俄国军队;在打败法国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1907年,英俄签订协约,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9月,奥匈帝国与俄国举行会议,达成秘密协议。
(奥匈兼并波、黑,俄国修改《柏林条约》获得黑海海峡对俄军开放)1908年10月,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招致巴尔干国家强烈反对和对俄不满,引发危机(波斯尼亚危机)。
而俄未达成目的,次年危机在俄国让步情况下暂时得到解决。
(加深了俄与德奥矛盾,以及奥匈与塞尔维亚对立)1912年秋,“巴尔干同盟”(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发动了对奥斯曼帝国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结果:奥斯曼帝国战败)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原因:“巴尔干同盟”内部领土分配不均;结果:保加利亚战败)1914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的首府萨拉热窝,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一名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导火线)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此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一战爆发。
★为什么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会出现世界大战?P71914年8月,德军攻入法国,直逼巴黎。
法军总司令霞飞及时调动英法联军展开反击。
北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军事行动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多次爆发经济危机。
因为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国与国之间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资源,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特别是在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即以“德奥意”组成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
1914年,战争首先在欧洲爆发(意大利为了己方的利益最终倒向了“协约国”),随后战火波及亚、非,战争直到1918年11月宣告结束,事实上战火并未能马上熄灭,仍然在世界某些角落继续燃烧。
一战爆发之后,当时中国主政的北洋政府于1914年8月宣布中立。
但邻邦日本却于同月对德宣战。
接着,日英联军向盘踞在山东的德军发起进攻。
在攻占青岛之战中,日军出动了三万人,三十九艘战舰,英军出动了一千五百人,两艘战舰。
而德军在山东青岛仅拥有五千人及五艘战舰。
德军寡不敌众,向日英联军投降。
日、英、德在山东交战时,北洋政府实际上按日俄战争的先例,保持了中立。
日英对德的军事行动局限于山东。
山东战事结束之后,德奥在华仍旧据有天津、汉口等租界,并保持着驻军。
1917年德国宣布进行无限制潜艇战,北洋政府步各国后尘对德宣战。
(此时袁世凯因为称帝而在全国的一片反对声中死亡,北洋政府的首脑接连换人,外交政策亦有变化)北洋政府在对德宣战的同时,马上出兵收回了德奥二国在中国境内的租界。
(包括天津和汉口)德奥二国在租界内的驻军被北洋军勒令解除武装,其武器被没收;德奥二国在租界内的兵营也被北洋军接管,其士兵被监视。
至此,自日英出兵山东之后,德国在华残留的兵力被北洋军彻底清除。
同时,德奥二国与满清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不再被北洋政府承认,其治外法权被撤销。
每年付给德奥二国的庚子赔款亦被北洋政府一笔钩销。
(战后,北洋政府于和德国于1921年5月20日订立协约,德国声明取消在华特权。
“此协议为中国自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以来,第一次缔造的平等条约。
”《中国不平等条约之废除》王世杰、吴庆育著)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了俄国革命的诱因。
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一)、(二)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史实。
2.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1.重点:列宁领导十月革命与经济建设的基本史实。
2.难点:列宁对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贡献及对其评价。
知识点一创建布尔什维克1.背景(1)1893年,来到彼得堡,开始为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思想和组织准备工作。
(2)1895年,建立了统一的政治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萌芽。
(3)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1900年,列宁在德国创办《火星报》。
2.成立(1)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载有无产阶级专政条文的党纲。
(2)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
知识点二流亡生活1.1905年,写成《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提出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目标。
2.1912年,主持召开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建立起独立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决定公开出版发行《真理报》。
3.一战期间在瑞士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策略。
4.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得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
知识点三十月革命的胜利1.背景(1)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
(2)二月革命后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3)《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策略。
(4)“七月流血事件”说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无产阶级只能武装起义夺权。
(5)《国家与革命》论证了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
(6)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上通过了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并成立中央政治局。
2.起义(1)1917年10月,取得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
人教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同步练习题(附答案)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请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一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是什么?(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产生的严重后果是什么?【答案】(1)同盟国;协约国(2)后果: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一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是以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组成的同盟国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协约国。
(2)根据所学知识,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世界规模的战争,影响深远,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1918年间发生的这次战争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战争.战争在革命中结出果实,同时为未来播下了引起新的、更致命的冲突的种子。
——(美)罗伯特·E·勒钠(美)斯坦迪什·米查姆等著《西方文明史》材料二一战后,苏俄自动退出了争霸的行列;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已没有资格参加角逐;所剩下的就是美、英、法、意、日五个主要战胜国。
它们之间的经济、军事实力又相差甚远,这就要按战后的实力对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徐天新,许平、王红生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列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的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材料一中的“战争”期间爆发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革命”(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战后建立了什么世界新秩序?导致这新秩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当今世界仍不太平,从科索沃到伊拉克,再到叙利亚……·可谓是炮声隆隆,硝烟弥漫。
以古鉴今,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什么启示?【答案】(1)军事集团:三国同盟、三国协约;性质: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革命:十月革命。
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1917年中国政府向同盟国宣战,当时的中国政府是( )A.蒋介石国民政府B.北洋军阀政府C.清政府D.某某国民政府【解析】联系1917年中国历史的史实。
【答案】 B2.协约国军队在战争后期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是在( )A.1917年7月B.1918年7月C.1918年初D.1917年初【解析】此题考查根底知识。
抓住题干要求“战争后期〞,这一时间限定,联系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 B3.如下对一战中1918年战争形势的分析,正确的答案是( )A.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双方转入阵地战B.美国参加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C.协约国发动大规模进攻,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D.德国开始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解析】此题重在考查1918年一战进程的根底知识,强化对战争过程的认识。
要弄清每一事件的时间与影响。
A项发生于1914年,B项发生于1917年,D项发生于1916年。
【答案】 C4.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完毕的根本原因是( )A.参战国革命运动高涨B.参战国经济濒临崩溃C.美国对德宣战D.苏俄坚决退出战争【解析】四个选项都是一战完毕的因素,在解题时要注意正确分析备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因果关系。
经分析可知,C、D两项是外在因素;A、B两项是内在因素,其中A项为决定性因素。
故答案选A。
【答案】 A5.1917年4月,美国参议院以82票对6票,众议院以373票对50票,通过了参战案。
美国参战的借口是( )A.反对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B.支持英法等国的反侵略行为C.制止侵害人类安全的罪行D.维护欧洲各地区的某某制度【解析】1916年2月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使美国商船遭到重大损失,推动了美某某取反德立场。
【答案】 A6.由于英国对德国实行了严密的海上封锁,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从1914年的8.24亿美元增加到1916年的32.14亿美元,而同同盟国的贸易如此从1914年的1.69亿美元猛跌到1916年的116万美元。
俄罗斯帝国解体终结百年封建王朝的历史转折俄罗斯帝国的解体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这一重要的历史转折发生在1917年,当时沉重的封建主义体制和沙皇统治激起了广泛的不满和抗议。
尽管沙皇长期以来统治了俄罗斯,并维持了百年的封建政权,但最终这个庞大而脆弱的帝国在历史的洪流中崩溃。
本文将探讨俄罗斯帝国解体的原因,以及解体对俄罗斯和世界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对俄罗斯帝国的批判与不满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帝国面临着多方面的批判和不满。
首先是广泛存在的封建主义体制。
在沙皇的统治下,封建主义体制的特征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农民们生活在贫困、剥削和压迫之中。
地主对农民实行严格的控制,农民们缺乏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生活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中。
此外,沙皇政权对工人阶级的压迫也是俄罗斯社会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1917年俄国革命1917年,俄罗斯发生了两次重要的革命浪潮,即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主义政权,并建立了一个临时政府,但并未解决社会问题和群众的不满。
十月革命则是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的一次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以工人和农民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政权。
三、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崛起与共产主义实践十月革命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政权,并建立了一个以无产阶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政权。
他们试图通过社会主义实验来解决封建主义遗留下的问题,推动俄罗斯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虽然布尔什维克党在开始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就,例如土地改革和实行工人控制的工厂,但在随后的动荡时期,共产主义实践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
四、俄罗斯内战与苏联的建立解体的帝国和新政权并未带来和平与稳定,而是引发了俄罗斯内战。
内战中的各方势力与国内外的干涉势力进行了残酷的对抗,使整个国家陷入混乱和破裂的边缘。
然而,在内战后,布尔什维克党最终获得了胜利,并领导创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彻底崩溃与解体。
五、解体对俄罗斯和世界的影响俄罗斯帝国的解体对俄罗斯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俄国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和平法令》指出,苏维埃的工农政府向一切交战国的人及其政府建议,立即就公正的民主和约进行谈判,立即实行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
材料二11月10日,英、法、日、意等国派驻俄国大本营的军事代表团团长联合发出一份照会:照会威胁说;“如果俄国退出战争,它将遭到最严重的后果。
”材料三法国军事当局要求俄国的杜霍宁将军阻止谈判的开始,并把俄军留在前线。
材料四11月27日,德军总司令部的答复来了,他们表示同意和平谈判。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苏维埃政府对当时的战争采取什么态度?其原因是什么?(6分)(2)材料二、三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3)材料四反映了德国的态度,德国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态度?(4分)(4)材料一、四的态度产生了怎样的后果?材料二的态度是怎样表现在行动上的?(4分)(1)态度:进行停战谈判,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战争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
(2)问题:帝国主义胁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代表不要退出战争,一方面怕削弱协约国的力量,另一方面说明帝国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仇视。
(3)原因:德国可借此减少东线压力,得到喘息机会。
(4)后果:苏俄同德国签定《布列斯特和约》,俄国退出了大战。
表现:协约国同白军对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解析】指出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坚决态度及原因。
从帝国主义集团利益和意识形态对抗角度回答问题。
从一战的战场态势分析德国同意和平谈判的意图。
苏俄退出一战必然遭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反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49年毛泽东材料二:十月革命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来,是全人类发展的共同的光明大道。
世界各国的广大人民热情地庆祝十月革命的40周年,因为这40年的历史使他们确信,无产阶级必然能够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必然能够战胜资本主义,被压迫民族必然能够战胜帝国主义。
一战期间俄国退出战争导致原因考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的退出战争成为引人注目的事件。
毋庸置疑,这个决定对整场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要就这一事件的原因进行详细的考究和探讨。
1. 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俄国退出战争的原因要从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角度来解读。
外部因素主要体现为俄国战场上的连续失利以及经济困境。
而内部因素则主要包括政治动荡、民众压力、军队士气低落等方面。
2. 外部因素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连续遭受了许多战场失利,这对俄国政府和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东线战场上,俄军在德军等敌方力量的打击下节节败退,士兵伤亡惨重,无法有效进行反击。
同时,由于战争的持续,俄国的经济遭受了沉重打击,资源短缺和通货膨胀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3. 内部政治动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内部发生了一系列政治动荡,对国家的战争努力产生了极大的干扰。
十月革命爆发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政权,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新政权试图实施一系列激进的政策,包括土地国有化、和平谈判等。
这进一步削弱了俄国的战争能力和士气。
4. 民众压力与士兵士气战争给俄国的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加剧了对战争的厌战情绪。
面对战争的持续和战果的不佳,民众开始对政府和军队表示不满。
士兵们在战争中丧失了许多战友,且生活条件恶劣,士气低落。
这些因素加剧了俄国在战争中的困境,为俄国退出战争创造了条件。
5. 俄国退出战争的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对整个战争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俄国军队的撤离释放了德军的部分兵力,使其能够在西线集中兵力对抗其他盟国。
此外,俄国退出战争还导致了战争双方之间的军事平衡打破,对其他盟国的态度和战略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俄国退出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内部政治动荡和民众士气低落的因素作用。
这一决定对于整场战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改变了战争的走向与局势。
一战期间俄国内战退出联盟原因分析一战期间,俄国内战爆发,俄国政府随之退出了盟国联盟,成了许多人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分析俄国内战退出联盟的原因。
背景介绍一战爆发后,欧洲各国陷入了冲突和对抗之中。
俄国也卷入其中,但其面临着内部分裂和经济困境,这最终导致了内战的爆发。
一战中的俄国一战初期,俄国是与英、法等国家一同组成盟国联盟,迅速参战。
然而,战争的进展以及国内形势的变化使得俄国逐渐陷入困境。
1. 经济危机与社会压力一战使得俄国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资源稀缺,物资匮乏。
同时,农民和工人对经济困境和政治不满越来越强烈,社会压力不断积累。
2. 军队士气低落与军事挫败一战初期,俄国军队在战场上经历了一系列的挫败,士气低落。
这导致了内战期间俄国军事力量的削弱,无法有效地与对手作战。
3. 政治分裂与腐败俄国内部政治分裂严重,各种政治派别对抗不断,无法形成团结一致的领导机构。
同时,腐败问题也严重侵蚀了政府的公信力。
俄国内战爆发面对国内外形势的逼迫,俄国内战在1918年爆发。
内战主要由白军与红军之间的斗争组成,标志着俄国的分裂和动荡局面。
1. 白军对抗红军白军代表着反动的各种政治力量,他们反对布尔什维克政府的领导,试图推翻苏维埃政权。
红军则是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军队,致力于保卫革命成果。
2. 外国干涉与幕后推手俄国内战期间,外国势力(如英、法、美等)对内战进行了多次干涉,支持白军对抗红军。
这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复杂性和冲突的激烈程度。
俄国退出联盟的原因面对内战的持续和不断恶化的局势,俄国政府最终被迫退出了盟国联盟。
以下是俄国退出联盟的主要原因:1. 内战形势日益恶化俄国内战的爆发对整个国家的治理和战事的进行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
内战局势日益恶化,使俄国政府无法全力投入到与盟国的战争中。
2. 内外困境交织除了内战的压力外,俄国还面临来自外部的严重挑战和威胁。
外国势力的干涉以及战场上的失败使俄国政府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在应对内战及保卫国土上。
一战期间俄国内战退出战争的原因考究一战期间,世界局势动荡,许多国家参战并付出了巨大代价。
而在这个战争期间,俄国内战退出战争的原因备受学者和历史爱好者的关注。
本文将就此展开考究,探讨俄国内战退出战争的主要原因。
一、军队疲劳在战争进行的初期,俄国军队表现出相当的战斗力,但随着战争的持续,军队疲劳问题逐渐浮现。
长时间的战斗和高强度的作战使得俄国军队的士气逐渐低落,士兵们的消耗与补给不匹配,缺乏适当的休息和修整,因而士气减退,战斗力下降。
这也是俄国背后撤军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经济崩溃一战期间,俄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
战争造成了大规模的贫困和资源短缺,粮食和其他生活物资的供应问题日益加剧。
这使得军队和平民在战争中难以生存,经济负担沉重,加上国内政局不稳定,使政府无力维持军队的后勤支援,最终导致了俄国内战退出战争的决策。
三、政治动荡一战期间,俄国内部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二月革命与布尔什维克十月革命相继爆发,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然而,这也引发了内战的燃点。
各个政治派别在俄国内战中展开冲突,政治动荡使得政府无法有效管理军队和战争。
此外,政治斗争也使得战争目标的确定和决策变得混乱不堪,最终导致俄国内战退出战争。
四、军队分裂一战期间,俄国内战中军队的内部分裂也是退出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政治派别的斗争,军队中的士兵分为不同的派别,支持不同的领导者和政府体系。
这导致了军队的士兵在战场上不能统一行动,削弱了俄国军队的实力和战斗力,最终导致了他们退出战争。
总结起来,一战期间,俄国内战退出战争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军队疲劳、经济崩溃、政治动荡以及军队分裂等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俄国内战军队在一战期间频繁退出战争。
对于研究和了解一战期间的俄国内战,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这些原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
一战结束100周年:俄国退出一战为何反而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
一百年前的11月,德意志第一帝国的军队向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集团缴械,战争也告于终结。
德国人投降了,悲观主义的气氛笼罩在德国的上上下下。
但是,就在战争结束的前一年,他们的心境却是大不相同的,或者说,他们对于自己未来的战争结局显得有些自信满满。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曾经与德国阵营做对的沙皇俄国内部爆发了革命,新成立的布尔什维克俄国政府为了稳定局势,在同同盟国方面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后,宣布退出战争,德国人因此少了一个颇为难缠的敌人。
(俄国革命)俄国的中途退出,不仅让德国方面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要知道,在这之前,俄国一直是与西线英法联军共同牵制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力量的),还使得德国能够抽出自己原来用于阻击俄国的力量,去对付英法联军。
遭遇挫折志得意满的德国军需总监鲁登道夫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并在1918年3月底发动了对索姆河英军阵地的进攻。
无数德军不顾协约国方面密集的火网,拼命的扑向英国人的战壕纵深处。
终于,英国人的防线崩溃了,英军掉头后撤,德国人似乎感到,这将会是己方书写胜利传奇的良好开端。
但是,德国人错了,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方面的形势急转直下,德国的战争盟友纷纷败降,德国不堪重压,最终也选择了放下武器。
那么是什么让德国走向失败呢?为什么俄国退出战争非但不能让德国赢得全胜,反而加速了他的崩溃?高估自己的实力其实,说到底还是德国人过分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在得知俄国人退出战争的意愿后,德国方面从其身上敲诈来了大量的土地。
这些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可用于战争。
但是,此时这些地区的经济已经被战争折磨的残破不堪,许多工矿产业亟待恢复,而恢复是需要资金与时间投入的。
德国人不愿意把自己有限的资金用于遥远的东欧,所以这些地方对于德国人来说,只不过具有一些象征意义。
德国人不愿意再在遥远的东线浪费时间,他们清楚的看到,打败英法才能通向胜利的终点。
布列斯特和约:苏俄一战休战的重大抉择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全称为《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维埃俄国(以下简称苏俄)政府与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包括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白俄罗斯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
以下是对该条约的详细解析:一、签订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新成立的苏俄政府希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由于原来俄国属于协约国一方而与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苏俄政府提出的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转向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
二、签订过程●谈判开始:1917年12月3日,苏俄与德国的和平谈判正式开始。
●谈判波折:德国提出了苛刻的割地赔款条件,引起了苏俄政府内部的严重分歧。
经过多次会议和争论,最终在列宁的坚持下,苏俄政府决定接受德国的条件并签约。
●正式签订: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
三、主要内容布列斯特和约由14条正文、5个附件和7项补充条约组成,主要内容包括:1.缔约双方宣布停战。
2.俄军全面复员,在签订普遍性和约之前,俄军舰驶回俄港口或立即解除武装。
3.俄国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
4.在缔结普遍性和约和俄军全面复员之前,德国将继续占领德军于和约签订前夕在上述地区以东所占领的地方。
5.俄军立即撤出阿尔达罕、卡尔斯和巴统地区(该地区实际由土耳其兼并)。
6.俄国承认乌克兰、芬兰独立,立即从芬兰、乌克兰和奥兰群岛撤军,保证同乌克兰立即签订和约并承认乌克兰同德、奥、保、土之间的和约。
7.俄国付给德国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
8.德国承诺不干涉苏俄内政,不从芬兰方面进攻俄国。
四、影响与后果1.领土与人口损失:苏俄通过和约失去了约125万平方英里的土地(约合323万平方公里),以及近6200万人口。
这些地区包括俄罗斯最富饶的欧洲部分,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工业基础。
2.经济代价:苏俄需要向德国支付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这对当时经济困难的苏俄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苏俄退出“一战”的经过以及带来的后果
120090402101 刘万娇 09-4-01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从而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但是,苏联国内的情况却是举步维坚的,如何让一个新生的国家在战争的环境中得以自保,这是摆在苏俄面前的严俊问题。
对于战与和,苏俄内部分为三派:战、和、不战不和。
在这些争端中,列宁坚持己见,力排众议,坚决议和。
很快就与德国、奥匈帝国议和,主动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加速“一战”结束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为了保证革命成果得以保存,革命胜利后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第一个法令──《和平法令》,宣布苏俄退出战争,并且向交战国提出谈判,以实现和平。
对此,德奥集团为了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同意谈判。
12月3日,在德军东线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苏俄与同盟国开始谈判。
谈判中,德国提出的和平条件非常苛刻,要求俄国割让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诸省,赔款60亿卢布。
这些条件如果签定,将是对俄国的沉重打击。
所以苏俄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违背列宁指示,提出了他的“不战不和”方针来维持苏俄现状,于是和谈中断。
德军乘机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一线的全面进攻,占领了乌克兰、白俄罗斯,并且从南北两个方向威胁彼得格勒。
事情紧急,列宁向德国发出电报,愿意接受德国提出的条件。
但是,德国得寸进尺,再次提出谈判价码,无可奈何之下苏俄接受了德国的新条件,并派出以齐切林为团长的谈判代表团抵达布列斯特。
3月1日,和谈重新开始。
由于这次和谈是在德军压境,并强制无奈签约的情况下进行的,苏俄代表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全部接受了和谈条件。
3月3日,双方正式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
和约规定:苏俄放弃立陶宛、波兰、库尔兰、里夫兰和爱沙尼亚以及白俄罗斯的一部分;外高加索的卡尔斯、阿尔达汉和巴统划归土耳其;俄军撤出芬兰、阿兰群岛和乌克兰,承认乌克兰和芬兰的独立等。
这些割让包括6200万人口和125万平方英里的领土,而这些领土上有俄国的一半工厂和三分之一的产粮区,有占俄国四分之三储量的铁和煤。
所以说,这是一个极为苛刻和屈辱的“和约”。
二次的和谈中,终于换来了俄国的和平退战。
尽管这份丧权辱国的合约的条件极其苛刻,但是,它的签订却使苏俄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年轻的苏维埃国家摆脱了战争,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它
是列宁战略退却思想的重要的体现。
它的签订,更使苏俄无产阶级专政得到了很好的巩固。
条约签订后,苏俄开始集中精力整顿国家经济,扩大红军,为以后夺取国内战争的胜利和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创造了条件,从而保住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成果。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在大战中投降。
13日苏俄就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
所以,这份和约充分的体现出了列宁“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是列宁为俄国做出的又一个贡献。